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佰》开了个坏头!删改了哪些?我们前后对比(组图)

毒奶电影/壹条电影/市界 0

《八佰》公映版剪掉了什么,改了哪些,我做了个前后对比


至今记得一年前看完《八佰》后激动的心情,所以压根不信那些没看过电影的人杜撰出来的阴谋论。一直坚信《八佰》是一部爱国主义作品,那些蝇营狗苟的跳梁之辈绝不会影响这部作品的伟大。

二刷《八佰》前已经听到一些流言蜚语,其实也有点担心。好在看过8000多部电影,对影像的记忆还是有一些的。尚能记起一年前的《八佰》和公映版的《八佰》的部分区别。(因为时隔久远,文中如有疏漏和错误,还请谅解)

从残存的记忆来看,公映版和一年前那一版的确有些不同,但具体的调整绝没有阴谋论所说的那么大。




没被剪掉的主角们


公映版的《八佰》和一年前的《八佰》的确有所不同,剪掉了一些镜头,但并没有遭遇大规模删减,大多数是技术性调整。很多人关注的主要演员的戏有没有剪,这里可以很负责的说,很少!

首先是公映许可证,去年的龙标是2019 88号,上映版本改成2019 800号。虽然在电影院里极少见这么大数字的龙标,但按照2018年国产故事片1082部的数量,无论是88号还是800号都是合规的。当然,这种定制版的龙标只有国家电影局才能给出,而国家电影局能给《八佰》这个面子,从另一方面说明,至少在电影局这个层面不仅没有卡《八佰》,甚至给了《八佰》一些优待。

开篇介绍背景的字幕是后改的,之前的版本用的是历史画面加字幕的形式,包括了布鲁塞尔和谈的信息。或许是为了控制时长,将片头改成了黑底字幕。但上海老奶奶的独白完全保留了下来。

王千源的戏很多,公映版对这个人物完全没有损伤,但并不是一刀未剪。例如王千源被88师的精英们骂过好几次兵油子、兵痞子,公映版只剩姜武最后时刻告别时喊了声“兵油子”。同样的现象应该也出现在姜武、张译、欧豪身上,角色本身没有被剪台词,只是一些其他人的细微反应镜头被剪掉节省时长。整体对人物形象完全没有损害。至于张译和姜武角色的结局,其实原版也没交代,想来是故意留白。

而作为“第二梯队主角”的李晨有一场戏被剪的略生。在将士们绑上手榴弹往楼下跳,自杀式阻止日军举着防爆盾牌工兵炸仓库时。李晨也绑上了手榴弹,原版是他走到窗口,被战友拦了下来,公映版这场戏被剪了。




《八佰》里有个很有意思的角色,是一位方姓记者,他给日军卖过情报,也进了四行仓库给八佰壮士留下了珍贵的影像资料。如果没记错,他在仓库外不止两场戏,仓库内也没有这么多的戏份。

严格的说,仓库内的战争戏几乎没减,甚至加了些细节。但为了控制时长,《八佰》还是剪了一些戏,而这些戏集中在仓库对岸的租界里。

被剪掉的阮经天


原片租界里有一个中国台湾籍平民,阮经天饰演,说中国话,后来看到日军屠杀,在河边用日文大骂日军,被群众发现,以为是日本间谍,被愤怒的群众吊死。上映版本删除了这个人物。从人性角度上来讲,阮经天这个角色被剪掉有点可惜,包括阮经天也是《八佰》拍摄时第一个被曝出演的演员。

这种人性在《斗牛》中已经做过很深的讨论,也是第六代导演的艺术共性,《八佰》里王千源、姜武、张译组成的“废柴天团”也是基于这种共性。阮经天的角色虽然在人性上更极端更偏向《太平轮》里的人物悲剧,但剪掉对电影整体没有影响,而且省去了很多麻烦。

租界里的流氓刀子,是一个很有个性的角色人物,原版里有一场他在赌场耍刀耍帅的戏,上映版剪掉。那种为少年义气赴死的慷慨弱了一点。而刀子就义前,青帮弟子排队签名赴死的戏剪了两个铺垫镜头,多了青帮大佬的一个反应镜头,民意汹涌变成了大佬点头。

同样可惜的是日军偷袭仓库时,租界的民众不仅敲锣打鼓,还写着大字提醒守军,原版有民众找纸板写大字的戏,公映版也没了,只剩这场戏结束时一扫而过的大字。

租界里的京剧团,也剪了一两个反应镜头,别人向对岸敬礼,他们抱拳很有特点。姚晨的何香凝,大概少了一场戏一句台词。英军和租界巡警少了几个特写,都是大全景带过交代环境。

最可惜的是片尾,现在只留了三个八佰壮士的资料,其余全是剧组字幕,原版关于八佰壮士的资料多很多,照片加生平,非常有冲击力。

同样出于非技术调整的是两面大旗,纳粹旗故意不拍全露标志,虽然那的确是当时德国国旗。而国民政府的国旗在仓库内展示时有放下的特写,第二天仓库外升旗旗帜也有特写。上映版把国民政府旗特写改成了士兵的反应镜头。




组织敢死队护旗的戏一点都没删,甚至加了些方记者拍摄纪录片的镜头。后续的戏里原版里也没有关于旗帜的特写,公映版自然也没有。从艺术角度来讲并无不妥,没有特写甚至是神来之笔,毕竟IMAX的视听语言和35mm有一些细微的区别,比如说更多的大全景。

《八佰》最大的变化


但最大最大的改变是,《八佰》从黑白变成了彩色!

黑白的好处是艺术性很强,如《鬼子来了》最后的彩色一般,《八佰》也是在最后给四行仓库全景时才变成全彩。这种色彩对比极为震撼,在技术上对摄影师要求更高。但三四线城市的观众能否接受这种艺术性,是个商业上不可承受的尝试。

改成彩色也是用好处的,公映版《八佰》里所有的战争场面都加了层青色,和杀戮时的血红形成了对比。第一场戏,欧豪所在湖北保安团被日军冲溃,被日军砍杀时,血溅出来的红色非常的刺眼,虽然是景别大远景,但景深处的人物观影心理上是特写。




这大概是管虎用IMAX摄影机拍摄《八佰》的一次技术尝试,利用IMAX画幅特点,大量运用全景、大全景,通过长镜头内的人物运动及部分色彩对比,达到观影时特写的心理。

彩色的另外一个好处是把黑白时偏明星主义改变的更加群像。黑白画面配上脸上黑乎乎的血迹和机油,一些人物并没有特别强烈的印象。加上篇幅有限,这些人物很难展开。但他们的每一句台词都是带背景的。

彩色版让这些人物能看清脸上的表情,配上台词,瞬时加深了观众对这些在其他电影里“色块人物”的认知。虽然这些“色块人物”或者“龙套角色”里不乏俞灏明、魏晨这样的演员。

当声音成为完全版


另一个改变是声音做得更加精致,去年版在声音上其实没完全做完,这是去年片方特别提醒过的。虽然去年版的声音从观影角度来听不会引起任何不适,但完全版的声音必须是惊艳!

首先是对白完全方言化,原版只有欧豪、姜武、王千源几个主要人物在说方言。其他守军包括谢晋元和黄晓明的特派员都在说普通话。这一版都是天南地北的方言,包括租界里的人,都在说各式方言,人物极为鲜活。尤其是谢晋元的角色,那一口广普,简直了。当然,如果细看,一些演员的嘴型还是普通话,好在全景多,不太会注意嘴型。

唯一可惜的是黄晓明,片场里说的普通话台词,公映版改成了山东话。近景时的嘴型明显对不上,不如让教主直接说山东话。

最最惊艳的是《八佰》里的声音特写。因为用的IMAX摄影机拍摄,《八佰》里全景极多,一些该有反应镜头的地方并没有特写画面。但《八佰》里用了大量的声音特写,从欧豪他叔被日军凌迟时的喊话就在用声音特写,虽然是全景,物理距离至少十几米。但用了声音特写,反打仓库里欧豪中景的反应镜头,观影时也完全接的上。同样的例子也出现在用肉身炸日军工兵的那场戏里。机位在租界处,物理距离至少百米。因为用了声音特写,那些跳楼炸日军的将士们反倒成为画面的焦点。




这些应该是管虎对IMAX摄影的一种美学尝试,在最大限度保留IMAX宽画幅的前提下,利用景深处的运动及声音的特写,达到在视听上局部特写的表达。这些尝试应该会为今后IMAX摄影或者更宽幅画面电影提供一个参考依据。

《八佰》在中国守军冲上租界的桥就戛然而止了。之后谢晋元团长率部进入英租界,被英军缴械,进“孤军营”隔离近四年。1941年4月,谢晋元团长在“孤军营”被叛徒刺杀身亡。之后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进入英租界,将尚存的将士送去南洋甚至新几内亚做苦工。

88师其余部队在沪淞保卫战后,又参加了南京保卫战,几乎全军覆没。陆川导演的《南京南京》中就有88师余部的身影。

88师师长孙元良的儿子叫孙钟祥,有个更为人熟知的名字叫,秦汉。在1975年,他和林青霞、张艾嘉主演了一部讲述四行仓库保卫战的电影《八佰壮士》。

75年版的《八百壮士》虽然承袭当时政宣电影的一贯风格,但在人物刻画上并没有符号化,也没有过于追求大而全。而是通过四行仓库周围环境来制造戏剧冲突点,谢晋元也不是绝对的主角。这在当时是一个不错的创新。

而在《八佰》里,更是把四行仓库保卫战拍成了一个群像,并对IMAX摄影技术进行了新的视听尝试。

这,大概就是八百壮士的传承吧。

相关报道:《八佰》开了个坏头

“得知《八佰》要上映的时候,我高兴得不得了。”影院老板张远说。但喜悦还没持续多久,他就被一个接一个的消息砸懵了。手上有近10家影院的张远告诉市界,《八佰》算得上影院停业大半年以来,真正意义上的第一部院线商业电影,也是他们指望借此翻身的第一部影片。

所以,当时他对出品方华谊兄弟充满了好感:“《八佰》肯在这个时机上映,相当于给绝境中的影院抛下了救命稻草。”

但他发现,这根救命稻草,他却抓不到。

圈里一直流传说,这次影片的发行方式与以往不同,比如他听到的第四个版本是“年票房在200万-500万的影院需要花20万元来买断放映,200万元票房以下的影院,则会直接失去放映资格”。

直到8月14日下午,他终于拿到了正式的文件。张远悬着许久的心终于落回了肚子,但也开始了新一轮的苦楚。

新的发行方案规定:

根据2019年电影院的票房数据,年票房在1000万元以上的影院,可参与8月14日的点映;

8月17日-19日,部分票房在200万元以上的影院,可参与点映,每天只有1-2个厅参与,每个影院只能放映1-2场;

21日正式上映时,年票房在200万元以上的影院,实行正常分账方式放映电影;

票房在200万元以下的影城,按上年实际票房的3.5%核定保底金额,在8月19日前将该笔保底费预交给发行方指定账户,才能放映该影片;

部分在上年度因截留票房等被处罚过的影院,无论票房高低,都必须按比例预交保底金额。

张远想不通华谊为什么要这么做,也不明白3.5%的核定保底金额是如何界定的。最关键的是,他们手头没有买这个片子的钱。

他欲哭无泪:“若拿不到这个片子,挺了很久的影院,很可能就直接倒下了。”

像张远这样的影院老板,中国还有数千人,他们可能都将因《八佰》的这一发行方式,走向未知的道路。



被放弃的4200家电影院

中国一共有多少家影院?

截至目前,中国的影院数量已经超过11000家,其中票房在1000万元以上的影院不足2000家,200万元以下的约4200家。

若按现行规则,8月14日只有不到2000家影院能拿到点映的资格。

与此同时,还有约4200家年票房收入200万元以下的小规模影院,虽“嗷嗷待哺”,但若无法在8月19日前交齐保底金额,就无法拿到《八佰》的密钥,沦为《八佰》的弃儿。

无论规模大小,影院期待《八佰》久矣。



电影《八佰》再现“四行仓库保卫战” 四天四夜浴血鏖战

“这是因为8月-10月之间,除了《八佰》以外,几乎不会再有像这样有票房号召力的商业大片了。”一位业内人士说,“目前大的商业影片都在等国庆中秋档,《八佰》是众望所归。”

作为影院复工后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大片,《八佰》的入市承载了提振院线的希望。本就活得艰难的小影院们,怎么也没想到,自己可能会倒在密钥这一关上。

今年,影院在疫情下关闭179天,开业之后严重亏损,元气大伤。

“疫情期间,影院可以因为停业而‘哭穷’,拖着房租、人工费用不交,一旦开业,就再没有推辞的理由。”经营着20多家影院的李想告诉市界,“开业之后,还钱首先被提上了议程。”

当下的现实情况是,开业后增加了消杀、检查的人力成本,以及上座率不得超过30%(8月14日后调整为50%)、间隔售座、排片场次减半带来的损耗成本,影院虽然门开了,但亏损一直在持续。

现阶段的影院们,大多数很难再拿出钱了。

按照200万票房(票房在200万及以上的影院不需要缴纳保底金额,低于200万的才需要。为了计算方便,我们取一个上限)的发行标准来计算,一家影院要交7万元的保底金额,若手头有10家影院,就意味着,片子还没上,先要投入70万元。

市界算了一笔账:年票房在200万元以下的影院,若按35元/张的票价计算,平均每天也就只能大约卖160张票。若要想收回7万元的成本,必须要花费约12天的时间。但疫情期间,上座率只有50%,这就意味着影院要花费的时间会更长。

将近1个月的时间内,保证每天所有场次都在放映《八佰》,年票房在200万的影院才能回本,并且这还没计算房租、员工、水电、运营、消毒等成本支出。

“如果不是自有物业,房租一般占成本15%-20%,甚至更高。”传媒行业分析师王闻远告诉市界。



小影院陷入两难境地:出保底费用,有可能收不回本;放弃,则意味着彻底失去与行业一起复苏的入场券。

自2012年起,国家一直鼓励县乡级建设电影院,并出台了相应的建设补贴政策。截至2018年末,我国共有2851个县级、39945个乡级行政单位。

在李想看来,这些县城本就因为人口基数等原因,建的是小影城,达不到200万票房的要求,若以后都搞这样的发行方式,县城的影院几乎就拿不到可放映的片子了。

小影院相当于被断了后路。



华谊的底气够足吗?

采用这种发行方式,华谊兄弟相当于将“矛头”对准了4200家左右的小型影院。

在刚刚经历漫长亏损期的影院行业中,拿不出现钱的老板是大多数,这个时机出台这样的方案,底气何在?

这或许是建立在华谊兄弟“抓大放小”的策略之上,抱着“就算是小影院不买单,我也能赚钱”的心态。

数据显示,全国年票房收入在500万元以上大中型影院,每年为整个电影市场贡献的票房收入高达70%以上,只要抓住这部分“大头”,就已经稳了一大半。

一些小影院虽然无法放映《八佰》,但有着强烈观影需求的观众,大概率会去大影院看,华谊还是能拿回一部分票房。

除此之外,选择在这个时间上映《八佰》,既是一种“冲锋陷阵”,也能享受到电影市场“久旱逢甘霖”的优待。



猫眼数据显示,仍处于预售期的《八佰》,截至8月14日凌晨12点,当日预售票房已经达到250.2万元,累计预售票房达到1457.4万元。

更重要的是,14日的票房占比和排片场次占比分别达到97.6%和95.5%,绝对的一家独大,在电影史上几乎没有出现过。



相比之下,即便是最近的一部高票房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整个上映期前,排片场次占比最高的7月31日,也只达到53.2%,几乎只有此次《八佰》的一半。

强势的场次占比下,华谊兄弟敲定了大中小影院的最终发行方式。

刚刚看完点映的Max告诉市界,这部片子给她的感觉是能够点燃一个人的民族情怀,化妆和特效方面的制作也很精良,可以说是国内战争片历史上的一个进步。但不足的是,部分画面过于血腥。

“国内电影还是需要在分级制度上有所进步。”Max补充说道。

从事影视制作的Eric也观看了点映,他的感觉是很热血、也很泪目,对该部电影的幕后有过了解的他,观后整体感觉高于期待。

但从票房角度来看,Max和Eric都表示,这部片子从题材上看可能不够“商业化”,在受众有限的情况下,票房难免吃亏,同时战争片也无法从广告植入上获得多少收益。

当下,在全国人民度过了一个并不容易的上半年后,或许更需要一部轻松的影片。



“千夫所指”为哪般?

8月14日的点映开始后,年票房在200万以下的影院需要决定,是否愿意为《八佰》付出上一年票房的3.5%,来支付保底发行费用。

这些影院在8月19日之前定会纠结不已。《八佰》能否如期在小影院上映,还是要看这几天片子的口碑以及宣发效果。

然而,华谊兄弟到底是把数千家小影院得罪了。

宁肯被“千夫所指”,也要改变发行方式,华谊兄弟到底图什么?市界致电华谊,截至发稿前尚未得到回复。

“为了能快速地回笼资金吧。”李想解释,“如果按照正常的分账方式,制片方一般要等影片上映后4-6个月,甚至一年的时间,才能拿到分账票房收入。”

而如今,规定里明确提出,影院必须得在8月19日前,付清保底金额,即华谊现在就能拿到这笔钱。

数据上看,200万元票房收入的小影院虽然贡献占比不大,但数量占比达到30%以上,大约有4200家。如果这部分影院老板都选择缴纳核定保底金,那么即使按照平均年票房收入100万元来算,也有1.47亿元的即时现金流。

此外,“如果影院没能达到7万元的收入,就需要自己贴钱。”张远解释,“但如果票房超过了7万元,还要给片方分账。”

显然,这是一种转嫁风险的行为,同时也被许多人解读为华谊兄弟的“自保”手段。

“类似于一种对赌协议,影院买完片子后,效果超过预期的话能够多拿钱,效果不好的话也跟制片方没有任何关系了。”李想说。

不论是为了转嫁票房风险,还是想要快速回笼资金,最终都源自于华谊兄弟在疫情下的困境和对资金的迫切需要。

在影视行业工作已8年的Max告诉市界,她身边从事电影行业的朋友,过去半年都太难了。

“不像我们做电视剧,还可以以网剧的形式发行,还能糊口、生活。但是电影行业真的太惨了,好几个月发不出工资的也有。”

专门给电影演员拍见组照的王青表示,过去半年他几乎接不到“私活”,不像过去每个月总能拍个三五单。如今,朋友圈里的电影演员大多干起了副业,有的干起了直播,有的做起了微商,还有的放飞自我,干脆去开民宿了。

而作为《八佰》出品方和主发行方的华谊兄弟,在《手机2》引出的税收风波后接连受挫,2018年和2019年分别亏损9.1亿元和40.23亿元。

2020年成为至关重要的一年,但在疫情打击下,华谊兄弟一季度仍以1.57亿元的亏损告终。

一直以来,影视制作公司其实在产业链中处于承担风险更大的一个环节。一部电影制作出来,并不代表就能赚钱,而下游的发行公司和电影院选择更多,往往并不承担这一风险。

截至2020年3月末,华谊兄弟账面货币资金及交易性金融资产(股票)合计2.88亿元,一年内到期的带息债务却高达27.42亿元,缺口为上市以来的最高水平。可以说资金压力前所未有。



8月1日,华谊兄弟发布公告称,获得招商银行北京分行的15亿元非承诺性综合授信额度,似乎解了燃眉之急。对此,华谊兄弟董事长王忠军表示,这是针对未来3年的片单进行的合作授信,也就是说并不会短期内获得15亿元全额贷款。



王忠军、王忠磊

除此之外,华谊兄弟在今年4月发布了一份定增预案,拟向阿里影业、腾讯计算机、阳光人寿等9个对象非公开发行最多8.24亿股股票,募资金额不超过22.9亿元。

之后阳光人寿在7月4日的修改稿中退出,目前保荐机构还在开展相关程序,资金尚未到位。

对于接近25亿元的资金缺口,华谊兄弟还是要想各种路子解决。

Max认为,《八佰》的这次尝试应该是华谊一种无奈的自保,即便错了,以后也可以改。

尽管如此,华谊兄弟此举难免还是会波及一些正规经营的影院。尤其是一些县乡级地区的电影院,本来人口基数就小,很可能会因为拿不出现金被挡在门外。

此外,小影院老板们可能更加担心的是,一旦这种做法被行业认定为通行的做法,华谊兄弟就开了一个坏头。发行方单纯逐利的行为,对本就脆弱的小影院,将是灾难性的打击。

更为重要的是,电影本因是追求“共情”的艺术品,其果才是赚钱的商品。这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和必然性,时而彰显时而晦涩 ,然而从来都是“从业者们”的起点和终点。

在黄土高原上长大的贾樟柯,正是因为20多岁看了电影《黄土地》感同身受,从电影开始十分钟之后流泪到结束,于是决心当导演拍电影,并考上了北京电影学院,才让人们看到了《小武》《三峡好人》《山河故人》这样的经典之作。

影评人史航在观影后激动地总结:全片第一句台词“我们是湖北保安团的脸面……”中间还有一句“我们是黄陂县党部派来保护上海的。”大地名、小地名,听说过的地名、没听说的地名,记得住的姓名、记不住的姓名……加在一起,就是《八佰》。

在各方都不容易的当下,该保护小影院,还是对电影公司更多包容,似乎是一个难以评说的问题。

但现在这样一部《八佰》,注定要让那些小地方的观众们看不到了。

当我们谈论《八佰》删改时,我们到底在谈论什么?


昨天一天,看了两遍《八佰》。说个直观感受:147分钟的时长,一点不觉得拖,甚至二刷比一刷更流畅。更甚的是,一些看过第一版的朋友说,删改版,也比原版更流畅。加上之前被聊得最多、担心也最多的旗帜还在(虽然还是做了模糊处理,且没了特写),于是,一个很自然的观点是:剪掉了13分钟的《八佰》,其实受到的影响,并不怎么重。或者说,远没有我们之前想象的那么重。



《八佰》的好,大家昨天到今天已经看了很多,不再赘述。在我看来,真正需要思考和讨论的,是标题那句话:

当我们在谈论所谓“《八佰》删改”的时候,我们到底在谈论什么?

(以下内容可能有略微剧透嫌疑)

牺牲&觉醒

《八佰》的主题,看过和没看过的,总结起来应该都没多少难度,两个词:牺牲,和觉醒。

这两者,是相辅相成、互为递进的存在。

首先,在军人内部,是从觉醒到牺牲。

这个过程,主要通过欧豪、姜武和张译三个逃兵人物来完成。单纯的贪生怕死也好,更复杂的痛恨战争也罢。总之,一场战斗,三个人物都不同程度实现了觉醒的动作,最终完成了牺牲(当然,姜武和张译的人物没有交代结局,前者大概率牺牲,后者活下来了,但也应该会有一个蜕变)。



这个过程,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接着,在对岸租界区,则是从牺牲到觉醒。

一方面,这牺牲主要来自四行仓库的军人。另一方面,也来自非军人壮烈的主动赴死。比如刀子过桥一段,硬气。心里忍不住喊一句,牛逼。最后,这个牺牲与觉醒,从四行仓库与租界延伸开来,指代的是整个上海、直至全国。

管虎试图用“八百壮士”的牺牲、觉醒民众的牺牲,来完成“中华民族不亡”这一举国觉醒的表达。这一点,电影中的台词,也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以小见大,以点见全。

主题捋清了,于是,问题也就来了。

北岸&南岸

电影对北岸牺牲与觉醒的刻画,非常扎实。

欧豪饰演的端午,作为实际意义上的男一号,尤其丰满。前半段,用了不少篇幅,描写端午的怯战和菜鸟。比如,他两次对自己不同的队伍,造成了实实在在的伤害,说句坑队友,也不为过。

第一次,刚开场,湖北保安队抵达上海,是他好奇心重爬上工事堆乱看,引来了日本人,随后队伍很快被冲散;第二次,在四行仓库,他无意间发现了一个通向苏州河的水路。但没有第一时间选择上报,满脑子考虑的,却是自己半夜借此逃走。

很快,日军半夜从这个大开的洞口潜入,完成了一次敢死队式的夜袭。

但端午的觉醒,也缘起于此。

本来是要逃跑,却被民众称呼英雄,第一次点起了这个年轻人心中的那团火。加上后来李晨饰演的老兵齐家铭,兄长式的照顾与以身作则,连番战斗中看到身边战友的慨然赴死等等,一步一步的:

我们看到了一个只想哭着回家找妈妈的逃兵,是怎么成长为一个端着步枪跟战斗机面对面叫板、直至壮烈殉国的硬汉。



可惜的是,这个觉醒的过程,在南岸就要弱了许多。甚至,这个过程都是缺失的。电影给南岸的篇幅,不可谓不少,出场人物,也着实众多。

童子军、记者、赌场老板、戏台班主、帮派头子、电影明星、大学教授、阔太太,包括政治活动家何香凝,各个人物轮番登场,很是热闹。

但电影最后的呈现,有两个问题:一是南岸主要人物的身份,基本为中产及以上。虽然这或许是租界的常态,但电影中也的确拍了大批难民涌入租界的画面。第二点最致命,即,多数人物,只有觉醒的结果,没有觉醒的过程。

既然觉醒,或者说是被点醒,一定是一个从事不关己看热闹的冷漠,到万众一心抵御外侮同仇敌忾的过程。

但在南岸大多数人物身上,是看不到这个过程的。甚至,从一开始就能感受到,南岸对北岸的支持与帮助。那一个个在河边举着“西墙”提醒北岸战士的老百姓,都是爱国的好儿女。

当然,对南岸的“负面”刻画,也不是没有:

主要人物上,申报记者方兴文一开始的行为,俨然“汉奸”,游走于英美日之间,外国记者评价他,“似乎这场战争跟你毫无关系”。赌场地痞刀子,日军放毒气弹时,他毫不犹豫关上了赌场大门,而将外面求救的人拒之门外。



这两个人物,后来都有属于各自的转变弧光。小的细节上,开头躲避毒气弹时,民众四散逃生,一片混乱中能看到有人顺了包子铺老板几笼包子。

热闹的街头,可以听到有人在叫卖望远镜——显然是方便围观对面的“热闹”。打麻将的阔太太,只关心自己在霞飞路的房子,会下意识地说出“日本和我有什么关系”。这些当然都是对南岸民众麻木、冷漠的刻画。但,放在整部电影中,它的份量,实在太小太小,小到可以忽略不计。

方兴文的“汉奸”行为有伤害到谁吗?没有;地痞关上大门有让外面的人中毒而死吗?也没交代。

至于那些一闪即过的细节,就更是微不足道了。我们最后记住的,仍然是那个觉醒的结果。但过程的缺失,显然让这个结果的力量,大打折扣。

这里,就要提到那一处删减。阮经天饰演的日籍平民金丝镜,整个人物被直接拿掉。而这个人物的经历反映的,正是那个觉醒的过程。

他平日里生活在租界,说中国话隐藏身份,是个反战人士,但在不小心说出母语暴露了自己是日本人后,被愤怒的南岸民众吊死。

这当然是对普通民众更为丰满的刻画,让人看到了人性和那个时代的真实一面,也是对觉醒过程的丰富。很多人可能觉得这段删了有点可惜,但事实是:加上阮经天这段,其实也并无多大帮助。

为什么?

继续深入这个话题,就要从《八佰》拍摄的、历史上的这场四行仓库保卫战说起。

八佰&四行仓库

四行仓库保卫战,是1937年,淞沪会战的尾声。

学过历史的都知道,淞沪会战的历史定义,是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野心。单这一仗,就打了三个月。但代价是巨大的,电影里也提及了:打了三个月,败了三个月,70万兵力折损近一半。

所以,四行仓库保卫战,作为国军大部撤离背景的断后,这场战斗本身被赋予的价值,压根不是所谓的点醒国人,而只是在为当局争取时间,争取将淞沪会战,一直拖延到布鲁塞尔会议召开。说白了:

通过牺牲这几百人,在国际上为中国赢取英美支持和同情的砝码。这场战斗,是荒唐的。这些战士,是被牺牲掉的弃子。

管虎导演,当然明白这点。电影中,特意安排了黄晓明饰演的特派员这个虚构人物,就是为了强调这一点。



但问题也正出在这:

《八佰》的主题,是牺牲和觉醒;而四行仓库保卫战本身的内核,是荒唐和弃子。这两种情绪,不是一股合力,而是相互对冲。

陈树生和其他战士,打急了眼,骂一句“我日你妈”,然后绑上手榴弹跳下去和敌人同归于尽。这种不惜命的壮烈殉国,感染力,实打实的。

但最后,当谢晋元选择不再做不必要的牺牲,让战士们撤退到租界时。这时的情绪,已经是满满的荒唐和弃子。但电影的情绪没能跟上,依然停留在两岸军民互相敬礼这样的牺牲和觉醒。

有人被这种牺牲和觉醒打动,但我却满脑子都是:这些被抛弃的战士,你们的牺牲,真的不值得啊。这个情绪一起,前面建立的所有感动,瞬间就有坍塌的危险。

说白了:

《八佰》的结果,是值得;而四行仓库保卫战的结果,是不值得。从一开始,方向就是满拧的。

口号&反思

那位可能说了:就你懂?人家导演编剧制片人出品方和历史顾问,都是傻子?

这大概,就触及到了我们现在电影创作中,真正的痛处:不是不知,而是不能。对南岸民众的刻画,是不能强调负面的;对四行仓库保卫战,亦是不能强调不值得的。所以,我特别能理解管虎导演的难处:



他不是不想做反思,相反,他比我们任何人,都更希望给出更丰富、也更深刻的表达。而那些尝试,我也都看到了。

但事实就是:

多数时候,口号和反思之间,胜利的总是前者。口号的胜利,是《八佰》的遗憾,是管虎的遗憾,亦是整个中国电影的遗憾。

有人满足于电影的爱国主义表达,这没毛病。但对包括我在内的许多人,还是希望能从这样一个题材中,看到更多。

结语

最后,当我们在谈论所谓“《八佰》删改”的时候,我们到底在谈论什么?我想,你或许找到那个答案了。

但依然,我还是要向《八佰》和管虎所有反思的尝试致敬。那些被放出来的,那些被剪掉的,甚至,那些被扼杀在想法阶段的。而这样的作品,即便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也值得被更多人看到,被更多人支持。 阅读原文

文章来源: 留园 查看原文
https://www.6parknews.com/newspark/view.php?app=news&act=view&nid=433466
分享文章:
还没有评论
登录后发表评论
返回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