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研究癌症获奖?学术造假背后的育儿焦虑(组图)

知著网 0



  「我们各自囿于时代与阶级的困顿,一心渴望向上生长,以超越同龄人的优越感抚慰自己的付出。」

  > > >

  近日,一项名为《C10orf67 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功能与机制研究》的获奖作品引起争议。

  这个获得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三等奖的项目,被认为达到医学、生物学硕博水平,而完成人是一名小学生。

  一个六年级的小学生,通过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动物模型、临床样本分析该基因对结直肠癌发生作用进行解析。在项目简介中,完成人自我评价“有望为结直肠癌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生物标志物和药物靶点”。

  

  

  △ 获奖小学生的实验日记


  在实验日记中,该小学生记录:“老师们给了我一个基因,叫C10orf67,我上网搜了一下什么叫基因。”仅仅在三天后,他就从一个不知基因为何物的小学生,变成准医学研究者,不仅了解PCR技术的原理,还能分辨各种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

  相较于同获三等奖的“新能源绿色小屋”、“小学生提升欣赏昆虫价值的实践研究”等项目,这个获奖作品从实 验构想到具体实施,其专业性之高难免引起质疑。

  

  △2020年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三等奖作品

  在抽丝剥茧下,小学生研究癌症获奖的“真相”渐渐浮出水面:在实验记录本中提到的“商量开展参与研究工作”的陈老师和杨老师,是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的研究员,同时是获奖小学生的父母。父母的研究方向,与小学生获奖项目的内容有较高重合。

  7月13日,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官网发布声明称,经初步核查,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C10orf67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功能与机制研究” 获奖项目学生系我所研究员之子。该研究所已成立调查组,对此事进行深入调查。后续将及时向社会反馈相关调查结果。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公告

  在荒诞的现实面前,常识反而成为稀缺品。 是天赋异禀的“神童”,还是科研造假的学术二代,调研组尚未定论,不妨让子弹再飞一会儿。但列位看官会心一笑时,恐怕心中早已经有了答案。

  01.

  以学术为志业 or 科研造假?

  学术造假似乎屡见不鲜。

  自翟天临“不知知网”事件后,各大高校对待毕业论文原创性的要求越来越严格。无论毕业生是否以学术为志业,一篇问心无愧的论文都是必需品,于是磨查重率变成毕业生们的必经关卡。

  

  △翟天临微博下的评论


  一旦科研与升学保研挂钩,别有用心者就打起了小算盘。一个竞赛、一次发表、一个靠前的署名,原本在招生考试中普普通通的候选人一下子有了竞争力。在这样的诱惑之下,学术造假变成升学捷径。

  当家长拥有学术职权,这条“捷径”的搭建似乎更是举手之劳。

  就在一个月前,西南交通大学保研事件正在风口浪尖。一个成绩排名中等偏下,甚至有几门挂科的学生,却凭借补考成绩和高质量论文获得保研资格。 经调查发现,该同学的父母均为该校教师,虽然该生高考成绩仅过一本线,但通过自主招生进入西南交通大学,且在大一时就参与了国家级科研项目。

  

  △陈同学曾发表高质量论文

  如果不被曝光,这些钻学术空子的二代们可能沿着既定的道路往上:竞赛加分、自主招生、名牌大学,而后参与科研项目、发表高质量论文,顺风顺水的学术道路似乎近在眼前了。

  我们无法忍受的是,借职权之便谋求上升渠道的二代们,把潜规则摆到明面上,尤其在学术领域。当科研的真实性和神圣性被无视了,韦伯所谓“道德上的无瑕、观念上的纯粹”变成空谈。光鲜的履历是人造的,即使赢得了一时的荣誉,也无法维持长久的输出。

  

  △小学生的实验日记


  或许他们的初衷也并非以学术为志业,而是通过学术镀金实现人生的弯道超车。教育是实现社会阶层流动的良好手段。当家长利用学术职权,通过深谋远虑“神操作”为孩子铺路,一部分学术二代得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世界。

  当家长并非学术领域的大牛,也能通过资源置换进行学术和权钱的交易。甚至中小学的论文代发已经衍生为流水线上的一条龙服务:一手交钱,一手拿货。找到靠谱的“学术掮客”,也许就能为孩子获得论文和专利的署名,以便在升学竞争中获得优势。

  

  △代发论文的一条龙服务

  社会资源的置换已经成为少数人中心照不宣的秘密。知识不能通过遗传获得,但特权往往是世袭的。云南省科协相关人士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云南省参评青创赛的获奖题目的规范性明显好过其他城市。“你可以看看北京、上海那些参评项目,比我们的 难多了,他们的社会资源肯定比我们丰富。”

  亵渎教育公平,遑论科学创新。

  02.

  失焦的孩子与焦虑的父母


  在这场“接力赛”中,我们看见不惜违法犯罪为孩子铺路的父母、解开财富密码的论文中介,但孩子的身影在哪里呢?

  有时,他们是乐在其中的既得利益者。比如明知道会挤压其他同学的保研名额,依然选择暗箱操作的陈同学;比如在直播中自曝“使用手段”,把往届生身份改为应届生身份的仝卓。

  

  △仝卓高考改为应届生身份


  而这位六年级的小学生,在实验日记中,他写明对癌症研究感兴趣的初衷:“因为肿瘤太可怕了,研究所一位小哥哥得了结直肠癌,从发现到去世仅10个月,而且小哥哥对化疗药物没有反应。”

  我们宁愿他只是父母的提线木偶,是懵懵懂懂被带进实验室的观光客,配合演出一场笑料百出的闹剧。我们期待他能秉持实验日记里的初心,成长为治病救人的医疗工作者,而非小小年纪被捧上神坛的“科研天才”。

  

  △小学生的研究初衷

  即便这些父母能搭建一时的捷径,也无法保障孩子一生的顺遂。与其埋下一颗定时炸弹,让孩子生活在被揭露和曝光的风险中,不如从小教会孩子诚信做人、踏实做事。

  说到底,他 们无法接受孩子是普通人,无法接受孩子以普通人的姿态按时长大。揠苗助长也好,弯道超车也好,条条大路通罗马,但他们期待出生在罗马的孩子——仿佛脚踏实地注定没有收获,公平竞争注定落后他人,仿佛接近特权而不利用特权也是浪费资源的体现。

  当失焦的孩子遇上焦虑的父母,素质教育也变成育儿焦虑中的一环。于是科技变成升学捷径,创新变成流水线的“门路”,渐渐学习也变成枷锁。 只是,这沉重的枷锁到底是素质教育的畸形产物,还是急功近利家长的盲目跟进呢?

  03.

  从曼哈顿到北京折叠


  精英家长正经历着旷日持久的育儿焦虑。

  《我是个妈妈,我需要铂金包》中描述曼哈顿上东区的育儿体验:为了让孩子实现阶级跃迁,一个“合格”的妈妈必须保持生孩子前的身材,为孩子安排好从物色学区房、申请幼儿园名校到常青藤的人生路线。此外,为了在“妈妈社交”中合群,还得购买爱马仕铂金包。

  

  △为了孩子,你需要铂金包吗?

  是的,必须超越,脚踏实地就是原地踏步。你的孩子必须比你更好:受更好的教育、住更大的房子、处于更高的阶级地位……为此,你必须如履薄冰、殚精极虑,你知道只有你拼尽全力,你的孩子才能看着毫不费力。

  即便素质教育与升学考试加分脱钩,总有新的军备竞赛等你参与。从什么时候起,素质教育变成功利的必需品?我们的教育正在批量生产“优秀”:学习一门乐器、完成一个实验、发表一篇论文,为的是标准化考试之外的标准化评价。

  我们似乎很容易因恐慌而焦虑,《海淀家长没有梦想》《海淀家长对不起,顺义妈妈才“不配有梦想”》这样的文章总能让人心头一颤。没有人愿意在北京折叠中被挤下去,更没有家长愿意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当教育变成避免阶级跌落的手段,我们在意的再也不是科研的纯粹与快乐,而是在竞争中胜出的社会评价。

  

  △育儿焦虑的无形压迫


  当我们各自囿于时代与阶级的困顿,一心渴望向上生长,以超越同龄人的优越感抚慰自己的付出; 为此不惜牺牲学术公平、职业伦理,甚至牺牲其他人被看见的权利——这是另一种设限。

  即使不揠苗助长,也不是非得向上生长,我们原本可以四面八方生长。

  哪怕自由而无用。 阅读原文

文章来源: 留园 查看原文
https://www.6parknews.com/newspark/view.php?app=news&act=view&nid=427566
分享文章:
还没有评论
登录后发表评论
返回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