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财经·军事 | 生活·家庭·娱乐 | 体坛·历史·科技 | 摄影·旅游·文化 | 移民·教育·就业 | 数码·健康·奇闻 | 社区·评论·问卷
留园网首页 · 新闻速递首页 · 【繁體閱讀】 【网友评论:17 条】 【 热评新闻排行 】 【 热门新闻排行 】 【 即刻热度新闻排行 】 【 72小时神评妙论 】   

中山二院乳腺外科多人患癌?真相没那么简单(组图)

新闻来源: 基本常识/39健康网 于2023-11-08 10:54:30  提示:新闻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

一个和很多人想象中不一样的现实:绝大部分癌症的发生并不能找到明确的诱因。我们经常会听到一些健康建议,比如少熬夜,防止年纪轻轻就得癌症,比如别生气,得乳腺癌不划算,比如别抽烟喝酒嚼槟榔,小心将来肺癌肝癌口腔癌……


这些建议当然都是好心,其中一些也很有道理,比如抽烟喝酒嚼槟榔的确是明确会提升患癌风险的因素。但是!用这个道理反过来给已经患癌的人找原因却是不合理的。

例如,当你面对一位有吸烟史的肺癌患者时,是不能将其患癌原因简单归结为抽烟的。因为导致肺癌的可能因素有很多,遗传因素、感染因素、核辐射因素、化学致癌物因素,以及最大概率的年龄因素……这些致癌因素里面可能有一个占主导,也可能是多项因素共同影响的。劝阻吸烟是对的,但肺癌一律怪吸烟是错的。

现实中,非要给癌症找个原因的观念给很多患者和家属造成了沉重的社会压力,甚至引发患者轻生的恶劣后果。例如,因为很多人误以为乳腺癌是由生气导致的,于是将乳腺癌患者归结为“想不开、脾气不好”,或者说“都是被她老公给气的”。这样的社会压力既不符合事实,更有严重危害,实际上,乳腺癌与情绪波动之间并没有发现显著的相关性,更谈不上因果关系。

总之,导致癌症的因素非常多样,人类目前对癌症发生机制的研究也并不完全充分,提供一些通用的健康指导还可以,想要简单地从患癌的结果反推具体的原因,进而反思一个人到底做错了什么或者遭遇过什么,那还是远远不够的。

明白了这个道理,再来分析近日引发热议的广州中山二院(孙逸仙纪念医院)多名科研人员患癌事件,就有了更客观的框架。



根据院方发布的情况通报,该院乳腺肿瘤中心实验室近年来有3名科研人员确诊癌症。

由于上述3位患病科研人员均为30岁左右年轻人,且该实验室主要研究内容为癌症发生机制,其中患癌动物模型建立会使用促癌试剂,公众强烈怀疑几名科研人员是在实验过程中受到“毒害”导致患癌,更担忧是否存在更多科研人员患癌的情况。

作为生物专业背景的科普博主,回答一些大家关心的问题。

公众疑问一:基于目前的信息,能确定3名科研人员患癌与实验室工作有关吗?

基本常识答疑:

现在不能确定因果关系,将来大概率也确定不了……

首先,患癌症的结果可能有不同原因,这是医学的复杂现实。癌症发生的根本原因是细胞复制的时候发生基因变异,这种变异可能是自然发生的,也可能是外部因素导致的,这些内外因素通常都在体内同时存在。

如果我们把患癌比作一件凶案,那么案发现场就像一条人来人往的大马路,到处都是足迹和生物痕迹,根本无从辨认凶手。一个患癌的人可能同时有过家族遗传史、衰老、吸烟、饮酒、熬夜、做CT、太阳曝晒、喝中药、吃抗病毒药等诸多经历,现在这个患癌的结果,你说怪哪一条呢?

具体到中山二院这几位患癌的科研人员,他(她)们与普通岗位的我们相比,的确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致癌物质,但下了班回家也一样接触复杂的社会,接触和我们一样的致癌风险因素,这些都是很难区分的。



当然,因为几位科研人员都比较年轻,在200多位年轻人里出现3人患癌,这个比例的确高于社会平均水平,但并不是完全没可能巧合发生。所以公众的追问很有道理,也很有必要,但现实是追问不一定会有结果,即便调出7×24小时监控也没用。

公众疑问二:既然难以分辨患癌的原因,那调查还有意义吗?中山二院是不是有恃无恐?

基本常识答疑:

前面说的是大部分情况下患癌原因很难分辨,但并不是绝对的,还有几种例外的情况。

比如乳腺癌的某些类型和遗传高度相关,如果患者血亲中多人患乳腺癌,本人经基因检测证实是高危基因型,那么因遗传因素患乳腺癌就基本可以定案。不过如果是没有发现家族遗传,就并不能否定遗传导致患癌的可能性。

比如某些可以由病毒感染导致的癌症,比如宫颈癌,患者体内检测出高危型HPV毒株,那也基本能够定案。

还有一些间接证据,比如科研人员与其操作的实验动物患同部位癌症,检测出相同的基因变异类型,那也可以基本定案。虽然理论上不是100%,但帮助我们认定责任也够用了。

再比如,同一实验室的多位科研人员在短期内(例如半年)罹患同种癌症,那么判定患癌是由环境因素引起的也算证据充分。

中山二院几位患癌的科研人员是否属于上述情况,还有待进一步调查。

我个人倾向于认为这几位科研人员患癌是与实验操作相关的,但这只是怀疑,并没有实锤证据。

公众疑问三:假如中山二院的几位科研人员真的是因为做实验患癌,院方和导师应该承担什么责任?

基本常识答疑:

具体法律责任的认定我不专业,只能分析一下道理。

首先,从结果来说,因科研活动导致了意料之外的人身伤害结果,院方和导师的监管责任是跑不脱的。什么?还有意料之中的伤害吗?那当然,有些科研活动本身就是需要付出健康甚至生命代价的,比如研发原子弹的先驱容易患白血病,比如做野外科考的科学家容易发生意外伤害,这都是从业之前就清楚的代价。会采取措施防范,但从整体来看坏事是一定会发生的。

然后,从过程来说,做癌症发生机制研究的科学家,以及更大范围的在生物和化学领域开展研究的科学家,都会非常清楚自己接触的试剂和仪器会有怎样的风险。比如我在本科阶段就会接触到明确致癌的核酸染剂EB试剂,但是实验一样要做啊,戴好手套,规范操作就行。

但是呢,你要知道人都是会有惰性和侥幸心理的。实验做得多了,有时就会考虑走个捷径,打破一点安全守则,反正一次两次也不一定出事……这种违背实验安全守则的情况,在现实的科学研究中是普遍存在的,管得好的实验室少一些,管得松的实验室多一点。这种情况你也不能说他们就是活该吧?摸着良心说一下,谁没有因为偷懒冒过险?

最后,还有极少数恶劣的情况,比如单位和导师向学生隐瞒了试剂的毒害性,或者没有配备合格的防护装备,又或者明知风险高但为了赶时间省经费还非要逼学生去违规操作,那就是非常明确的犯罪了。

中山二院是否存在上述情况,我不知道,但这些是可以查清楚的。

公众疑问四:好可怕!实验室里居然有那么多会致癌的试剂,会不会泄漏或者流出到社会危害公众的健康?

基本常识答疑:

这种担心就完全没有必要了。实际上,不管是生化实验室还是物理实验室,有毒致癌、易燃易爆的东西都多了去了。所有这些危险因素都有相应的管理规范和防范措施,普通人想接触到难上加难。

的确有极小的可能科研人员本身就是犯罪分子,把危险物质偷出来用于犯罪。但是你想想,使用特征这么明显,来源如此单一的犯罪工具,和自首有多大区别?

关注中山二院的事情,应该关心的是科研人员的职业健康保障,和公共安全是没有一毛钱关系的。

相关报道:中山二院深夜回应:3名博士同年确诊罕见癌症!网友怒了

11月8日深夜,中山二院针对“实验室博士集体患癌”一事发布公告,确认有三位博士罹患癌症,他们都曾在医院乳腺肿瘤中心实验室工作或者学习过。其中两名患者黄某与刘某在中山二院攻读博士后入职该院乳腺外科,分别于2023年10月和2023年6月被确诊胰腺癌及滑膜肉瘤。媒体报道,黄某拿到确诊病理报告后,被导师苏某踢出群聊,原因不明。

另一名患者是外地某医院博士生,2021年-2022年到中山二院进修学习,同样在2023年确诊乳腺癌。

这份公告显然无法平息公众的疑虑。

“患癌的博士,只有3位吗?”且不说公告中披露的患者信息,与前一天网上广为流传的某张聊天截图内容基本一致。



就患者确诊的癌症分类来看,关联性这么强的三名人员,在相近的时间里,均患上颇为罕见的恶性肿瘤,其中是否存在某种联系?

这需要涉事单位采用更加科学的方法求证及详细的说明,来回应公众的质疑。

知名医学科普博主@游识猷认为,三位同患罕见癌的博士,他们之间的生活轨迹是否存在交叉重叠?带过的地点是否接近?做过的课题是否相似?使用的仪器、试剂、实验动物有没有重合?

曾有网传图片显示,该团队患癌人数不止3位,一说是4位,一说是6位。

这也让众多网友质疑道:后续有没有与这三人十分接近的人确诊癌症?

以上这些公众更加关心,也更加有助于厘清此事真相的问题,完全可以通过流行病学调查获得真相。

什么是“胰腺缺失型未分化癌”?在此事中,最令网友感到揪心的地方在于,三位博士所患癌症,罕见且严重。

其中,黄某确诊的“胰腺SMARCB1 /INI1缺失型未分化癌”,并非我们所知道的胰腺癌中的一种,而是一大类罕见肿瘤。



据生物博士@阿司匹林42195米,SMARCB1是人体细胞里一个作用于从DNA转录到RNA这一步骤的基因。“SMARCB1 缺失型癌”与其他癌症的不同之处在于,癌症通常是很多DNA突变的结果,而“SMARCB1 缺失型癌”的的基因改变却是唯一的,这意味着:

在遗传调控层面,不同细胞类型都能被转化成肿瘤细胞。



相比于较难理解的“SMARCB1 缺失型癌”,“未分化”三个字更为撼动网友的情绪:

“分化程度越低,恶性程度越高”,“未分化癌”的癌细胞生长快,侵袭能力强,发生转移早,病情恶化快,预后情况差。

命运的残酷在三个字中显露无疑。

滑膜肉瘤患病率极低另一位博士刘某确诊的“滑膜肉瘤”,同样具有发病率低、恶性程度高、预后情况差这几个特点。

根据资料,滑膜肉瘤缺乏明确起源,患病率为2.5/10万。国内外多为个案报道。不同部位的滑膜肉瘤发病率不同,其中头颅部的滑膜肉瘤较为少见,而咽旁的滑膜肉瘤更是罕见。

不过在中山二院的公告中,并没有明确提到刘博士所患滑膜肉瘤的身体部位。

患乳腺癌的第三位博士,是男是女?然而,最让网友疑虑难消,是公告中关于第三位患癌博士的内容。

在看完中山二院的公告后,知名博主@tombkeeper评论道:

这稿子水平很高。



这条博文的评论区中,网友集中释放心中的疑惑:

从公告中可知,黄某是女博士,确诊的是“胰腺SMARCB1 /INI1缺失型未分化癌”;刘某是男博士,确诊的是滑膜肉瘤。

可是被确诊为乳腺癌的第三位博士,却没有披露姓氏,也没有指出性别,显得颇为神秘。

如果对医学知识没有一定的了解,或对语言措辞缺乏足够敏感性,一般网友恐怕难以发现其中的微妙差别。

男性也会得乳腺癌?会!往往更严重目前流传于网络的一种猜测是,第三位患癌的博士性别为男,结合公告所示信息来看,TA确诊的是乳腺癌,从疾病种类来看并不罕见,可一旦加上性别,情况大不一样。

男性乳腺癌发病率仅占乳腺癌的1%,但往往比女性更严重。因为男性乳房和女性的生理结构不同,乳腺组织较女性薄弱,因此肿瘤细胞很易向周边组织扩散生长,短时间内侵袭乳房皮肤及附近正常肌肉组织。

并且,乳腺癌也是三种癌症中,与三位博士所在科室——乳腺肿瘤中心实验室联系最为直接的病症。



知名健康博主:公告语气太过冰冷除此之外,公告中的另一处表达,也引起网友的不满。

公告显示,乳腺肿瘤中心实验室于2009年启用,至今培养超过200名学生。成立以来,实验室一直严格按照规范统一管理,对所有实验人员都有开展实验前安全和规范操作培训。

中山二院意在强调实验室的规范管理,但在某些网友看来,这三位博士同在一个团队内,患病比例极高。可如果扩大到实验室培养的全部学生,患病比例则被大大拉低,因此质疑如此表达背后的用意。

知名健康博主@小狮子医生的搬砖日常看完公告难以平静:“患未分化胰腺癌的黄某目前情况稳定,患滑膜肉瘤的刘某术后恢复良好——你们37℃的嘴是怎么说得出这么冰冷的话?”

黄某病情严重,确诊后却被导师踢出群聊?公告发出后,黄某家属接受了记者采访,其妹妹乐乐(化名)透露,姐姐在拿到确诊病理报告后,就被苏姓导师踢出群聊。

而她们当时根本没反应过来,不知道苏姓导师为何这样做。



而在乐乐的口中,姐姐黄某目前病情仍然很严重,她认为院方应该对姐姐的病负责。

截至目前,中山二院的公告仍然无法消除公众疑虑,也没有进一步的情况解释和说明。

极目新闻提议,有关部门应该组织相关机构,对实验室的环境及实验流程、试剂的使用操作规范等,进行详尽的调查,最后用事实真相说话,打消公众疑虑。如果没有问题,还医院和当事导师一个清净;如果有问题,应该立即整改,给师生一个安全的学习环境。

对罹患严重癌症的黄某而言,当前唯一称得上好消息的应该是,“SMARCB1 缺失型癌”并非完全没有治愈的案例。

2021年,浙江宁波一家医院报道过一名24岁年轻男性的病例,他病情严重,胰腺“SMARCB1 缺失型癌”足有7厘米大,20个淋巴结肿有12个发生转移,但手术加化疗的效果很好。术后9个月的随访记录显示,患者健康状况良好,没有复发迹象。



不管如何,希望这三位优秀而不幸的医学博士,都能够化险为夷,绝境逢生。

			
网编:和评

鲜花(0)

鸡蛋(0)
17 条
【手机扫描浏览分享】

扫一扫二维码[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新闻速递首页 | 近期热门新闻 | 近期热评新闻 | 72小时神评妙论 | 即刻热度新闻排行
生活原创】【三叶原创】【留园网事】【生活百态】【杂论闲侃】【婚姻家庭】【女性频道】【博论天下
敬请注意:新闻内容来自网络,供网友多视角阅读参考,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若有违规侵权,请联系我们。
前期相关精彩新闻
新闻速递首页·向留园新闻区投稿·本地新闻·返回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