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心「心梗」伪装成中暑!4个特征一眼就能辨别(图)

生命时报 0

有一种疾病,症状和中暑很像,在夏天来势汹汹。它容易误诊,稍不留神可能就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

「心梗」与「中暑」的发作容易混淆,如果你不能准确辨出两者的区别,就要警惕了。




《生命时报》采访专家,教你在高温天7招防住心梗来“敲门”。

受访专家


火箭军特色医学中心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  胡桃红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  余再新

夏天也是心梗的高发期

对于心血管疾病患者来说,大多都知道冬季是心梗高发的季节,殊不知夏季也是如此。

急性心肌梗死是冠状动脉急性、持续性缺血缺氧引起的心肌坏死,可并发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危及生命。



如果不慎受凉出现腹泻,胃肠道的血流需求增加,也会导致血流供需失衡,加重心脏负担;还可造成电解质失衡,导致低血钾,诱发心律失常,出现心慌、胸闷、低血压、意识丧失,甚至猝死。

//夏季心梗高发的原因

/// 


在高温环境下,人体新陈代谢显著加快,体表血管扩张,更多血液循环到体表。

雨水多、气压偏低,空气含氧量下降,心脏的供血、供氧都会相对减少。

人体出汗多,水分通过汗液大量蒸发,造成血液黏稠度增高,易出现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从而诱发心肌梗死。

房间内空调温度低、爱喝冷饮,反复的冷热刺激会使冠状动脉强力收缩,致使其中已形成的斑块被牵拉破裂,形成血栓,突发心梗。

如果身体出现以下几个异常表现,要警惕心梗发作:

突然严重的心绞痛发作,多发于清晨;

原有的心绞痛性质改变(变频、加剧、持续时间延长),或诱因不明显,多在安静休息时发作,含服硝酸甘油疗效差;

疼痛时伴有大汗、恶心、呕吐、心律失常、低血压状态等,即“梗死前状态”;

心绞痛发作时,出现心功能不全症状或原有心功能不全症状加重。

4条线索判断心梗or中暑

临床上,有些患者将心慌、胸闷等心梗症状误认为中暑,耽误了救治时间。

其实,心梗和中暑二者是有本质区别的,大家不妨通过4条线索进行区别。



体温

中暑指在长时间高温、高湿和热辐射作用下,体温调节功能出现障碍的一系列热应激综合征,其症状多因身体内环境失调紊乱引起。中暑病人常伴有发热,体温可达38℃以上。

心梗患者早期一般无明显发热,却因心输出量(左或右心室每分钟泵出的血液量)下降、血压下降、血管收缩,出现皮肤温度降低、四肢冰冷等情况。

胸闷

中暑者远离高温环境到通风阴凉处安静休息,并适当补液后,胸闷气短情况常有明显改善。

心梗患者的胸闷则呈心前区压榨感,常伴有胸痛和濒死感,持续时间长,转至阴凉处得不到缓解,或缓解后再次出现。

面色

中暑者因大量出汗后血容量会下降,出现面色苍白,在此之前往往还有面色潮红、皮肤灼热表现。

心梗患者因堵塞血管部位不同,有的人面色苍白、出冷汗,有的人则是表情痛苦、面色红润。

出汗

中暑出汗是因环境温度较高所致,出汗部位常在前胸、后背、额头、脖子、腋下等。

心梗发作时,患者血压下降、外周血管收缩,出汗部位除了脖子、额头外,还可能出现在手心、脚心等四肢部位。

热天7招防住心梗来“敲门”

生活中,有心血管疾病的人要重视定期体检,监测血压、血糖、血脂和心电图。



夏季避免急性心梗来“敲门”,必须牢记7点:

01

别贪凉


冰箱里的水果不宜直接食用,拿出来放40分钟以上再吃。

02

避免胃肠疾病

夏季瓜果多,可用盐水、小苏打或淘米水彻底清洗,但注意浓度不要过高,浸泡时间不要过长(5分钟为宜),最后用流水冲洗干净。

03

及时补充水分


夏天出汗多,一定要及时补充水分,以每日1500毫升为最低标准,尽量少喝凉水或冰镇饮料。

04

生活规律,早睡早起

每天晚上10点半前上床睡觉,睡前不喝茶、不看电视,以免影响睡眠。

05

适度运动

游泳、爬山、打球、跑步都可以;如身体素质稍差,可进行广场舞、太极拳、散步等较缓和的运动,时间不要超过40分钟。

06

少抬重物


不能搬抬过重的物品,搬抬物品时不要弯腰屏气。

07

洗澡挑时间

不能在饱餐或饥饿的状态下洗澡,水温最好在37℃左右。

//一旦有人突发心梗:


如果你周围出现疑似心梗的病人,应立刻拨打120急救电话,将患者送至医院。

在等待期间,让患者就地平卧休息,保持安静,减少肢体活动,降低心肌耗氧量,还可给患者含服“速效救心丸”,暂时维持心率和血压。

如有供氧条件,可立即予以吸氧;如果有血压计,可不断测量患者血压及脉搏;若病人突然呼之不应,心跳呼吸消失,应请有资质的人员为患者进行心肺复苏,直至医务人员到来。▲ 阅读原文

文章来源: 留园 查看原文
https://www.6parknews.com/newspark/view.php?app=news&act=view&nid=430282
分享文章:
还没有评论
登录后发表评论
返回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