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岩松灵魂拷问依旧扎心:没有高考 你拼得过富2代吗

一人一城 0


因为疫情推迟,牵动亿万人的心,高考,最终还是来了。

开考第一天,各种有关话题爬上热搜榜,#高考加油#、#安徽黄山考生乘船去高考#、#北京高考生地铁优先安检进站#、#全国5名全盲考生参加高考#......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举国为高考学子护航。

高考,或许并不是通往幸福人生阶梯的唯一途径,但对于相当一部分人来说,却成为改变命运的契机。不可否认的是,社会上有关于高考的争议和讨论,从未停歇过,高考究竟意味着什么?央视纪录片《高考》或许能给人们一个意味悠长的回答。

“旗”开得胜

Wavin Flag

7月5日,辽宁丹东一位高三男班主任,

穿着大红色旗袍服,

慢慢移进了自己的班级,

学生们都愣神呢,

男班主任老师在黑板上

用粉笔写下这样几个字:

预祝我的学生们旗开得胜!


原来,这位男老师借鉴了一些妈妈、女教师们的做法穿起大红旗袍,寓意旗开得胜。为孩子们也是豁出去了!




今天,1071万考生走进考场,2020年高考大幕被拉开的同时,一波又一波的送考人潮之中,一个又一个普通甚至卑微的家庭梦想悄悄等待绽放。对不少老师、父母、学子们来说,高考是拼了十多年的一个未完成的梦。考场前夕,再怎么宠溺高考的学子们,都不为过。




说起来,社会对高考的感情尤为复杂,但无法辩驳的是,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之后,高考的确成为无数人改变命运的敲门砖,几代中国人对公平、尊严、梦想的憧憬也有了盼头。 白岩松的灵魂发问犹在耳畔:“没有高考你拼得过富二代吗?”直白却有分量。 当我们没有富二代的光环的时候,当未来只有依靠自己打拼的时候,读书高考,也是其中一条路。










有一部片子,曾记录下了影响亿万人命运的高考。

没有旁白解说,和以往我们见过的纪录片有些不同,《高考》是一部少见的“纯纪实”的纪录片。 开播前也没有任何宣传,在央视播出时却比同时段的节目收视率高了10%,不仅拿下德国第三届金树国际纪录片节的最佳长片奖,还在以严苛著称的豆瓣上拿下9.1的评分。




高考学子的奋斗和挣扎,父母的付出和等待,老师的督促和焦虑......全部收拢放进了这部六集的片子里。有现实的残酷,


有无奈和悲情,




也不乏一朝金榜题名的喜极而泣。 


 

央视纪录片《高考》里,花了两集的篇幅记录下了“毛坦厂的日与夜”。

因为高考而变得有名,被称为“亚洲最大的高考工厂”的毛坦厂镇,每年上万毕业生,高考本科上线率曾连续四年80%以上,这升学率可以说是一个神话了,媒体评论这个小镇是量产大学生的地方。




清晨六点,毛坦厂中学的教室里黑压压一片,备考的朗读声此起彼伏,有读英文记单词的,有背记文言文知识点的......


中午,学生只有十分钟时间扒几口家长送来的午饭。


这里的孩子每天的备考时间会一直持续到晚上十点,很多学生回去之后还要继续学习。




一个面积只有3.5平方公里,只有万把人口的安徽小镇,但每年都要吸引2万多名学生和人数过万的陪读家长,整个小镇接近5万人。

在这里街边的裁缝张口都能说出“高考是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这种话。




操碎了心的是复读班的班主任老师:“ 我们这里是修理厂,你拯救一个小孩,她如果考个好成绩,那她就翻身了。”







父母们不远万里送孩子来毛坦厂镇,只为了孩子能在高考中摘得一个好成绩。 


因为人越来越多,柴米油盐都贵了,来这里的大多是普通家庭,虽然也吐槽物价上涨,但是依旧说:“再贵也得读啊,不然怎么办,孩子就是唯一的希望。” 





片子里,吴世康是高三应届生,他的父亲吴俊在毛中当保安队长,吴俊原本是开厂的,后来为了陪儿子读书,关掉了自己的厂,来这里当保安。

他说,自己当年就是因为差了几分没念上大学,一直是遗憾,后来只有去社会闯荡,深知生活的艰辛,他希望儿子未来不要和自己当年一样辛苦。




在高考前的一次月考里,吴世康的成绩从三百多名掉到了三千多名,对于吴俊夫妻来说,打击太大了,得知消息的那天,吴俊在月考成绩栏前一步步确认,




妻子更是难过得一口饭都吃不下去,只想掉眼泪。

 又替儿子着急,又不敢骂不敢打,生怕影响孩子,这煎熬只有亲身体会才知道吧。 


出成绩的那天,得知儿子考了五百多分,吴俊呜咽起来:“付出的努力没有白费,从小到大,他读书我都陪着,就为了这一个梦想。”




在毛中,像何飞这样高考失利的复读生也占了一半。

她家里父亲是开摩托车养家的,一家六口就指着赚的这点钱生活,为了支持孩子复读,何飞全家凑了五万学费,把孩子送到了毛中。




当班主任发现何飞成绩下滑和寝室比较吵闹有一定关系时,建议何飞的爸爸:“这么关键的一年,你租个房子陪读,这可是影响孩子一辈子的大事。” 虽然不知道为啥,但是班主任说了,何飞爸爸还是十分爽快地为孩子在外租了个房子,又让奶奶去陪读照顾孩子生活。







在这些普通家庭的身上,看到了父母们为了孩子拼尽全力,想让下一代和改变前途和命运的机会紧紧攥在手里的良苦用心。 因为对于出身普通的孩子来讲,高考路就是分岔路,高考就是最直接的争一个好前途的机会。 











对于甘肃穷山沟里的孤儿刘洋洋来说,更是如此。能够参加高考,对她来说已经无比幸运。 


她出生不久,爸爸就因为胃癌离开人世,妈妈也在她出生十天后离家出走了,从小是由奶奶和爷爷养大,买不起奶粉,家里就用面糊喂养她,到了上学的年纪,奶奶用攒的小碎布给她缝小书包,爷爷用攒下的零花钱给她买铅笔和本子。 在刚上学时,她也曾对学习一点兴趣没有,成绩差到一度留级,没有读过书的奶奶,迈着蹒跚的步子去学校拜托班主任关注一下自己这个小孙女。

回到家,奶奶也会对刘洋洋说,“孩子,奶奶不能一直陪你,你和别的孩子不同,只有好好读书,才会有出息,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




刘洋洋其实也不知道奶奶说话的深意,只是想为辛苦养育自己的爷爷奶奶争一口气,她印象很深的是每周要背着干粮走20多公里的山路去上中学。脚踏实地的奔波学习有了回报,刘洋洋从山沟沟考到了县城最好的高中最好的班级。 


高考过后,拿到陕西师范大学的录取通知书的刘洋洋,感觉以前的一切都变得值得。 因为成绩优异,刘洋洋获得了学校发的助学金,2019年,她成为优秀毕业生代表发言,这个从山沟沟里走出来的姑娘,在台上说:

“我以后要尽可能给家乡的孩子走出大山提供助力,让他们也能去改变自己的命运,进而改变家乡的现状。”







参加高考成为很多人生关键的节点,但是现实中也有一拨人自愿放弃高考。 就像《高考》里的北京女孩刘云昊,两岁学英语,五年就背熟托福单词的她早早就放弃了高考。 


刘云昊的妈妈为了女儿能进哈佛,从公司副总裁变成陪读妈妈,花大价钱送女儿去北京最好的国际学校念书,想方设法为女儿提升背景,增加被哈佛录取的筹码。 


留学比高考更难,时间、金钱、努力缺一不可,如果一切顺利,刘云昊被录取的话,四年的费用也得花150万。 


命运就是这样,有的人一出生就已经在罗马,有的人拼了命也没能拿到去罗马竞技场的入场券。

相比刘云昊,更多选择放弃高考的人,是和刘燕霞一样迫于无奈之下的选择。 刘燕霞的父母在上海打工,她从小就跟着父母随迁到上海,根据当地的制度,上海可以免费安排随迁子女读小学中学中专,高考只能回老家考。




结合经济条件权衡再三,刘燕霞选择了在上海读中专,毕业后她去了喜欢的工厂实习。




在因为学历原因被劝退之后,她意识到文凭的重要性,开始了漫长的自考之路。

一边工作一边学习,很难,但不考更没有机会,刘燕霞每次提及这件事,都会有些悔不当初:“当初如果回老家高考多好。” 





2020年7月5日,安徽六安毛坦厂镇下起小雨。

每一年,毛坦厂中学的送考都特别有仪式感,8点08分第一辆编号为“91666”的巴士开出,车上的司机或者学生属马或者姓马,寓意着一马当先,马到成功。

今年,毛中最重要的送考仪式没有因为疫情而取消,但因为疫情关系,不再像往年那样万人空巷,只有几百人冒着雨为考生送行。 


毛坦厂今年参加高考的考生人数超过1.7万人,其中来自全国十多个省份的复读生占了过半的人数。

送考的途中,家长们高声为学子加油,有的穿上旗袍给孩子们一个好兆头、更多的是默默地目送着......




人生实苦,请你足够相信。

虽然也有人说毛坦厂的模式是“扭曲的”,高考制度有这样那样的毛病,白岩松评毛坦厂时说的一段话,或许放在这里很适合:

“无论如何我做不出任何嘲讽毛坦厂中学的事情,可能这里有很多我们不一定认同的,涉及到教育机制,应试教育等等很多东西,但是我愿意用温情去面对这样的事情,我理解,我祝福这些普通的家庭,我希望高考能改变(他们的生活)。” 努力,不是为了跟谁攀比,只为拥有更多选择权,爱想爱的人,过想要的生活。 高考学子们,既然机会在了,牢牢抓住,撒开了去拼吧!




本文图片源自豆瓣 央视纪录片《高考》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阅读原文

文章来源: 留园 查看原文
https://www.6parknews.com/newspark/view.php?app=news&act=view&nid=426217
分享文章:
还没有评论
登录后发表评论
返回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