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5个人就有1个人仇视留学生:学习差,混文凭?(组图)

不正常留学实验室 0

“每5个留学生就有1个人仇视留学生。”

这是我对5月25日那篇文章的总结,得出结论的过程如下。

那篇文章点赞量最高的一条评论,是我给某杠精的回复:



熟悉我的读者应该知道,回复赞比原评赞高好几倍已经是这个号的常规操作了。

但细想下来,对方也获得了1k多赞,我也没比对方高出多少倍。

由于这篇文章的阅读量比以往高了十来倍,所以可以算它出圈了,接触到比平时更广泛的大众人群,作为样本参考应该更具有普遍性。

经计算,上述对话中的正反点赞比约为1:4,也就是说,每5个人里,就有1个人给这位杠精点了赞。



另一条高赞杠精对话如下:



且不说他作为留学老师做得有多失败,单论这段对话的正反点赞比,情况更糟,约为1:2,每3个看到这段对话的人,就有1个人给杠精点赞。

于是我打开评论区,做了一些统计。

截止至动笔前,那篇文章共收到了1052条评论。我仔细阅读了所有的评论并做了统计,除去友军段子和部分理智的批评以外,无脑喷的评论共有206条,画风如下:





















虽然看着气人,但你不用往心里去,放出来就是让你感受一下我是如何定义“无脑喷”的,方便和你达成一致。

那么206条无脑喷的评论,在1052条总评论数中是什么概念呢?相当于每5个人当中,有1个人会对“留学生”三个字无脑黑。



本号读者中,在读留学生居多,所以可能有一定的样本偏差,假如我们去看其他更大众的留学媒体,会得出什么样的结论呢?

先看看友媒@INSIGHT视界。

当天@INSIGHT视界 转载了我的文章(转载文因不可描述的原因,现已变成小红点),最高赞如出一辙是作者对杠精的回复:



杠精赞为1990,作者赞为6947,你可以拿计算器算一下,占比0.22,杠精赞的占比又一次回到了“五分之一”这个数字上来。

再看看友媒@旧金山湾区消费指南,他们也转载了那篇文章,高赞依然是熟悉的味道:



杠精赞为27,作者赞为113,依然是熟悉的1:4,依然是熟悉的五分之一。

其他友媒我也做了统计,如@Mirror微申 @Panopath过来人 等,正反点赞比都落在1:3到1:10这个区间,就不展开讨论了。

而微博可能更糟糕,为了你我的身心健康,就不纳入讨论了。



“五分之一”意味着什么呢?

如果上述样本足够平均的话,那解读起来就是:当你回国走出机场的那一刻,你身边每出现5个人就有1双仇视你的眼睛。

他们可能是你的邻居,你的同事,你的老同学,你的亲戚,甚至是你的留学老师。

他们可能是商场里的陌生人,当你走进一家千人商场,就等于把自己暴露在200多个仇视你的人的视野之内。

他们可能是你实习公司的同事,当你自我介绍的时候说“我是XXX,在【海外大学】读书”的时候,办公室里可能就会有两三双眼睛突然变色。

他们可能是你饭局上的亲戚,很可能会有一两个亲戚,就你“留学生”的身份发出阴阳怪气的言论。

他们可能现在就在看你的朋友圈。

嗯,有没有一种玩吃鸡的感觉?

遇上这种人的概率,和吃鸡五排进决赛圈的概率差不多。



再说说我对那个提议的看法。

很多人批评留学生“断章取义旗鼓声张”“没看完文章就在朋友圈乱带节奏”。在我写文的时候,为了避免这种可能性,甚至原封不动复制黏贴了原提议的全文。

不过你知道的,在信息高度碎片化的时代,一篇报道的标题决定了它要传递的最重要的信息,这篇报道的标题为《因疫情归国留学生可入学高职高专》,突出显示了“入学高职高专”,略去同等重要的“考读普通高校”。

假如当初换个标题《因疫情归国留学生可考读普通高校、入学高职高专》,情况会不会不一样呢?



在搞清楚是谁在带节奏之后,我想说说留学生的现状。

你们可能不知道,这一届的留学生,非常非常的艰难。

前有各国封锁中国的航班,后有“五个一”切断回国的后路,高达六位数买不到一张回国的机票,自我隔离濒临崩溃,好不容易有个机会喘口气,笑一笑,编编段子,调侃调侃生活,却被键仙们打成断章取义、崇洋媚外的黄垃圾。

事事上纲上线,容不下任何一句调侃。

在微博上看到一段爱丁堡大学的心酸故事(@Rebecca1942327):



然而就是这样一段肺腑之言,得到的评论却是:



读完这些评论,既心疼又愤怒。

在我的朋友圈里面,攻击留学生的这一群人,和1月份歧视辱骂湖北人的人,基本上是同一群人,这些人日常在网上除了会发泄对生活的不满基本不会干别的。

通过一段掺杂着眼泪的倾诉所解读出的信息,居然是崇洋媚外、“国外的屎都是香的”、“不喜欢可以去死”?

如果你的答案是肯定的,那证明你是真的没有良心。



其实,留学生遭污名化也不是一两天的事儿了。

之前在《“归国留学生都是败类。”》里写到:

在网民们口中,出国留学的不是官富二代,就是纨绔子弟。所谓的海外求学不过是崇洋媚外的种种借口。

出国就是原罪,网民们非常热衷于以屁股而非脑袋给人定性。

像极了当年的红小将们,不讲道理不讲法律,文革式批斗的爱国方式。

十年浩劫尚历历在目。有学者直言,如果我们一直没有补上现代公民教育这堂课,怕可能有那么一天,类似的灾难就像卷土重来的冠状病毒,再次给我们沉重的打击。

看看国内网民的主体底色,如此顾虑不是没有道理。



定义一个民族是否自信的标准有很多,在我眼里,容得下不同的声音也很重要。

处处仇富、永远上纲上线,只能证明一个人很没有自信。

最后用南京外国语学校邹正校长的一段话做结尾吧:

“留学生不是挥金如土的富二代,他们只是一群孤独前行,撞得头破血流也要打开一条路的十几岁的孩子;他们的背后也不是什么土豪,只是有一点教育情怀的中国普通家长。他们没有把孩子搂在怀里为了自己的天伦之乐,而是倾其所有也要给孩子一个看世界的机会。

这代人并没有世人眼里的风光,他们背负着父母的使命,接受异国文化,宗教,孤独,甚至歧视......把东方人的脸孔展现给世界,并接受了不同文化的教育,他们在世界各个角落,是改变世界的一代人,同时还是推进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中坚力量。 阅读原文

文章来源: 留园 查看原文 留园原文
https://www.6parknews.com/newspark/view.php?app=news&act=view&nid=418899
分享文章:
还没有评论
登录后发表评论
返回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