勒死母亲的15岁少女 道出原生家庭最大的灾难(组图)

王耳朵先生 0

不知道你是否关注到了这个新闻。山东青岛,一位45岁的单亲律师妈妈张某,在家中被15岁的女儿勒死。




01

那天是5月22号,张某去学校接女儿放学。

母女二人吃过晚饭后,女儿主动提议,说要给妈妈按摩。

而后却趁其不备,拿出早已准备好的丝带,将趴在沙发上的妈妈勒死。



青岛“弑母案”发生地  摄影@李晓磊

犯案后,女孩将自己锁在家中,关掉了妈妈的手机,把尸体塞进了行李箱。直到两天后,张某的同事因联系不到她而找上门来。

后来公安机关立案侦查,女孩自述,说母亲对她管教特别严厉,自己早就想杀死她。

小区目击者拍摄的视频里,被警察带走的女孩没有哭闹,也没有紧张和慌乱,一直显得很冷静。

警方也介绍,女孩在派出所也很平静,不吵不哭不闹,正常吃饭睡觉。



不知道“杀死母亲”的这个念头在女孩心里盘旋了多久,我只觉得悲凉可怕。

新京报深度报道部《剥洋葱people》对张某7年好友的采访,揭露了女孩的作案动机。

“张某很强势,对女儿非常严格,希望女儿的人生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发展。

要求女儿学习成绩必须是前几名,是最好的分数。期望她必须考上清华、北大、复旦这样的学校。

要求女儿必须听她的话,不接受任何反驳,必须得按照她的意愿来。

离婚后禁止女儿见爸爸。

还调查女儿交往的朋友,让女儿在同学之间被孤立……”

女孩曾对妈妈说:“你虽然给了我这么多,但从不考虑我的精神感受,不考虑我是怎么想的,你让我不快乐。”

可张某置若罔闻,仍然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在孩子身上,觉得“你是我的女儿,你必须听我的”。

心理学家李雪有句话,我很认同:

父母控制欲的手伸向哪里,孩子一生都将在哪里体会到痛苦。

造成这场无法挽回的悲剧的直接原因,在于这令人窒息的母爱。

理解张某的初衷,也同情她独自抚养女儿的不易,可一旦教育方式出了错,就会种下绞杀式亲子关系的种子。

控制欲,成了一个家庭最大的灾难。



张某(右)和女儿(左)



02

这起案件,很像我曾经看过的一部美剧——《恶行》。

全片只有两个主人公:48岁的单身妈妈Dee Dee(蒂蒂)和女儿Gypsy(吉普西)。



吉普西虽已成年,但一直被妈妈打扮得像个儿童。

她常年坐在轮椅上,移动要靠妈妈抱,吃饭要靠胃管打流食,晚上睡觉要戴上呼吸器。



每当邻居问起:吉普西怎么了?

蒂蒂便会解释女儿被多种疾病缠身,并甩出一连串的疾病名字:

染色体缺陷、肌肉萎缩、白血病、脑性癫痫、哮喘、糖类过敏、心杂音、眼部疾病……



如此十年如一日地尽心尽力照顾瘫痪女儿的母亲,很快就获得了众人的好感,蒂蒂成为模范母亲的代表。

政府开始向这对母女开展救济,慈善机构赠送给她们一幢粉色的房子。



母女相处的模式看起来很美好,但经不起一点推敲。

蒂蒂会监听女儿和朋友的聊天对话。



儿童福利院上门采集信息,她逼迫女儿吃下安眠药,营造神智不清的状态。



聚会时,她让20岁的吉普西穿着童装,向众人隐瞒女儿的真实年龄。



直到,吉普西偶然间听到医生说自己对糖分并不过敏。

她趁着妈妈睡着,从冰箱中拿出可乐大口畅饮,还吃了甜点。

发现自己的喉咙可以正常吞咽,不需要胃管,而且也真的没有对糖分产生过敏反应。



她甚至都没有瘫痪,可以随意走动。



剧情到这才开始揭露,吉普西没有病,她从出生开始就被妈妈洗脑控制着,“病”了十几年。

甚至在2005年到2014年间,被妈妈诱导做了100多次手术。

逐渐清醒的少女开始了对母亲的反击,终于在某个午夜,借助男友的手,砍死了母亲。

当你对这种病态的控制欲感到不可思议时,更让人毛骨悚然的,其实是《恶行》片头的那一句:改编自真实事件。



现实生活里的Gypsy,遭受的是比影视剧里更恐怖的软禁。

纪录片《妈妈死了,亲爱的》里,Gypsy本人出镜,公开自己的经历:

从记事起,就一直被妈妈洗脑自己有病。《恶行》里的情节,就是她生活的还原;

公开场合妈妈一定会拉着她的手,只要她说了不该说的话,妈妈就会用力捏手来告诉她闭嘴;

她用离家出走抗议,却被砸烂电脑和手机;

还被狗链绑在床上两个星期,作为不听话的惩罚;

剃光头发、戴夸张的眼镜、穿童装,是为了营造弱智状态……

指使男友弑母的Gypsy,被判十年有期徒刑,然而在纪录片的结尾,当记者问她:“你认为10年监狱生活怎么样的时候?”

她回答了一句:

“比起在母亲身边,我更愿意在监狱。只有这样,我才能作为一个真正的人而活着。”



原型人物:Dee Dee和女儿Gypsy

一个身体只能承受一个灵魂,如果父母的控制密不透风,最后和孩子的结果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爱是有尺度的,这种将孩子的人生捆绑在自己手里的爱,只会养出仇人。



03

《时代周刊》曾经刊发过一篇关于“过度教养”的文章,说的是“父母对孩子当下和未来的个人成就有着严格的要求,从而过度卷入孩子生活”的现象。

里面着重提到了两个词:“回应”和“要求”。

对孩子的需求给予较大程度的回应;对孩子独立人格和责任心要有高要求。

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才会有较高的自我价值感、认同感安全感和人际交往能力。

而绝大多数父母,都没有履行好这两个关键词。他们做的,是用“为你好”来对孩子进行绑架。

抖音上,有个孩子拍了自己房间内的摄像头,说“分享一下我父母在我房间安的监控”,3841条评论里,是无数孩子的共鸣。



他们说:

“发现(监控)的那一瞬间感觉所有举动被恶鬼盯着,寒毛倒立,害怕恐惧。”

“不敢拆掉,怕杀了我。”

“无时无刻不被监视着,真的很压抑。”

言语之间都是对父母的不满,以及改变不了现状的无奈。



有位少年无法忍受被实时监控,报了警。

警察上门调解时,这位爸爸依然没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口口声声都是:

“我是你爸,我凭什么不可以监控你。”

他不知道,过度的关心会让人窒息,爱放错了位置,就成了伤害。



来源@扬子晚报

《最美的教育最简单》里,尹建莉老师曾提过这么一句话:

“父母的第一个任务是和孩子亲密,呵护孩子成长;第二个任务是和孩子分离,促进孩子独立。

若把顺序做反了,就是在做一件反自然的事,既让孩子童年贫瘠,又让孩子的成年生活窒息。

生命中最深厚的缘分,只在这渐行渐远中才趋于真实。”

一个孩子在成长期最宝贵的东西,就是独立的灵魂。

你越不放手,孩子越与你势不两立。

到最后两败俱伤,只能摇头感慨,辛苦了大半辈子,却养出个不懂得感恩的孩子。



04

黄磊曾在谈及教育孩子的方式时,拿女儿黄多多举例:

“我从未把她当作孩子,她是一个有思想的人,她有她的秘密,她的想法,她的人生。

她不属于我,我们之间是彼此独立的个体,我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她,我们像朋友一样相处。”

一番话说得通透有理。

你可以用自己的人生经验去为孩子指路,却不能限制孩子只能按照你铺的路走。

规划是一种远见,而规定就成了专制。

教育的本质,是教会孩子与自己相处、与世界相处的能力。

我们能做的,就是在孩子渐行渐远之时,给予一定的帮助和支持。

给孩子一点空间和信赖,给他选择的权利和自由,让示范代替操纵,让鼓励代替惩罚,让他们有机会去选择不一样的人生。

这世上没有不盼着孩子好的父母,只有用错了教育方式的父母。 阅读原文

文章来源: 留园 查看原文
https://www.6parknews.com/newspark/view.php?app=news&act=view&nid=421191
分享文章:
还没有评论
登录后发表评论
返回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