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粮荒?你瞧不起的东北 养活了1亿中国人(组图)

酷玩实验室 0

7月16日,联合国发布预警,当前有近6.9亿人处于饥饿状态,25个国家面临严重饥饿风险,世界濒临至少50年来最严重的粮食危机。



在印度,13亿人面临新冠和饥饿双重威胁,27%的人处于极度饥饿状态,1/5儿童营养不良。

在巴基斯坦,有一半人口每天吃不饱,受干旱影响,一岁以下儿童50%长期处于营养不良状态。

在肯尼亚最大的贫民窟,上万人上街寻求食品援助,一度造成踩踏事件,有人甚至手持棍棒互相殴打争夺食物。



疫情、蝗灾、干旱、洪灾、台风、森林大火……面对不确定的风险,很多产粮大国开始叫停粮食出口。

而要养活14亿人口的中国,是全球第一大粮食进口国。



如果没有足够的粮食进口,我们会是下一个饿肚子的人吗?

别慌。

农业部部长说过,中国粮食最近5年产量都在1.3万亿斤以上,稻谷、小麦两大口粮自给率达百分之百,库存超过一年产量,够全国人民吃一年。

再看国家统计局7月15日公布的夏粮生产数据,2020年全国夏粮总产量14281万吨(2856亿斤),创历史新高。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

那么,粮食从哪里来?

河南、四川、山东、安徽等平原大省都是产量主力,不过,自2011年起,蝉联中国粮食产量、输出量第一的省份始终都是黑龙江。

事实上,如果以人均消耗量计算,黑龙江的粮食产量,可以养活16个自己。



红色代表本省份人口数量,蓝色代表除供应本地人口外

剩余粮食产品可“养活”的人口数量。

东北成为中国大粮仓,离不开上世纪那场轰轰烈烈的北大荒建设。

70年前,北大荒还是一片杳无人烟的荒原,一眼望去,“天苍苍,地茫茫,一片衰草枯苇塘”。



今天,北大荒变成北大仓,拥有4448万亩耕地,每年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400亿斤以上。



400亿斤是什么概念?如果以人均每年消耗400斤粮食计算,北大荒可以解决1亿人的温饱问题。

提到东北,很多人大约只知道他曾是共和国长子,经历了失意和衰落,如今盛产老铁和烤冷面,最多会说一句,“你瞅啥?”

嗯,“喂饱”中国人的东北,满可以豪气地回你,“瞅瞅你是不是吃我家大米了”。

这一切,都要感谢那块黑土地,和那群在黑土地上奉献了一生的人。

1

地球上只有4块黑土地,其中一块,就在中国的东北平原。

黑土地富含有机物,是植物生长的黄金土壤,素有“捏把黑土冒油花,插双筷子也发芽”的传说。历史上,元、明、清都在这里搞过屯垦,军阀混战时期,东北张氏集团也曾试图开发这里,就连日本开拓团也想征服这块黑土地。

不过,这儿却是个苦寒之地,年平均气温低于零度,冬天最低温度甚至到-46℃,地冻得嘎嘎硬,呵气成冰;夏天又遍是蚊虫,人站在草甸子中心,衣服上密密麻麻落满蚊子,喘一口粗气,都能吸进几只小咬。



受限于极端气候条件,野心勃勃的统治者、掠夺者往往刚开辟出一方小小沃土,又因为战事动荡与开发困难,最终撂荒。

所以,这里常年杳无人烟,一眼望去,尽是茫茫荒原,人称“北大荒”。

1947年,彼时的中国还是一个积贫积弱的人口大国,尽管解放战争硝烟未散,领导层却有一个朴素的共识:要让每个人都吃饱饭。

北大荒这块肥沃的“硬骨头”,必须要啃下来。

经过前期试点,松江国营第一农场在宁安宣告成立,大家伙借来三台旧火犁,两台四铧犁,茫茫北大荒在1947年8月12日这一天,正式破土。



他们烧荒草、开荒土,40多天就开垦出93公顷土地,在茫茫东北大地上,创下了当年垦荒当年播种当年收粮的奇迹。

向亘古荒原要粮,靠一场奇迹远远不够——绵延数万平方公里的苍茫大地,恶劣的自然环境,还有四万万吃不饱饭的人民,都需要更多的人,更大的热情,以及更不计代价的付出。

1948年11月,东北全境解放,战争中负伤致残的10余万军人陆续创办了荣军、宁安、赵光、永安、查哈阳等国营农场。

1954年,带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创造开荒奇迹的王震将军又积极动员,铁道兵9个师和1个军官预备队受命来到密山、虎林、宝清、饶河荒区,建立起以铁道部番号命名的军垦农场。



1955年,5个北京青年志愿垦荒人抱着“去了就不回来”的心奔赴北大荒,随后,大批知识青年告别家乡,踏上北上列车,来到茫茫荒原,建立起大大小小的青年农场。

数十年间,14万复转官兵、5万大专院校毕业生、20万内地支边青年和54万城市知识青年,先后来到北大荒,他们住不避风雪的马架子,睡木杆拼凑的铺板,吃玉米碴子窝窝头,白天要踏查荒地,晚上还要提防狼群侵袭,冬天爬冰卧雪,夏天排干沼泽……



百万人的青春在这里激荡,奏起奋斗不息的交响,开荒,开荒,把北大荒变成北大仓。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1995年,北大荒粮食总产量突破100亿斤,提供商品粮70亿斤,这个数字到2005年又翻了一番。如今,北大荒以全国1/40的耕地面积,供养着1亿人的饭桌。

吃饱饭的背后,是一代又一代北大荒人难以计量的付出和牺牲。

在北大荒博物馆,有一面纵贯两层的松木墙,上面镌刻着12429位逝者的名字,其中最小的还不到20岁,最大的也不过30多岁,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北大荒拓荒人。



2

在歌颂北大荒的文学和影视作品里,总能看到一群人艰苦朴素,埋头耕种的画面,仿佛这里远离高科技,只有黑土地和淳朴的庄稼人。

其实,看起来土气的北大荒,可能是中国机械化水平和科技化水平最高的垦区,引领着全省乃至全国的农业现代化发展。

1947年,战乱中的东北局接到指示,要在国民党难以插足的地方,试办国营农场,进行机械化试验,以迎接全国解放后的农村建设。



也许有人好奇,这打着仗呢,搞什么机械化农场啊?

嗯,说白了就是在东北试点机械化农业,一方面可以团结群众巩固根据地,另一方面还能解决解放后的饭碗问题,同时还能像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一样,屯垦戍边,一举多得。

所以北大荒一开局,就在不停地攒装备,搞机械化大生产。‍



‍从最初的人工开犁、小药壶喷药、镰刀收割到后来“捡”回日本开拓团溃逃时留下的破旧拖拉机和农具,再到成立福特、法尔毛、小松、卡特比诺等“万国牌”垦荒机械队。

直到现在,北大荒已成为全机械化作业式农场,种管收有大农机,灭虫有大灰机无人植保,再加上我们的北斗导航,联合收割机都是无人驾驶。





背靠中国完备的工业化基础,铁甲机器人穿梭于金色麦田,轰隆隆的机械声里,北大荒又迎来了丰收年。

值得一提的是,北大荒不仅有高科技的装备,还有一批专研农业的研究员,创造了机械之外的人力奇迹。



培养现代农业人才的北大荒大学揭牌成立

大家都知道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但应该没听过“北大荒水稻之父”徐一戎。

早前,垦区是没有水稻的,因为水稻不像小麦一样可以机械化收割,很多人嫌麻烦,“我太爷爷、爷爷都是种小麦的,怎么让我种水稻呢?”

1981年,北大荒发生特大涝灾,大豆基本绝产,小麦也无法收获,眼睁睁损失粮食30亿斤,次年,一场春涝又让200多万亩洼地被迫弃耕,又过一年,丰收在望的160多万亩小麦又遭水淹,颗粒无收。

水稻不怕涝,徐一戎建议大家,“以稻治涝”,他亲自指导,甚至打包票,“种坏了我包你的”。



北大荒一年无霜期差不多也就120天,耐水喜温的水稻能活下来吗?

徐一戎记得,有一年初秋,一场突如其来的的早霜给了好不容易种下的水稻致命一击,秋收后一算,43万亩水稻,平均亩产还不足300斤。

对农民来说,收成意味着收入,这样下去,恐怕北大荒的水稻种植没什么希望了。



徐一戎和团队不信邪,他们从日本、韩国搜集稻种,24小时不间断观察稻苗生长状态,潜心钻研半个世纪,终于,寒地水稻单产破了600斤、800斤、1000斤…在北大荒种水稻,成了。

这位“长”在实验室和田间地头的老头儿,被北大荒评为“终身不退休研究员”,他创造了在高寒地区水稻生产面积超千万亩的奇迹,大伙不用担心洪涝减产,水稻很快成为北大荒主要经济作物。

老铁们种着种着,一不小心就种出了可能是中国最好吃的大米。

3

中国哪里的大米最好吃?不同的人恐怕有不同的答案。

江西万年贡米、苏北软香稻米、河北胭脂米、河南原阳米、宁夏珍珠米、新疆米泉米…林林总总,不一而足。



不过,要论知名度,还得是东北的大米。

辽宁盘锦大米曾是“奥运会专用米”,黑龙江响水大米和五常大米是国宴用米,五常大米更是征服了慈禧太后,“非此米不能尽食”;《舌尖上的中国》干脆直接盖棺定论,“五常大米,是中国最好的稻米。”



因为东北地区气候寒冷,植物生长较慢,相比一年三熟的南方米,北大荒的大米有更多的时间积累营养和风味物质,所以能制霸主食圈。

棒打孢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这是小学课文对北大荒物产丰饶的描述,除了大米,北大荒的畜牧、养殖、种子、粮油等产业也在稳步推进。

也许有人会说,搞这么多产业有什么用,我都没听过。



2008年9月,受三聚氰胺“毒奶粉”事件影响,涉及多家奶业巨头,民众对整个奶制品行业的信任降至最低点,行业迎来大洗牌,进口洋奶粉趁机吃下85%的市场。

国家质检总局紧急展开专项调查,109家企业里,只有87家企业的婴幼儿配方奶粉未检出三聚氰胺,其中就有黑龙江完达山,以及我们知道飞鹤、雅士利、三元、味全等企业。



同样是2008年,汶川地震48小时后,北大荒连夜生产2460吨、可以装满41节火车皮的优质粳米,送往灾区。

2020年疫情期间,北大荒向北京调度5000吨高品质粮食,为湖北发去3000吨大米、近2万吨饲料、1万余吨豆粕…

保障粮食供应,保证粮价稳定,北大荒的每一天,都在为粮食安全做准备。



可能,你没听过完达山,不知道北大荒曾拿出自己的“看家本领”调粮捐物。

但你应该知道,那些值得信任的中国品牌,它们或许微不足道,却承载着一个底线——安全,放心。

中国人也能喝上自己的安全放心奶。

中国人不用去超市里抢油屯米。

中国人的粮食,要用中国饭碗装。



我们常说,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我们常说,手中有粮,心里不慌。

其实,中国粮食安全的底气,不仅来自北大荒,也来自高瞻远瞩的顶层设计,来自大国重器之下的机械实力,来自袁隆平、徐一戎们的潜心研究,来自那些献出青春和生命的英雄们,更来自一代又一代默默坚守着土地的农民。

一切,为了吃饱饭。

一切,为了吃好饭。 阅读原文

文章来源: 留园 查看原文
https://www.6parknews.com/newspark/view.php?app=news&act=view&nid=432141
分享文章:
还没有评论
登录后发表评论
返回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