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成唯一被剑桥数学系录取的中国学生 全靠“玩”

外滩教育 0

提到英国名校留学,剑桥大学是很多学子心中向往的殿堂。在剑桥大学的众多学院中,三一学院的实力最强、申请竞争最为激烈,每年有幸被录取的中国学生人数寥寥。今年,唯一一位被三一学院数学系录取的中国学生,李沐阳,在“跳级”申请的情况下,不仅被无条件录取,还“破天荒”地拿到了剑桥大学和三一学院两项奖学金。

同时他也收获了帝国理工学院、伦敦大学学院、澳洲国立大学、圣安德鲁斯大学、爱丁堡大学、墨尔本大学、香港大学等大学的数学系、计算机专业Offer。



就读于上海世界外国语中学的IB男孩,李沐阳

这似乎又是一个“别人家的孩子”。

但是,学霸光环下,作为庞大教育体系下的一员,沐阳也和千千万万学子一样,要直面各种各样的应试烦恼。

虽然在数学领域出类拔萃,国内外竞赛中屡屡获奖,他依然要为自己的人文学科、尤其是写作而头疼;

因为性格腼腆,缺乏“表现的欲望”,他似乎和这个时代所看重的“领导力”品质完全脱钩;

更别谈还有“小升初”、择校、艺考等种种挑战… …

在焦虑的社会氛围和应试环境下,如何在孩子丰满的成长需要与赤裸的现实期待之间,取得一个平衡?这才是最考验家庭智慧的地方。

主页君希望透过“学霸”和“数学神童”的光环,真正看到一个孩子背后的成长脉络。

幸运的是,沐阳的母亲,萧萍,为我们提供了这一观察的可能。

她是一位儿童文学作家,从沐阳上小学开始,坚持记录孩子求学中发生的有趣故事,其中不乏诸多成长焦虑,和自己在教育上的点滴感悟和经验,最终集结为《沐阳成长记》一书出版。



非虚构文本《沐阳上学记》,荣获第十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和2017陈伯吹国际儿童文学奖

看似琐碎的成长记录和教育手记,给主页君的感觉,就像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高洪波所形容的那样,“捡一地爱的鸡毛,凑一把诗的掸子”,这把掸子可以掸净很多家庭教育上的浮尘。

“如果说有什么教育秘诀,概括起来,‘玩’就是我的教育观。”

萧萍坦言,在孩子成长中,她一直都坚持让孩子做一个“玩童”,家长做孩子的“玩伴”,而学习本身也要以“玩”的心态乐在其中。



  萧萍,儿童文学作家、上海师范大学教授,“非吼叫妈妈”俱乐部联合发起人

想要“乐在其中”,首先就要克服焦虑。“焦虑,往往是因为太近的目标带来的,太在意分数,太在意比较和得失,完全忘记自己享受的初心。教会孩子享受和沉浸的过程,才是最重要的。”

主页君分别对话沐阳和母亲萧萍,试图勾勒出学神背后的成长故事和教育观。



一个痴迷数学的“玩童”

走出了牛顿、拉马努金、霍金等著名数学家校友的剑桥三一学院,是李沐阳心中的圣殿。

能被这一竞争最为激烈、录取选拔最为严格的顶尖学院所青睐,可不仅仅是他“闪闪发光”竞赛履历:

美国高中数学竞赛(AMC10)考取全球1%,中国区第十四名;

澳大利亚AMC数学竞赛满分卓越奖;

两度摘得英国物理奥赛BPHO超级金奖… …

还有他对数学近乎痴迷的热爱。



在杜克大学举办的“少年英才计划”夏令营DuKe TIP,

7年级的沐阳和母亲萧萍合影

从很小开始,李沐阳就对数学产生了不一样的感情。

9岁时看到《南方周末》上关于“黎曼猜想”的整版文章,会像宝贝一样收藏着;

童年最好玩具不是坦克车,而是一个看起来简陋的卡西欧计算器;

最崇拜的人是欧拉(瑞士数学家)和彭加莱(法国数学家),信奉"数学无冕之王"大卫-希尔伯特的名言:“我们必须知道,我们必将知道”。

在很多人看来,这简直是一个“数学天才”的童年轶事。

然而,在母亲萧萍心中,儿子从来不是什么“神童”,“他只是一个碰巧热爱数学的孩子而已。每个孩子的热爱和兴趣,都能创造奇迹。”

数学学习在他眼中,就像游戏一样,纯粹是一种探索和享受的过程。

的确,虽然沐阳从小也会参加各种各样的数学竞赛、报名奥数班,但是,他不会为了刻意追求竞赛的名次和分数,而刻意刷题,或者为了追求正确率而一遍遍重复演算。

也因此,他在小学期间几乎所有的奖项都是“二等奖”,被母亲萧萍戏称为“千年老二”。

可这又算什么呢?沐阳并没有盯着眼前的竞赛分数和名次,在他看来,“只要发自内心的喜欢数学,乐在其中,就行了;至于结果,并不重要。”



沐阳参加剑桥三一学院面试,

穿着他最爱的“哈利波特”毛衣

问起在数学上有什么学习窍门和法宝,沐阳的回答也非常简单:“就是一个细水长流的过程,都是一点一滴的积累。”

他描述说,自己有时候随手翻开一本数学竞赛书,碰到有趣的题目就记下来,空余时间拿出来想一想;有时IB论文写不下去了,也会翻翻数学书,做两道数学题作为“调剂”。

没有戏剧般的“逆袭”,也没有掌握某种秘籍后的“顿悟”,就是日常生活中的点滴进步,甚至看上去有点儿平淡、笨拙。

当然,即使是学霸,也有他需要去克服的恐惧。



沐阳在剑桥三一学院大门前留影

有一项关于“学习焦虑”和“逃避倾向”的实验表明,越是对某个领域的学习内容心生焦虑和恐惧,就越会逃避在这一领域的练习和提升,因此形成恶性循环。

对于沐阳来说,数学中的“组合”与“几何”,是他曾经一直不敢面对的“软肋”。

八年级时,他在接触到了美国奥数队总教练罗博深教授的课程,觉得非常生动有趣,罗教授所强调的数学学习观,给了他很大的启发。

不管自己在这个领域是否擅长,都要像认识新朋友一样,去慢慢了解、去琢磨。学习数学也不需要和别人比速度、比技巧。一道题不要想不出来不要急着看答案,可以耐心一点,哪怕想几天、几周,都没关系。

除此以外,他的初中数学老师傅炤和高中IB数学老师华伟栋,都对他的学习观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曾有一段时间,沐阳因为考试在奥数班垫底,自信受到了打击,傅老师送给沐阳一本《安的种子》,希望借这本富有人生哲理的绘本故事告诉他,“种子的发芽有自己的规律,不能心急,要慢慢来,数学学习也一样。”

这本书里的故事,被沐阳一直所铭记。



同样,在高中阶段,IB数学老师华伟栋也和沐阳强调,“数学不是刷题,重要的是锻炼数学思维。哪怕你未来不走数学专业道路,它也能给你看待世界的思维和方式。”

每节课上,华老师都会出一道难度类似于HMMT(“哈佛-麻省理工大学数学竞赛”,全美影响力最大的高中数学竞赛之一)和PUMAC(普林斯顿大学数学竞赛,世界范围内最顶尖的数学竞赛之一)的题目,给学生带来思维上的挑战。

沐阳说,自己很幸运,除了家庭的宽松氛围,还遇到了很多像这样充满情怀和理想的老师。他们在竞争焦虑的大环境中,筑起了一方安宁的小岛,呵护他对数学的“初心”。

正是这种从容的学习态度,日积月累的点滴热爱,让沐阳厚积薄发,在六年级获得七年级上海市“中环杯”决赛一等奖,并在多项中学生国际数学赛事中获得佳绩,还在十年级以一周时间收获入选罗斯数学夏令营的offer。



沐阳参加2019罗斯数学夏令营(亚洲营)

注:罗斯数学夏令营,是全美顶尖的数学夏校项目。申请极具难度,每年在400多名全球顶尖申请者中,筛选40名左右新学生,进行六周高强度的数学学习。申请者不仅要完成解答具有高挑战性的数学问题,同时需要完成相应的文书和表格以及相应的成绩单和推荐信。

今年1月份,尽管已经拿到剑桥offer,沐阳依然没有放松数学学习。他加入了集思学院(GEC Academy)的线上学习小组,跟着美国达特茅斯学院的教授,学习做科研项目、写数学论文。



他很感谢这段宝贵的学习经历,让自己意识到,“高中阶段的数学学习和大学阶段,有很大的不同。前者还是以解题为导向,而后者需要我们建立一个知识体系,去补充和创新。”

这个痴迷数学的“玩童”,已经开始对大学阶段的“闯关大冒险”充满了期待。



接纳孩子的“短板”

“无论学习什么,一定要享受其中,放松心态,不要为了‘芝麻’(眼前的结果),而丢了‘西瓜’(孩子长久的热爱)。”这是沐阳的母亲,萧萍的教育原则。

在“芝麻与西瓜”的选择观念下,沐阳那些看似不擅长、短板的领域,比如阅读写作、艺术表演、领导力等,不仅没有成为绊脚石,反而在适当时候,开出花朵。



《中学生天地》2019年第3期封面人物李沐阳

外出演讲时,萧萍常常被人问到一个问题:“您是作家,您儿子的作文肯定特别好吧”,每每这时,萧萍都不知该如何回答。因为语文学科,尤其是作文,一直是沐阳的“老大难”。

萧萍心里清楚,在应试作文的评价体系下,想要追求所谓的“高分作文”,其实并不难。但是,她甘愿孩子的作文分数低一点,也不希望他去背“好词好句”,模仿花里胡哨的“假大空”文章。

她只对沐阳提出一个要求:一定要写发自内心的真实表达。哪怕写得笨拙、稚嫩一点,也没关系。“不是每个人都要成为作家,而发自内心的表达,对于每个孩子都是最珍贵的。”

就这样,沐阳的写作一直是“我手写我心”,充满着这个年龄段该有的语言和思考方式。在给剑桥大学的申请文书中,他用最质朴、真诚的语言,袒露自己对数学的喜爱。

除了在作文上,与应试教育体系“格格不入”,沐阳的阅读书单,同样没有我们心目中,学霸会读的那些经典名著。

尽管父母都搞文字工作,但是这个男孩从小到大,偏偏对古典名著等纯文学作品,提不起兴趣;能让他感到振奋的,要么是《哈利波特》《指环王》《移动迷宫》《安德的游戏》等青春小说和科幻作品,要么就是《可怕的科学》《别闹了,费曼先生》等科普书籍。



身为作家,萧萍自然比任何人都清楚,经典文学名著给生命带来的“营养”,但是,她却没有因为孩子在阅读上的“挑食”而干涉他的阅读兴趣。

相反,萧萍像个“忠实的玩伴”,陪着孩子追他喜欢的美剧和英剧;全家一起去不同影院刷好几遍《复仇者联盟4》,只为送别他喜欢的超级英雄们。

慢慢的,萧萍从孩子的视角体会到:不一定要通过阅读像莎士比亚那样的名著,才能达到对人生的体悟。孩子爱看的“哈利波特”“钢铁侠”“指环王”中,同样有勇敢和友谊、有牺牲和奉献、有对时间和生命的理解。

“提倡经典阅读,如果是以牺牲孩子的兴趣为代价,太过教条和刻板,反而是得不偿失的。”在萧萍看来,对文学和艺术的理解可以渗透在生活中的各个角落。

“万物同理”,一颗美好的心灵,可以从世界万物中汲取智慧和营养,而不是拘泥于一份书单。



每年元旦,全家在新年音乐会中跨年,这也是沐阳最爱的“家庭仪式感”之一

这让主页君想起,曾有一位父亲请教知名画家蒋勋:“如何对孩子进行美学教育?该给5岁的女儿学钢琴还是小提琴?”

蒋勋给出的建议是,“如果你某天早点下班回家,可以好好抱抱你的女儿,给她一份安定,让5岁的女儿记得爸爸的体温。艺术不可能比人的生命本身更动人,生命如果不完整,去学钢琴和小提琴是没有用的。”

同样,在萧萍看来,比起干涉孩子读什么书,她更希望营造一个温馨有爱、和孩子平等相处、能关注孩子情绪的家庭氛围。

她时刻提醒自己,要做一个能控制住情绪,减少愤怒和焦虑的“非吼叫妈妈”,和孩子经常沟通对话,商量式解决问题;并提倡“爸爸回餐桌”,因为晚餐时间分享一天的趣事,是一个家庭非常重要的仪式感。



沐阳一家曾被上海市评为2017年度“海上最美家庭”

她相信,真正要守住的底线是,孩子的健康,以及善良、诚实、以及珍惜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守住了这个底线,任何时候,孩子都差不到哪里去。



做孩子的“玩伴”

萧萍从不认为自己是所谓的“教育者”或“引领者”,她将自己定位为,孩子的“玩伴”。

“玩伴”的关系是什么?就是能平等相处,彼此尊重,能关注和理解孩子的情绪,怀着孩子般的好奇心去面对这个世界。

曾经有一年,因为萧萍去美国访学,刚上初中的沐阳,也跟着去美国“插班”了一年。

那一年里,沐阳面对的是完全陌生的环境,加上文化差异被孤立,愈加想念国内的小伙伴,一度迷上了打游戏,试图在游戏中寻找“解脱”。

萧萍察觉出孩子打游戏背后的焦虑,她做出了一个惊人的举动:非但没有阻拦,还陪孩子一起打游戏。

大半年时间里,萧萍俨然成为沐阳的“助手”,帮忙设定闹钟,准时收集游戏金币,母子俩配合默契,不亦乐乎。

“与其剑拔弩张地对峙、时刻监视孩子,家长不如放下权威,做他的“玩伴”,让他光明正大地玩,这样孩子才愿意和你敞开心扉,也更能培养他的自尊和自律。”

果然,当沐阳开始适应新的环境,发现身边的学习生活同样很精彩,也就不再被虚拟游戏所吸引。

萧萍相信,其实孩子要比我们想象中更懂得感恩和尺度,孩子和家长之间的信任特别重要。



沐阳和父母合影

当然,这份信任,并不意味着放任自由,不管不顾。

她也特别强调,陪伴的重要性,“孩子学习成长中,总有一些难走的路,是必须要家长陪伴度过的”。

这些难走的路里,既有良好学习和生活习惯的养成,也有掌握任何一门技艺、本领都必须要经历的漫长而枯燥的训练过程。“好比弹琴,手指想要达到灵活的自由境界,前提是枯燥的基本功训练。”

今天的家长,在对孩子兴趣特长的培养上,不遗余力的同时,也会陷入这样的困惑:究竟应该坚持“兴趣第一,完全由兴趣驱动”,还是相信“十万个小时定律,刻苦练习才能带来卓越”?

作为一名琴童的母亲,萧萍也曾经历过“陪练”时的焦虑和情绪失控。因为随大流,她让沐阳从一年级开始学了琴,才意识到这条漫漫长路的艰辛,甚至孩子一度产生逆反心理。

渐渐的,她琢磨出一个道理:家长的平常心和喜乐心非常重要,练习琴艺,也是在练习家长的情绪。

既然孩子在音乐上没什么天赋,也对弹琴没有太大兴趣,何不以欣赏的、玩的心态,和孩子单纯地享受其中?萧萍放弃了逼沐阳去冲刺更高的考级目标。



沐阳从网上下载乐谱,弹奏自己最喜欢的电影主题曲

可是,就在和主页君对话过程中,外面传来一阵悠扬的琴声。

 “那是沐阳在弹奏《海王》电影主题曲”,萧萍解释说,每次看到喜欢的电影,他就会打印出谱子来弹奏。当音乐成了生命中的陪伴,不比一味追求考级,更有意义吗?

无论是艺术,还是人文学科,这些沐阳原本不擅长的领域,却没有给他带来任何“心理阴影”,反而成为丰盈他生命体验的一部分。

随着IB中文的学习,他也开始去读《边城》《雷雨》《台北人》这些作品,并被作品所打动。就像他所说,“尽管IB中文我只能拿5分(满分7分,班级大多数学生得6分),但是它不会打击我的自信,我依然享受阅读的快乐。”



沐阳围着《哈利波特》里“格兰芬多学院”的围巾

学校和家庭之间的影响是互相交织的。萧萍认为,沐阳之所以有乐观、积极的心态,也离不开校园人文环境的熏陶。

我们常说,评价一所学校有时候也很简单,“看孩子是否每天盼着去学校;放学了还对学校恋恋不舍”。

谈起沐阳就读的上海世界外国语中学,这所沪上家长心目中的传奇学校,萧萍充满感激,形容它是孩子的“世外桃源” 和“天空之城”。

“沐阳并不完美,他不会写应试文章,没有强烈的个人表现欲,哪怕在数学上也曾有焦虑和彷徨。幸运的是,沐阳的老师们以包容、友爱,呵护了孩子的自信和学习的兴趣。”



李沐阳(左一)和他的小伙伴们 

(左二为沐阳初中班主任,上海市十佳班主任郑英杰老师)

她眼中的世外老师,在扎实的专业素养之外,更有着“超越功利”的教育观。这样的老师,又何尝不是孩子成长中的“玩伴”。

后记

访谈的自始自终,萧萍都强调,对于沐阳来说,最大的成功,并非是考上剑桥三一学院,而是有着始终如一的热爱和投入。如今,他的学术道路才刚刚开始。

她甚至不觉得“提前一年申请大学”,有什么值得炫耀之处,“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也有自己的节奏和规划。一段完整的高中生活,同样值得珍惜。”

沐阳和每个普通孩子一样,经历了“跌跌撞撞”的成长,但就像萧萍在《沐阳上学记》里所写: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她庆幸的是,在这个人人争先恐后、急功近利的时代,自己能时时反省、努力保持从容心态,将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看成是一次享受生命的旅程。 阅读原文

文章来源: 留园 查看原文
https://www.6parknews.com/newspark/view.php?app=news&act=view&nid=425863
分享文章:
还没有评论
登录后发表评论
返回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