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父母篡改志愿:拥有令人窒息的爹妈是什么体验?

文章来源: -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被阅读 次)

今年暑假,17岁的佳佳如愿考上了自己梦想的大学,没想到,母亲悄悄拿走了她的录取通知书和身份证,在桌上留下了“对不起”三个字的纸条,之后就如同人间蒸发一般,杳无音讯。

佳佳觉得,妈妈精心策划这一切的目的,就是阻挠她上大学。

一个月前填报志愿的时候,妈妈逼着她填写了44个当地学校的定向师范生专业,而她在系统关闭的当天偷偷跑到网吧,把志愿全部换成了自己喜欢的专业。

母亲得知佳佳被中戏录取后,一面想尽办法阻挠孩子去上学,一面和中介联系,试图卖掉老家的房子,去北京照顾她上学,这一切都让佳佳感到无比窒息。

回想自己的成长经历,母亲一直严格控制她的饮食、作息、社交和学业,不允许她提出任何异议,阻止她脱离自己的掌控。

然而这一次,佳佳决定彻底逃离母亲,离这个家越远越好。

对孩子来说,从高中到大学是一个重要的分水岭,这是孩子第一次离开家庭、步入社会,也是父母的保护欲和孩子的自由追求之间,第一次产生强烈的冲突。

在志愿填报的博弈中,父母赢得了一时,却可能输掉孩子的未来。

01

被篡改的志愿,受胁迫的人生

在社交媒体上,许多网友讲述了自己被父母篡改高考志愿的经历。他们被迫进入自己不喜欢的学校和专业,有的因学业压力休学,有的浑浑噩噩度日,在抵触和不甘中度过余生。

有位女孩说,她的高考成绩在一本线上30多分,本来可以去外地的重点本科学校,但母亲觉得学会计将来好就业,于是佯装跳楼,逼她报一所普通学校的会计专业。

遗憾的是,这一年会计专业的分数出奇的高,她只能被调剂到这所学校的二本法学专业。

女孩说,“感觉自己的人生轨迹完全被改变了”,哪怕高考已经过去10年,每次想到这件事,她还是会觉得恶心、难受。

中年一代对于“稳定”的要求,与年轻人渴望自由、热爱冒险的心态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矛盾。年轻人往往有自己的兴趣爱好,而父母倾向于为孩子规划更为稳定的人生路线。

因此,孩子考上了喜欢的专业,父母却开心不起来,甚至阻挠孩子去上学,这样的情况将会越来越普遍。

当孩子的自主选择与父母意愿相违背时,作为弱势一方的孩子可以怎么做呢?

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问题在于,判断家庭成员之间是否存在沟通的可能性。

多数家长都比较通情达理,如果孩子能够拿出对于未来的具体规划,双方就有可能通过沟通来达成一致。

既然父母的期待是“稳定”,那么孩子可以通过自己理性的思考、持续的付出、积极的态度,赋予选择更多的稳定性,让父母看到孩子能够为自己负责、为实现梦想而努力。

图片来源:电视剧《少年派》

但对于一些极端的个例,或许沟通很难达成效果,孩子就需要慢慢积蓄力量,通过升学和工作来迭代周围的环境,提升自身能力和话语权,慢慢赢回自己的生活。

02

那些听话的年轻人,后来都怎么样?

网上有一个提问:“你有哪些因为听了父母的话,至今后悔万分的事呢?”

有人说,父母曾经劝自己辞去外地的工作,回老家结婚,她便听话照做。没想到几年后,父母砸锅卖铁也要为弟弟铺路,让她感到十分委屈。

有人说,五年前刚毕业的时候,同学们纷纷去互联网、房地产公司找高薪工作,他却听父母的话考了公务员。没想到这几年行业不景气,同学们纷纷辞职考公,只有他少走了好几年弯路。

也有人说,自己谈恋爱的时候,父母一直觉得对方不靠谱,不同意这门婚事,当她坚持结婚了之后,才发现所遇并非良人。

由此可见,不听父母话的年轻人,不一定过得好;而听父母话的年轻人,也不一定过得不好。

图片来源:电视剧《大考》

正如一位网友感叹:“生活本来就充满很多无奈,听了父母的话后悔终身的事应该不存在,因为真正能后悔终身的是自己的选择。”

是否听从父母的话,本质上还是孩子自己的选择。只不过孩子听父母的话,就多了一个人来承担责任,如果未来不顺遂,孩子就能够毫无心理负担地埋怨父母。

反之,孩子如果坚持了自己的选择,无论结果好坏,都只能独自承担。

从这个角度来说,父母要求孩子听话,结果是双赢还是双输,只是一场与命运的豪赌。

03

控制型教养方式,剥夺孩子的幸福感

拥有掌控欲过强的父母,孩子做任何事的时候都会想:“父母会如何看待这件事?他们会同意我的做法吗?会来骂我、阻止我吗?”

这样,孩子衡量价值、意义和幸福感的尺度,就不再是自己,而是父母。

他们会把父母的感受放在自己的感受之前,不断压抑身心,进而失去自我。

《积极心理学》杂志曾发表过一项研究成果,对1940年后出生的近5000人进行长期追踪,发现青少年时期被过度控制的孩子,在成年后的幸福感调查中得分较低。

因此有学者认为,控制型的教养方式,会对孩子造成终身的心理伤害。

图片来源:电视剧《大考》

在传统的家庭教育观念中,父母的掌控对女孩尤为严苛,认为女儿就应该留在父母身边。

然而,随着交通方式的改进、家庭结构的演变,以及社会分工的变化,养女防老、养儿防老的观念也必须随之改变。

父母一味地把孩子留在身边,孩子就算真的留下了,也会产生“社交隔离”,彻底赋闲在家,无法外出工作,只能在家啃老。

有专家指出,如今的社会正在从养儿防老向“养老防儿”转变,意思就是父母要存好自己的养老钱,防止子女来啃老。

从这个角度来看,父母允许孩子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并不意味着自己就失去了养老的保障。

相反,孩子自力更生、生活美满,父母的压力也会减轻,这又何尝不是为人父母的幸运呢?

图片来源:电视剧《恶作剧之吻》

在《如何养育一个成年人:打破过度养育陷阱,成功养大孩子》一书中,哈佛大学朱莉·海姆斯博士提出,“父母要让孩子为未来的路做好准备,而不是为孩子准备未来的道路。”

通往成功的道路有很多条,但没有一条路,是父母能够从头铺到尾的。

父母走出过度控制的陷阱,抬头看就会发现,孩子已经在属于自己的蔚蓝天空里,尽情探索,自由翱翔。

fonsony 发表评论于
相量一下吧?有时家长看的是正确的。
大漠闲人USA 发表评论于
可怜天下父母心, 那个父母不是为了孩子有个跟好的将来做各种不应该做的事情。 如果孩子根本就不领情,十八岁以后就应该完全自立, 读什么大学, 将来做什么行业都由自己做主。。。总而言之, 父母生养孩子就是在和未来的一场豪赌, 不是冤家不聚首。。。
super-talent 发表评论于
这和封建社会时父母包办婚姻是一样的,中共国人民不开化,还是恢复帝制吧,习主席乐意,中国人民高兴。
FollowNature 发表评论于
父母应该是导师,孩子应该有选择的权利,尤其是上大学选专业的权利。
helloworld1000 发表评论于
To be honest, my parents insisted I should go to a local college at that time, I was very unhappy about that. However, I am very grateful now because I would be kidnapped if I went to the college I selected at that time. I could be one of the chained women.
gameon 发表评论于
父母毕竟多吃了几年盐,好坏社会经验都有,在孩子的分水岭时刻,给他们一点建议是应该的。但若把孩子当自己的私人用品,独断专行,就比较自私恶心人啦。
整个浪儿 发表评论于
千万不要遇事就一棍子打死,好的保留不利的改掉,重要是对社会有利。
shakuras2000 发表评论于
直接说这就是一千多年儒家思想洗脑的结果就行了。统治者就是喜欢这个“忠孝”,便于管理

整个浪儿 发表评论于 2023-08-25 06:04:20家长制在当今是保守的代表,它大大限制了人的主创性,而且深入到个个层次。面对飞速变化的社会最终将被保护的创新所击败。
罗马军团 发表评论于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这样的,孩子没有自己的选择,现在受现代文明影响毕竟还好些,以前父母让孩子去死就得死。根本的问题不在于父母和孩子谁的选择正确的概率大,根本的问题是父母有没有这个权力去替孩子决定,在中国这是有的,孩子就是父母的私有财产,就和屁民是政府的私有财产一样,不管你同意不同意,他随时都可以代表你。
整个浪儿 发表评论于
家长制在当今是保守的代表,它大大限制了人的主创性,而且深入到个个层次。面对飞速变化的社会最终将被保护的创新所击败。也许不是这一代,但会发生在未来。一个同学分数很高报了复旦数学可老师为面子擅自改到北大物理,结果可知没兴趣变没动力--平平淡淡。
中国虽然难改家长制,但也要规定出界限,否则太限制人的潜能发挥,创新难寻。
德州呆子 发表评论于
“去地狱的路上充满了好心人“
相信事实 发表评论于
人生就是不断的赌博,选择每一个重要的道路到会决定自己的一生。那么既然是赌博,你是选择成功的几率大的方向去赌还是根据自己的喜好去选择成功率低的去赌?

很显然,父母的社会经验远比你多,同时他们是世界上最爱你的人,所以帮你选择成功几率高的路线是在帮你,你当然可以选择自认为更好的路线,但年轻人很容易头脑发热,最终失败的一生的可能性就远高于父母的选择。

很多孩子选择某专业,某学校的原因听起来很可笑,就因为某个要好的朋友去了那里,所以也一定要去。也有的看了某本书,某个剧就崇拜某个行当。更多的是觉得某些冷门专业好玩,比如艺术类,却根本不考虑自己的条件,不考虑将来的收入。
诚信 发表评论于

摊上不良父母, 是人生第一不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