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流潜藏!莫迪提出了一个北京难以回答的问题(组图)

多维新闻 0

中国外长王毅7月5日同印度国家安全顾问多瓦尔(Ajit Doval)进行两个小时通话,随后几天双方军队开始从加勒万河谷(Galwan Valley)、基阿姆温泉(Hot Springs)和高格拉(Gogra)等地的巡逻点脱离接触。但是截至7月9日双方在班公错湖(Pangong Tso)地区的驻军没有任何明显的动静,各方普遍认为对峙并没有结束。

开始于5月初的中印边界对峙,在6月初迎来死伤上百人的流血冲突局面,原本各方认为经过三次军长级别谈判,局势将于7月迎来缓和,但出人意料的是7月初莫迪(Narendra Modi)的一系列举动打破了宁静,十分不同寻常。

莫迪政府不再克制

印度总理莫迪7月5日拜会了陆海空三军最高指挥官印度总统科温德(Ram Nath Kovind),汇报了“具有国家和国际重要性的问题”。此前7月3日莫迪突访中印边境的拉达克地区,探望了在加勒万河谷(Galwan Valley)冲突中受伤的印军士兵。陪同莫迪的还有印度国防参谋长拉瓦特(Bipin Rawat)和印度陆军参谋长纳拉万(Manoj Mukund Naravane)。印度防长辛格(Rajnath Singh)7月3日在推特(Twitter)上称,莫迪此次访问无疑提振了军队的士气。












一段时间以来,尽管印度国内民族主义情绪高涨,但是中印官方都较为克制。比如中印外长6月17日达成了尽快使现地局势降温的共识。莫迪6月中旬曾称,“没有人进入过我们的领土,没有人占领我们的任何哨所。”莫迪6月30日的全国演讲甚至没有提到中印对峙事件。中俄印外长6月23日会晤之后,中俄印首次举行了防长会晤。

当外界都认为此次对峙可能会逐步平息时,莫迪的一系列高调举措确实出人意料。且除了莫迪和印度军方有动作,印度官方从内政外交层面开展了一系列针对中国的举动。

6月20日路透社报道,两名印度政府官员声称为了保护印度国内企业,印度计划对来自中国和其他地区的约300种产品增加更严格的贸易壁垒,并提高其进口关税。6月29日新德里已禁止了包括抖音(TikTok),微信和微博在内的59种中国应用程序(APP)。印度电信部(DoT)7月1日正式取消了2020年3月发起的“4G网络安装、规划、测试和维护”招标,并决定禁止中国电信供应商参与新的招标。印度电力部长辛格(R K Singh)7月3日表示,印度将禁止从中国进口电力设备。

印度外交秘书斯林格拉(Harsh V. Shringla)7月5日与日本驻印度大使铃木进行了电话交谈,对拉达克地区的局势进行了详细讨论。法国国防部长帕利(Florence Parly)在6月29日给印度防长辛格的信中表示了“坚定和友好的支持”,她还对与中国人进行暴力对峙的20名印度士兵的死亡表示“深切声援”。

在6月中旬,白宫发言人谈及中印冲突时说,“除了我已经对那些因对抗而丧生的印度士兵表示慰问,没有其他任何正式的宣布。而7月1日谈及中印冲突,白宫发言人称,“他(特朗普)说,中国在中印边界上的侵略性立场,与中国在世界其他地区更广泛的侵略模式相吻合。这些行动恰恰证实了中国共产党的本质。”

有声音认为莫迪的高调是为了应对国内的批评尤其是在野党的批评,是一场舆论公关式的姿态表演。印度在经济等领域采取的对华限制措施是中印之间的正常摩擦,即便没有中印冲突也会爆发。在当下的时间节点,印度官方希望以此来展现强硬姿态。也有声音认为这似乎已经不是一场普通意义上的边界摩擦。印度或者其他国家正在推动边界冲突成为中印之间乃至于国际社会的焦点。

而无论如何,冲突都已经是中印短时间内无法平息的事件。

印度的要价——抛出扩张主义

中国官方在冲突以来一直避免发表刺激性对抗言论,但是在莫迪7月3日视察边境后,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表示,任何一方都不应采取可能导致边境局势复杂化的举动。中国驻印度使馆新闻发言人嵇蓉发推特回击莫迪称,“中国同14个邻国里的12个国家通过和平磋商划分疆界,将领土边界化为友善合作的盟约。将中国说成‘扩张主义者’是空穴来风,是在夸张和虚构同邻国的领土争端。”

让中国外交官出手反击的是莫迪提出的扩张论,他7月3日前往拉达克时称“扩张主义的时代已经过去,这是发展的时代。历史见证了扩张主义势力的失败或被迫回头。”虽然没有点名中国,确是在指责中国扩张。


莫迪早在2014年访问日本时就提出对扩张主义的警惕。莫迪当时在日印工业家出席的午餐会上说:“今天,我们看到了18世纪发生的一切,可见的扩张主义,一个国家被侵犯,一个人进入海洋的某个地方,有时进入一个国家并占领领土,我们正在目睹这种趋势。”“这种扩张主义不可能对21世纪的人类有益,发展至关重要。我相信,在21世纪,如果亚洲要领导世界,印度和日本应该共同提高发展声望。”

从莫迪批评扩张到中方对扩张主义的敏感反应,外界不难发现,中印之间的新问题已经浮出水面。众所周知,印度在边界基建、军事实力等领域处于下风,印度如果将中方的积极战备和防卫定义为扩张,意味着什么?未来将是什么样的情景?

印度不是日菲越


中国对被批评扩张和改变现状一事并不陌生。前几年的南海争端中,美国多次公开指责中国凭借实力改变现状,日本在钓鱼岛问题上对中国的最大指控也是单方面改变现状。如今中印边界纠纷是否也会陷入对中国改变现状的指控?

伴随着实力的增强,中国不可能在捍卫领土主权问题上无动于衷,强军也好,加强边界以及争议领土的实际控制也罢,这是自然而然的举动,可以看到,中国在南海填海造陆颇见成效,中国已经在东海划定防空识别区。解放军很难在中印边界无所作为。


在南海问题上,菲越当事国对中国无招架之力,美国作为域外国家只能煽风点火,中国有充分的辗转腾挪的空间。在东海钓鱼岛问题上,美国是域外国家,日本作为当事方,动武能力受到战后秩序的限制,中国可以大刀阔斧推进实际控制。

但印度的军事实力、军事自由度都是日菲越无法比拟的。印度有轻松获得国际声援甚至是支援的能力,甚至有和中国发生小规模冲突的实力。如何保证印度会默默接受解放军的布防,安然处于非常不利的位置?中国的实力超出印度是解决边界问题的一个契机,但这不会无声无息。

作为发展中的大国,中国非常看重自己的国际声望,也极不愿意被指责为扩张。印度将扩张问题放大,是有力的一张牌。

中印冲突会成为中国周边继东海南海争端之后另一个持续性热点话题吗?中国是否愿意同印度陷入旷日持久的对峙口水仗?中国应该明白,要想让印度安静,就得付出代价。不愿意打仗的北京愿意花费多大的代价稳住印度?


暗流潜藏 北京恐难不战而胜


中印边境冲突在经过两个多月的对峙与博弈之后,近日迎来转机。中印两国外长7月5日晚间进行通话,并达成了一系列新共识,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在脱离接触基础上,双方同意后撤。从后续的执行情况来看,双方军队确实进行了后撤,拆除了帐篷等临时设施。普遍认为,这为中印双方进一步谈判,和平解决争端奠定了基础。

但局势缓和的背后,中印边境潜藏的暗流,也需要警惕。中印在加勒万河谷地区脱离接触形成的缓冲区,并非是双方协议达成设立的永久性缓冲区;并且两国仍然重兵集结于边境冲突地区,特别是印度据称再次集结了8万作战兵力。从目前来看,中印之间的边境对峙并没有宣告结束,中间仍有诸多不确定性。

卫星照片显示,中印在边境冲突地带部署了大量兵力













边境缓和局势背后暗流涌动

首先,这种不确定性体现在,无论是中国还是印度,仍旧在边境冲突地带继续保持军事力量。印度媒体《印度斯坦时报》8日称,印度和中国在纵深地区的军事集结并没有减弱,双方都保持警惕。部署了数千名士兵、战斗机、直升机、坦克、火炮、导弹系统和防空武器。印度陆军还在边境装备了2,410辆T-72坦克、2,078辆T-90坦克,以及242辆“阿琼”坦克。解放军部队则在冲突地区的高原密集展开训练。

虽然,中印双方在经过此前四轮会谈后,敲定“脱离接触”方案,且双方军队也进行实际的后撤,已在加勒万河谷建立了一个4公里长的缓冲区。印度《德干记事报》7日报道称,尽管中印双方开始从拉达克(Ladakh)东部的一些对峙现场撤回前线士兵,但印度仍保持谨慎,因为中国尚未显示出任何迹象,要减少其在争议边界一侧“后方”集结的大量军队。

印度军方说,双方在加勒万河谷缓冲区的第14巡逻点地区的暂停巡逻,并不是永久性的。印度军方一名军官称,“这只是一个暂时的步骤,在脱离接触的过程完成之前,我们将采取这一步骤。没有设立永久性缓冲区。”

另一方面,虽然中印两国在此轮边境争端上都走出了和谈的第一步,也进行了军事上的后撤,但在印度其他方面依然十分强硬。作为印度总理的莫迪(Modi)和印度的许多官员似乎并未表现出缓和中印边境冲突姿态,莫迪甚至还访问了中印边境的前线部队,以此来激励部队。

另外,虽然印度表面上在军事层面进行了后撤,但实际上近日向美国、法国和以色列等国采购先进武器装备,并不断催促快速交货。

对于当下的中印边境出现的缓和局势,解放军退役少将张召忠认为,这只是印度的缓兵之计。张召忠称,最近加勒万河谷的洪水,致使印度很多营地被淹,“不撤也呆不下去”,并且已经部署到位数万军人后勤保障出现问题。张召忠判断,印度会利用冬季到来前的一两个月加紧补给,估计这个冬天印军将会在拉达克地区安营扎寨长期部署。

果真如此的话,中印边境对峙恐怕要成为一场“持久战”。

北京期望“不战而屈人之兵”,恐难实现

在中印边境冲突中,北京方面一直呈现“守势”,秉持理性和克制,寻求通过军事和外交层面的双边谈判,解决中印边境的争端,致力于寻求和平方式解决领土争端。7月7日,《印度教徒报》(The Hindu)报道,一名印度高级官员称,中国军队已后撤约2公里,印度军队也从位于加勒万河谷地区的冲突地点后撤了约1.5公里。

这其实就是中国展现的诚意。

印度人耿耿于怀的1962年中印边境战争,中国也曾这样展现诚意。中印在1962年进行的边境战争,当时印度遭受了屈辱性的失败。在这场战争中,印军“王牌旅”——第四师第七旅被解放军全歼,旅长达尔维准将被俘虏,印度举国震惊,时任总理尼赫鲁痛心疾首。中国在取得胜利后即撤回——从实际控制线后撤20公里,印度则重新占领绝大部分争议地区。


于中国而言,打过实际控制线又撤回来,是展现和平诚意之举。但在印度看来,这被是胜利者对失败者的羞辱,他们认为中国军队的作为大大伤害了印度的自尊和体面。

58年后发生的中印边境流血冲突中,印度士兵死亡20人,150人不同程度受伤。这是1975年以来,中印边境冲突首次有人员死亡。据称,中国军人只付出了极低的代价。中共名将蔡长元之子、红色后代蔡小心曾在微博爆料称,解放军2人因重伤不治而死亡。

显然,2020年的印度决策者相比1962年,更加务实和理智。这是中印边境冲突没有继续升级,并且出现缓和的关键因素。但印度国内群情激奋,有民众公开焚烧中国领导人的画像以示抗议,还掀起了抵制中国商品、删除中国手机应用的全国性反华潮流。

在今天印度民族主义抬头,以及不甘于1962年屈辱性失败心理的共同作用下,中印边境会不会再次发生直接冲突,甚至如6月15日再爆发伤亡的流血冲突,恐怕谁也很难轻易断言。

正如多维新闻在《【中印对峙】两军紧急增兵 边境对峙会走向战争吗》所指出的,从目前的趋势来看,中印两国的关系,不太会像2017年洞朗对峙一般按下暂停键。未来,中印边境线上的摩擦不断的情况,可能在一段时间内难以结束,但真正意义上爆发战争的可能性并不大,中印也没有更多理由走向全面对抗。

但是,北京期望“不战而屈人之兵”,以和平方式解决中印边境领土争端,实现中印边境的持久和平,恐怕在可预见的未来都是奢望。因为,这不仅取决于中国,更取决于印度的选择。

印度经济制裁声势浩大 中国为何静悄悄?


在经过了两个多月的对峙与博弈后,中印危机迎来了新转机,7月5日两国高级官员达成共识,尽快实现双方一线部队“脱离接触”。尽管如此,弥漫在印度社会的反中声浪却仍在持续,有趣的是,中国方面却静悄悄……

7月6日据媒体报道,被视为“印度版美团外卖”的初创企业Zomato目前已经无法获得来自其最大中国投资者——蚂蚁金服(Ant Financial)的1亿美元投资资金。之前蚂蚁金服已累计向Zomato投资近5.6亿美元,并拥有该公司25%以上股份。

Zomato无法获得该笔投资的原因是,印度自2020年4月下旬开始落实新版外国投资法规,上述投资被该国视为投机收购,若希望与海外的投资合作继续,则需要获得官方机构的批准。据悉这是印度4月颁布的新外国投资法生效后,首个受影响的印度企业。

中印对峙引发印度反华情绪

不止是Zomato,印度当地的30家互联网科技初创企业中,有60%的企业都曾获得来自中国的资金支持。根据Gateway House数据,2019年中企对印度初创企业的投资总额达到39亿美元,对印总投资已达80亿美元。受中印关系影响,这些投资或多或少均受到冲击。据路透社消息,涉及中国投资者的投资申请约有40至50份,目前均在审查中。

除了投资领域,根据印度媒体《The Print》7月5日援引印度政府高层人士的消息指出,印度已决定不考虑加入任何中国主导的经济贸易协定,其中包括“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RCEP是由东盟十国和中国、日本、韩国、印度、澳大利亚、新西兰16国共同参加的全球最大的自贸协定(FTA)。2019年11月,除印度以外的15个成员国领导人在曼谷就今年签署协议达成一致。

该分析人士表示,印度始终担心原产地规则、服务贸易占比等诉求无法得到满足而导致其对外贸易逆差进一步扩大,而此次中印边境对峙则给了印度退出RCEP的最好“台阶”,既满足了其国内对政府“强硬反华”的期待,又可借机卸去RCEP成员国呼吁该国重新加入谈判的压力。

除此之外,印度官方的“反华”情绪还体现在对中国APP的抵制。在当地时间6月29日,印度信息技术部发布公告,以“有损印度的主权和完整、印度国防、国家安全和公共秩序”为由,封禁59款中国APP,包括百度、阿里、腾讯、字节跳动等公司。

官方制裁尚且如此激烈,民间情绪更不遑多让。事实上印度这股“反华”浪潮正是由民间开启,配合印度近几年暗流涌动的经济民族主义情绪,以及中印边境对峙的催化而形成的。在6月15日的中印加勒万河谷冲突引发数十位印军伤亡后,印度境内的反华声音就持续不断,且愈发高涨。根据《印度快报》6月27日的报道说,从制药、电信到汽车制造,几乎全印各个领域和行业都开始抵制从中国进口产品。

一时间全球两大人口超级大国间即将爆发“贸易战”的报道和讨论甚嚣尘上,然而中国方面却始终静悄悄。

中国为什么不反制?

在印度官民一致对中国进行经济抵制时,中国方面的反应却是静悄悄。官方没有相关反制策略,民间也鲜有反印声音,中印两国为何会出现这样的反差?

首先,最直接因素是中国对印度产品的需求较小。根据中国商务部数据,2019年中国从印度出口的产品主要为矿产品、化工产品,两者占比接近50%,除两者外机电产品、纺织品及原料、动物(动物产品)、贱金属及制品以及塑料和橡胶也占有一定的比例,这几部分的出口额都在6%以上,而其余产品的比例都低于4%以下。从产品类型看,中国对印度产品的需求基本是原材料,生活用品或高科技产品需求几乎没有,没有产品基础让民间发出抵制声音。

除此之外,两国较大的贸易顺差让中国更希望与印度加强合作,而非互相制裁。据中国商务部数据,2019年中印两国的贸易总额为6,395亿元人民币(1元人民币约合0.14美元),其中印度对中国进口5,156亿元,位居中国出口国的第12位;而中国对印度进口金额仅为1,240亿元,中国对印度有近乎5倍的贸易顺差,庞大的贸易顺差加上印度巨大的消费市场和消费潜力,让中国没有理由在经济领域和印度反目。

第二,在印度官民反华声势浩大的情况下,中国如果反制会让中印冲突进一步加剧。其实中印两国政府都清楚两国军事实力差距,也清楚目前双方内、外局势都不适合交战,所以在前线军队对峙期间,双方高层多次重申“局势是稳定、可控的”,并且拒绝美国政府的“主动协调”。但长期以来受中国产品在印度市场上的高占比影响而激化的印度经济民族主义情绪,在中印冲突的催化下已经成势,加上印度政府在处理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方面的不力,印度的民族主义情绪和对政府的不满情绪异常高涨;虽然中印冲突也引发了中国境内的一些反印声音,但与印度境内反华声音相比,似乎小很多。

在印度当前民怨高涨,政府有意转嫁抗疫不力的情况下,中国政府就需要“退一步”,防止进一步深化危机,激化两国矛盾。否则中印冲突一旦升级,不仅不利于中印长期经济合作,也会影响到中国的地缘政治布局。

第三,如果中印矛盾激化,中国或面临美印联手局面,这不是中国所希望的。虽然5月份印度拒绝了美国总统特朗普(Donald Trump)的调停提议,但中印冲突一旦不可控,美印或存在联手的可能性。

为了遏制中国,2017年美国就提出了“印太战略”,并一直寻求印度加入,此次中印冲突更是为美国拉拢印度提供了契机,美国高层不仅多次在公开场合“站队”印度、批评中国,还在行动上配合印度一起抵制中国手机软件公司TikTok(中国境外版抖音),加码双方高层对话;印度虽然一直以来寻求南亚大国的地位,且坚持走平衡外交路线,与美国联手的几率较小,但印中军事力量悬殊是事实,冲突一旦升级,印度很大可能会寻求外力帮助,而美国将是好的选择,彼时美印一旦联手,那中国的压力将史无前例。

无论是从中美大局还是中国当前的经济利益考量,激化中印矛盾都不是有利路径,面对美国紧逼,边境不安的局面,中国最好忍字当先 阅读原文

文章来源: 留园 查看原文
https://www.6parknews.com/newspark/view.php?app=news&act=view&nid=426667
分享文章:
还没有评论
登录后发表评论
返回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