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35是中国发展的关键节点?15年后,中国长这样(图)

智谷趋势 0

“任何国家任何人都不能阻挡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历史步伐。”在外部环境错综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强之际,国家领导人向全世界宣示中国崛起的决心和信心。

如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自十九大之后,中央发出面向“新时代”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关于未来的发展路线图和重心也越来越明确。

正如学界评价,这不仅是政经体制与意识形态的新课题,也是活生生的如何改善国计民生、平抑发展落差的真实考验。

在高层擘画的宏图中,中国要实现什么政策目标,我们将迎来一个什么样的新局面?





“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是中央对人民、对历史立下的庄严承诺。

在中央的时间表上,2020年是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

这关系到第一个百年目标的实现,即在建党100周年之际(2021年7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在2020年,中国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必须全部脱贫,国内生产总值(GDP)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结合当前的经济形势,任务很艰巨,时间很紧迫。

今年新冠疫情打得我们措手不及时,中央向全国人民郑重承诺,全面脱贫必须如期实现,没有任何退路和弹性。

中国的脱贫攻坚战是一项世界奇迹。

在2012年底,中国的贫困人口有9899万人,到2019年底已经减少到551万人,贫困发生率也从10.2%降至0.6%。今年脱贫攻坚完成之后,中国将提前10年实现了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减贫目标。

2020年的中国也在发生一个深刻的历史性变化,即社会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人民温饱问题解决了,但人民在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等诸多方面的要求仍未得到充分满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

所以,中国将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目标迈进。

第二个百年目标的实现,是在建国100年时(2049年)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根据十九大的安排,从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将分成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从2020年开始再奋斗15年,到2035年,中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比原先十五大的预估提前了15年。

第二个阶段,再奋斗十五年,到2050年把中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对于2050年中国的图景,中央的承诺是:

到那时,中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将全面提升,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国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中国人民将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中华民族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高层的议程中,2035年具有特殊的节点意义。

中央的目标是,2035年将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那时:

中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将大幅跃升,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

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基本建成,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

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的高度,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中华文化影响更加广泛深入;

人民生活更为宽裕,中等收入群体比例明显提高,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

现代社会治理格局基本形成,社会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

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

这些目标内涵所指向的现状是——

当前中国经济总量虽位居世界第二,但缺乏创新,关键领域的核心技术仍被发达国家“卡脖子”;法治中国的愿景仍有诸多未解难点,国家治理体系在一些方面不规范;中国的文化输出能力弱,软实力不够突出,文化输出形式较为僵化;城乡、东西发展不平衡,农村和中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存在明显短板,中国也尚未形成中等收入群体数量众多的橄榄型社会;基层治理低效;过去粗放型发展导致部分地区污染问题严重。

目前各领域制定的发展目标也多与2035年这一重要时点紧密挂钩,比如:

2035年西部地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2035年基本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2035年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迈入教育强国行列,推动中国成为学习大国、人力资源强国和人才强国;到2035年,中国制造业整体达到世界制造强国阵营中等水平;以及我们之前提过的《中国标准2035》……

还有即将亮相的“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

就在9月28日,政治局会议召开会议,研究制定“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重大问题,并决定于10月26日至29日在京召开十九届五中全会。

这是时隔25年,在1995年编制“九五”计划时设置“2010年远景目标”之后,中央再次聚焦这个特殊的“远景目标”。

届时,我们不仅会窥见高层在产业结构、重大工程、区域格局、经济发展、科技创新上的中期部署,还将前瞻未来15年的远期、全局性的战略思路,甚至可能有2035年的具体衡量指标。



在中美科技角力越发激烈之际,中国科技创新的蓝图自然受到高度关注。

因“国家命运所系”、“世界大势所趋”、“发展形势所迫”,《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就是应对中国当前经济发展困境的国家重大战略。

高层定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目标分“三步走”:

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2030年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

2050年建成世界科技创新强国。

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路线图上,我们还可以看到更领域细分的工业蓝图、信息技术蓝图等。

比如,《中国制造2025》就是第一次从国家的战略层面描绘了建设制造强国的宏伟蓝图。

经济大国不等于经济强国。一个国家长期落后归根到底是由于技术落后,而不取决于经济规模大小。

中国要从制造大国转变为制造强国,还是分“三步走“:

第一步:力争用十年时间,迈入制造强国行列。

2020年,基本实现工业化,制造业大国地位进一步巩固,制造业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

2025年,制造业整体素质大幅提升,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全员劳动生产率明显提高,两化(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迈上新台阶。



图片来源:《中国制造2025》

第二步:到2035年,制造业整体达到世界制造强国阵营中等水平。全面实现工业化。

第三步: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制造业大国地位更加巩固,综合实力进入世界制造强国前列。建成全球领先的技术体系和产业体系。

还有《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这是中国第一份人工智能规划,计划在2030年建设成为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创新中心。

据新华社介绍,目前,中国人工智能整体发展水平与世界领先国家相比仍存在差距。比如,缺少重大原创成果,在基础理论、核心算法以及关键设备、高端芯片、重大产品与系统、基础材料、元器件、软件与接口方面差距较大;科研机构和企业尚未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生态圈和产业链,缺乏系统超前研发布局;尖端人才远不能满足需求。

规划则确立了“三步走“的目标:

2020年,人工智能总体技术和应用与世界先进水平同步,人工智能产业成为我国新的重要经济增长点,技术应用成为改善民生的新途径;

2025年,人工智能基础理论实现重大突破,部分技术与应用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人工智能产业成为带动中国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的主要动力;

2030年,人工智能理论、技术与应用总体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中国成为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创新中心。



目前高层提出的最长远的规划,是到2060年。

在9月22日联合国大会上,国家领导人宣布一个让外界惊讶的雄心勃勃的目标:

中国将在2030年前达到碳排放峰值,在2060年实现碳中和。

所谓“碳中和”,就是增加的温室气体和减少的相等,两相抵消之下实现了净碳足迹为零。方式可以是植树造林,节能减排,或者是碳排放交易。

当时《外交政策》评论,“在本周的一次鲜为人知的演讲中,中国永久改变了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斗争。”

欧洲对此非常欢迎,欧洲环保协会的首席中国代表龙迪就赞扬,“这展现出真正的领导力,而不仅是谁先做什么的零和拉锯战。”

中国在可再生能源方面的投资已非常庞大,2020年前8个月,中国在风电建设方面的投资为人民币1330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179%。

不过,2019年,火电仍占中国发电总量的70%,二氧化碳排放量仍居世界第一。



图片来源:华尔街日报

但还是有一些人无法理解这个目标,从历史责任来看,发达的欧美国家排放量显然多于中国,今天中国的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也还不到美国的一半。如何在取得经济发展的同时实现低碳未来,确实考验高层的智慧。

毫无疑问的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要合乎时代潮流、顺应人民意愿,勇于改革开放。

雄心壮志的远景宏图已经徐徐展开在我们每个人面前。

祝福伟大祖国。 阅读原文

文章来源: 留园 查看原文
https://www.6parknews.com/newspark/view.php?app=news&act=view&nid=442247
分享文章:
还没有评论
登录后发表评论
返回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