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创新突破芯片极限 领衔的是一位北大高材生…

文章来源: -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被阅读 次)



麻省理工学院博士生朱嘉迪手持8英寸晶圆。(朱嘉迪提供)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最近完成了一项有望突破制造更强大芯片极限的尖端技术。领衔这项技术创新的是一位在该校读博士的中国留学生。

他就是27岁的朱嘉迪。“我在南京出生,然后读的是南师附中,后来去北京大学读本科,然后到MIT这边来。现在是博士,马上开学是第5年了。” 他对美国之音说。他现在是麻省理工学院电气工程和计算机科学的博士生。

新兴人工智能应用需要更密集、更强大的计算机芯片。芯片传统上用3D结构的块状材料制成,但堆叠多层晶体管以创建更密集集成,也就是更强大的芯片,已经变得越来越困难。

这就是芯片制造上的 “摩尔定律” :即每18个月到两年时间,芯片的性能随晶体管密集程度的提高而翻一倍。这使当前先进芯片制造已经逼近尺寸缩减的物理极限。

朱嘉迪参与协调的团队开发出了可以直接在8英寸晶圆硅芯片之上“生长”二维材料晶体管以实现更密集的集成的新技术。

有关这项新技术的论文4月27日由共同主要作者朱嘉迪和该校博士后朴志勋(Ji-Hoon Park)发表在《自然纳米技术》杂志上。他们的成就被称为有望突破或延续“摩尔定律”。



麻省理工学院电气工程和计算机科学博士生朱嘉迪(朱嘉迪提供)

芯片制造中的材料、设计和加工创新

朱嘉迪说,他们的创新主要体现在芯片制造中五个方面:材料、设计、加工、封装和测试的前三项。

“硅这个材料Silicon已经做了将近60年了,已经到了一个比较极限的一个状态,”朱嘉迪说。“ 我们做了一个大规模,就是8英寸的单层二硫化钼的高质量的供应手段”,他说,“这个材料的供应量就很大了”。

在设计上,朱嘉迪将它比作住房,“比如平房,住的人就非常少。但如果把它建成楼房,容纳的人数就更多了,” 他说,传统的硅基材料都是“平房”,是单层电路,“我们现在直接在硅基电路上面直接合成或者叫沉积一层单层的硫化物半导”,“通过这种二流化钼的二维材料实现这种异质集成的这样一个可行性”。

在加工上,“我们是提供一种低温设计,就是说让它能在对第一层电路无损的情况下直接在上面做这种叠加,”朱嘉迪说。

朱嘉迪2019年进入麻省理工学院。他说,这整个技术创新其实就是他博士论文的课题。“实际上就是一个半命题作文,就是你导师在你刚进来的时候给你固定了一个大的方向。”

对于这项创新技术究竟对未来更强大芯片的产出,比如1纳米制程的芯片,有什么意义?朱嘉迪回答, 1纳米实际上只是一个技术指标,“在1纳米节点没有任何一个东西是1纳米的。” 他解释:“对于28纳米技术节点以下的工艺,所谓多少多少纳米只是一个技术指标,表示单位面积芯片性能相对于前一代,翻了一倍左右”。

新技术有助于实现更先进芯片的制造

朱嘉迪说,在1纳米或者更先进的技术节点的时候,他们创新的材料实际上是把集成度提高了,“就像刚才我说的这种搭楼房的过程,如果说我们在第一层缩小上出现了卡壳,因为1纳米节点对应的最小的物理尺寸是12纳米左右,就是如果说光刻机做比12纳米小的这样的一些图形,它做的很困难的话,我们说你就可以往高里做,就是你可以搭好多层,那么二维材料是一个可行的这样一个材料体系,你可以用我们二维材料在你的硅基上面继续做、继续搭,然后对二维材料的加工也是通过光刻机来做,每层能做到12纳米的物理尺寸精度那当然很好,那么也是最后实现一个高密度的集成的目的。这个是我们的一个意义所在,就是说如果说你到了1纳米以后再想做,尺寸缩小肯定还是一方面,那么另一方面就是说我们进一步的堆叠,做3维集成。当然这种异质集成的方法对于大尺寸的成熟技术节点也是适用的。”

不过朱嘉迪表示,这项成果最终被运用于工厂批量生产“还有一些过程要过”,“我们做的是前三项中的一部分,后面还有封装跟测试也是非常重要的两项。”

有中国媒体引用专家的话评论朱嘉迪创新成就时说,这 “并非学科上的突破,可以当个论文来看”,并说,国内科学家已经 “实现了具有亚1纳米栅极长度的晶体管,其中就使用到了单层二维二硫化钼薄膜。”

对此,朱嘉迪称此“可能稍有误解“。“我们做的是一个晶圆的生长,低温生长,直接异质集成。这个是之前大家没有做过的或者没有做成功的。没有这种在8寸晶圆上面直接做低温异质集成。” “我们其实对于这个集成的推动还是很有帮助的,包括现在一些企业都对我们很感兴趣。”

地缘政治竞争对科研的限制

半导体芯片已成为美中两国地缘政治竞争的焦点之一。拜登政府对中国实行高端芯片的全面出口管制,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称此为“卡脖子”,反制美国最大的记忆体芯片制造商美光公司(Micron),并誓言自力更生制造芯片。

“肯定会有一些限制,”针对目前的科研环境朱嘉迪说。“比如跟美国以外的合作我们会稍微有一些顾虑,本来是很正常的学术合作我们也会有点担心未来会有问题。……为了安全起见有的时候就会停止或者不开展这样一些合作,所以这个确实是一个担忧吧。”

今年6月一份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的研究报告根据对1304位在美国的华裔科学家的调查发现,多数的华裔科学家认为美国不安全,害怕进行研究,害怕与中国合作,害怕申请联邦政府的拨款。

2021年就曾发生过麻省理工学院微纳米工程实验室主任陈刚教授被美国司法部根据 “中国行动计划” 逮捕、一年后又撤销对其指控的事件。

当时联邦检察官指控陈刚教授在提交联邦拨款申请时未披露与多个中国教育项目的联系。但最后检方发现,陈刚教授并无义务做这些披露,遂以 “无法在审判中证明他们的指控” 为由撤销起诉。

这一事件引发美国学术界、亚裔社区的强烈抗议,认为政府针对的是陈刚教授的华裔身份。美国司法部于2022年宣布终止 “中国行动计划”。

不过朱嘉迪表示,麻省理工学院是个很好的环境,“整个学校对大家都是比较平等的这种保护。”

中国自媒体惊呼“为什么我们留不住人才

朱嘉迪参与协调麻省理工学院团队研发芯片材料新技术的消息在中国自媒体上引起强烈反响。《中国种树老美乘凉?华人学者助美芯片升级,2万清北学生扎堆硅谷》说:“一个华人的才华,为老美所用,着实令人倍感遗憾。 但我国的人才流失远比想象的更严重。”

《北大毕业生让美国芯片再次领先!》说:“很遗憾取得这一成就的又是美国。而令人受不了的是,这个人居然还是华裔科学家,”“如果他在国内,这一成就,肯定是中国的,这个人为什么要去美国,为什么我们就留不住?”“北大啊!清华啊!要醒醒了,不要再干运输大队长的活了。”

“我觉得国内现在自媒体很多时候宣传的那个故事跟我已经没有关系了。” 朱嘉迪回应道。“我觉得我希望找到一个更需要我的地方,也同时能找到一个更适合我发展的环境,那么这样的环境其实不论是中国还是美国都是存在的。”

朱嘉迪说,他在北大时就拿过“五四奖章”,“这个是北大学生最高荣誉,” 朱嘉迪说。“相当于是二十年才评了一百个左右,而且是本硕博一起,那么我是其中之一”。

朱嘉迪说,北大提供给学生的资源非常好,导师对学生很照顾,师兄师姐也很和睦。他在北大本科时他就在Advance Material、IEEE Electron Device Letters这样很好的期刊上发表过论文。

“我并不觉得在北大跟在MIT有什么特别大的区别,” 朱嘉迪说。“如果真有区别的话,可能就是在科研思维方式上,或者说在形式上,东西方会有一些习惯上的差异。所以我觉得是这几年的学习上一个比较好的一种体验,” 但他认为 “这是一个跟政治无关的学术的考量和学习的过程”。

在回答读完博士学位后的去留问题时,朱嘉迪说:“这是一个关于我的个人志向、未来发展平台和家庭的综合选择。我希望,也会努力促使这几个因素最终达到一致。”

 

大侠独孤求败 发表评论于
vincentsjtu 发表评论于 2023-08-22 17:09:00
包邮区为美国源源不断输送人才,

=========

现在普是老大已经不许这样的情况再发生了,您不会不知道吧?敏感学科,已经不许中国人学了。可见普是老大搞的文化大革命是多么愚蠢!
artesia 发表评论于
一个博士普通论文, 根本谈不上突破, 也没有验证. 吹牛不是这样吹的. 半导体是个烧钱的行业, 学校的研究根本不可能做出突破性的进展
东西风 发表评论于
中国从不缺人才更不缺可塑之才,只是在中共统治下这些人才被埋没。
亮油 发表评论于
"留不住人才". 人才中国到处都有,就是开发不出人杰。美国是开发人杰的地方,所用材料是各地人才。中国人才被开发成人杰应该庆幸而不是嫉妒,因为人才留在你手里也是白费。
ddti 发表评论于
前二年MIT也有个发明啥神奇材料的中国博士生,回国前也是出现轰动中国人的神迹,可惜一入大陆深如海,淹没在中国无穷尽的天才海洋中。
bingwood 发表评论于
千萬別做馮晹赫,否則死無葬身之地!
bingwood 发表评论于
千萬別做馮晹赫,否則死無葬身之地!
XM25 发表评论于
前段时间在微信看到有人发过一次了,没引起什么反响,现在又再炒一回冷饭。
宝刀屠龙 发表评论于
长剑倚天 发表评论于 2023-08-23 05:34:35
证明一点,中国的高等教育好于美国!
短期内,中国一些人才留学美国还是有意义的。
和知识无关,而是课题项目。
=====================
这认知呢逻辑水平让人叹为观止
1)这是个应用型基础研究,没能上Nature和Science主刊说明该研究有希望但没达到真正突破的程度。
2)高等教育包括本科和研究生培养,大陆本科毕业到美国读研究生的人,有一大批都做出非常出色研究,发表很高水平论文。相比较,本科毕业后留在国内的,研究生阶段做出顶级水平,发表顶刊的比例要小得多。这正说明,中国学生智商很好,但在国内缺乏正确指导,到了美国在更高的研究平台能做出更好的成果,这正是中美教育水平的差距。就像这位北大高材生所说的,现阶段更适合他的还是美国,他清楚国内氛围什么样,这样说就是说美国其实更好。不敢明说而已。
ridicu 发表评论于
就是制造技术的突破而已,胡吹什么突破了摩尔定律
长剑倚天 发表评论于
证明一点,中国的高等教育好于美国!
短期内,中国一些人才留学美国还是有意义的。
和知识无关,而是课题项目。
最后的老留 发表评论于
关键是要解决散热问题。
fancyorange 发表评论于
还没成功就开吹了,真是个喜欢瞎吹的民族
雪花漂飘 发表评论于
国内没有成套设备、指导老师为主的学习环境。
饳崆 发表评论于
照着导师给的课题做了个论文,八字还没一撇。。。
jeany88 发表评论于

在中国, 除非少数顶尖的海归 (没有人敢动他们), 绝大多数海归会受到国内培养的人材的制约,受到有没有"靠山"的制约, 受到那些想往上爬的心机鬼的制约(他们是不在乎这些海归为国争不争光的).所以, 不是这些海归能力的问题, 而是在国内的环境下,有能力也没有用.
一只熊 发表评论于
在国内的话正在考公务员。
ROUTARD 发表评论于
这离突破还远着呢!怎么现在连个博士生都拿来吹?
Capitaltwo 发表评论于
在回答读完博士学位后的去留问题时,朱嘉迪说:“这是一个关于我的个人志向、未来发展平台和家庭的综合选择。我希望,也会努力促使这几个因素最终达到一致。”
京西观察使 发表评论于
在国内他能学会给领导敬酒,打一圈儿那种。
================
roliepolieolie 发表评论于 2023-08-22 19:46:00
良禽择木而栖。有啥好奇怪的。如果呆在中国粪坑里,他什么都不是。
京华人 发表评论于
凤翱翔于千仞兮,非梧不栖。
roliepolieolie 发表评论于
良禽择木而栖。有啥好奇怪的。如果呆在中国粪坑里,他什么都不是。
FreeEnergy95 发表评论于
中国自媒体基本都是神经病

半导体科研和半导体制造是差很多,良率是核心,靠的是团队
viBravo5 发表评论于
芯片极限如能突破,只可能发生在芯片公司,至少芯片公司参与.
Ddco2021 发表评论于
“我并不觉得在北大跟在MIT有什么特别大的区别,” 朱嘉迪说。北大学党史,学习习思想,这可是有非常大的区别!
视角 发表评论于
说得再怎么委婉,大家也都知道他的真实的意思。
争争日上 发表评论于
看他的回答,多半是要留在美国了

中国为什么留不住人才,招不到人才,清华北大反思没用,要反思应该是习近平反思
tesuji 发表评论于
前不久网上报道过一个所谓华为天才少年搞了一个人形机器人,他离开华为后办了一个公司,据说他的智元机器人拿到了百度、经纬创投等明星创投机构的钱,市场估值已达十几亿美元,此君回中国可能也会得到投资,而如果留在美国,则可能要混许多年才会有自己的机会,当然,留在美国工作也挺好,毕竟美国的公司是世界一流的,能学到学校里学不到的东西。
老耒 发表评论于
这种二维集成技术的想法这对的。我早在20年前就想到并解决了散热问题。 告诉大家。他不解决散热问题。就等于无意义 那才是卡住很多人的地方
狄更丝 发表评论于
谁在背后吹?是要回国创业了吗?需要些写手拉钱啊!
弯刀月 发表评论于
以夷人之技以制夷,以华人之技以制华。天道好还
jinzhengping 发表评论于
应该把那啥抓起来作人质 哈
三颗牙 发表评论于
这压根就不是什么了不起的技术。他回国也啥都干不了。
true? 发表评论于
云一片 发表评论于 2023-08-22 17:24:00
知识应该有国界吗?为什么这么小心眼

———-

没有吗?去问问FBI 和美国政客吧
据说据说 发表评论于

中国不是留不住人才,而是培养不出人才。
Californian 发表评论于
标题一看十分惊人,一读更像大家熟悉的华为体。还是在校学生,做学术还是低调点好。

半导体大规模集成电路工艺成熟,最牛的应该在工业实验室,即使MIT也没有这个财力,只能做一些探索性的科研。

吹的过猛会伤身体啊。
ljcn 发表评论于
一个博士论文而已,文学城专门为他发了片新闻??他什么背景?
墙头的一朵梨花 发表评论于
嗯,小伙子老练,说话滴水不漏,搞政治也一定是杠杠滴。
信步帝都Ying 发表评论于
Moore’s law
云一片 发表评论于
知识应该有国界吗?为什么这么小心眼
僵太公钓愚 发表评论于
过了不久FBI要抓他了,因为怀疑。。。
bluetag 发表评论于
只是个博士生,并不能算是他的成果,他只是参与了而已。
体制内 发表评论于
这理工男说话很有艺术
ca_lowhand 发表评论于
不能算是科技的突破,但在生产应用上有经济价值。
大西洋渔夫 发表评论于
现在国内很多单位不招留美生。即使他回去,他的收入不会有网红的百分之一,贪官的万分之一,还要受人蔑视,40岁都结不了婚。好歹赖在美国。
vincentsjtu 发表评论于
包邮区为美国源源不断输送人才,
lostman 发表评论于
美国赶紧把他的家人都接到美国保护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