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个女儿5个进藤校,美国华人第一家庭如何炼成的?(图)

阅读第一 0

再没几天,家长们又要“喜迎”暑假了。神兽蛰居三个多月,刚离家两天,瞬间便要归“笼”。这酸爽,谁是家长谁明白。这个暑假是主抓荒废了三个月的学业弯道超车?还是在你好我好大家好的亲子关系中继续放养?

我们不妨向被誉为“华人第一家庭”的这对夫妻取取经,看看他们是如何在劣势环境中把六个女儿培养成政界、商界、法学和学术俊杰的。





从乡下小子,到华人船王

 在哈佛大学坐落着一座名为赵朱木兰的教学中心楼。

这座楼是哈佛大学近400年历史上,第一次以中国女性名字命名一个硏究中心;伴随这座楼诞生的还有赵锡成朱木兰基金——一个专门资助获奖的华裔学生的组织。 

这座耗资4千万美元、于2016年竣工投入使用的赵朱木兰中心,是由华人船王、福茂集团董事长赵锡成一家资助的,朱木兰是他相爱相守相伴了六十年的妻子。



▲ Ruth Mulan Chu Chao Executive Education Center,HARVARD BUSINESS SCHOOL, BOSTON, MA 

2007年,朱木兰因病去世,这位“平平无奇”、做了一辈子全职主妇的女性却收到了前香港特首董建华、美国前总统布什、前第一夫人和前国务卿希拉里等政商界人士的悼念。 

他们都在悼念这位伟大的妻子和母亲。

她,出生书香门第,却因时局动荡,和丈夫分离若干年后,历尽艰辛独自带着三个女儿漂洋过海来美国和夫君团聚;

在美国的大半生,她不仅操持家务、协助丈夫赵锡成成为名副其实的华人船王,还将6个女儿全部送入美国顶尖大学——4个哈佛、1个哥伦比亚大学、1个威廉玛丽学院(College of William & Mary是全美历史第二悠久的高等院校,建校时间仅次于哈佛大学,被誉为“美国母校”,以精英教育著称,培养出过三位美国总统、四位联邦法院大法官)。



▲ 三姐妹与母亲朱木兰赴美登船前合影


 朱木兰的丈夫赵锡成,在上海嘉定一户农家出生,出身微寒的他,19岁时以高分考取国立交通大学航海科(现上海交通大学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并在读书期间认识了安徽名门之后朱木兰,俩人经历了两年失散、重遇后终于在台湾喜结良缘,从此一生相伴六十年。



 工作后的赵锡成用堪比996的劲头玩命工作,换来的是一路升迁,成为最年轻的代理船长,并在台湾“考试院”举办的甲级船长特种考试,一举夺魁,成为最年轻的“船长状元”。

 由于当时的政局动荡,赵锡成动了出国的念头。1959年,赵在妻子的支持下他放弃高薪好工作和安逸的小日子,只身前往纽约追寻“美国梦”,并在两年后将妻子、三个女儿接来美国,开启了华人移民的新篇章。

经过20多年的努力,刚到美国时只租得起一室一厅、八口人蜗居(来美后三个女儿相继出生)的赵锡成,已经成为拥有自己庞大船队的华人船王,成为商界的华人之光。 但比他在商界上取得成就更令人瞩目的是,他和妻子共同培养起的六个女儿。



▲ 全家为赵朱木兰中心剪彩



连老布什都来取经的“华人第一家庭”


 赵氏夫妇的女儿们取得了多大成就呢?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政商学法,一家六女,满门俊杰。 大女赵小兰,哈佛大学商学院硕士毕业,美国现任交通部长,首位两度进入美国政府内阁的华裔女性,同时也是内阁中的第一位亚裔女性;

二女赵小琴,威廉.玛丽学院硕士毕业,现任美国一家大公司高管;

三女赵小美,哈佛大学商学院硕士毕业,曾出任过纽约州消费者保护厅厅长,和大姐赵小兰创造了美国历史上首次有华人姐妹,同时分别在联邦政府与州政府出任内阁一职的记录;

四妹赵小甫,哥伦比亚大学法学博士毕业,是一位律师;

五妹赵小亭,哈佛大学商学院硕士毕业,现任大学教授;

六妹赵安吉,用3 年时间攻读完哈佛大学学士学位,在获得企业管理硕士后,便回到父亲创办的福茂航运公司挑大梁。 其中,大女儿赵小兰更是改写美国历史的女性。



▲ 大女儿赵小兰、小女儿赵安吉与父亲赵锡成

 以往,亚洲人在美国的工作无非都是在厨房、餐厅工作,而她代表华裔女性冲破了障碍,树立了新的标杆。

谁能想到当初这名8岁移民到美国,连一个英文单词都不会的小女生,居然能在若干年后成为:

美国历史上第一位进入内阁的华裔、“白宫四朝元老”——里根总统任职期间,她出任海事署副署长;

老布什总统出任期间,她任美国交通部副部长;

小布什担任总统期间,连任美国劳工部部长;

现在是特朗普总统班底的第十八任交通部长。 

 


早在1989 年,老布什总统就专门在白宫接见过赵氏姐妹。有一次,老布什甚至对夫人芭芭拉说:“你可不可以向赵小兰的母亲朱木兰请教一下,看看她究竟是如何教育孩子们的?” 

赵氏一家六女,政界、商界、法学、学术界均占有一席之地,真正的满门俊杰,难怪连前任总统都想取经。



严而不苛,爱而不娇

 从以往各种采访、和赵锡成的自传《逆风无畏》里,我们可以一窥夫妻俩是如何教育六个女儿的。 

像很多华人家长一样,作为第一代移民的他们对孩子的教育及其重视。 赵小兰曾回忆说:

“刚来美国时,老师说话一句都听不懂,只得将老师写的板书全都抄下来。晚上父亲工作回来,不管多忙多累,都会给我们讲解功课。”

赵锡成身为家中顶梁柱,每天下班疲惫不堪,却仍坚持辅导孩子功课,足以证明他对孩子们的学习有多上心。

全家八口人曾挤在纽约皇后区一套一室一厅的小公寓里,条件拥挤,但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一家八口晚餐后不是看电视消遣时间,而是父亲辅导功课,母亲跟着孩子们一起读书。到了周末,夫妻俩会带着孩子去户外长知识。免费的博物馆、植物园、中央公园、自由女神……这些都成为他们了解美国的窗口。

虽然重视孩子的教育,但夫妻俩并没有让孩子成为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人。

平时上学自己定闹钟起床、赶校车、自己洗衣服、整理房间;每逢周末,父亲会分配家务给她们。整理家里两亩大的院子、减除杂草、负责处理家里的账单等杂活儿都是姐妹们要承担的工作。

家门前有一条长达近40米的车道柏油路,路面是几姐妹在父亲指挥下自己铺成的。

如果家里宴请客人,六个女儿就是“服务员”,为客人斟茶、倒酒、上菜、撤盘,进地主之谊。

父亲是“严父”,母亲是慈母,但这位慈母并不宠溺孩子,而是在家里创造出一个很平和的氛围,在这种氛围里,她鼓励孩子们去尽自己所能探索外面的世界、相互之间不去攀比,而是同一个团队中的合作伙伴。

赵小兰曾在采访中这样回忆母亲:

“我母亲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人,她高贵优雅。她的平和优雅使得我们之间没有竞争,没有嫉妒,并且为彼此的成功而感到骄傲。”

严而不苛,爱而不娇是是夫妻俩的教育哲学。这样的教育带给孩子充分的安全感,同时让她们明事理、知轻重。





可以为孩子自我牺牲但不会忘记自我成长

 赵氏夫妻是第一代美国华人移民的缩影,他们有过非常艰辛的打拼历程。

 赵锡成回忆过往说过:

“那是一段充满艰难,充满挑战又充满希望的岁月。人地两生,文化差异,语言困难,只能凭借着多年对船业的经验,在纽约招商局代表处做些日常业务,待遇微薄。同时,还在另一家复兴航运公司做兼职。”

而妻子朱木兰则是放下书香门第后代的身段,投入到照顾一家五口(五妹、六妹尚未出生)的日常中。 即便在这样的艰辛中,夫妻俩也没放弃自我成长。

   


赵锡成一边打三份工来维持家庭日常开销,一边在高校攻读工商管理硕士学位;

而朱木兰则在丈夫事业稳定、六个孩子各自“功成名就”后,以51岁“高龄”走进校园,并在两年后以全勤记录拿到了纽约圣约翰大学东亚研究硕士学位。 

当年,32岁的朱木兰独自带着三名女儿在海上漂泊37天后,来到美国和丈夫团聚,一句英文也不会讲。二十年来,家中有六名女儿需要照料,有丈夫的事业需要支持,可以想象她并没有太多时间学英语。



▲ 分别三年后全家终于在美国团聚的第一张照片

但当她51岁决定重回校园时,已具备了读美国文科硕士的英语实力,这是相当高的英文水平了。在身为全职妈妈的岁月里,她在英文上付出了多少努力,外人难以理解。

 赵氏夫妻像大多数中国父母那样,为了下一代能够过上更好的生活,可以没日没夜地工作、不计代价地自我牺牲。但他们又不同于很多望子成龙的中国家长,总把自己的人生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逼迫孩子进步,却忽视了家长自我成长的重要性。

 夫妻俩坚持终身学习的理念,和孩子共同进步,结果就是他们这种积极向上的态度影响了女儿们,在孩子未来的人生里,无论遇到什么问题,她们“从未丧失乐观的态度,从未想过会永远在这样的环境下生活。总是能相信明天会更好,自己会战胜困境。” 不放弃自我成长的父母,成就了孩子,也成就了自我。





天大地大,家庭最大

 《外滩画报》在采访中曾问赵小兰:“你有没有想过,如果你失败了会怎样?”她是这样回答的: 

“如果我失败了,我想也没有什么问题,我可以回到家里。(笑)

非常关键的一点是,我的父母亲一直强调说,你应该要尽自己可能做事。如果失败了,你的家永远会向你敞开怀抱,这给了我坚实的后盾和巨大的安慰。

我们从来不把名誉作为人生的目标。我们的目标是成为一个好人,让父母和家人为我们感到骄傲,这才是人生真正的财富,其他的事情都在其次。家才是最重要的,这也正是我父母一直坚持的。”



▲ 赵小兰与克林顿


天大地大、家庭最大,是夫妻俩一直秉持的教育理念。

六姐妹还是学生时,就在父母的鼓励下相互充分沟通。家里每周日午餐后是惯例的的家庭会议时间,全家人坐在一起,每个孩子一边吃着点心、一边说出自己的想法、收获、计划,相互征求意见。

 正是这种充分的沟通带来了彼此相互间的深刻理解和信任,所以长大后姐妹们依然愿意相互支持。当年,美国劳工部举行仪式,欢迎新部长上任。赵小兰的四妹赵小甫从英国赶回来,五妹小婷则带着刚满月的女儿前来。赵小兰每次荣任新职,都是全家一起出席,没有一位缺席。

 不仅到场支持,姐妹们在各自成家立业后还建立了相互帮助、协作的深层关系。 小妹赵安吉和大姐赵小兰虽然年龄相差很大,但亲密丝毫不减。读高中时,小妹每年都会在姐姐的帮助下去国会山实习;



▲ 小妹赵安吉(第一排中间)获得商业奖项

赵小兰一有机会,就带着小妹出席各种不同的场合,让她学习社交礼仪。而工作忙碌的大姐在每次出门时,安吉都会帮她把衣服、资料整理好,远行时替她整理行李。



▲ 赵小兰被哈佛商学院选为学生代表 


个人成就当然很重要,但赵锡成夫妇让孩子们明白:学历再高、成就再好,家才是孕育个人成功的土壤,没有这片土壤的支持,一个人很难走得远、走得长;而当你走累时,这片土地可以成为你的依靠,无条件接纳你的所有伤痕和柔弱,直到你愿意扬帆再次起航。 

《让教育回归美好生活》一书里说过:

“在孩子眼中,所有的生活都留有辙印,所有的记忆都有重量。”

也许,“华人第一家庭”的故事,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那就是,在即将来临的这个暑假,张弛有度、提升自己、与孩子一起成长,让他感受到家庭的力量。这也许是度过假期最好的方式。 阅读原文

文章来源: 留园 查看原文
https://www.6parknews.com/newspark/view.php?app=news&act=view&nid=421823
分享文章:
还没有评论
登录后发表评论
返回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