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又挑衅,难道忘了被7名炊事兵支配的恐惧了?(图)

乌鸦校尉 0

最近,印度在我们的边境线上频繁找事儿。

从3月开始,印度就在中印边境附近大搞基建,修路造桥。工程进展很快,到了五月,印度已经准备在中印领土争议区修路了。



印度军队也没闲着,他们从中印边境的加勒万河谷地区越线进入中国领土、构工设障,阻拦解放军边防部队正常巡逻执勤,频繁对我边防部队进行挑衅。



《印度斯坦时报》说,有两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印方高级军官爆料,5月9日,中印两国部队于锡金北部地区的Laku La发生了对峙。



对峙后来演变为肢体冲突,共计有150余名中印军人参与其中,最终导致11人受伤。




前两天,因为印度疫情越来越严重,咱们就加了5架航班,从印度往回接留学生、商务人员等等。



没想到,连这点动作也让印度感到惶恐不安,印度媒体纷纷猜测:北方邻居大规模撤侨,是不是想要打仗?

没想到,一听说要打仗,印度网友是纷纷摩拳擦掌。

众所周知,印度键盘侠的水平那是独树一帜的,“孟买再不努力,就要被上海超过了”是他们的至理名言。

对于潜在的战争,印度键盘侠十分自信地表示:“2020年的印度,不是1962年那个印度了!”




不是1962年的印度了?咋的?你们是不喝恒河水了还是不用手擦屁股了?

印度最近带头挑事,摆明了就是要转移矛盾。

印度内政有三宝:印巴冲突、宗教问题、中印边境。一旦遇到事儿摆不平了,就祭出这三件法宝,屡试不爽。

经济下滑了,打一打巴基斯坦;强奸太多,人民游行了,打一打巴基斯坦;贫富分化,民怨滔天,还是打巴基斯坦。



提醒印度一下,宗教问题和中印边界问题,搞不好容易反噬自身,别乱用。

上一次印度在边界问题上找事儿,就被教育得几十年都不敢轻举妄动。

1


中印边界这个问题还是著名搅屎棍大英帝国整出来的。


1913年,英国政府和西藏噶厦政府在印度西姆拉举行会议,讨论西藏归属问题。

会上,英国人发挥传统艺能,和噶厦政府签了一个《西姆拉条约》,条约划设“麦克马洪线”,将藏南地区划给英属印度。

中印领土边界之争自此而起。



后来印度独立以后,就延续了大英帝国的殖民地思路,总觉得自己是英国的好儿子,南亚这里都应该归他管,这块地是他爸爸留给他的。

而且,从实际的利益上来说,西藏对于印度也非常重要。

新德里的位置离青藏高原太近了,西藏如果不在印度手上,那么对手在西藏随便部署点什么,就可以直接威胁到新德里,印度首都完全没有安全可言。

所以,对印度来说,它想要崛起,西藏是一个关键地区。



西姆拉会议的结果给了印度无限遐想。

印度的算盘打得很美,在印度看来,最好是能完全吞并西藏,吞并不了至少也要将其分裂,像外蒙古一样成为缓冲带,他才有安全感。

1949年,新中国刚刚成立,西藏尚未解放。

当时印度总理尼赫鲁一看,觉得机会来了,怎么着也要把西藏这碗水搅浑。



1951年,解放军正式入驻西藏。

印度大使馆竟然对我们说:中国军队之侵入西藏不得不认为是可悲的。一副西藏的事他不是外人的意思。

与此同时,美国对新中国也很仇视,在这个问题上和印度沆瀣一气,西藏也有CIA的势力。



他们首先选择了煽动西藏叛乱分子的方式。

1951年5月,中情局就密谋成立了西藏间谍情报站。

1953年,印度出地,美国出人出钱,又在中印边境印度一侧建立了3个教育中心、2个医院、2 个麻风病院和1个肺病疗养院,打着医院和学校的幌子,秘密培训西藏武装叛乱分子。

经过数年准备,1959年,西藏武装分子发动叛乱,但是两天之后叛军就被解放军基本剿灭,剩下一小撮逃亡印度。



小弟不行,那就只能印度和美国自己上了,美国出钱,印度出力。

从印度挑起与中国的边界冲突后,美国给予印度的援助由每年的1亿美元增加到10亿美元。

与此同时,苏联也支持印度。

苏联一直想打通印度洋出海口,而且,在当时中苏交恶的背景下,在中国旁边扶植一个代理人也可以有效打压中国,所以苏联也帮着印度。



1959年8月25日,中印边境发生朗久事件,印度挑起武装冲突。

事件发生后不久,苏联立即向印度提供了15亿卢布的贷款。


1959年国庆节,赫鲁晓夫来北京参加新中国成立十周年的庆典,还就中印边界问题对中国政府进行无理指责。



赫鲁晓夫在天安门城楼上 


美苏两个大国都给印度拱火,印度从上到下都膨胀得很,他们甚至不允许尼赫鲁有一点折中的意思。

尼赫鲁和中国原本几次谈判都谈得不错,但朗久事件后,民族主义高涨的印度民众认为,尼赫鲁应该像印度古代英雄一样披荆斩棘,而不是像个生意人一样与“敌人”讨价还价。




印度除了执政党外还有4个反对党。

所有主要印度政党都迎合民意,一个比一个强硬,越强硬、表现得越像个爱国的英雄,选票越多。

尼赫鲁所在的国大党此时退缩,恐怕执政地位不保。

民众就算要尼赫鲁母猪上树,他也只能硬着头皮上。



周恩来总理与尼赫鲁


面对这样的印度,中国内部的处境并不乐观。

国内当时还在大跃进运动,比较混乱,西藏建设未久,还不够稳定。

国外,强敌环伺。东南沿海蒋介石虎视眈眈,东北方向美国在韩、日都有驻军,北部又和苏联闹翻,也不得不防。



尼赫鲁就此断定,中国此时无力再战,开疆拓土、建功立业,正在此时!

从1959年至1961年底,印度军机入侵中国领空达120次之多!

而我国政府和边防部队始终坚持和平谈判,对印度的挑衅保持的最大程度的克制,以和为贵,不想因为一个印度打乱自己的整盘计划。

不过,印度不理解,反而蹬鼻子上脸。


1962年初,三哥胃口越来越大,不再满足缓慢蚕食我国领土,开始往鲸吞方向“努力”。



(印度辎重部队)

截止同年8月底,印度人在东西两段边境线齐头并进,在中国领土上建立了100多个入侵据点,其中许多据点离我军哨所竟只有数米远,个别甚至建立在我军哨所后侧,想要切断我们的后路。


到这一步,双方都脸贴脸了,士兵经常举着刺刀近距离对峙,再没有回旋余地了。



(中印两军持刀对峙)


这种情况下,我们肯定要出手了,问题在于,我们的战略目标是什么?如何实现?

2

对于中国来说,我们是不希望和印度白白消耗国力的,因为当时的中国确实内忧外患。

所以对待印度,我们要的就是一战定胜负,用一场战争彻底打消印度侵略的念头!决不能拖成持久战。

为了能够一击毙命,我们是做足了准备。

西藏当时开发程度很低,光是补给这一点就很难办,所以我们平定西藏后花了大力气修路,1954年,川藏公路通车,我们可以用汽车向西藏运输军用物资了。



同时,推翻农奴制,获得解放的广大藏族同胞也踊跃支援前线,完全靠人力和骡马将大量武器弹药运往前线。

这些军用物资前前后后,耗费了数年时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事后证明,这些准备工作发挥了关键作用,因为在开战后不到数周的时间内,这些物资就消耗殆尽了。



(帮助解放军运输物资的藏族同胞)


此外,我们之前没有和印度交手过,本着料敌从宽的态度,我们尽量把印度军队的实力往高了估计。

印度到开战前夕兵力已达1个军部、1个师部、4个旅部、21个步兵营,总计约22000人,其中还包括了自己的王牌部队——陆军第四师。

这支部队是英国殖民时期的军队,一直随同英军南征北战,参加过多场殖民侵略战争,包括鸦片战争、入侵阿富汗战争。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与德、日、意三国法西斯军队打过仗,号称“走过南、上过北、打过欧、战过亚的劲旅”。

印度人觉得这支英国人训练出来的队伍,靠谱。



(战争爆发前,印军王牌部队士兵经常在我军哨所前摆POSE拍照)


按照我们的判断,这部队哪怕不如美军精锐陆战一师、骑兵第一师,至少不会比国民党五大王牌差吧?

所以,为了打赢,我们一线作战部队全面换装了更好的武器。




例如仿制苏联RPD轻机枪的56式轻机枪,苏联AK47自动步枪的56式冲锋枪,以及苏联SKS半自动步枪的56半自动步枪,这些武器无论是在射速上还有性能上都比印军的要好。



在开战前夕,我军仅有少量边防军驻扎,总兵力不过2-3个连,不足500人,麻痹印度人,让他们误以为我们会继续退让。

但实际上,1962年6月11日,我们就在拉萨成立了藏字419部队,并从新疆军区、西藏军区调集部队备战。

在开战前,我们的一线部队猛增到18000人,并在后期达到30000人(还有一个说法为80000人)。

总之,“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确保一战而胜”,为了这个战略目标,我们是做足了准备。



而相对的,印度的准备就很差了。

战略上,之前欺负弱小国家的战争一直打得顺风顺水,现在又一直以为我们肯定不敢打,自己补给还占优势,只要不断深入蚕食,就能直接开进拉萨。



(印度电影中描写印军调动)


军队实力上,印度军队内部存在的弊端可以用千疮百孔来形容。

种姓制度在印度军队内部也存在,印军上下有严重的等级划分。



这种陋习放在军队中是很糟糕的。

比如印度军队中的厨子要严格划分,假设有个炊事兵做的饭特别难吃,但他是一等婆罗门的,那么他的饭可以给全军吃。

而另一个炊事兵菜做得不错,可却是四等首陀罗的,那他的饭菜只能给同种姓以及更低的贱民吃,不能给高种姓的人吃。



高种姓不拿低种姓当人,印度军队中自然贪腐成风,比国民党部队还要狠。

印军内的蛀虫克扣军粮,不是简简单单的短斤少两,是全部克扣,直接拿牲口的饲料来替代人吃的食物,这一顽疾至今依然普遍在印度军队存在。



(2017年,有印度士兵在个人社交媒体曝光自己的上级军官拿牲口饲料替换了他们的午餐)

我们唯一不想看见的,就是美苏卷入战争,所以,一直在等待时机。

恰好,1962年8月,古巴导弹危机爆发,美苏的精力都到古巴那边了,无暇干预中印冲突。

这是一个难得的战略机遇期,要打就趁现在!速战速决!

1962年9月22日,当天,《人民日报》发表了题为《是可忍,孰不可忍》的社论。

社论指出:我国政府在21日向印度政府提出的最严重、最强烈的抗议中,要求印度方面立即停止进攻,立即从扯冬、择绕桥等地撤出局势是险恶的,后果是严重的,我们要正告印度当局,勿谓言之不预也!



中国的外交辞令是有讲究的,很客气,即使已经和别人吵起来了,我们对外也会说“双方充分交换了意见”。

对方已经把我们惹毛了,可能要动手时,我们就会说:“我们表示严重关切”;

到了非常愤怒,马上就要动手时,我们就会说“督促XX悬崖勒马!”。

到了忍无可忍同时又做足准备,十拿九稳时,我们就会祭出终极禁咒——“勿谓言之不预!”

这句话基本等同于“你们赶紧回家洗干净脖子等死吧!”

这七个字,从建国以来这句话我们只说过五次,每次说完都有人要倒血霉。

但可惜的是,三哥把这句“勿谓言之不预也”当成耳边风了,死不悔改。



那就没办法了,10月20日,西藏军区和新疆军区分别从东段和西段向印军发起凶猛的进攻,直至11月21日正式结束,历时一个月打完收工,丝毫不拖泥带水。




整场战争,印军毫无还手之力,被按在地上摩擦。

西方记者当时的描述是这样的:中国军队打印度人,就像“热刀子切在黄油上”。

 



(印度电影中描写解放军的凌厉攻势)

整个对印自卫反击作战中,中国军队歼灭印军3个旅(第7旅,第62旅、炮兵第4旅),基本歼灭印军3个旅(第112旅、第48旅、第65旅)。

印军62旅旅长霍希尔·辛格准将也被我军当场击毙。



(被击毙的辛格准将)


另歼灭印军第5旅、第67旅、第114旅、第129旅各一部,击毙印军第62旅旅长霍希尔.辛格准将以下4885人,击伤1047人,俘印军第7旅旅长季.普.达尔维准将以下3968人(其中校官26名、尉官29名),两军阵亡比为1:6.8。



(达尔维准将投降实拍图)


两军战俘比达0:3968。



(被俘的大量印军俘虏)


有两场有名的局部战斗可以说明整场战斗是何等的摧枯拉朽——庞国兴战斗小组和多龙桥战斗。


11月18日6时50分,在中印边境东线战场的55师163团9连对西山口东北无名高地之敌发起攻击。

庞国兴是9连2排4班副班长,他跟着所在连队的十人投弹小组投完所有的手榴弹后,就带着枪参与追击作战。

结果当时大雾弥漫,他迷路了,只是继续向发出枪炮声的方向前进,遇到3名同样失散的9连2排6班战士冉福林、王世军和8班副班长周文轩。

于是,4个人决定组成一个临时战斗小组,由庞国兴任组长。



庞国兴(中)冉福林(左)王世军(右)


结果,这支临时组成的4人战斗小组走着走着,无意中撞见了印军的一支300人的炮兵营。

庞国兴不知道对方有很多人,决定兵分两路夹击敌人,迂回过程中,周文轩战士失去联系(后顺利归队),庞国兴等于是一共三个人就发起进攻了。

没想到庞国兴这边一开枪,印军竟然一击即溃,争先恐后地逃跑。



3个人打300个,结果他们愣是如开挂般连续战斗15个小时,深入印军阵地纵深7.5公里,夺取并摧毁印军阵地两处,击毙敌1、2级准尉以下印军官兵7名,缴获火炮七门,炮对镜、望远镜各4副,推土机、汽车各2台,自己毫发无伤。

唯一的遗憾是三哥逃跑的速度太快了,没能大量消灭敌军有生力量。

事后,庞国兴在战斗报告中留下了一句极为嚣张的名言——“敌人非但不投降,还胆敢向我还击!”



11月17日,东线战场的多龙桥阻击战,我军11师下属一个30人侦查小分队(包括7名炊事班)行至多龙桥,正巧堵住了印军一支齐装满员的精锐步兵营的退路。

结果双方一交手,300余人的印军精锐旅被我23名边防部队新兵加7名炊事班的战士打得大败溃逃。

最终,我军歼敌241人,自身无一阵亡,只有3人在追击过程中不小心摔伤了。



前线失败的消息传回新德里,印度贵族们慌了,他们误以为解放军马上就要打到新德里了。

印度上下一片惶恐,新德里甚至开始构筑工事,有些人开始逃离城市。

侵略战争一个月内就打成首都保卫战,全世界也是独此一家了。



(1962年中印战争期间的印度女民兵)


不过,对于我们来说,战略目标已经达成了,一战打怕了印度,就完全没有必要再搁印度身上浪费资源,后勤补给也经不起消耗了。

于是,11月21日,我们单方面停火,释放了印度全部的俘虏,并完整归还了大部分缴获的印军装备。



(我军翻译安抚印度俘虏)



(被我军缴获的印度落后武器,准备交还)


但是印度不领情,虽然不敢在边界再挑事了,可印度政府于1962年12月通过了《印度防卫法》,允许“对任何拥有敌对国家血统的人进行逮捕和拘留。

因为这个法律,在印数千名华侨被关进集中营,许多人被残害致死或者被驱逐出境,几乎所有被拘禁者的财产都被掠夺。



(1962年,狂热的印度民众欢送印军上战场)


1962年的这一战,生生把印度的“前进政策”打成了“匍匐政策”。

毛主席在战后这样评价:“打了一个军事政治仗,或者叫政治军事仗。这一仗,至少可以保持中印边境10年的稳定。”

3

这场失败,直到今天还让印度人耿耿于怀,拍了很多电影。

在这些“抗中神剧”里面,我们就是邪恶的大BOSS,而印度人英勇无畏,虽败犹荣。

的确,当年的那场战斗,印度不是说没有能打的,印度也出了一个名叫萨贝达·约金德·辛格的战斗英雄。

但印度人纪念英雄的方式,实在让人无力吐槽。

按照印度史料记载,此人和21个战友和千名解放军作战,弹尽粮绝之际,他和战友拔出刺刀杀死了不计其数的中国军人。

最后,他身负重伤,在其他战友投降后,他自己拒绝投降,最终不治身亡,中国军队集体向他致敬,还把他隆重火化后,把骨灰寄送给他女儿......



(萨贝达的画像,右侧是印度政府专门为他建造的庙宇)


2018年4月6日,印度上映了以萨贝达事迹改编的《萨贝达·约金德·辛格》(Subedar Joginder Singh)。



在这部剧里,主角比超人还猛,拿着20发子弹的布伦机枪连续开火一分钟,打死的中国士兵布满了整整一屏幕。



这么多穿着日式军服的中国士兵全是主角一人打死的......

更令人吐血的是,剧中的中国士兵打扮是日军和北朝鲜军的结合体,根本就不是中国军服。



整个电影里,男主直接开挂无双,完全不讲物理规律,但印度人觉得很OK没问题。

印度人说,他一个人就杀了300多名解放军。

可事实上,整场战争,我军总共阵亡722人,他一个人就干掉一半?



归根结底,萨贝达是高种姓的军官,所以必须要拿出来作为典型大加赞扬。

至于低种姓的印军士兵立下的功劳,可能高种姓的老爷们看都不看一眼。



在印度国家战争纪念馆,还给萨贝达立了一尊巨大的半身铜像


中国这边获得战斗英雄称号的,都是基层的战士。

像3人击溃300人的庞国兴战斗小组;为掩护战友,独自冲在最前边,身中多弹牺牲的司马义·买买提;用自己血肉之躯向雷区滚动,不断引爆地雷最后血流干牺牲的罗光燮等等。



(1963年王树声大将接见庞国兴)





印度人没有想明白的是,高种姓军官和低种姓士兵组出来的,只是一支封建朝代的军队,这样的部队靠着装备欺负欺负南亚的小国还可以,在真正的现代化军队面前,战斗素质先天就要差了一大截。

在战略水平又被完爆的情况下,怎么可能有任何胜算?

如今,快过去六十年了,印度网友觉得印度已经不是1962年的印度了,可事实上真的如此吗?

印度建国的时间比中国还早,起步的工业基础要比新中国好得多,可是发展到现在,种姓制度依然是印度的顽疾,劳动力被限制无法发挥出来。

不要说航母这种大国重器了,基本的工业水平都堪忧,还不如越南搞得好。

这样的印度,还想找中国的麻烦,搞清楚自己几斤几两了吗?


参考资料:


凤凰网:《毛泽东谈中印战争:十天十夜没想通尼赫鲁为何搞我们》

观察者网:《特朗普声称与莫迪通话谈中印争端,印度否认》

BBC《帝国遗梦:中国印度的三段边境争议》

天下有警网《62年中印战争,印度修建了百余座地堡和暗哨,怎么都毫无用处?》

BBC NEWS《China-India border: Why tensions are rising between the neighbours》

New York Times《China and India Brawl at 14,000 Feet Along the Border》

Sino-Indian War wikipedia

中印战争 维基百科 阅读原文

文章来源: 留园 查看原文
https://www.6parknews.com/newspark/view.php?app=news&act=view&nid=420158
分享文章:
还没有评论
登录后发表评论
返回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