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VS武汉:新冠防疫的答卷为何不同?(组图)

财经杂志 0

对比1月的武汉与6月的北京。在面对疫情防控这份答卷时,二者已交出不同的成绩单,也给了这个问题一份最好的答案。



文 | 关思滢

编辑 | 杨中旭

2020年很不寻常。

一场始料未及的新冠疫情席卷武汉,及至全国。

转眼间,已是半年走过,正当最早处在疫情暴风眼中心的武汉下调应急响应级别之时,西城区1例新增确诊病例划破了北京市连续56天的“零”寂静。北京的疫情因新发地市场的暴发再次抬头,首都也因此成为全国焦点。

“北京会不会成为第二个武汉?” 人们总是喜欢用过往的经历来返照现在发生的种种,当我们真正重叠时间线,对比1月的武汉与6月的北京。在面对疫情防控这份答卷时,二者已交出不同的成绩单,也给了这个问题一份最好的答案。



1月的武汉很慌乱,从信息披露,到物资供应,从政府措施,到核酸检测能力,武汉翻箱倒柜想答好这份疫情防控的答卷,却仍是漏洞百出。

疫情初始,是它轻敌了。连续20天的“未见人传人,疫情可防可控”,连续2个“五日无通报”,武汉没有正视,没有用它应有的防控措施及时扼杀“星星之火”,以致后期“燎原之时”已经超出它的防控能力范围。

疫情暴发,它愈急愈乱。信息披露不及时、医疗资源被挤兑、核酸检测能力跟不上,加之新冠病毒来势汹汹,多方因素促使重症比例居高不下,轻症拖成重症,重症住不进去,生病的人和怀疑自己生病的人,涌向医院,在院内交叉感染。诸此恶性循环,人人自危,武汉只能与时间赛跑,第28日封城,百万人惊慌逃离。

反观如今的北京,即日通报即日隔离,一天内锁定新发地,两天内大数据追踪活动轨迹,细化升级地区风险等级,三天内稳定物资供应,一周内重调应急响应,两周内极速提升核酸检测能力,8天14场发布会,迅速响应,强力应对,场场堪称“教科书式”发布会。疫情卷土重来,北京再战,雷霆措施之下,重症比例很低,生活供应正常,代替人心惶惶的是主动减少流动,这是北京交出的答卷。

有了武汉的前车之鉴,北京各级应对措施已了然于胸,第一时间信息披露成为胜负的关键。可以说,在新冠病魔面前,武汉像初上战场的新兵,仓皇上阵,手忙脚乱。而北京俨然似将军坐镇,打有备之战,答高分试卷。

6月24日,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称,预计7-10天之内,北京感染人数初步清零。而在一季度录得负增长的中国经济,亦有望在已近尾声的二季度,重回正增长。

(作者系《财经》实习生) 阅读原文

文章来源: 留园 查看原文
https://www.6parknews.com/newspark/view.php?app=news&act=view&nid=424559
分享文章:
还没有评论
登录后发表评论
返回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