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人观察图解:你眼中的自己vs医生眼中的你(图)

生命时报 0

如果把当代人的生活搬上荧幕,你看自己的眼光总是自带“滤镜”,而医生却像戴了副透视镜般一眼就能看穿你。

「你眼中的自己」和「医生眼中的你」到底有哪些不同?《生命时报》用8组图让你看清“真相”。

场景一

上厕所时







在你眼里,上厕所玩手机可谓是一举两得,既解决了“方便”问题,又能趁机享受娱乐带来的快感,“带薪如厕”甚至变成上班的福利。

但在医生看来,排便时玩手机则是给痔疮创造机会。目前临床已经证实,即使在没有便秘的情况下,玩手机导致的如厕时间过久,同样可以引起痔疮,已经有痔疮的人,则会加重症状。

想远离痔疮,建议你做到以下几点:

1.每日排便,不超过5分钟


养成每天晨起后或早餐后排便的习惯,有排便感时不要忍着不排,排便时不要过分用力,时间不要超过5分钟。

2.多吃纤维蔬菜

多吃芹菜、白菜、菠菜等含纤维素多的蔬菜,以及蜂蜜、黑芝麻、核桃仁等食物,增加大便容积,促进肠蠕动。

3.坚持做提肛运动


这个动作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提高肛门括约肌功能,对防治痔疮和脱肛很有效果。

具体做法是:吸气,肛门用力内吸上提紧缩3秒,再呼气放松3秒。每次肛门紧缩和放松各20~30下,早晚各一次。

场景二

体检时





体检就像一场考试,让不少人战战兢兢,生怕查出什么大病。于是,一些人干脆放弃体检,抱着“不体检就查不出病”的侥幸心理。

实际上,在医生看来,正是因为不重视体检,不能早期发现和预防,因此很多人一查出来就是大病,耽误了最佳治疗时机。

真正科学有效的健康体检应当遵循“1+X”标准,即在一个基本检查项目上,根据年龄、地域、性别、工作性质、风险因素等情况适当加项检查。

基本检查项目:身高、体重、血压、脉搏、五官常规查体、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肝功能、血脂、空腹血糖、心电图、乙肝表面抗原、X线胸片等。

以下是4类加项:

年龄


20岁年龄段的年轻人每年或两年体检一次即可。

30岁年龄段人群如无特殊情况,只需做基础项目,不必特意加项。

40岁年龄段人群建议至少每年一次健康体检,注意筛查一些高危项目。

50岁年龄段人群属于各类疾病的高危人群,一年两次体检,注意筛查高危因素。

60岁以上人群,一般需要重点筛查心脑血管病、糖尿病、早期肿瘤癌变等。

地域

每个人要根据自己所在的区域,针对发病率高的地方病增加体检项目。比如沿海地区,甲状腺系统疾病较多,就要重点筛查此类疾病。

性别

已婚女性要重视妇科检查,筛查乳腺癌、子宫癌等肿瘤。成年男性要定期检查前列腺,包括肛门指检、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测定等。

工作

文字工作者、计算机操作人员等,颈椎病比较多见;交警、接触粉尘的工人可能要重点筛查呼吸系统疾病;对于一些工作压力大的从业人员,可适当增加心理测评项目,关注心理健康。

特殊疾病


对有高危风险因素、家族病史的人群,应增加专门单项体检,比如肺癌高危人群应加低剂量肺部螺旋CT检查。

场景三

过冬时






过冬时,为了显得不臃肿,你可能喜欢穿得轻薄一些。即使被问到“冷不冷”的话题时,你也能用“扛冻”二字终止对话。

在医生眼里,正为你暴露在冷天中的脖子和脚踝而揪心,怕你招来“冬病”。建议你一定“捂”好身体的6个部位:

头部

头部受寒会引起血管收缩,引起血压飙升或大脑供血不足,进而而发生脑卒中。出行在外最好戴一顶保暖性较好的帽子。

颈部

脖子受凉易引发落枕、感冒,在寒风瑟瑟的冬季,脖子上最好围一条厚实的围巾保暖。

后背

背部不但不能受寒,还是很多经络贯穿的重要部位,穿件羽绒背心,防止寒气入侵。

肚脐

肚脐受风寒侵袭,不但会使脾胃受寒,还会引起女性痛经。

膝关节

膝关节外只有一层皮肤包裹,没有丰厚的脂肪和肌肉保护,血液供应较少,所以对温度和湿度都非常敏感,易出现疼痛、屈伸不利等问题。寒冬时节一定要穿秋裤,必要时可加个保暖护膝。

双脚

脚离心脏最远,血液供应少。如果双脚长时间受凉,不但容易长冻疮,还可引发感冒、痛经、腹痛等问题。

冬季除了要做好足部保暖,穿上保暖且透气性良好的袜子和厚实的鞋,还可经常用热水泡脚,使足部气血通畅,严防寒气侵袭。

场景四

熬夜时





加班、刷剧、吃夜宵……越来越多的人已经习惯晚睡、熬夜,虽然你知道熬夜对身体百害而无一利,却仍以“不舍时间过太快”为理由拒绝早睡。

从内分泌角度来说,23点后睡觉就算熬夜。由于人体自我修复活动大都在凌晨3点以前进行,因此23点~3点这段时间的睡眠质量尤为关键。

过了这段时间,即使补觉的时间再长,也难以弥补熬夜带来的损失。长期熬夜不仅会带来肥胖、皮肤差、记忆里下降、肝脏受损等问题,还可能诱发癌变。

要想改掉熬夜习惯,最好从以下几点做起:

工作不要拖到晚上做

尽量在白天提高工作效率,晚上工作则会让大脑始终处在高速运转状态,不利于早睡。

睡前避免剧烈运动、看恐怖片

偶尔放纵和熬夜,问题不大,长期则会让身体器官吃不消。睡前看恐怖片、玩游戏、剧烈运动都会因为太兴奋而影响睡眠。

就寝时间每天比前一天早一些


对于长期熬夜的人,最好循序渐进地改变入睡时间,每天都比前一天早20分钟上床,逐渐改掉拖延、晚睡的习惯。

除此之外,有些人为了工作不得不熬夜,比如夜班或加班。建议这类人早上尽量按时起床,中午可以适当小憩30~60分钟,以便恢复精力。

熬夜的人要少喝咖啡,熬夜前和熬夜后要吃一些富含维生素的蔬果,如百合、银耳、黄花菜和蓝莓等。不要吃过多油腻的高蛋白食物,以免加重肠胃负担。

场景五

健身时






看见微博里的健身视频,你的第一反应不是“马上就练”,而是“先马(mark)再练”。总想给自己立健身flag,却懒得动,这种心态不仅会让你彻底讨厌锻炼,还会让身体抵抗力越来越差。

医生眼中,运动不需要非得去健身房,巧妙利用5类家务活也能帮身体“动”起来。

拖地

拖地时,不妨采用向前跨一步的姿势,既能避免腰部不适,降低腰部损伤,还能锻炼腿部和腰部肌肉。将拖把推得尽量远一些,这样身体能得到最大限度的伸展,双臂也能得到有效锻炼。

洗菜洗碗

洗碗、洗菜时,双腿稍稍用力,踮起脚尖的同时吸气,然后落下脚跟,再呼气。

这样既可以锻炼小腿肌肉,又可减轻长时间站立给腿部带来的疲劳。随着脚后跟有节奏地抬起和落下,还可以配合手腕快速转动,对手腕关节也有很好的保健作用。

擦窗户

在擦窗户或擦高处的厨具时,双脚用力、全身挺直、头往上抬、手臂适当抬高,有利于舒缓颈椎压力,让手臂得到锻炼。

叠衣服

蹲时两腿并拢,腰部以上部位用力挺直。每叠好一件,站起来放松一下。这样做的目的在于锻炼腰部及大腿的力量,同时还有利于心脏。

洗车

洗车、搬动家具等属于重型家务活,消耗体力时,可以充分锻炼肺功能,改善肌肉张力,减少精神紧张,消耗多余热量。

场景六

吃保健品时







有的人把保健品当作“续命”神器,以为坚持服用就能保命。但在医生眼中,不是所有保健品都能保养身体,吃错了不仅没效果,还可能威胁生命。

保持健康没有捷径,吃保健品时,建议先了解清楚6件事:

了解身体状况和饮食习惯

虽然饮食是获得营养的最佳途径,但一些人的饮食结构未必均衡。因此可以在膳食基础上服用保健品,但需要根据身体情况选择。

比如可以给不喝奶的长辈买钙片和维生素D,给素食的长辈买铁剂和蛋白粉,给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长辈买鱼油。

不要盲目选传统补品

你的体质是否适合服用人参、西洋参、鹿茸等传统补品,需要中医问诊后确定。不清楚是否适合的情况下,最好不要盲目吃。

营养素不在于“全”


营养素不是含量越高越好,种类越多越好。缺什么补什么,同时不过量补,这才是服用保健品的最理想状态。

国内的保健品一般比较保守,按照建议的剂量服用即可;

国外的保健品营养素含量可能较大,假如通过饮食只能获得某种营养素推荐量的1/4,那应该选择每日摄入量百分比为75%的保健品。当每日摄入量百分比大于100%时,建议让专业营养师评估判断一下。

天然并不比人工合成的好


无论天然提取还是人工合成,化学结构差别不大,吸收利用率也差不多,因此上百块钱一瓶和几块钱一瓶的维生素C,效果没什么差异。

价格不是越高越好

买保健品时,最好查询相关认证,比如选择美国保健品,可以看看有没有经过美国药典、美国国家卫生基金会、消费者实验室等第三方机构的认证。

有些保健品不值得购买


除了各种营养素、植物活性成分的胶囊、片剂和口服液,在我国含有某些功效成分的普通食品也可以申请保健品,比如阿胶、燕窝、蜂蜜。其实,它们中的营养都可以通过普通食物获得。

提醒服用保健品的人群要明确:保健品不能替代药物,均衡膳食才是获得营养的最佳途径,保健品只是膳食之外的补充。



场景七

称重时







明明连微胖都不算,你却总嫌弃自己胖。只要体重秤上的数字没有达到你的理想范围,你甚至觉得自己可以砸穿地心。

然而,在医生眼中,体重大不一定是胖,瘦也不能代表健康。肌肉多了,内脏脂肪少了,即使体重增加,也是健康的。推荐几个方法衡量真正的胖瘦:

体脂率

体脂率则是最诚实的胖瘦标准,它反映了脂肪重量在人体总体重所占比例。

一般来说,成年人的平均体脂率为:男性15%-18%,女性22%-25%。当超过这个比例上限,才是你应该避免的“肥胖”。

腰围、腰臀比

这两个指标测内脏脂肪更准确。腰臀比=腰围÷臀围。

正常男性腰围



自从生活里有了外卖,出门仿佛成了一件奢侈的事情。外卖让你变懒的同时,也可能偷偷毁掉健康。

不少包括外卖为追求“好吃”,加入很多油、盐或糖,重口味的食物吃多了,很多人就难以接受清淡饮食,需要吃更多重口味食物才能满足口腹之欲。

同时,大多数外卖的营养搭配不合理,蔬果和全谷类食物严重不足。经常吃容易出现肥胖症、高血压、心脏病、胃肠疾病等。

为了保证营养均衡,专家提了两点建议:

餐餐有蔬菜


一个人每天应该吃够一斤蔬菜半斤水果。每一餐中,蔬菜应大约占所有食物重量的一半;在食堂吃饭时,蔬菜应占整个餐盘的一半;三口之家每天应摄入1~1.5千克的新鲜蔬菜,分配到一日三餐中吃完;午餐、晚餐中,每餐应有两个蔬菜菜肴。

深色蔬菜中含有更多的胡萝卜素和有益健康的植物化学物,在选购时,应至少占蔬菜总量的一半。

天天吃水果

三口之家一周应摄入4~5千克水果。

在选择上,芒果、柑橘、木瓜等红色和黄色水果,胡萝卜含量较高;鲜枣、酸枣等枣类,橘、柑、橙、柚等柑橘类,以及猕猴桃、沙棘、草莓等浆果类,维生素C含量较高;香蕉、黑加仑、龙眼等钾含量较高,可以按需选择。

为了增加吃蔬果的机会,建议把水果和适合生吃的蔬菜,洗干净放在茶几、办公桌等看得见、容易拿到的地方,以便随时可以吃到。

看完8组真实的自己,你可能才发现亏欠健康太多。感谢每一个医生视角,用火眼金睛帮你排查出健康风险。最后想对你说:从今天起,卸下“滤镜”,善待自己。▲ 阅读原文

文章来源: 留园 查看原文
https://www.6parknews.com/newspark/view.php?app=news&act=view&nid=398409
分享文章:
还没有评论
登录后发表评论
返回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