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媒曝中印冲突细节 伤亡原因曝光 专家:中国将让步

BBC/环球时报/德国之声/智谷趋势 0


英国媒体近日用较大篇幅报导了印中边界军事对峙,最新发生的大规模士兵伤亡事件,以及随之而来的各方反应。

《卫报》和《金融时报》率先援引印度媒体,披露了一些造成印中两国士兵伤亡的冲突细节。

高山之巅的夜战


《卫报》援引印度媒体的消息称,印中双方士兵多数伤亡都是由于“失足”造成的。《卫报》在6月17日的报道中说,均未携带枪支的印中双方士兵在陡峭的山脊上用拳脚、铁棍和石块相互攻击,导致很多士兵失足坠落,造成严重伤亡。

报道还提及印度总理莫迪在事件发生后的首次公开表态。莫迪表示,印度士兵不会“枉死”;他还表示,印度将捍卫“每一寸领土,每一块石头”。

《卫报》也指出,中方反驳了印方的指控,并指责印度违反协议在先;北京还要求德里约束前线部队。

拉达克东部是一片寒冷的沙漠,海拔在4300米以上,地形复杂。

《金融时报》也在17日的报道中说,尽管北京迄今为止还没有证实中国军队是否有人员伤亡,不过报道援引印度方面的消息称,双方士兵15日夜间在海拔4200多米的加勒万河谷边上的山脊上展开了一场肉搏。

报道说,双方用“拳头”、“石块”和"缠绕铁丝的棍棒"等原始武器相互攻击,结果造成很多士兵坠落山谷,以致重伤或死亡。

《金融时报》也提到了印中官方希望和平解决纠纷的言论,以及双方“保卫国土、寸土不让”的公众表述。


英媒三类分析意见

在报道印中边界冲突同时,多数英国媒体纷纷访问专家学者,对事态进行点评。

各方分析意见基本可以归纳成批中、中立和恐慌三大类。

第一类,也是数量相对居多的评论,是批评中方近年来的“扩张性”国际战略和动作,造成从南海、台海、香港到中印边界的紧张局势。英国多数主流媒体(广电、报纸等)近日的评论都含有类似内容。

第二类,相对中立性的评论多出现在面对比较专业受众群的诸如《经济学人》等期刊上,认为中印双方近年来政经军事实力变化和美印关系近来的改善,可能引发了决策层的一些误判;这类分析认为,双方现任领导人对内对外都推行较为激进的政策,导致平静了几十年的边境线矛盾开始升温。

第三类,基本属于小报和非主流社交媒体平台,开始渲染第三次世界大战“即将来临”。英国的《每日快报》近日就有类似煽情的文章。

尽管有一些媒体预测中印两国间可能爆发更多、更大规模冲突,但是多数英国媒体报道相对比较谨慎,认为印中冲突进一步扩大化的可能性不大,但是双方敌对情绪很难在短时间内降温,而两国关系中长期发展也将蒙上阴霾。

中印爆发三十年来最激烈的边境冲突,双边关系走向何方?

6月15日夜,中印在边界加勒万河谷地区发生了激烈的冲突。即便北京疫情反弹吸引了大部分中国人的关注,世界的焦点却是中印边界。



S博士搜遍了世界各个角落的信息,找到一堆信源的损失统计,虽然也有相对比较可信的,但由于中国官方没有公开确认,所以就不发出来赚眼球了。

唯一能够确认的是,这是1987年5月中印桑多河谷事件之后最激烈的一次冲突,首次出现死亡。

桑多河谷冲突的第一天,中方牺牲4人,伤11人,印军死亡13人,被俘8人,并引发后续长时间对峙逐步升级。

桑多河谷事件是最接近引爆中印第二次边界战争的一次冲突。

从军方发言人措辞还能给出的判断是,中国在这次冲突中没有吃亏。

还有一点侥幸,这一次冲突没有开火,双方使用的是缠着铁丝的木棍、石头等,这表示事态还有被控制住的希望。

目前双方一方面在加紧军事部署,预防不测;另一方面也维持磋商,降低对抗度。

现在,全世界的目光都集中在了东方两个大国身上,加勒万河谷冲突将把中印关系引向何方?

在2020年这个多事之秋,这场冲突又将给动荡的世界增添哪些变数?



此次加勒万河谷事件,起因是印度冲到实际控制线的中国一侧,捣毁了中国的营地,打伤中国的施工人员。

冲突发生的几天前,两国军级首长刚刚磋商达成初步协议。怎么突然就冲突起来了呢?

从1959年至今,这两个大国的边境冲突基本上都是由以下事态引发的。

两个装备精良的军队之间的互动模式,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很像城管想要拆除他们认定的非法建筑,比如公路、哨所、营地等等。

印度总是习惯偷偷摸摸、趁人不备的时候建成一些东西,来显示自己的存在。但是,当对方也开始建造相似的东西时,印度却往往觉得自己被挑衅,要去拆掉它。哪怕那些建筑不在它的领土上,哪怕它在实际控制线的对方一侧。

无论是1959年在朗久、空喀山口,1962年在加勒万河谷,还是1987年在桑多河谷,2019年在洞朗,2020年在加勒万河谷,印度的行为模式其实一直都没有改变。

2019年的洞朗对峙,中国在自己的国土上进行道路施工,印度觉得中国的施工可能威胁到印度边境公路,悍然深入中国领土180米干扰中国正常施工。

此次的加勒万河谷自1962年之后就几乎完全在中国的控制之下,印度又一次偷偷地溜了进来。

印度的这套行为模式,叫“蚕食”,师从过去的英国殖民者。

当然,印度国内有一个更好听的名字叫“前进政策”。

英国记者内维尔·马克斯韦尔在他的成名作《印度对华战争》中,曾准确描述过这一政策:

在边界地区偷偷摸摸的“前进”,只要没碰到阻碍,就一直前推。一旦碰到阻碍,就停下来对峙,然后在其他没有阻碍的地方继续前进,一旦对方后退,就立刻前压,并再也不后退。

这套政策不只针对中国,同样针对巴基斯坦、锡金、尼泊尔,这一政策最成功的一次实施就是让锡金成为印度的一个邦。

不过,“前进政策”一旦遇到对手顽强,就难免演化为冲突,甚至是战争。

过去一个星期,除了和中国对峙,印巴在克什米尔发生了炮战,印度非法越境者抢夺尼泊尔军警武器,被击毙1人打伤4人,更吊诡的是,对于这些非法越境者,印度死活不承认他们是印度军警人员。



加勒万河谷冲突,有很多分析者认为这是印度为了转移国内不满的结果。

由于经济下滑和疫情失控,印度政府正面对越来越大的压力,只有靠对外挑衅来凝聚民心。

这一判断,作为大势,是大体不差的。

不过,S博士认为单就班公湖对峙和加勒万河谷冲突而言,这类事件并非源于其他因素,而是长期实施前进政策的必然结果。

即便这两年不发生,未来也总会发生。

洞朗、班公湖、加勒万河谷对峙,当事件曝光时,普通中国人才注意到了印度军队偷偷摸摸跑到眼皮底下。

但是大多数中国人都忽略了,印度军队前进的底气。

这底气就是印度边境基础设施建设的大踏步的前进。

《印度经济时报》在2020年5月27日曾以欣喜的语气报道说:印度在中印边境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正在稳步扩大,这使得印度军队和武器系统在中印边境前沿地区的部署及反应速度加快。

这篇报道提到,印度在2019年完成了从德普桑分地到加勒万河谷和喀喇昆仑山口一条长达255公里的公路。

正是这条公路,让印度有信心长期留驻在加勒万河谷一带。

事实上,印度大规模前进不只是在中印边界的西段,而是全部。在中国藏南地区,印度规划了更多的支线公路和桥梁。

印度的全部计划是修建73条战略全天候公路。这一计划是在2005年提出的,原定在2012年完成,但是迄今也只完成了35条。

其余未完工的,工程进度普遍在40-60%之间,预计全部完工大约要到2030年以后了。

印度在基础设施上向中国发起的挑战,在公路网方面基本上是完败。据统计中国青藏高原的公路网大约为6万公里。

但是印度最显著的优势是大量的前沿机场和机降场。配合公路,它们在战争中能发挥巨大的作用。

在过去十年里,印度重新启用和升级了拉达克东部(尼奥马、德博和福科奇)和伪“阿鲁纳恰尔邦”(帕西加尔、梅丘卡、瓦隆、图廷、阿隆和济罗)等地的旧着陆场。



印度前沿机场

过去两年,印度从美国新采购的C-17“环球霸王”和C-130J“超级大力神”、CH-47“支努干”等机型都完成了在相应机场的起降和适应性训练。

这些运输机可以将印度军队和装备快速转移,能够在敌人想不到的地方,用想不到的火力发起突袭。

这恐怕就是让印度国防部长在洞朗对峙时说出“今天的印度已经不是1962年的印度”的最重要原因之一。



除了军事基础设施,支撑印度雄心的恐怕还有来自全世界的先进武器装备。

过去十多年,印度始终位列全球武器主要进口国的前五名。

依靠在东西方左右逢源,印度基本上可以买到来自任何国家的武器装备,而不用像中国一样处处受限。

简单列举一下,印度可以用在高原作战上的武器,除了前文已经讲过的,近些年被印度纳入武库的装备还有:

法国的“阵风”战斗机,被誉为隐形战机以下最优秀的战斗机;

俄罗斯T-90S主站坦克,只要能够运上一线,将会发挥极大的作用;

美国的M777榴弹炮,全世界最轻的155毫米口径火炮系统,配合CH-47直升机,的确是山地高原作战最高效的组合;

美国的SIG716突击步枪,这种使用7.62毫米全威力枪弹的武器超过了解放军现役的所有的步枪;

……

武器装备重要,武器的使用者更重要。

相对于中国,印度和巴基斯坦始终处于摩擦状态,近些年也一直在和游击队交手,这让印度保持了较高战备水平。

加勒万河谷冲突之前,中印举行了外交系统司局级会谈,武装部队举行了军级首长会晤,双方达成初步共识,不让分歧上升为争端,共同努力维护边境地区的和平与安宁。

不过,过了6月15夜,情况已经发生了变化。

中国当然不希望边境局势恶化,所以在冲突中保持了低调。

最新消息是,中印外长互通了电话,中方特意强调“尽快降温”。

外交部也回应,中印双方同意,继续通过对话协商解决有关问题。

目前,边境局势向哪里去,主要取决于印度的后续行动。

新加坡国立大学教授郑永年曾说过,对中国来说,中印关系是仅次于中美关系的一对重要关系。和印度关系搞好了,中国西边的地缘政治都会得到稳定。

最低程度上,中国必须千方百计不把印度推向美国,否则后患无穷。

因此,如果能够和平解决那当然是最好的。但处理中印关系还是要记住毛泽东主席那句话,“以斗争求和平,则和平存;以妥协求和平,则和平亡”。


德国之声:中印边境冲突:反华情绪可将新德里推向美国


在中印两国的边境地区,最近发生了50多年来最严重的流血冲突。专家表述,为走出这一困境,中国可能要做出更大的让步。


本轮中印边境冲突开始于5月初,起初的两次分别发生在5月5日和5月9日,在双方士兵肢体冲突中,只出现了伤者。但周二(6月16日)印方率先报道,3名士兵在同中国士兵的肢体冲突中身亡。这是第一次两军士兵在肢体冲突中出现死亡。多年来,中印军人发生过多次对峙,也有过肢体冲突,但边境地区没有出现过枪击。周二当天,印度媒体再将印方死亡人数向上修正到20人。为阻止冲突进一步升级,中印双方的高级官员已赶往出事地点进行调查。中国至今没有对中方有无死亡士兵做出表述,但有西方媒体报道,从印军截获的中方军事情报看,中方伤亡者超过40人。这是中印两国自1967年以来发生的最严重的冲突。

周三(6月17日),中国外长王毅同印度外长苏杰生就冲突进行了电话交流。根据中国外交部网站发布的信息,中印双方同意公正处理加勒万河谷冲突引发的严重事态,共同遵守双方军长级会晤达成的共识,尽快实现局势降温,并根据两国迄今达成的协议,维护边境地区的和平安宁。 苏杰生外长介绍了印方的立场,并表示印方愿从两国关系大局出发,同中方落实好两国领导人共识,通过对话和平解决边境地区争端,缓和边境地区紧张局势。

迄今为止,外界并不清楚究竟引发本轮中印边界冲突的具体导火索。中国外交部网站写道,6月15日晚,“印方一线边防部队再次跨越实控线蓄意挑衅,甚至暴力攻击中方前往现地交涉的官兵,进而引发激烈肢体冲突,造成人员伤亡。” 之前双方的冲突得到了两国高层的重视。中国外交部发言人6月8日在记者会上说,6月6日下午,中印两军在莫尔多边境会谈会晤站举行军长及会谈,就解决近期边境事态、维护边境地区和平稳定进行了磋商。

从大的原因看,两国尚未划定边界,而它们各自对实际控制线又有不同认识。印方说有13处两国尚未达成归属共识的地方。德国政治于科学基金会的南亚问题专家瓦格纳(Christian Wagner)从他掌握的资讯分析说,中方这回进入到以前从未声称过主权的地方,"显然他们这回对之前从未宣示主权的地方宣示了主权。"

尽量避免对方,否则高度紧张

多年以来,两国都在边境地区大搞基础建设。中国通过《环球时报》总编辑胡锡进谴责印度一方,"强行将道路等部分设施建到实控线中方一侧。中国军人出面制止,导致两军一再发生肢体冲突。"中国外长王毅在电话中也将冲突责任推向印方,称"6月15日晚,印方一线边防部队公然打破双方军长级会晤达成的共识,在加勒万河谷现地局势已经趋缓情况下,再次跨越实控线蓄意挑衅,甚至暴力攻击中方前往现地交涉的官兵,进而引发激烈肢体冲突,造成人员伤亡。"

有专家猜测,本轮冲突可能是印方的基建工程所引起。近10年来,印度在实际控制线附近的喜马拉雅山区修筑公路和飞机跑道,其中一条连接全球最高机场跑道的公路经过有争议的班公错湖(Pangong-Tso-See)。印度在那里大兴基建,也是为了在地区政治、经济和军事的各项竞争中,希望赶超中国,因为中国早在几年前就已在自己控制的那一侧建有公路网。新德里尼赫鲁大学中国问题孔达帕里(Srikanth Kondapalli)对德国之声表示,"中国不喜欢印度在自己那一侧修筑基建设施。说到底,他们的想法是,我们改善我们的基础设施,你们不可以。"

中国不希望印度因为这个事件继续增强反华情绪

中国在该地区的军事行动也让印度深感不安。美国传统基金会的Dean Cheng表示,解放军经常从青海高原飞进飞出,有相当的挑衅性,"这样,北京不仅控制它的空域,同时向外输出信号:'这些飞机已做好战斗准备'。"

印度也批评中国屡屡阻碍印军在当地的巡逻。德国政治于科学基金会的南亚问题专家瓦格纳说,中印双方已就边界问题签署过5个协议,但都还未能从根本上化解争端的实质,"双方都致力于,在争议地区活动时,尽量避开对方,否则就会陷入高度紧张。"

印度总理莫迪表态称,印度不会再领土完整问题上做出任何让步,"士兵们在中国边境的牺牲不会白费","无论在什么情况下,印度都有能力做出相应的回答。"。莫迪在星期三主持各邦首席部长会议时发表全国电视演说,作出此回应。他还称,印度希望和平,但绝对有能力反击。

此前,印度反对党国大党领袖甘地(Rahul Gandhi)发帖质问: "总理为什么还沉默着? 为什么他躲起来了? 够了就是够了。我们必须直到究竟发生了什么。中国怎么敢杀死我们的士兵?他们怎么敢拿走我们的国土?"

专家"为解决冲突,中国必须做出更大让步

专家认为,双方都在尽力找出一个不失颜面的解决方案。瓦格纳猜测,中方可能要做出更大些的让步。"中国不希望印度因为这个事件继续增强反华情绪。目前,印度民间已有中国抵制印度产品以及投资者的抱怨。现在20名士兵死亡,印度国内反华声浪会进一步增强。而反华情绪会将印度推向美国一边。"瓦格纳认为,在目前的情况下,"中国会尽一切力量阻止印度进一步向美国靠拢"。

印度官方也开始渲染爱国主义、民族主义的情绪。该国国防部长辛格(Rajnath Singh)推特上发帖表示:

“印度国防部长辛格在加勒万河谷发生的士兵死亡事件令人震惊和哀痛。我们的士兵忠于职守勇敢顽强,树立了榜样。为捍卫印度军队最伟大的传统,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印方会要求中国军队撤回到5月5日之前的区域,瓦格纳说,"20名士兵是谈判的砝码,虽然印度没有军事实力迫使中国就范,但有着道德力量的支持。如果中国拒不接受印方的要求,印度可能将改变其对华政策。"直到目前,印度对华政策的大方向是"不与中国为敌",美国所谓的"印太战略"迄今还只是一个设想,尚未演变成一个军事联盟,没有举行过军事演习。它也未能将印度发展成可靠、积极的成员。瓦格纳说,"但印太战略可以发展成为一个(军事)联盟。这正是问题的关键。"

在印太战略问题上,美国和印度的观点截然相反。瓦格纳表示,印度一直主张,在印太政策中必须要有中国的参与,"他们不希望有一个排除中国的合约。这同美国完全不同。"

环球时报:接下来,中印双方应该怎么办


中国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与印度外长苏杰生星期三通电话,双方同意公正处理加勒万河谷冲突引发的严重事态,共同遵守双方军长级会晤达成的共识,尽快使现地局势降温。

加勒万河谷地区的最新事态非常令人遗憾,如何避免这种冲突的反复出现,阻止局势进一步升级,成为当下对中印关系的最大考验。王毅外长指出是印方蓄意挑衅并发起暴力攻击,并表达了强烈抗议印方做法的严正立场。希望印度方面不要固化在自己的情绪中,认真听取中方的态度。

我们认为,印度社会需要走出长期以来的地缘政治幻象,实事求是地看中国和中印边界纠纷,这对印度保持稳健的国家战略有着特殊意义,也是中印维护边境地区稳定的关键所在。

首先,印度社会要搞清楚中国的基本立场,那就是中国致力于同印度的友好,也将印度作为一个强大的邻国和地区力量来尊重。维持边境地区稳定和中印关系的大局稳定是中国基本的对印政策。

与此同时,中国会坚定维护自己的领土主权。鉴于两国存在边界分歧,双方也建立起了保持边境地区几十年大致稳定的管控体系,完善该体系,而不是变相破坏该体系,以该体系为依据处理双方摩擦是唯一出路。其间印方切不可有任何单方面强行往前拱、迫使中方让步的念头。因为中国决不会姑息印方那样做,我们的反制一定会来得及时、坚决,不惜代价。



北京发展与新德里友好合作的政策不会因边境冲突改变,然而无论印方怎么闹,我们在边界问题上的坚定立场也不会动摇。中国的态度很稳定,我们的信念和实力足以支持我们不战略犹豫,不患得患失。

我们注意到,印度舆论中这些年谈中印友好的少了,迎合“价值观同盟”“印太战略”这些外来概念的多了。那么这些概念能够为印度崛起提供它所希望的战略支持吗?

要看到,这些概念最初提出时都隐含着针对中国的意图,而进入这些概念后,印度是其中与中国边界纠纷规模最大,也最容易被煽动、忽悠的力量。由美国主导的那个圈子很需要一支这样的力量打头阵。

印度如果真的沉迷于这样的概念并扮演相应角色,那么将不是它战略上的进取,更属于自暴自弃。它将从此变成“价值观同盟”的一个工具,其作为独立自主大国的雄心将被外力篡改。

中印必须有能力管控好彼此的边界纠纷,不能让这个问题情绪化、冲动化。对印度来说,什么样的外部关系都代替不了它与中国的关系,前一关系的再大优化也弥补不了后一关系的恶化。因为印度永远不可能按照它的单方面意志塑造中印边界,它也决不可能带着一条两千多公里长不断发生冲突的边界实现自己期待的繁荣。

不要因为美西方一些势力的偏袒而陶醉,它们大多是要害印度的舆论毒药。印度移不到澳大利亚的位置上去,也与美国不同。我们注意到,印度内部也有不少清醒的力量,他们主张发展与中国的健康关系,使这两个大国相互依存和促进,而不是相互消耗。

中印两国外长星期三的通话显然对缓和局势是有利的,双方在表达各自立场的同时,也共同为推动局势降温定了调,对两国舆论都将形成一定指导意义。接下来重要的是,把这次通话创造的转机利用好,推动边境现场局势的变化。印度方面尤其要兑现承诺,把两国之前在各种层级取得的共识落实下去。边境是中印关系最敏感的神经,它先平静下来,中印友好合作才能有整体上的从容。 阅读原文

文章来源: 留园 查看原文
https://www.6parknews.com/newspark/view.php?app=news&act=view&nid=422636
分享文章:
还没有评论
登录后发表评论
返回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