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前大清算正撕裂英国 刚解封 首相就愁秃了头(组图)

国际范Plus/新欧洲 0


美国黑人之死为何推翻了英国街头的雕像?

不顾新冠疫情危险尚未解除,反种族主义抗议浪潮席卷世界,英国也成“战场”,殖民主义和种族主义历史被“清算”,“推倒雕像”活动越演越烈,受到波及的远远不止雕像。以下这些人物都被认为和种族主义有关:

奴隶贩子爱德华·科尔斯顿的雕像被示威者拆掉,扔进河里,打响运动的“第一枪”。



维多利亚女王雕像遭涂鸦。



二战时的首相温斯顿·丘吉尔的雕像遭涂鸦。



伦敦议会广场上的这座雕像现已被封起,警方派人保护。



前首相罗伯特·皮尔的雕像躺枪,被涂鸦。



拥奴者罗伯特·米利甘的雕像被政府拆除。



童军组织创立者罗伯特·贝登堡男爵的雕像也躺枪,政府决定将其拆除。



被披头士乐队写进歌曲的便士巷遭受攻击。



拆像运动是有组织的。有组织在其网站上推出了一个地图,标出了需要移除的地标,认为“这样英国才能最终面对其历史真相”。



地图上已经有78个目标,还在不断增加,特拉法加尔广场上的纳尔逊纪念柱也榜上有名。



媒体担心:伦敦市长启动伦敦地标及地名大审查后,泰特现代美术馆可能更名。





帝国理工学院宣布,将放弃使用拉丁语校训“科学是帝国的荣耀和庇护”,并将其从校徽上去掉。该校承认,这一校训和英国历史上的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有关。



英美网媒遥相呼应。继美国流媒体平台HBO Max下架史上最卖座电影、南北战争时期题材的《乱世佳人》后,网飞公司和BBC旗下平台宣布下架喜剧小品系列剧《小不列颠》,原因是白人演员在扮演黑人角色时涂了“黑脸”。



反种族主义风潮激怒了右翼白人至上分子,他们扬言要捍卫历史。黑人剧作家阿尔弗雷德·法冈雕像被人用漂白水毁坏,就是疑似报复行为。

两派人马剑拔弩张,准备周末大搞游行,伦敦警方发布宵禁令,要求游行必须在下午5点前结束,市长则敦促市民不要参加周末的游行。

6月13日(周六),游行如期上演,伦敦有多处人群与警察发生冲突。



社会各界的观点两极分化。

首相鲍里斯·约翰逊连发8条推特,重申反对拆除雕像,指这样做“就是对我们的历史撒谎”。他还维护了丘吉尔的英雄声誉,呼吁民众不要参加已经变质的游行。不过,一位亚裔雕塑家对他的说法反唇相讥。

很多政界人士的态度也跟约翰逊相左。

工业大臣纳齐姆·扎哈维认为“英国不应当有贩奴者为原型的雕像”,但支持民主决策,谴责暴力推倒。

伦敦市将成立专门机构审视“公共场所多元化”,再决定要不要拆除或改名。市长萨迪克·汗感叹,公共场所目前没有非白人人种、女性、LGBT群体的代表。

《每日邮报》专栏作家萨拉·薇恩认为,推倒雕像,将“消除(好或者不好的)历史”,忧虑言论表达自由受限制。

《卫报》专栏作家欧文·琼斯则认为,历史并不会因为推倒雕像而被消除,而是会被铭记。



从声援死于警察膝下的非洲裔美国人乔治·弗洛伊德,到反省英国自身的种族主义问题,再到对英国历史的“清算”,演变成双方对垒、撕裂对立,并不是“英国式文革”那么简单。

两派捍卫和斗争的对象到底是什么?“推倒雕像”的行为背后的逻辑又是什么呢?



“清算”风起云涌

这场轰轰烈烈的“推倒雕像”热潮,始于6月7日布里斯托市中心一座爱德华·科尔斯顿的雕像被示威者愤怒推倒,扔进河里,“打响第一枪”。



科尔斯顿是生于1636年的保守党议员、慈善家,为布里斯托捐献了救济院、医院、学校,被称为“布里斯托市最大的资助人”。



然而,科尔斯顿还有另一面,就连很多布里斯托市民早前并不知晓,那就是:实际上,他捐献给布里斯托的钱,大部分都来自他从黑奴贸易中获得的利润。

1680年,他入股皇家非洲公司(RAC)。这家公司垄断了西非的黑奴生意,把超过10万非洲人卖到加勒比海的英国殖民地。赚取丰厚利润后,他卖掉了自己的股份,成为了一个“慈善家”。



科尔斯顿雕像遭殃之后,不断有雕像在BLM(黑人的命也是命)抗议运动中被涂鸦、毁坏。

在利兹的海德公园,维多利亚女王雕像遭到涂鸦,有人在雕像的底座喷上“杀人犯”、“BLM”的字样。







BBC表示,在维多利亚女王任内,大英帝国迅速扩张,她是大英帝国的象征。不过,在她登基四年前,英国议会已经正式通过《废奴法令》。



在格拉斯哥的开尔文格罗夫公园,布尔战争纪念碑被人喷上“BLM”、“ACAB”(“所有警察都是混蛋”)的字样。在该市的乔治广场,前首相罗伯特·皮尔的雕像也被喷上“ACAB”。

有人说皮尔是贩奴者,但这一点已经被英媒驳斥。实际上,贩奴的是他的父亲老罗伯特·皮尔。不过,也有说法认为,皮尔是现代警察制度的创始人,因此遭到迁怒。



很多更为人熟知的伟人也未能幸免。伦敦议会广场上的前首相丘吉尔雕像被喷上“是一个种族主义者”的字样。伦敦伍德福德绿地的另一座丘吉尔雕像也被毁坏。



丘吉尔的贡献在英国无人不知,但《每日邮报》指出,他的确发表过很多种族主义观点。比如,他痛恨“眯眯眼和猪尾巴”的人,显然指的是华人。他还说印度人是世界上仅次于德国人的野蛮民族。他还表示,自己不认为黑人和白人一样有能力。

小编发现,上述针对华人的言论来自历史学家杰里米·哈瓦迪的考据:丘吉尔说过“4亿有猪尾巴的中国人组建不出一支军队”;1945年到1947年间的自由党主席维奥莱特·伯翰-卡特男爵夫人回忆,丘吉尔在1954年谈到中国时说过:“我痛恨有着眯眯眼和猪尾巴的人。”

此外,很多民众通过网上请愿、示威的方式要求英国全方位清算具有不光彩历史的人物的雕像。

在牛津大学,数百人在奥里尔学院门外抗议,要求校方拆除捐助者塞西尔·罗兹的雕像。罗兹被认为是19世纪末英国帝国主义扩张的领军人物之一。他建立了南非前身——开普敦殖民地,还占领了如今的津巴布韦和赞比亚;建立了De Beers钻石公司,使用非裔奴隶采矿,掠夺钻石矿产资源。



罗兹有一句“名言”:

“英国人是世界上第一等的种族,我们在世界上开发的任何地方都是对人类的恩赐。”

攫取巨额财富后,他摇身一变成了慈善家,资助牛津大学建立罗兹奖学金(一般译为罗德奖学金),奖励来自英国前殖民地的优秀学生到牛津大学学习,获得者包括美国前总统比尔·克林顿和澳大利亚前首相托尼·艾伯特。

据小编了解,几年前牛津大学就爆发过“罗兹雕像必须倒下”(Rhodes Must Fall)的大规模抗议活动,但最终不了了之。



在利物浦,被披头士写成歌曲的“便士巷”也被认为和贩奴者詹姆斯·佩尼有关,所以路标遭到了破坏。利物浦市长予以驳斥,并表示便士巷不会改名。



如今,有数座雕像已经因为民众向地方政府请愿而被当局主动拆除。

在伦敦的西印度码头,罗伯特·米利甘的雕像被当地政府和土地所有者“运河与河流基金会”拆除。他们表示,这是为了“顺应社区民众的心愿”。其实,在拆除前,这座雕像已经被布盖住头部,挂上“黑人的命也是命”的标语。

米利甘是一位苏格兰商人、拥奴者,他对西印度码头的兴建做出了很大贡献,这座码头成为黑奴贩卖、运输的重要港口,兴旺发达。他本人也因为奴隶贸易大发横财。



最新一座被市政府决议拆除的雕像是在多塞特的罗伯特·贝登堡男爵的雕像。他从军队退役后,创立了现代童军组织。地方议会表示将会“暂时”移除这座雕像,以便“保护”它。

前工党议员候选人柯莉·德鲁表示,贝登堡“反同性恋、支持希特勒”。

不过,BBC引述历史学家的观点指出,这些说法都不准确。贝登堡对希特勒对男孩的训练表示赞同,但不是对希特勒对犹太人的暴行表示赞同,相反,他多次谴责希特勒。历史学家德鲁·诺曼博士更表示,纳粹视他为眼中钉,多次欲除之而后快。



在伦敦,有示威团体要求圣托马斯医院把创办人托马斯·盖伊爵士和前市长罗伯特·克雷顿的雕像移除。

这是伦敦很著名的医院,约翰逊感染新冠肺炎的时候也在这里治疗。创办人盖伊投资了参与黑奴贸易的南海公司,克雷顿则和皇家非洲公司有密切联系,两人都被认为因为奴隶贸易获利。



▲ 托马斯·盖伊雕像

医院发言人并未透露医院是否会改名,但表示:

“这些历史人物和奴隶贸易有某种联系,他们的雕像作为一种象征公开展示,让公众产生伤痛和愤慨,对此我们绝对承认。”



▲ 罗伯特·克雷顿雕像

有示威团体建立了一个网站,网站上有一个地图,上面列举了应当被“清算”拆除的雕像,数量已经达到了78座,还在不断增加。



《每日邮报》据此整理的含有39座雕像的地图也是密密麻麻。



除了前文介绍过的人物之外,榜上有名的还包括——

霍雷肖·纳尔逊

特拉法尔加广场的纳尔逊纪念柱被针对,伦敦金斯密斯学院的一座纳尔逊雕像也被点名了。

纳尔逊被誉为风帆战列舰时期最著名的海军将领,曾在特拉法尔加战役中击败法国和西班牙组成的联合舰队,迫使拿破仑彻底放弃海上进攻英国本土的计划,不过自己却在战事中不幸身亡。2002年BBC的一份调查中,他被评为英国人心目中最伟大的100名英国人的第9位。

不过,纳尔逊也有“不堪过往”,他曾经表态反对威廉·威伯福斯的废奴计划,认为这是一种可耻的理念。



罗伯特·克莱夫

他的雕像位于伦敦的Shrewsburry Sqaure。



克莱夫是臭名昭著的东印度公司的职员,帮助公司攫取了南亚大部分土地。他还是孟加拉总督。他从殖民活动中赚了50万英镑,相当于今天的3300万英镑。





政界大都支持理性拆除

政界人士大都反对毁坏雕像的违法行为,但认同示威者的理念,认为英国的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历史为少数族裔带来过痛苦记忆,这样的“原罪”必须得到“清算”,否则无法建立一个更种族平等的社会。

态度最为积极的是工业大臣纳希姆·扎哈维和伦敦市长萨迪克·汗。前者是伊拉克移民,后者是巴基斯坦移民之子。

扎哈维表示:

“任何贩奴者都不应当拥有自己的雕像。但我个人不会选择违法拆除他们,拆除这件事应当交给我们的民主决策过程,让当地民众决定。如果当地大部分民众决定要移除雕像,那么他们应当这么做。”



萨迪克·汗迅速宣布建立“公共场所多元化”委员会,以对大伦敦地区所有的雕像、纪念碑、道路、广场的历史意涵进行回溯,看是否和殖民主义历史有联系,从而决定是否要拆除或者改名。

他表示:

“多元化是我们首都的最大优势,不过我们的雕像、路名和公共场所有着过去时代的烙印。我们的国家和城市的很大一部分财富来自在奴隶贸易中所扮演的角色……我们很多族群对首都生活的贡献却被故意忽视了。”



《每日电讯报》忧虑:这个委员会是否会要求泰特现代美术馆改名,或者要求拆除特拉法尔加广场的纳尔逊纪念柱?



▲ 6月12日,聚集在纳尔逊纪念柱周围的抗议者

泰特现代美术馆是由糖业大亨亨利·泰特建立的。



该馆发表声明称:

“如果没有奴隶制,历史上的英国制糖业不会蓬勃发展。尽管亨利·泰特并非蓄奴者或贩奴者,泰特现代美术馆的发展和这样的历史密不可分。”

这可以说是“求生欲很强”的表态了。

《每日邮报》则澄清:示威者并未针对特拉法尔加广场。





▲ 纳尔逊纪念柱

值得注意的是,萨迪克·汗明确对BBC表示:丘吉尔的雕像不会被移除。

他说:

“没有人是完美的。因此在我们的学校将会正确教育我们的孩子理解历史人物的功过。但我们要讨论的是在我看来毫无争议的雕像,比如贩奴者、种植园主。”

至少130个由工党带领的地方议会都承诺要“检讨在公共用地上的地方纪念碑和雕像是否恰当”,他们都得到了工党领袖凯尔·斯塔莫爵士的大力支持。

但首相约翰逊坚决反对违法拆除雕像。不过,他没有表态是否支持建立某种检讨机制。



他表示:

“我不支持违法犯罪、攻击警察或者破坏亵渎公共纪念场所。我们是一个民主国家,如果你希望改变本地的风貌,你可以参与地方选举,或者给那些支持这一观点的人投票。”

6月12日,约翰逊连发8条推特表态。他认为,把过去若干代人树起的那些雕像拆掉,“就是对我们的历史撒谎,使子孙后代的教育变得贫瘠”。“我们无法修订或者删改我们的过往,我们不能假装我们有不一样的历史。”

他承认丘吉尔曾经发表过“如今时代无法接受的种族主义言论”,但作为战时领袖,丘吉尔从“一个法西斯和种族主义专制政权”手上拯救了英国乃至整个欧洲,是值得纪念的英雄。

他指出,抗议活动已经“不幸被极端分子的暴力意图劫持”,唯一负责任的行为就是远离这些抗议活动。



不同的声音接踵而至。出生于印度的英国雕塑家、特纳奖获得者安尼施·卡普尔指责约翰逊“胡说八道”。

他说:“雕像不是历史;它们是对我们过去的象征性纪念物,可以被认为代表了我们如何看待自己和我们的历史。”



有人报复,有人守护

部分反种族主义抗议者毁坏雕像的行为,也引发了对立甚至报复的行动。

在布里斯托,牙买加裔诗人、剧作家和演员阿尔弗雷德·法冈的雕像被人用化学物品毁坏。这是布里斯托第一座黑人雕像,疑似有人不满示威者推倒了科尔斯顿雕像而进行报复。



也有人出来守卫雕像。

一群小时候参加过童军的英国人来到多塞特的贝登堡雕像前,24小时轮流值班守护。



在曼彻斯特,有团体收集签名,反对把罗伯特·皮尔的雕像从皮卡迪利花园移除。

在伦敦,依照市长的命令,议会广场的丘吉尔雕像、白厅和平纪念碑以及特拉法尔加广场的乔治·华盛顿和詹姆斯二世国王的雕像都被包裹了起来。



▲ 6月13日,警察在守卫丘吉尔雕像



▲ 和平纪念碑



▲ 乔治·华盛顿雕像

反种族主义运动的浪潮也引起了另一拨势力的不满,那就是右翼民族主义、白人至上主义者团体。

臭名昭著的白人至上主义者“领袖”汤姆·罗宾逊号召周六(6月13日)在议会广场的丘吉尔雕塑前举行“捍卫我们的纪念碑”行动。多个右翼团体联合起来,宣布建立“爱国同盟”。



足球流氓团体也搅和进来。一个名为“民主足球迷联盟”的足球流氓组织就宣布13日要在伦敦采取反制行动,“捍卫我们的战争英雄和他们的荣誉”。预料他们会加入罗宾逊团伙。

13日,右翼团体如期出现在伦敦街头,一些人喝了啤酒,与警方发生冲突,嘴里还高喊“英格兰”。



▲ 13日,“保卫”白厅和平纪念碑的人群



▲ 13日,有人在议会广场向警察投掷照明弹和瓶子

工党支持的“反法西斯主义者支持黑人的命也是命”抗议活动也计划在同一天举行。有的示威团体忧虑右翼分子的暴力行为,为了避免冲突,已经取消了活动。



怎样才算认真反思历史?

无论是“武斗”(强拆)还是“文斗”(施压当局拆除),英国社会上下意见对立甚至撕裂,媒体也不例外。

《每日邮报》专栏作家萨拉·薇恩就表示,英国现况让她忧心忡忡。

她表示,自己看到这样的景象,“不禁泪从中来”。在她看来,英国 “染上了一种疾病”,同样的疾病已经让美国严重分裂了好几十年。



这种病,叫做“文化战争”。在这种“战争”中,没有任何建设性辩论。“论证被侮辱取代,理智被感情取代,好奇心被预设立场取代”。

她悲观地认为,在如今的政治气候下,“任何偏离极端的政治正确论述,或者‘觉醒’式的修正主义,都会被认为式一种思想犯罪”。

她感慨:“思想自由太脆弱、太危险了!”

其实,她并不认同这些雕像人物。“我认为布里斯托如果没有爱德华·科尔斯顿雕像,将会是一个更好的地方。”

她也表示,奴隶制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不公,但反对用这样的方式铲除雕像,因为这是一种罪恶的心态。奥斯维辛集中营遗址仍然存在,人们就会铭记。



历史原貌不应被“删改”,是很多反对拆除雕像者的论点,但《卫报》的欧文·琼斯反对这样的论调。

他表示,看着种族主义者的雕像被铲除,这种震撼会让英国人反思历史上的罪恶以及目前社会的种族主义问题。历史并不会因为推倒“贩奴者、白人至上主义者和屠杀者”被消除,而是会被铭记。



《卫报》另一位作者马丁·凯特尔则指出,有关雕像的争论偏离了问题核心,那就是英国对于自己历史的“幻觉”。

他表示,科尔斯顿事件让他震撼:在2020年,一位贩奴者的雕像还可以在一座城市骄傲耸立,就连本地人都不知道科尔斯顿的过去。



他指出,在1895年,奴隶贸易废除90年之后,人们因为科尔斯顿对大英帝国的贡献而纪念他,选择性忘记他的错。

他说:

“英国人对待历史的态度是一种自我标榜的国族骄傲来源,而不是去吸取教训。历史应当给我们警醒,警醒我们不要成为纳粹德国这样的国家,而不是自我标榜——这样的观念在这里不存在,因此我们在如何成熟看待英国历史的态度上出现真空。”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英国历史继续成为政治战场”,一方为大英帝国骄傲,一方无法认同英国历史上犯下的罪恶而感到羞辱,而前者继续占据上风。





为何总和雕像过不去?

放眼全球,毁坏推倒或拆除雕像的行动在多个国家风起云涌。

在美国多个城市,克里斯托弗·哥伦布的雕像遭殃——被斩首、推倒或拆走,因为他“发现”了新大陆,被看作殖民主义的代表。









在美国里士满,罗伯特·李将军的纪念碑被涂鸦,他是南北战争中蓄奴的南方的主帅。



在新西兰汉密尔顿,英国殖民时期的军事指挥官约翰·汉密尔顿的雕像被拆除。



在比利时多个城市,利奥波德二世国王的雕像遭破坏。







很多人将“推倒雕像”等同于西方式的“文化大革命”或者“破四旧”,但小编发现,这样的说法并不完全准确。它有着类似的逻辑,但也有很深的历史根源,早于中国的“文革”。

西方有一个概念形容这种行为,称为“打破偶像”(iconoclasm)。

在古罗马,为了摧毁民众对于上一个君主或僭主的一切记忆,就会毁掉他的所有画像和雕像,就像这个人在历史上从未出现过。

在近代,第一次“打破偶像”行为出现在法国大革命时期。为了消除对帝国政权的记忆,许多纪念碑、宗教作品和历史遗迹被摧毁。但与此同时,共和国政府又发现,破坏掉这一切对于法国来说损失太大,因此又建立了博物馆,把这些旧政权的象征移入博物馆。



在美国独立运动期间,“自由之子”社团开始有计划地摧毁乔治三世的雕像。俄国十月革命的时候,沙皇的雕像和画像也被摧毁。



自此之后,例子越来越多:1956年,反对苏联霸权主义的匈牙利人摧毁斯大林雕像;苏东剧变之后,列宁的雕像作为旧时代的象征被摧毁……



美国艺术历史学家约拿·恩格尔·布朗维奇对《纽约时报》表示:

“我认为雕像某种意义上代表永恒。置于公共环境的雕像代表了某些人认为正确的历史版本。”

也许在英国的反种族主义者看来,这种永恒的历史包袱让他们感到沉重、裹足不前,必须用“清算”的方式,让英国社会向前进吧。

小编认为,违法毁坏雕像的确不可取,有关历史人物的审视也应该建立某种标准,像丘吉尔这样的人物,对历史的贡献明显大于因为其种族主义言论所造成的错误,评议这样的人物需要慎重。



就像萨迪克·汗所说的,“没有人是完美的”,要针对的应该是没有争议的蓄奴者等等。另外,要做到多元化,能够将空间腾出来,展现其他族裔的重要人物,或许比单纯“打破偶像”更有意义。

也许更好的办法是他提出的以制度、程序的手段,取代暴力,讨论决定大家共处的城市到底要有怎样的面貌。

就像法国大革命时期那样,科尔斯顿的雕像被人从河里打捞回来之后,准备放到当地博物馆,用以介绍英国的殖民主义历史。雕像过去被错误赋予“大英帝国的骄傲”的意义,若能变成反思历史教育的一部分,也未尝不是一种好的后果。



多人聚集、暴力抗警,英国解封才第一天,就已经让鲍里斯愁秃了头 ‍

在欧洲各国陆续解封一个月后,英国终于也向大规模解封迈出了试探性的步伐。6月10日,英国首相鲍里斯·约翰逊向英国民众宣布了解除疫情封锁的相关措施。



从6月13日起,英国就开始了逐步大规模解封计划。可能是担心在家憋了7个月的英国人太孤独,在家闷到自闭,鲍里斯贴心地颁布了“互助气泡”政策(Support Bubbles)。

这个名字有些奇怪的政策规定,两户家庭可以组成“互助气泡”,一起出门玩耍,其中一户必须为独居成年人或是带着孩子的单亲父母,另一户家庭的人数则没有限制。



像是家里有青少年的父母一样,英国政府不敢对民众限制太多,但又担心大家会玩脱。

在6月10日的疫情发布会上,每位发言人的讲台上都贴上了醒目的黄色标语牌,提醒民众将本阶段的“八字真诀”牢记心中:保持警惕就是救命。



不过多项事实表明,这一届英国群众是真的像青少年一样难带。一听说可以出门和其他人玩耍,所有人都来了精神,昨天是英国大规模解禁第一天,许多人早已把什么警不警惕的“八字真诀”抛到了九霄云外,心中只有四个字:出门玩耍。

于是草地上、海滩上都纷纷长出了英国人,而且长势有些过于良好,密集得有些让人喘不过气。

在伦敦南部的克来芬公园(Clapham Common)的草地上,一眼望去,到处都是人,绿色的草坪几乎已经看不见了,这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人们看起来似乎完全忘记了新冠病毒的存在。



什么口罩?什么社交距离?什么互助气泡?能有我手里的啤酒好喝吗?



和哥们儿一起玩耍比啥都重要。



还有冰淇淋车助阵,热了累了,来一口。



和朋友一起骑下自行车也是极好的。



酒喝完了就到附近的小酒馆补货。



喝的有了,吃的也不能忘记,披萨和草坪最搭了。



垃圾桶:我好难,我是谁,我在哪里?



时不时有救护车在旁边呼啸而过,不知道里面的医护人员看到草坪上的盛况时作何感想。



这一边,草坪上的英国人在享受阳光,另一拨出门的英国人心里则想着另外四个字:出门抗议!

黑人乔治·弗洛伊德之死已经在全球掀起巨浪,而支持BLM的1.5万名英国人也于昨天聚集到英国南部城市,布莱顿(Brighton)的海滩上,进行和平抗议。



和在草坪上玩耍人英国人相同,他们也完全将保持社交距离的规则抛诸脑后。



他们有的举着标语牌,在路上进行游行。





有的则在草地上静坐抗议,尽管人挤人,不过大部分抗议者还是佩戴上了口罩。





又或者是在布莱顿的英皇阁(Royal Pavilion)前聚集。



另外,在伦敦、纽尔斯卡、利物浦等地也有抗议者聚集进行和平抗议。

你以为这就完了?不,以足球流氓出名的英国人在这时候不搞点事,那都不能叫英国人。

和以上的岁月静好不同,在伦敦特拉法尔加广场(Trafalgar Square)和滑铁卢车站(Waterloo station)的人群开始暴力抗警,甚至出现了多团体混战的现象。



参与此次暴力事件的有三拨人:BLM抗议者、极右势力流氓以及防暴警察,共计1300人。

一开始,仅仅是一群退役老兵穿着带有标语的衣服,进行和平抗议,他们针对部分BLM抗议者肆意破坏雕像的暴力行为,希望大家能够意识到保护英国文化遗产的重要性。

但和平抗议才刚开始一个小时,他们的抗议就被一群极右势力流氓绑架了,除了有极右主义者,这当中还有一些足球流氓,甚至包括一些已经喝醉酒的醉汉。

这群人声称自己的诉求和老兵们一样,也是希望能从BLM抗议者手中保护英国文化遗产,但暴力的他们很快就在伦敦特拉法尔加广场和一群BLM抗议者打了起来,甚至还用上了烟雾弹。



有人被打得满脸是血,被警察架着离场。



不过还是得益于防暴警察的介入,这场纷争很快就被控制住了。



很快,时间来到下午5点。按照伦敦警方规定,下午5点之后,所有游行活动都必须停止,所以当防暴警察开始驱赶人群时,暴徒的目光锁定到了警察身上,开始暴力抗警。







中间还穿插着极右暴徒和BLM抗议者的零星打斗,具体过程太暴力太血腥,菌菌就不在这里过多叙述了。相比英国人,法国人的游行抗议什么的简直就像是小任性(当然,在疫情期间也非常不可取)。

总而言之,昨天下午,硝烟四起,咒骂打斗声不断,伦敦已经完全变成了一片战场,多个车站也因此关闭。

最终伦敦警方一共逮捕了100多名暴徒,将以在公共场所进行暴力行为、袭警以及非法携带武器的罪名起诉他们。

英国首相鲍里斯气得发推谴责:“种族歧视暴行在英国不会有容身之地!任何有袭警行为的人都将接受严厉的法律制裁!”

同时又呼吁道:“我们必须得团结起来,让种族主义彻底在英国国土上消失。”



这才全面解封第一天,英国就已经闹出这么多幺蛾子,一边是还未完全解决的疫情,另一边是如青少年一般难以管理的英国人,鲍里斯坐在办公室里可能头都要愁秃了吧。

最后,希望昨天的一切只是小插曲,也希望英国的解封之路一切顺利。

彩蛋:

如果迪士尼公主们隔离在家会是什么样?











Instagram@pattynut 阅读原文

文章来源: 留园 查看原文
https://www.6parknews.com/newspark/view.php?app=news&act=view&nid=422082
分享文章:
还没有评论
登录后发表评论
返回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