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床去世那晚 攥住我的手 眼里都是恳求和绝望(组图)

宁波晚报 0

一位重症患者写下遗书,歪斜的字体能勉强认出:“我的遗体捐给国家!”写遗书的时候,这位43床患者已经上了纯氧。因为咳喘得厉害,他不能平躺,每天晚上都是坐着睡的。

9床阿姨去世的那天晚上,紧紧攥住我的手,攥了15分钟。她力气很大,眼神里都是恳求和绝望。

有位80岁的老奶奶,不肯通知家人,一个人颤颤巍巍走进医院,在我的再三说服下,她终于和家人联系上,最后顺利出了院。

一位老大爷入院后,两天两夜不吃饭,也不配合治疗,总想走出去。老人拿出了费力写好的“寻子启事”,颤颤巍巍地逢人就问:“知道我儿子在哪家医院吗?”

01

国科大宁波华美医院重症医学科主管护师陈海燕:

老人去世前那一天,紧紧攥着我的手

陈海燕是宁波首批驰援武汉医疗队队员,在武汉20多天,一直在武汉市第四医院工作。

她说写下这篇日记的时候,刚刚在网络上看到一篇报道,里面写一位重症患者写下遗书,歪斜的字体能勉强认出:“我的遗体捐给国家!”

陈海燕说这位患者让她印象深刻,患者在2月13日转到金银潭医院救治,在此之前,一直在陈海燕和同事们接管的武汉市第四医院接受治疗。当时看到这封遗书的时候她非常感动,所以立即拍下来保存在手机里。

“写遗书的时候,这位43床患者已经上了纯氧,说明病情很重。因为咳喘得厉害,他不能平躺,每天晚上都是坐着睡的,就这样靠非凡的意志力撑过许多个日日夜夜。所以当他写下这样的心愿时,给我的感觉是震撼!”陈海燕回忆,此前这位患者还曾两次拒绝服药,说:“留给需要的人吧,不要浪费药物”。那几天,陈海燕每天都在心里默默祈祷,希望他能挺过去,在不久的将来,和我们一起沐浴在新一天的春光里!




“不过同一个病房的9床阿姨再也没有这个机会了。去世的那天晚上,她紧紧攥住我的手,攥了15分钟。从接管这个病区的那一天,就有人提醒我:留意这位阿姨,她随时有可能离去。所以我格外留心她,时不时就去看看她的情况,问问她感觉怎么样。

那天我一走过去,她就向我伸出手,我赶紧去握住她的手,发现她力气很大,眼神里都是恳求和绝望。我试图安慰她,却不知道从何说起,只能反复对她说:不要害怕,我会一直在你身边的!我们一起再努力一下,一定撑过今晚,明天请医生再给你联系一下转院的床位......”

陈海燕说,随后的几个小时,她时不时到阿姨床边去转一下,有一次,9床阿姨又拉住她的手,在她的手心里拼命画一个“转”字。但这位阿姨没有等到第二天,当夜12点多就去世了。当时陈海燕己经下班了,但因为担心这位患者的病情,一直没有睡。

“看到接班的护士在群里发了这个消息,我难过了很久:做护士这么多年,并非没见过生死,但以往走到生命尽头的患者,多是在亲人陪伴的情况下离去的,而在这样一个非常时期,孤独而无助的患者身边,只有我。”

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慰。陈海燕说,来武汉以后希望总会比失望更多一些。

“刚到第四医院的时候,看到满病区的病人,痛苦或焦虑,呼叫铃此起彼伏,我的心也如坠深渊,对未来充满迷惘。经过二十多天的奋战,情况越来越好了,除了9床阿姨,没有患者再离去,每天都会有患者穿戴整齐,整好行囊,满面笑容地走出医院,回到亲人的怀抱。我和他们的喜悦,是同频共振的。“



“每一位患者,每一个故事,都将留存于我的记忆里,镌刻在我的生命中:有位80岁的老奶奶,不肯通知家人,一个人颤颤巍巍走进医院,在我的再三说服下,她终于和家人联系上,最后顺利出了院;有本院的重症医生,在终于撑过呼吸窘迫的难关之后,来和我们分享他的抗病心得,以及他对职业和苦难的反思;还有家属们的感谢,当他们再三对宁波团队医护能力表示肯定时,我也感到无比自豪,无比热爱自己的这份工作……”

陈海燕说,2月17日是她在武汉驰援的第24天,春天已至,但病毒未消。大雪之后的武汉已进入“决胜”时刻,大家正在背水一战。但她相信,疫病终将退去,正如冰雪终会消融,因为爱与病毒同在。

02

宁波市中医院护士虞蓓蓓:武汉好了,我们的国家也就好了

2月17日,宁波市中医院驰援武汉的护士虞蓓蓓收到9岁女儿的信和视频:妈妈去武汉打怪兽了,我在宁波为她疯狂打CALL。

小贝是个9岁的小姑娘,这个寒假,对她来说似乎特别地漫长。2月9日,她的妈妈突然拎着大大的行李箱告诉她:“妈妈要去武汉工作一段时间,你在家里要乖乖听话,按时学习。”年幼的小贝并不能理解妈妈此行究竟是去做什么,但一听说妈妈很久都不能回家,便伤心地大哭起来。

一开始,小贝每天都会因为想妈妈而哭一次。直到她在电视上看到穿的像太空人一样的叔叔阿姨们正在忙碌得救治病人,她才渐渐明白了妈妈的工作是多么地有意义。于是,小小的她收起眼泪,给妈妈做卡片、录视频、写毛笔字,用实际行动为妈妈加油打CALL!

收到女儿的祝福与鼓励,让虞蓓蓓多日来一颗牵挂的心终于放下了。她说:“宝贝放心,妈妈一定平平安安回家,早日与你相聚!”

虞蓓蓓来到武汉已经整整一周了,她很快适应了那边的工作和生活。虽然在隔离病房的工作充满了挑战和辛苦,但温暖而朴实的她总在朋友圈分享一些正能量的话题,比如明媚的阳光、美丽的雪景、生日数字相同的房号、抑或是可爱的女儿发来的各种祝福……一点点的美好都会让她对战胜疫情更加充满信心。

2月17日凌晨,上完夜班的她久久难以入眠,在朋友圈写下一段长文,引来同事和朋友们纷纷点赞。就在几天前,她所在的病区收治了一位老大爷。入院后,老人家两天两夜不吃饭,也不配合治疗,总想走出去。在医疗队的耐心询问下,老人拿出了费力写好的“寻子启事”,颤颤巍巍地逢人就问:“知道我儿子在哪家医院吗?”原来,老人被救护车接走的时候,病中的儿子还躺在家里的沙发上,现在已经“失联”。在疫情严重的武汉,这种失联让老人无比害怕。

得知老人的困境后,虞蓓蓓和医疗队的其他小伙伴们发起了一场爱心接力,她们联络当地的医生、志愿者,将老人的“寻子启事”发在网上,还想办法联系了当地的社区。终于,一位队员的微博朋友传来消息,说老人的儿子很可能在武汉一家医院。

由于正在病区上班的同事看不到手机,所以给老人传递这个好消息的任务就落在了即将进去上班的虞蓓蓓身上。她说:“当时真的迫不及待想进去告诉老人这个好消息。”队长交给她一袋爱心物资让转交老人,说不能消耗医疗队自己的物资。但蓓蓓还是从酒店拿了一些自己的洗漱用品、蛋糕等,跟队长交给她的物资放在一起,准备拿给老爷爷。



为了表达祝福,每一样东西她都专门拿了3份,因为宁波人有个习俗,看望病人的东西拿3样,疾病“散”得快。15号晚上9点接班后,蓓蓓第一时间走到老人病床前,看到老人睡着了她就没忍心打扰。

到了16号早上8点多,她赶紧去老人床前汇报了这个好消息,并把一大袋物资交到老人手上。老爷爷惊喜万分,跟蓓蓓反复确认了好几遍后,躺在床上双手合十一直说“谢谢”。在蓓蓓转身离开病房的那一刻,多日来紧张孤独的老人,感动得嚎啕大哭!

蓓蓓看到无助的老人感动成这样,心里非常地心疼,但是这一次为老人助力,却给她带来了很大的触动,她说:“疫情之下,武汉人民真的很不容易。希望我们的出现,能够真真切切地帮助到他们。我们一定会克服一切困难打倒病毒,武汉好了,我们的国家也就好了,到时候,我们就都可以回家和亲人团聚了!”

03

北仑区人民医院支援队员张晶晶:

每天都有感动,一起加油!

2月16日上午,在宁波支援武汉的医疗队的微信群,发出一条来自住院患者的手写留言:

宁波医疗队的同志们,您们冒着被病毒感染的巨大风险,不远千里来为我们服务,谁是最可爱的人。这个当下,时代需要我们回答问题?是您们这些90后,80后的年轻人。恳请医生留下您的姓名,添加我的微信,如果有出院的那一天,我要用亲身经历回答这个时代提出的问题。您们这些年轻人才是最可爱的人,人民的脊梁,祖国的未来,未来的希望。

病友:陈某某



在留言的末尾,这位患者还表达一份“小小的请求”:请转交医生及其组长同志,我身边没有笔记本,无法在人民网发表文章。 这份留言发生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光谷院区支援宁波医疗1组群。这样歪歪扭扭写在一张药物说明书上的一份“感谢”,让宁波医疗队的队员们纷纷发出了:“感动”、“值了”、“很棒”这样的感叹。他们也对这位70多岁在院的老爷子印象深刻,“入院时就很配合和客气”,“一位非常有心的老爷子,每次和我们说话总是不忘一句谢谢”。 这位老爷子的感谢也深深印在北仑区人民医院支援队员张晶晶心间,带给她很多日常的触动:“老爷子特别暖心,前两天武汉下雪天气转冷。因为不能开空调,我给他去添置棉被时,他就总是微笑着说谢谢。其实穿着防护服很闷,甚至刚开始会觉得呼吸困难,脸上也因为口罩上的金属压力有了压疮,但那刻我一点都不觉得辛苦了,很值得。”张晶晶说,这位陈姓老爷子是几万武汉住院患者中的一员,他们很暖心也很普通,但对生命充满希望。他们渴望“如果有出院的那一天”,也希望身边“最可爱的人”能够被更多人看到并了解,一起加油!

04

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援鄂护士候静:

这样特别的生日真感动!

2月16日是宁波援鄂医疗队侯静的生日。在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董绉绉医生和宁大附属医院王珊珊副院长的带领下,全体医疗队成员在驻地宾馆,为“寿星”举办了一个特别的生日会。同事们说,虽然在武汉不能和家人在一起,但大家就是候静的家人,一定要给她一个难忘的生日。

庆祝生日的同事,大家把院内感染要求放在第一位,大家都保持一定距离。候静说,这样的生日,很感动,真特别!

阅读原文

文章来源: 留园 查看原文
https://www.6parknews.com/newspark/view.php?app=news&act=view&nid=401795
分享文章:
还没有评论
登录后发表评论
返回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