当代“孤寡”青年:不结婚不生孩子,自嘲互助收尸(图)

南风窗 0



11月28日,歌手杨丞琳零点发文悼念好友黄鸿升,祝他“生日快乐”,此时黄鸿升离开人世已经两个多月。 



歌手杨丞琳悼念好友黄鸿升的微博

9月16日晚,黄鸿升被曝在浴室滑倒,无人发现救治不幸去世。之后,经纪人对外公布,真实死因是因主动脉剥离造成血管阻塞而猝逝。

不管真实情况哪一种,一个事实是确定的:36岁,独居,出事的时候身边无人陪伴,骤然离世。

许多人猛地被戳中。

社会上许多单身青年,似戏谑,似严肃,其实已经在考虑病、亡无助的问题。

豆瓣上,有一个“孤寡人士中老年送医收尸互助”小组,人数达2万多人。同城“孤寡人士”相互组队,每天晨起睡前微信打卡沟通,如遇情况互相帮忙求助送医,这些正是这个小组创立的初衷。黄鸿升去世的消息,就在这个小组里掀起了涟漪。



豆瓣“孤寡人士中老年送医收尸互助”小组


类似的,还有1万多成员的“不婚不育互助社区”等小组。 

他们很大一部分是正当盛年的青年人,却早早地考虑起养老规划,幻想几十年后自己能和一帮好友生活在一起。

不结婚,不生孩子,打算“互助收尸”,这一现象背后,是年轻人的隐痛。



单身,主动与被动


“孤寡人士=觉得自己这辈子不想/不能结婚也不想找人同居,朋友也不是很多的独居人士……孤寡是一种接受孤独拥抱孤独的状态,而不是想找对象想得不得了但因为种种原因而单身。”孤寡互助小组的组规里如此介绍。

许多组员都表示自己主动选择独居的状态,对于爱情抱着随缘的心态。

他们的姿态更像姜太公钓鱼,维持现状很好,但也期待着一段缘分撞上来。有就最好、没有就成“孤寡”,这其中多少有些无奈的意味。

姜惠就觉得自己这辈子可能结不了婚了。

她今年35岁,上一次恋爱还是6年前。分手后姜惠一直是单身状态,前几年也曾在父母安排下相过几次亲。相亲对象都是亲友、同事帮忙介绍的,知根知底。但姜慧从几次相亲中感觉到,大龄女青年常常被动降低择偶标准,在他人眼中配对成功就是完成了任务。

“相亲就像找个伙伴一起组队,去玩生活里的闯关游戏。如果两个人没有默契,不能很好地协作,那还会彼此成为负担,我不愿意变成这样。”几次没有结果的见面过后,姜惠开始推托并拒绝相亲。

一开始,姜惠还会觉得焦虑,父母方面压力重重,自己也感到迷茫、不靠岸。这样过了两三年难熬的时光,她的焦虑削弱了。“宁缺毋滥。”



电影《胜者为王》截图


在现实中,无所谓的态度仍然是一个借口。随着年纪增长,身边的未婚男青年越来越少,她自己交际圈又很窄,缺乏认识新异性的途径。

青年人对互联网最为熟悉,知道什么东西靠谱,什么东西不靠谱。有数据显示,多数青年对婚恋网站、社交APP持不信任态度。

时间最后会让人养成一些顽固的习惯,包括单身。

大学毕业之后,张丽从湖北来广州工作。29岁的她目前仍是单身,一直保持独居状态。家里的人多次催着她回老家相亲结婚,但张丽坚决拒绝。

“他们管不了我,这是我自己的生活。”目前的生活状态很自由,偶尔和朋友一起约饭,大部分业余时间放在自己的爱好上。到了周末,张丽也喜欢宅在家里,“懒宅”成了年轻人的常态:又懒又宅。

刷到孤寡互助小组的时候,张丽觉得挺有意思。她希望能通过这种方式找到一些同好的人,随心所欲地畅谈、互相鼓励。张丽所在的互助收尸打卡群里,有乐队的演出视频、分享尝到的美食以及养的萌宠,大家无所不晒、不谈。

“一辈子不结婚也是可以的。”但她不是独身主义者,她希望记者有合适的异性也可以帮忙介绍。



许多互助收尸打卡群的成员跟她一样,真实的心理状态远没有看上去那样轻松。

纽约大学社会学教授艾里克·克里南伯格观察到,很少有单身者倾向于将单身定义为自己未来的选择,单身往往被视为一个现阶段的暂时状态。

要是能有甜甜的恋爱,又有多少人愿意单身呢?



在应该相爱的年纪爱不动


在孤寡互助小组里,讨论孤独终老、不婚主义的话题是最常见的帖子。

这些人里,有人遭遇了婚姻挫折后决定单身,有人不愿为结婚而结婚,他们相信纯粹的爱情但又对爱情会发生在自己身上感觉悲观。



日剧《逃避虽可耻但有用》截图


太原人林杰今年36岁,至今未婚。对于婚恋,他越来越缺少了追求的激情。在稍早几年,家里还不断地为林杰张罗,介绍对象。林杰长相干净,性格老实,既不抽烟、也不喝酒,在当时的相亲市场上还挺受欢迎。

“可能也是年轻,就想着要求再高点。你要是说为了结婚而结婚,随便找一个也能解决终身大事。但总想着找个看对眼的。”

林杰说,自己拖了几年,就到了现在的年龄,连家里的弟弟也成家了。

林杰有时候考虑,要是想开了,娶一位二婚人士或者去当上门女婿,也能解决问题。但时间一长,跨过了某种无形界限,家里和自己好像就都不那么着急了。现在他更关心的是自己的工作、房贷,偶尔孤独了才在收尸群里问:“有处对象的群吗?”

年轻人把心思放在经济生活上,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其实也并不成功,在消费贷助推下,许多人赚得少花得多,被负债压得喘不过气来——详见《他们以为没在花钱,直到负债累累》。

许多社会人都语重心长地劝诫,在大学里赶紧谈一场恋爱。背后的意味是,校园恋爱是纯粹美好的,并且大学里更容易产生爱情。大学里有更充裕的相处时间和对金钱更少的需求,相比“打工人”的婚恋少了许多顾虑。

步入社会以后,生存是第一步的。

北上广不相信眼泪,无数的小镇青年擦干了眼泪,留在大城市寻找工作。年轻人很难一下子买房定居,既没有购房资格也拿不出首付。

根据2019年对城市白领生活的调研报告,租房是白领最普遍的居住形式,占比42.07%。此外,半数白领的收入主要花在房子上,其次则是吃饭。

为了有房住,有饭吃,已然精疲力竭,独居成为年轻人最典型的状态。他们不认识合租的室友,现实交际圈只有同事,被996、007的工作以及长时间的通勤占据大量业余时间。年轻人陷入一种孤立而疏离的“倦怠社会”。



日剧《无法成为野兽的我们》截图


一位女网友自称是“母胎solo”,即从小到大从未谈恋爱。她并不认为自己长得好看,但也被夸过漂亮,周围同事都不相信她没谈过恋爱。“我真的异性缘很差,是那种常年只能羡慕别人、自己很想恋爱但是根本没地方找的这种。”即便是玩游戏,她也似乎找不到可以奔现见面的人。

没有了去爱的冲动。

此前网上热议的新词“自杀式单身”正是形容这种心态:一直单身又不主动扩展社交范围去认识新朋友,却每天幻想着能拥有爱情的行为。

“这不正是说我吗?”被说中的她笑着笑着就哭了,应该享受爱情的年纪却早早过上了无欲无求的生活。



“自杀式单身”成网络热词


“爱,真的需要勇气。”情歌天后梁静茹早已告诉大家恋爱的秘诀。爱情是奋不顾身是一往无前是所爱隔山海山海皆可平。现在的人却都打算在万事俱备的情况下迎接爱情,要先有房有车有工作。

要说缺少勇气,这届年轻人更缺少的是安全感。



青年人与死亡尊严

没有安全感就会产生焦虑。

“本组不贩卖焦虑,也不要在本组贩卖焦虑,本组虽然叫送医收尸组,但是并不是绝望系,一定要分类的话,更接近无缘社会。”孤寡互助小组在简介里称。

“无缘社会”,揭开的正是现代人的孤独老死现象。

当社缘、血缘、地缘都断了,一个人只能无声无息地死去。纪录片《无人知晓》曾展现特殊清理公司去处理孤独死者遗体的震撼一幕:死后三周才被人发现,肉身早已腐烂,体液四处横流,地上密密麻麻蠕动着尸蛆……



纪录片《无人知晓》截图

这正是组员们所忧虑的灰暗想象。

2018年我国单身成年人口2.4亿人,其中超7700万成年人为独居状态,预计到2021年,这一数字会上升至9200万人。

艾里克·克里南伯格在《单身社会》书中指出,独居人口的急剧增加并不是一个社会问题,但它加剧了原本就存在的社会问题:老龄化、贫富差距和资源过度消耗等问题。“社会的发展无法逃避这一现象,和老龄化问题一样,它也亟待从各个角度去探索解决思路。”

独居者的焦虑是切实的。焦虑的背后是孤独,是担忧,甚至是恐惧。年纪轻轻,但他们不怕死(至少口头上这样说),怕的是无法有尊严地或是太过痛苦地走完最后一段生命旅程。

今年32岁的邓娟是一位单身独居人士,不久前因心肌受损就医。心悸,胸闷,气短,身体亮起了红灯。疾病,往往让人意识到生命的无常与脆弱。这次生病后,邓娟开始忍不住担心意外的出现。



上海白领的体检异常率逐年上升。图源水印


邓娟自从踏出校园以后就一直单身,对于普遍看脸谈条件的恋爱关系提不起兴趣,更愿意自己一个人独处。

她想过自己几十年后的养老生活。或许退休后可以发挥余热到山里支教,要么找个海岛办民宿,在村里修四合院种地感觉也不错。

邓娟觉得在城市生活久了很累,对别人的信赖和期待会降到最低。“但人生变数多,还是要看以后发展再决定。”

一切似乎都没有定数。一种脱离了传统社会所期待的生活轨迹、长达数十年的未知人生,这正导致了他们安全感的缺乏。

“85后,不想凑活将就结婚生子,但也希望有小伙伴能一起互相陪伴互相帮助,类似于日本那几个老太太那样。彼此做邻居或者一起挑一个喜欢的城市买一个别墅,有没有人报名?”村田幸子的故事是许多组员理想的现实模板。

80岁的日本老奶奶村田幸子组建了一个7人单身养老团。老奶奶们各自买下了同一栋公寓的不同单间,平时互相串门彼此照应。



7位同居养老的单身姐妹


关于生死,她们也达成了共识:“不提供护理帮助”、按自己的心愿处理后事。成立十多年,姐妹团度过一段愉快的老年生活。

但现实是残酷的,大多数孤寡互助群聊的命运都是逐渐沉寂。

“所有的微信小组最后都会无人讲话纷纷退群,这是人类天性,请做好心理准备。”成立已7年的小组在组规里说道,令人感觉残酷而冷漠。

但这是现实的映射:相较于联系强烈的社缘、血缘和地缘,通过联系更淡薄的互联网寻找数十年后的养老伙伴,的确是更为飘渺的美好幻想。

一位组员长篇设想了找到好友抱团租用护工保姆、组成私人养老院抑或是以房养老等理想规划。最后,他还是无奈总结:

“人生很难如你写的剧本那样演出,何况看起来似乎也许大概还有一大段的路要走,走一步算一步。”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人名为化名) 阅读原文

文章来源: 留园 查看原文
https://www.6parknews.com/newspark/view.php?app=news&act=view&nid=454404
分享文章:
还没有评论
登录后发表评论
返回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