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财经·军事 | 生活·家庭·娱乐 | 体坛·历史·科技 | 摄影·旅游·文化 | 移民·教育·就业 | 数码·健康·奇闻 | 社区·评论·问卷
留园网首页 · 新闻速递首页 · 【繁體閱讀】 【网友评论:17 条】 【 热评新闻排行 】 【 热门新闻排行 】 【 即刻热度新闻排行 】 【 72小时神评妙论 】   

女教师卖房进山,想做中国最彻底的零垃圾社区(组图)

新闻来源: 一条 于2023-03-22 18:01:54  提示:新闻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

2021年,36岁的昆明人张茜,

正式停掉自己长达12年的美术教育事业,

卖掉市区的房子,

搬进昆明东北角的八角地生活。

她和朋友租下整个村子,租期20年,

尝试在这建立中国第一个

以家庭为单位的永续社区。







八角地社区,张茜家位于村子最高处的西北角


他们一家三口率先住进村里,

就靠300m²的家、50 m²的菜园,

种了十几种蔬菜,满足一家人所需;

自建排污循环系统,

努力实现零垃圾、零排污的生活。

目前,全村已有2户新村民入住,

4户即将动工。

3月,一条摄制组来到八角地,

探访了这个尚在起步阶段的永续社区。

自述:张 茜

编辑:游威玲

责编:陈子文







85后张茜


进山的想法,源于2019年,当时我陪女儿去读一个在山上的自然幼儿园,开始研究自然教育,也接触了朴门永续的系统。

也是那年,我帮母亲改造已经住了三四十年的老房子。在过程中,我意外地发现我的母亲是非常环保的人,她住在昆明市中心一个带露台的房子里。,一定要把所有洗菜水,一滴不剩地抬到阳台上去浇花。阳台上还有个小棚子,做厨余堆肥,再还到土里。



当时我很惊讶,便用朴门的理念和方法,帮她做了一些可持续的改造,包括建了可能是昆明二环内第一个干湿分离的旱厕,就在阳台上;做了抬高的设计,方便他们对厨余和粪便做再利用。

也是通过妈妈的生活,我第一次知道原来社区,其实有更多可能性,可以减少很多垃圾排放和市政排污,包括阳台可以种植蔬菜果,尽可能地自给自足。







八角地的冬与夏

帮妈妈装修完,就有了这个想法:想找一片土地,去尝试自给自足,营造可持续社区。花了近两年时间,找到这个村子。





八角地位于昆明东北部

八角地,在昆明市的最北端,从市中心过来大概两个半小时车程,村子在4年前扶贫整体搬空了。整个八角地村是在一个环形的山腰上,海拔在2500米,不太冷也不会热,东边的大山,风景非常壮伟。





改造后的家


2021年6月,我们租下村子,租期20年,租金一共150万,头5年免租。整村有36个院子,每个院子根据面积大小,年平均租金在2000~4000元不等。我们家是第一户进村的,去年11月份完成改造、装修,一家三口正式搬家。





石板顶

这里天然就是生态村的标杆。当地人盖房子,就是是利用了后山的材料:石板、石头、泥土,取出来分类,泥土砌成墙,石头垒成地基,页岩的石板,拿来做屋顶,再加几根木梁就建成了。所有的建筑都回土,从土里来,又可以回到土里。





主屋二楼大通间


我们的新家,占地面积大概在300多平,改造的时候,遵循两个原则:材料可回土、可回收。

院子年久失修,部分地基已经下沉,花费最大就是在主体结构的修缮,30多万。





厨房

其他的所有地板、家具、厨具、电器,都是旧的,基本都是之前卖掉房子、关掉工作室带过来的。





茶台


院子以前是水泥地,我们改成了菜园,基本上可以满足一家人的生活所需。敲下来的水泥地块,后面做成了茶台的地炕,还做了两张床,废物利用。





从入口处看厨房

厨房朝向院子的一面做了落地玻璃,内部空间全部打通。一进门坐在厨房,就可以看到大山,我很喜欢坐在厨房里一边喝茶一边看书,偶尔一抬起头,就会发现前面的大山千变万化。





书房


厨房左边是书房,原来是猪圈,进来后先做了除湿,再对整个屋顶进行了翻修,加了保温层,再盖上石板屋顶。猪圈厚达半米的夯土墙、石头墙、小矮门,都原封不动地保留了,我们就开了几扇窗。





书房的茶台,木墙、茶桌、顶灯,都是搬离工作室时带上山的


厨房和书房之间的木头墙,是直接搬了原来我们艺术工作室的木工墙过来,又把一些掉落的木块拼接成一张桌子,一位工人师傅跟着我做了一天,总共花了500块不到。





温室,沿着外侧种了一圈蔬菜,长势最好的是一丛番茄


厨房右边,用阳光长廊,把每个空间都串联在一起,温室又可以把热能蓄在里边,让空气在整个房间流通,冬天就不会太冷。





主房在北侧,有两层楼,一楼是卧室,二楼现在是完整的大通间,平时在上面练瑜伽、弹琴、看书。



厨房的切配台、操作台,就是我们原来的工作室的,非常重,当时是8、9个人才把它扛上来的,其实做个新的,也花不了多少钱,为什么要把这些旧的再拿上来?就是不想产生建筑垃圾。







就地取材的新家,改造前后

包括延续村子里老建筑的方式,一定不会有问题,因为这是本地人多年生活验证过的,生土建筑,就地取材,造价便宜,还冬暖夏凉。

那么厚的夯土墙、包括屋顶的石板,白天吸热,晚上散热,房间晚上会很暖和,但是白天又很凉快,很有智慧。



我们也不需要空调,冬天取暖就是靠炭火,从山里捡柴就行,旁边的松林,走路5分钟,散步、爬山,也是每天必做的事情,我们到松林走一圈,两天的柴火就有了。









不大的菜园,收获满满


很多朋友对我们卖房、关掉事业上山的决定不理解。对我来讲,做了那么多年的儿童教育后,我想来探索另一种生活方式——如何让身心更接近自然, 如何跟孩子共同成长,在山上怎么可以吃到更健康、鲜美的食物……这些是更重要的事情。



现在我每天花在菜园里的时间最多,观察土壤的情况,每天植物的生长。我们家吃素食,除了油和米,基本可以靠菜地实现自给自足,每顿饭的蔬菜,都是采摘后的2小时内吃完。



我们搬进来是冬季,当时室外还种不出东西,我们是在一小条阳光房里,种了十几种蔬菜,后边就会发现隔着玻璃,没有直晒的阳光、没有自然的雨水和风,植物还是处于在一个亚健康的情况下,不管如何去施肥,很难长得好。

挪出来以后,就好很多,土地我们现在已经养了两年,用轮耕的方式。比如这一季种过白菜,下一季可能就会种莴苣,不会在一块土地上频繁种同一类植物。

也会把十字花科和菊科交叉种在一起,叫做同伴植物,你帮我驱虫、我帮你固肥,可以减少人工介入,生长得很好。





鸡舍内部有两层,鸡和兔子睡觉在二层


菜地上有一个移动鸡舍,养了2只鸡、1只兔子。鸡会生蛋,还能帮我们处理厨余;有一些厨余是鸡处理不了的,兔子可以去处理。

兔子和鸡还可以帮土地施肥,鸡舍的设计跟菜园是等大的,1.2x2米,有4块地,是可以轮种的。每个季度移动一次鸡舍,鸡舍施完肥,就可以重新播种,这样也就省去了人工施肥。





烙饼熟练的海豚

厨余分几大类,菜叶和根茎类,基本上兔子和鸡可以处理;土豆皮这些它们处理不了的,可以拿堆肥桶来做成堆肥;水果皮可以做成酵素,用于土地改良。

家里不用到任何化学添加的东西。洗碗,先用玉米面把油洗掉,有油的玉米面喂鸡;再用我们自己做的洗洁精——橘子皮、柚子皮,加小苏打——洗碗是很好的。



污水处理也基本靠我们自己。厨房排水是直接进入菜园里,所以你排出什么、就会长出什么,最后变成你的食物,这也是我们能给到孩子生活、教育很重要的一部分。





洗澡这一块的灰水,一个是管住源头,不用含有化学添加剂的沐浴露、洗发水。排出去的水,再通过芦苇圈、香蕉圈净化以后可以直接排到菜园


排污部分,厨房排污,一是减少油污的排放,有一定的油,也有相应的化粪池,埋在菜园下面,里边加了活性炭,做到三级净化,才会到菜园。厕所排污,家里用的是干湿分离的旱厕,大便经过木屑发酵以后,可以直接还到土地里。

由此,生活基本实现零垃圾排放。





村民送来蔬菜

不过还有个未完全解决的问题:塑料。我们现在下山购物是背筐或者用布袋,但还会有一些塑料袋可能被别人带上山,我们尽量做到反复使用这些塑料袋,也会送一些给老村民,他们会种地、卖菜,塑料袋可以跟着菜再流转出去。





厕所张贴的使用提示


我们也会用塑料瓶装一些酵素,让大家可以带走,既推广酵素,又把塑料瓶带走。还有一些小包装的塑料袋,比如一些糖果、饼干袋子,我们打算做成塑料砖,再做到建筑上。

易拉罐、电池这类是比较难处理的,我们也只能转移到山下的垃圾分类桶。

山里生活,也会让我们审慎购买,先仔细思考,是不是真的需要,有没有替代?真的要买,也会选择就近购买,减少运输过程产生的浪费。







社区的两位发起人,张茜和蒋文静


搬到山上,其实一家人一个院子也够,但我想做的,是集合有一群有共识的朋友一起探索。

第一个有共识的,就是做乡村规划师的的朋友蒋文静,她和我找村子,一起租下整个八角地。





八角地的新村民

租下来这个村子以后,再以家庭为单位,引进真正有生态社区共识的新村民,来到这里,没有任何差价,大家一起共同平摊20年150万的租金费用。

以家庭为单位组成的社区,我认为它会是最接近我们真正的生活的。它依然会有亲子问题、养老问题,包括亲密关系的问题,会遇到医疗、教育的问题等等,大家一起学习、探索、实践。





社区未来规划


现在加上我,一共有两户新村民,完全住进来了,开始了正常的生活和学习,还有4户是即将动工,有来自于上海、北京、玉溪的。现在还有很多人在探村,我们在非常严格地筛选,真正热爱自然、适合这个村子的人,当然,这是双向的考量。







社区图书馆


规划中,未来新村民包括两类:常住居民和短住居民。其中,11户常住居民是整村的核心,主要是三种职业:自然农耕者、自然医学者,自然教育者。选择几类职业,只是希望大家在这里探索、碰撞出更多的可能。

经济方面的门槛其实不高,马上要入住的新村民就是以极低的成本去改造一个新家,几万块就够了,大部分的材料都是从山里来,我们一起帮他夯起来。







石板除了可以作为屋顶,还可以是铺地


对于新村民,我们有一些建筑风貌和生活方式的要求。

首先风貌上,不管任何人来到这里,整个村子夯土墙、石板顶的风貌,需要维持住,修旧如旧。

其次,不能用到任何含化学添加的东西、化学制品,比如有化学添加的洗发水、沐浴露、洗洁精,都是不可以用到的。



同时整村不会做集中的污水处理系统,所以每户每院,要在这家房子周边来做排污处理系统。否则像这种体量的村落,做集中的污水排污处理系统需要300万左右,不仅费钱,而且整村排污也不环保。

我们也倡导大家吃素,在山上素食是很容易达到自给自足的。



女儿今年8岁了,她在这找到了8岁女孩该有的快乐,蜘蛛、毛毛虫,都是可以捧在手心里的“小可爱”,在自然里活得绽放。每天爬山,每天运动,她很健康,不用做作业到12点,每天可以早睡早起,每周五她还会帮全家人做早饭、烙饼。

孩子会看到妈妈每天在做什么,于是她也会去捡垃圾,之前有人跟她说捡垃圾手会脏,她跟老村民说:“如果我不捡,那么小松林就会脏掉。



我觉得孩子跟父母是共同成长的,往往更多的是父母需要成长,不可能说你在这玩手机、刷游戏,让她去做作业、读书。所以在这里我们也很少会去看手机,也不看电视。



在八角地,我们不避世、不养老,我们希望年轻人来到这里,不是来这里闲着躺平,而是更勇敢地去做永续生活方式的探索。

八角地的租期是20年,这20年我希望能完成自给自足的体系的建构,甚至有机会可以输出到更多的农村和城市的社区,影响更多的人。

20年租满后,我58岁,也许会去一个更深的山,那个时候孩子也大了,她可以去寻找她的梦想,去做她想做的事情,我可能也可以做更多我想去探索的一些东西。

			
网编:睿文

鲜花(2)

鸡蛋(0)
17 条
【手机扫描浏览分享】

扫一扫二维码[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新闻速递首页 | 近期热门新闻 | 近期热评新闻 | 72小时神评妙论 | 即刻热度新闻排行
生活原创】【三叶原创】【留园网事】【生活百态】【杂论闲侃】【婚姻家庭】【女性频道】【我爱我家】【温馨居家
敬请注意:新闻内容来自网络,供网友多视角阅读参考,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若有违规侵权,请联系我们。
前期相关精彩新闻
新闻速递首页·向留园新闻区投稿·本地新闻·返回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