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子柒油管订阅数超千万背后 老外的评论更令人心惊!

世界华人周刊 0


“我心里有一个长长的愿望清单,有很多想要去拍摄的内容和想做的事情,未来希望能把清单上的目标都完成。”——李子柒

李子柒和她的视频已经成了“旧闻”,而我近日才开始“追”。其实,第一次看她的视频是去年七月。彼时心情沉重,深夜辗转,收到读友发来的《又闻荷香》,“惊为天物”。

岩井俊二般唯美,舌尖上中国的质感,娴熟的农活家务操作流露出的是安静沉寂、清明落寞。

近一年后,又是夏夜中点开她的频道,不由得一条条看下去。她的油管订户超过一千万,全世界吸粉,自有原因。

原因在哪里?



她说她拍视频,是为了:“现代都市人生活节奏、工作压力都很大,大家都喜欢随性自在一点的生活,大家看我的视频也是为了疏解内心压力,暂时放下焦虑,感受轻松、美好吧。所以,我想视频的类别其实不太重要,更多的是内容上给大家一些慰藉。”

看视频,也看视频下面世界各地观众的留言。全世界的观众又从她的视频中看到了什么?

每条视频至少都有数千条评论,有的评论下又有回复和评论,循环往复,读是读不尽。大致扫下来:



“无论我们的银行账户中有多少钱,如果我们没有平和的思维、健康的身体、从容的生活,那么再有钱也不行。”

喜欢她视频中千金难买的祥和、健康、平静的生活。



“我看完了你所有的视频。这些视频深深地影响了我的生活方式。非常感谢你!”

将她视为典范,改变了生活方式!



“这个视频让我想起来小时候在斯里兰卡的生活。我的祖父母耕种自家的稻田,我在收获的时候去帮忙。他们会用椰浆和在火里烧过的菠萝蜜种子拌米饭,那是世界上最好吃的米饭!现在我住在英国一个大城市中。这里我花4英镑就能卖一袋大米。李子柒,谢谢你通过你神奇的视频带我回到过去。”

回忆起一样的童年。尽管物是人非,“我已经在英国生活,花四英镑可以买一袋大米”,可是斯里兰卡的过去依然历历在目。



李子柒的粉丝遍布四海,不限性别、年龄。有些五六岁的小朋友也会一遍遍不厌其烦地看下去。



有人偶然点开,便连续看了6个小时,近800人点赞,20多人赞同,

因为:



“她是一位生活艺术家。无论在摘蔬菜还是烹饪时,她都是如此优雅、平和。行为举止佳。太喜欢看她是视频了!”

她的视频是生活艺术的展现,无论采摘还是烹饪。



她的视频是百忧解,为人消乏减压,从印尼到伊拉克,跨越万水千山。她把生活过成了梦,尽管依旧艰辛。她藏掖了苦和眼泪,让你看到美好——激励凡人的,永远是美好。



好事者去找细节辨真伪。

当然是摆拍。不是精雕细琢的制作,我们又如何能看到完美?

有谁是为了看“100%原始记录”吗?有谁想去看她的汗水和努力吗?有谁要去帮她承担伤痛吗?有谁愿意看烈日劳作后的蓬头垢面?

质疑他人总是容易。不容易的是思考及体悟——自己真正收获了什么?

看看外国的网友们收获了什么:

收获了执行和完成的勇气。



“这位女性总是让我震撼不断!她真是多才多艺,而且不畏艰险。”

“这已经远远超越厨艺展现了!我看视频不在意她的烹饪,而在于视频中的平和、美丽、和谐、优雅、希望。她竟然能不说一句话地就把这些全部展现出来,不可思议!”

收获了快乐,即使不懂中文、毋庸说方言。



“当她说话时,我总是觉得好玩儿,而且让我高兴!尽管我根本不懂她说的是什么。她在任何时候都是满满正能量!”

找到了生活美好的一面。



“她的视频让我懂得了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美的存在。”

过尽千帆,终于发现了值得看的频道。

更要紧的是,找到了内在的宁静。



“谢谢你!每次我看你的视频时,都让我内心感到宁和!”

“我非常喜欢你的视频。它们让我平静、放松。谢谢你展现了你美丽的生活!”

“终于,油管上有了值得看的频道!这真是灵魂的鸡汤!让我的心感到温暖。”



竹篱茅舍下,也能有秋千的浪漫。片刻歇息,一晌欢娱。人生的真谛不正是如此么?

万千种辛劳中,有些微甜意。尝到了,就尝到了。不留意,便错过。

激励他人勤奋,让人们变得更好!



“在我找到这个频道之前,我从来不知道自己那么懒惰!我会做得更好!”

“四天后,我终于清理完了厨房、卫生间,还整理完了一半的车库。李子柒,你有效地激励我变得更好。感谢你!”

在钢铁水泥的丛林中去发现不一样的日子。



“我在城市里的生活如此孤独,貌似毫无意义。你的视频为我带来和平,也激发起我有一天去过一种不一样的生活的愿望。”

影响社会风气,唤醒人们对传统的重视。



“我是25岁的巴西人。我成长于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中,那里的生活中也有许多和李子柒所做的相同的事情。我们是欧洲后裔,我们必须向中国人学习那些事情,因为他们的文化要比我们的早几千年。她做的事情中最让我震撼的是她在慢慢地推进着古老的文化。那些文化有五千年之久,一代代传递下来,她说有些事情是她爷爷教给她的。西方文明在毁坏着五千年之久的文化。看到那里的人民今天仍在用双手在他们的土地上劳作、产出,令人欣慰。”



“慢生活,新传统。”言之凿凿,身体力行。

李子柒用乡野的质朴一点一滴地尽量展现出旧日习俗,让人们重新认识、发现了华夏传统文化,为“Made in China”赋予了新含义。

从此对中国刮目相看:



“耶稣基督啊,我真不敢相信,这个人令我对中国有了先前完全不同的看法。谢谢你,向我展示了你们的文化和美食。你真是独具天才!”

来自北方的再北方的俄罗斯的致谢:



“来自俄罗斯莫斯科的问候!我崇拜你的天分!非常感谢您向我们展示了中国文化!”

来自南方的更南方的澳大利亚的厚爱:



“来自澳洲的爱!我去过内蒙古的草原,美丽、平静,道路交通非常现代化,许多地方用的是太阳能。你能切实地与大自然沟通,这真是太不可思议地美妙了!看了你视频中展示的乡间生活的动人之处,我相信中国发生了飞跃。”

引发来中国旅行的渴望:



“谁想去中国?”“我”“我”“我!她有那么多食物和水果!我爱看她的视频!OMG!”

引起共鸣,令他国的人想念他们自己的传统文化。



“我是土耳其人。她让我想起来我自己的文化。这应该是大年夜的本来面目——分享食物,了解每样事物的意义。谢谢你!”



龙应台说,“文化是一种生活方式。”“日子怎么过,就是文化。”“文化是一种特别的品质。”文化是一个人独处时,“所有的教养、原则、规范。”

“文化其实体现在一个人如何对待他人、对待自己、如何对待自己所处的自然环境。

在一个文化厚实深沉的社会里,人懂得尊重自己———他不苟且,因为不苟且所以有品位;

人懂得尊重别人———他不霸道,因为不霸道所以有道德;

人懂得尊重自然———他不掠夺,因为不掠夺所以有永续的智能。”



她拍摄视频就是为了展示生活之道。

“现在大家多数都住在城里,穿的用的很多都是商店现买的。瓜果蔬菜超市一年四季都有,很难从食物上的变化上感受到四时变化。而一些老手艺城市里也比较少。大概正是我视频里的这些内容让大家更感兴趣吧,能知道食物从何而来,看到老手艺的传承,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些让大家有些共鸣吧。”

李子柒高中辍学,却无疑是深具文化之人。

张弛有度,敬人爱己,敬天爱地,怜惜自然,春种、夏忙、秋收、冬藏,顺应节气变换,不贪多、不求快,用心去做每一件事。



“这些视频中,有一点特别令我感动,那就是她采摘、收获时,从来不过度。她拿回来的东西都是她需要的,她能用完所有的东西。我认为,这是许多人应该学习的地方。”

克己、节用,不挥霍、不浪费,一切都是刚刚好。



“我再也不会将一碗米饭视作等闲之物。我之前并不知道一碗米饭需要花费这么多劳作。希望种植那些我们从超市买回来的大米的米农们能卖出一个公道的价格!”

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大众。渡人渡己。

更珍贵的是,治愈、净化、疗伤、挽救生命。

有人从自杀的边缘转回:



“我正想自杀的时候,这个视频开始了。我一直看完,然后就忘记了之前要做的事情。这听起来像编造的,但是相信我,这个频道救了我的命。谢谢!”

“请多保重你自己!我们一起加油!”

给人带来春风无限:



“这个频道中的评论,是油管中最积极正向的!”

永远的桃花源:



宠辱不惊,花开花落。千万的粉丝的呼喊并未让她迷失。见面会上,她还是一样的青涩。倒是面对访谈镜头,侃侃而谈。

她的沉着后面,该是常人想不到的碎裂。没有人的内心是繁花似锦。自幼失持失怙、夜店打拼,千疮百孔后是放下。



不怨天,不尤人,她只是向前看。

有了不菲的收入,她不忘付出。



积极捐助。国内疫情期间,李子柒也成为了捐助大军的一员。

积极助学。“希望将光明传递下去”。从四年级开始,李子柒就因贫困而不止一次地上过地方报纸,获得一些好心人的助学。

可惜,到了高一,仍然不得不辍学。尽管自己的早年困顿挫折,可是她的回忆中满是温暖。

经济好转后,她开始了资助活动,曾一次性投入50万元奖金设立助学基金。“因为我的生命被人照亮过。”



李子柒的成功是偶然,亦是必然——大时代下,她抓住了机会,恰好选对了方向。值得借鉴,却不必挑剔。

从城市退回乡间陪伴年迈的祖母的同时,做着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不计成本,陶醉其间。而看着免费视频的观众,又有什么资格去质疑她的动机、她的拍摄、她是一个人还是有个团队?

有智慧的人,看了她的视频,应该想想自己的生活。

你,想过什么日子?过上了吗?可以怎么努力去过?如何能更爱自己,爱生活,爱人世,爱世人。

李子柒说,“我心里有一个长长的愿望清单,有很多想要去拍摄的内容和想做的事情,未来希望能把清单上的目标都完成。”

你呢? 阅读原文

文章来源: 留园 查看原文
https://www.6parknews.com/newspark/view.php?app=news&act=view&nid=425476
分享文章:
还没有评论
登录后发表评论
返回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