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驻华商会:“去风险”是为“黑天鹅”未雨绸缪

文章来源: -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被阅读 次)

欧盟领导人赴北京参加欧中峰会,经贸关系以及经贸摩擦是主要议题。作为在华欧洲企业的代表,欧盟驻中国商会如何看待当前的欧中经贸关系?欧盟官方的“对华去风险”是否会损害这一关系?德国之声就此专访了商会秘书长唐亚东(Adam Dunnett)。

德国之声: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在欧中峰会前曾经说,中国经济的产能过剩会向国外输出,并且也会导致欧盟的市场被扭曲。您是否认同冯德莱恩的这种观点?

唐亚东:我们首先要看欧中经济的整体情况。他们分别是对方的第一大或者第二大外贸伙伴。过去几十年来,欧中两大经济体都极大地收益于这一经贸关系。它当然始终面临着一些挑战,但是最近几年来,我们注意到中国对欧洲的出口显著上升了20%~30%,而与此同时欧洲对中国的出口却只是基本持平,小幅增长3%。这就造成了欧中贸易逆差急剧扩大。我们看到中国向欧洲增加出口电池、化工制品、电动汽车等产品。我们认为最为关键之处在于确保欧中经贸关系具备可持续性,让其运作符合自由市场原则。这也是近来欧洲方面许多人担心市场关系遭扭曲、关注中国出口产品不断增加的原因。

德国之声:不久前,您的同事、欧盟驻中国商会主席彦辞(Jens Eskelund)也说,中国在高科技领域的产能过剩尤其令人担心。而您刚刚也在强调:欧中经贸关系近年来呈现出了不同于以往的趋势。许多分析人士都指出,中国的产能过剩往往是因为政府运用了巨额补贴等干预市场的手段,但同时也有分析人士指出,在电动车、绿色能源领域,欧洲同样也有巨额补贴。双方的政府补贴行为,是否可以放在一起比较?

唐亚东:政府补贴行为不是什么新鲜事,全球所有经济体都会运用这种手段来扶持新兴科技的研发。我认为,补贴行为也要讲究可持续性,关键在于让既有产业有时间来适应、支持新技术的发展,还要让补贴行为公平公正。其实,不少在中国投资的欧洲企业也能获得中国政府提供的各种补贴,但并不总是如此,还有许多欧企没法像其中国竞争者一样获得北京方面的同等补贴。所以我们认为补贴的关键在于对所有企业、所有投资者都透明、公平,还有一点则是补贴新产业不应对传统产业造成太大伤害,要避免后者崩溃。

德国之声:几个月前,欧盟委员会副主席兼贸易委员东布罗夫斯基斯(Valdis Dombrovskis)在访问中国时曾经说,那些获取了中国政府补贴的欧洲车企,也会遭到欧盟针对中国产电动汽车的反补贴调查。您如何看待这一表态?

唐亚东:欧盟方面还在调查中。当一个经济体发现某一贸易领域发生剧变时,想要调查原因,这总是合理的。我想再次强调:欧中贸易关系对我们双方都至关重要,必须要避免其中一方因为无法解决某些本有机会解决的争端而采取强烈手段。

德国之声:好吧。那我们把视线转向在北京举行的欧中峰会。作为商会,你们会采取哪些措施来促使布鲁塞尔和北京双方改善经贸关系、解决现在存在的各类问题和摩擦?

唐亚东:今年夏天,中国政府发布了24条旨在改善直接投资环境的措施,受到了经济界的好评,这可以说是近5年来最积极的措施。我们相信中国政府会拿出诚意切实推进这些措施,欧盟商会也在帮助成员企业理解好这些涉及知识产权、同等待遇等方面的措施,从而能继续投资中国。我相信这也是北京方面的目标,展示中国依然开放、依然需要外国投资的形象。

德国之声:前往中国参加峰会的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可以被认为是"对华去风险"概念的最初提出者之一。峰会期间,"去风险"必然会成为双方领导人之间的一大争议话题。欧盟商会是否也会积极配合推进"对华去风险"?你们是否会尝试说服在华经营的欧洲企业牺牲一些眼前利益来推动"去风险"?他们是否已经在这么做?

唐亚东:首先我们要正确理解"去风险"这个概念。欧洲人谈"对华去风险",并不是要"脱钩",而是要确保在发生疫情、战争等"黑天鹅事件"时产业链供应链不至于中断。这需要相关企业做好准备、提高韧性。欧洲的《关键原材料法案》是一个很好的例子,防止就某一原材料依赖单一国家。我们比较担心的是中国有许多文件都在强调自给自足或者类似的"双循环"。这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对在华企业的经营信心造成了比较大的影响。所以作为欧盟商会,我们强烈建议中国官方避免使用这种会吓退外国企业的概念。而对于"去风险",我们则有着十分清晰、理性的理解。其实中国推行"去风险"远远早于欧洲。我们需要在"去风险"时掌握好平衡,所以我认为欧中双方近期加强对话、尤其是高级别对话是一件好事,有助于相互解释、相互理解诉求,从而确保欧中经贸关系能够改善并继续符合大家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