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9.7分的大片,绝了!又一部神作纪录片(组图)

好奇心实验室 0

了解叔的朋友应该都知道,叔算是半个纪录片忠实爱好者。不论是美食类的,还是自然类的,又或者是科幻的、历史的、写实的,纪录片这种东西,看起来真的会上瘾。

最近叔又发现了一部可以算得上是又一部神作的纪录片——

《七个世界,一个星球》

这部关于生命的纪录片,一开播就在豆瓣拿到了9.9的评分,时隔半年,在经历了2万多人的评分之后,仍旧有着9.7分的好成绩。




“数百万年前,不可思议的神奇力量将地壳撕扯得支离破碎,由此创造出七个蔚为壮观的大陆。

时光荏苒,每个大陆都孕育了别具特色的野生动物。 ”

这并不是一部把“来赚你眼泪”写在了脸上的纪录片,但是却从一开始就会成为你的情感收割机。

韦德尔氏海豹主要分布于南极周围,相比起寒风凛冽的冰面,它们更擅长于在水中生活,毕竟水里的温度比冰面可暖和的多。

可是刚出生的小韦德尔氏海豹却并不会游泳,刚刚从温暖的子宫钻出来,直接就掉到了寒冷的冰面上。

极大的温差是这个世界给小韦德尔氏海豹的第一个考验。




暴风雪不会管你能不能扛得住,它总是在悄然之中来袭。

这时候,刚刚经历完生产的母亲就会用自己的身子为孩子挡住暴风雪。

可是随着暴风雪持续的时间越来越长,天寒地冻又没有食物,母亲只能离开孩子去水中寻求庇护。

小韦德尔氏海豹只能孤零零的躺在冰雪之中,很多小韦德尔氏海豹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去世了。

当暴风雪过去,母亲钻出水面,却只能看到自己孩子被冰雪埋住一半的尸体。




同样在刚出生时就要经历一番磨炼的,还有灰头信天翁。

信天翁被人们熟知,主要是因为它们奉行一夫一妻制,所以它们也被称为是“地球上最忠贞的飞鸟”。

刚出生的灰头信天翁雏鸟是由父母轮流照顾的,一个出去觅食,一个就在鸟巢里为雏鸟挡风。

雏鸟再长大一些,就会胃口大增,只由父母一个人带回来的食物根本不够它吃,于是这时候父母就会留雏鸟单独在鸟巢,它们一起出去觅食。




因为气候的变化,灰头信天翁生活的南极洲暴风雨更加频繁,有时候独自在家的雏鸟就会被大风吹下鸟巢。

对于它们来说,离开鸟巢是致命的,因为其他地方并没有鸟巢温暖,在这样低温的情况下,雏鸟只能存活数个小时。

很多灰头信天翁父母觅食回来,却再也找不到那个可以喂食的崽。

但其实有的时候,雏鸟就在它们鸟巢下面的平地上,但是灰头信天翁父母却并不知道,在底下嗷嗷待哺的那只雏鸟,就是自己的孩子。




这个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我就在鸟巢之下,你却不伸手拉我一把。

其实这也不奇怪,灰头信天翁有一点很神奇,它们辨认自己的孩子并不是通过视觉、嗅觉或者是听觉,而是通过鸟巢。

它们记得自己将鸟巢筑在什么地方,而且会默认待在自己鸟巢里的,才是自己的孩子,所以就算离鸟巢只有咫尺之遥,它们也不会认为那是它们的孩子。

这种时候,经历了暴风雨的洗礼还存活着的雏鸟,就需要依靠自己的力量重新爬回鸟巢,只要回到了鸟巢,它们才能真正算得上是死里逃生。




灰头信天翁的固执,可能也是造成它们数量越来越少的原因。

过去15年里,灰头信天翁的数量大幅度减少,正处于灭绝的边缘。

相比之下,生活在南乔治亚岛圣安德鲁斯湾的王企鹅,就显得聪明得多。




父母在出去觅食前,会嘱咐自己的孩子:

“我出去找吃的,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因为王企鹅的父母可以通过叫声来识别出自己的孩子,它们会记得自己离开的时候孩子的大致方位,但是如果小孩贪玩,跑出去的范围远了点,父母就会听不见它的叫声。

不过对于刚出生的小企鹅来说,世界上的一切东西都是新鲜的,海浪是新鲜的,海鸥是新鲜的,就连身上掉下来的毛,都是让人好奇的东西。

所以也会出现父母回来找不到自己孩子的这种情况,它们可能只是贪玩跑得远了一些。




对于生活在自然界的动物来说,死亡往往是因为生存,而不是因为杀戮。

太平洋海象一年中大部分时间都在北冰洋觅食,在海冰上休息,但是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北冰洋的大量海冰消融,太平洋海象就失去了大量的栖身之地。

它们现在只能密密麻麻的堆在一起休息。




太平洋海象的体重很重,一头雄性太平洋海象的体重超过一吨,所以在太平洋海象间最常发生的现象就是,相互踩踏。

为了得到更多的栖身环境,冒险一些的太平洋海象会爬到80米高的悬崖上,但是危险也会如影随形。

除了在爬上悬崖时一不小心就会踩空之外,北极熊也成为了海象丧生的另一个原因。



当北极熊突然出现时,在悬崖上的太平洋海象就会慌不择路的逃跑,这时候就很容易坠落悬崖。

有时候太平洋海象从悬崖上掉落撞到岩石上,就会引发在海冰上休息的海象群一阵骚乱,进而发生相互踩踏的事件,造成更多的太平洋海象丧生。

短短几天时间,就会有超过200头海象死亡。

然而它们的死亡对于北极熊来说,却是一顿丰富的盛宴,可以大快朵颐一番了。




生活在冰川地带的动物因为气候的变化,温室效应的加剧,生活环境越来越不如从前,那那些生活在森林里的动物呢?

苏门答腊犀牛是靠森林生存的典型动物,它们是整个苏门答腊岛森林里辛勤的园丁。

它们不仅会用森林里的果子填饱自己的肚子,还会通过粪便四处散播种子,种植和维护一条龙服务。




但是在过去的40年时间里,东南亚大约四分之一的森林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树木被砍伐下来做成木材,运往了世界各地。

苏门答腊犀牛的栖息地逐渐缩小,数量也越来越少,它们可能并不知道,在它们的生命慢慢走向终结时,它已经成为了这个种群里仅存的几名成员之一。

“相比起动物,人类似乎更在意它们生存的土地。”

和苏门答腊犀牛有着相同经历的,还有生活在加里曼丹岛上的红毛猩猩,和其他成千上万种在这片土地上生存繁衍了数百万年的其他生物。


如果要说到因为人类活动而几乎灭绝的物种,南露脊鲸一定是其中一种。

南露脊鲸是一种对人类充满好奇且缺乏戒心的动物,它们会主动靠近捕鲸船,而且游动的速度很慢。

这些特点综合起来,就成为了捕鲸人眼里最好的猎物。




短短几十年里,有数以万计的南露脊鲸遭到了猎杀,直到国际捕鲸委员会在1986年通过了《全球禁止捕鲸公约》,除了少数几个国家没有同意外,其他国家都纷纷放弃了商业捕鲸。

在之后的这些年里,南露脊鲸的种族数量有了显著的回升。

但是尽管经历了残酷的猎杀,南露脊鲸仍旧对人类保持着温和和好奇的态度。

在豆瓣的短评里,有这样一句形容南露脊鲸的话:

世界以痛吻我,我要报之以歌。




同样因为人类过度猎捕而数量骤减的还有生活在南亚附近海域的鲸鲨,在过去一段时间里,数量减少了百分之五十以上。

作为世界上体型最长的鱼,鲸鲨很容易捕捉而且价格不菲,对于靠海产生活的渔民来说,就是一只只香饽饽。

不过在意识到鲸鲨的数量正在锐减之后,印度尼西亚等国家颁布了法令,严禁在周边海域捕杀鲸鲨。

现在的鲸鲨和人类,形成了一种很微妙的关系。

人类从猎捕它们到喂养它们,这个简单却又非同寻常的决定,维持了这片海域的生物多样性。




节目的最后,自然博物学家大卫·爱登堡站在仅存的两头雌性北白犀身边说:

“当它们死去之后,这个在地球上繁衍生息了数百万年的亚种,也将永远消失。

我们正处在一个关键的时刻,我们现在所做的决定,将会影响所有动物的未来,包括我们人类。

准确的说,是地球上所有的生命。”




不过,人类也正在逐渐意识到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我们建立起了野生动物的保护基地,通过了各种禁止捕杀的条约,尽可能的让这些野生动物继续生存繁衍下去。

希望这一切,还不算来的太晚。

资料来源:

纪录片《七个世界,一个星球》 阅读原文

文章来源: 留园 查看原文
https://www.6parknews.com/newspark/view.php?app=news&act=view&nid=419553
分享文章:
还没有评论
登录后发表评论
返回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