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宣磷酸氯喹可用于新冠治疗 美国神药淘汰了?(组图)

澎湃新闻 0

胡洋大夫 呼吸科大夫胡洋

今天下午新闻发布会给了大家一剂期盼已久的强心剂,那就是经过多家医院临床对照试验证实,抗疟疾70年老药磷酸氯喹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治疗有效,那前段时间网上红极一时的抗病毒新药瑞德西韦疗效到底怎么样呢,这么长时间没有消息,是不是被淘汰了?

瑞德西韦的生产厂家吉利德科学首席医疗官默达·帕西在接受新华社采访时透露,目前瑞德西韦正在中国中日友好医院进行临床试验,该试验至少需要一个月才能结束并进行数据分析得出结论,但他对该药充满信心,因为已在体外和动物模型体内证明了对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和非典型性肺炎(SARS)病毒病原体的活性,它们也是冠状病毒,在结构上与新冠病毒类似。目前,瑞德西韦是否会对新冠病毒表现出任何临床活性尚不明确。



下面这段科普请大家耐心看完,这对于理解药品相关的一些奇怪现象至关重要,任何一个研发成功的新药,都需要通过临床试验才能证明其有效性。

这里有一个名词大家一定要知道一下,这就是国际多中心大样本双盲随机对照临床研究,如果新药能够通过这样的研究证明其疗效并具有普适性,对于药厂和病人来说都可以说是巨大的福音。这个词当中的每一个字都有一定的含义,国际是指药物试验至少要在2个以上的大洲选取两种以上的人种进行临床研究,为了验证药物对于不同人种的疗效和副反应,多中心也就是不同地域的多家医院进行研究,像磷酸氯喹选择了北京、广州、湖南多家医院进行了试验,为了验证不同地域病人对于不同药物的敏感度,大样本是指入组尽可能多的患者进行试验,这样才能具有普适性,不同的疾病能够选择病人数不同,像肺部常见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病,针对这种疾病的新药试验至少入组一万例以上的病人并证实有效才能被写入国际治疗指南为全世界的医生所接受,而一些少见病比如特发性肺纤维化在全世界范围内凑齐一千例就已经很不错了,双盲是指给病人吃的药是试验用药还是安慰剂没有人知道,医生不知道,病人不知道,护士也不知道,发给病人吃的盒子上有标记,最终试验结束拿着标记一个病人一个病人的对,才知道每个病人吃的是真药还是没有疗效的安慰剂,随机对照是为了避免选择偏差,病人分组是按照试验开始之前就拟定的随机表来分配的,保证病人无论男女老少高矮胖瘦都能够非常随机的分到两组,以保证两组病人之间在总体上不存在体质上和病情严重程度上的差别,也避免医生按照人情分配病人,分好病人开始给病人用药,并每天无差别的进行病情及各种指标记录,最后形成数据进行总结,发表结果。



上面这个试验过程有长有短,有的只需要几周的时间,像新冠病毒感染的临床试验由于其病程不是很长所以很快就能得出结论,但大部分也有一个月的时间,像慢性阻塞性肺病这样的慢性病,试验时间甚至长达一年以上,在每一个病人身上的花费包括各种检测费用甚至高达上万美元,加上前期从不同的物质中筛选目标药物的过程及费用,新药研发的费用和代价不是一般药厂所能承受的,另外,生产出来的药物如果经过临床验证有效,那皆大欢喜,如果忙了好几年到最后临床试验验证无效,药厂那是欲哭无泪,而事实上做十个药物,到最后真正得到好结果的往往只有一两个。



以前国内的药厂大部分没有研发实力,主要靠仿制药存活,这也是无奈之举,现在逐渐赶上来了,一些有实力的药厂也能研发一些新药,但有些药物还是需要国家牵头研发,像这一次磷酸氯喹这样的70年老药的验证过程也是充满艰辛和变数,从上万种老药中一个一个的体外实验筛查,再从筛查出来的药物中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动物实验,才最终走到临床试验阶段,能够用时这么短,是任何一个药厂做不到的。



所以瑞德西韦在美国第一例病人身上取得这么好的疗效为什么不立即大规模的给我国患者使用呢,就是为了避免可能存在的各种差异比如人种,地域等等带来的不确定性,用药很简单,如果用下去出现严重的副反应且没有疗效,想弥补就来不及了,毕竟是一条条生命,美国也没有再用这个药有效的后续消息。

胡洋,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呼吸科主治医师,医学博士,硕士生导师。上海医学会肺功能学组成员,中华医学会成员。擅长间质性肺病、结节病、肺癌等肺部疾病的预防与诊治。 阅读原文

文章来源: 留园 查看原文
https://www.6parknews.com/newspark/view.php?app=news&act=view&nid=402795
分享文章:
还没有评论
登录后发表评论
返回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