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过三代,这个豪门家族成功打破了「魔咒」

文章来源: -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被阅读 次)

封面图 |《一代洪商》剧照

文|风马牛 (微信公众号:冯仑风马牛)

「富不过三代」,这句老话一直是困扰不少华人家族企业的「魔咒」。有学者指出,在所有将财富转移给下一代的家族企业中,绝大部分的家族生意在第二代手中完结,只有约 10% 的家族生意成功地被第三代继承。这当中缘由固然林林总总,但结果却是现实而残酷的。

令人啧啧称奇的是,陈弼臣家族成功打破了「富不过三代」的魔咒。目前,其家族企业由第三代掌舵,依旧兴旺,但都非常低调,积极做慈善,也不怎么宣扬。

1

十九世纪末,为生活所迫,陈弼臣的父亲陈子贵从广东省潮阳县远渡重洋去到泰国谋生,在曼谷一家锯木厂工作,艰难度日。

1910 年,陈弼臣出生于泰国。出于根深蒂固的民族心理,陈弼臣 5 岁时,被父亲送回家乡潮阳求学,同母亲一起过着贫穷的生活。

尽管陈弼臣很会读书,但由于父亲的失业和家庭的经济中断,最终无情地打断了他的求学梦,陈弼臣仅读了一年中学便辍学了。在这样的境况下,只有 17 岁的陈弼臣在心里暗下决心:一定要自强自立,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于是他向亲朋好友东拼西借,凑齐了 8 块大洋作路费,重返泰国闯荡。

刚到泰国的时候,陈弼臣非常艰难,当时他父亲也失业了,两个人每天都出去找工作。为了生活,陈弼臣什么都干,搬运工、售货员、记帐员、厨师等。直到后来在「益成木行」打杂,生活才稍加安定。在木行,陈弼臣不仅能吃苦耐劳,还聪明好学,他的眼睛就像一把尺,一眼就能判断出木材的厚度、长度及质地,因而在木材行出名。陈弼臣的职位也从杂役提升为文员、会计,最后又被破格提升为木行经理。

机会往往垂青于有准备的人。不久后,陈弼臣得到泰国商界名人郑景云的赏识,并挖他到公司做管理层,陈弼臣因此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当时,陈弼臣十分勤奋刻苦,他早上 7 点开始工作,直到深夜 12 点休息,从不懈怠,难能可贵。

1935 年,在朋友的资助下,陈弼臣创办了「曼谷木业公司」,在短短数年里成为泰国商界著名的商号。之后,为不断拓展经营业务,他又创办了「星原货栈」、「亚洲保险」公司等企业,业务范围扩展到五金、文具、食品、药物、大米、保险、木材等行业。

1941 年 12 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进入泰国境内。陈弼臣在曼谷参加了抗日「自由泰运动」,其任务之一,是向这个组织提供食品。此外,他还建了一座房子,专门为抗日武装存储弹药。当时由于日军占领,通货膨胀加剧,橡胶和锡一类的战略物资奇缺。陈弼臣的公司因货源充足,生意很好,这为他后来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1944 年末,太平洋战争已接近尾声,陈弼臣以一个企业家的眼光,预见到战后经济复苏需要大量的资金,于是同其他商人一起集资 20 万美元,于 1944 年 12 月在曼谷创办了一家民营银行——盘谷银行。

盘谷银行刚创办时规模还很小,陈弼臣的主要精力也不在银行,而是在自己其它公司事务上,当时主要由合伙人打理。然而,盘谷银行创办的前几年,两度遭「挤提」,陷入严重危机,股东纷纷离去,但陈弼臣却凭着果敢的风格「逆流而上」。1952 年,受董事会推举,陈弼臣总揽盘谷银行决策及日常事务大权,这时他才真正走进银行界。

掌舵盘谷银行后,陈弼臣洞察到华人企业及当地商人的强烈要求和希望,估算出他们的强劲的实力,从而果断地制订出以中小华商和泰商为业务发展目标的计划,迅速将银行的业务发展重心转向香港及东南亚各地,扶助他们发展国际贸易和各种工商业务。

当时,泰国和东南亚地区的金融业大多被西方国家的银行控制,这些银行忽视大量小商人经济活动的能力。而陈弼臣却大胆主动地向那些外国大银行拒之门外的中小企业家和商人们提供金融服务,同时,依据业务不分大小一律平等的原则,挽救了许多濒临破产的企业。陈弼臣曾说,「在亚洲,开银行是做生意,不是只做金融业务。我判断一笔生意是否可做时,只观察这个顾客本人,他的过去和他的家庭状况。」

经过这一番努力,陈弼臣的名声不胫而走,由于得到大多数的中小工商业者的支持和信任,陈弼臣的业务大量增加,开始在银行业中站稳了脚跟。

与此同时,陈弼臣极善于物色人才、使用人才,恪守「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信条,坚持「唯才是举」的原则。因为他深谙仅靠个人的力量,纵有天大的本事,也难办好一个现代化的大型企业的道理。自掌舵盘谷银行后,陈弼臣毅然改革家族管理方式,亲自物色和大胆使用一批学有所长的人才到银行担任高管等职务,让他们参与银行的研究和计划,利用现代化科学方法,把银行管理得很好。盘谷银行曾培养出了泰国政商名流黄闻波,他后来担任过泰国副总理、泰国财政顾问团主席等职。此外,盘谷银行还是采用先进技术的开路先锋。它既是泰国使用电子计算机的第一家银行,也是泰国第一家服务到车上的银行。迄今为止,它的服务方法仍在发展中日趋完善。

在经营管理方面,陈弼臣为人宽厚平和,谦虚谨慎,以身作则,讲究信誉,无论是对待下属还是客户,无论在成功之前还是发迹以后,他从没有丝毫骄横和傲慢。陈弼臣常告诫职员,「不管客户存款或借款,同样有益于银行业务的发展,丝毫不容许对客户区别对待,更不能有傲慢态度。」在对待竞争对手上,陈弼臣常说的一句话是,「报以恩而不应报以仇。」一旦出现问题,陈弼臣往往会寻求某种妥协,而不是同竞争者对抗。值得一提的是,陈弼臣时刻不忘团结、帮助自己的同胞,他曾帮助过印尼红顶商人林绍良、马来西亚赌王林梧桐等众多华人企业家走出危难。

在经商的过程中,陈弼臣还对泰国的各类公益事业捐款数以亿计,深受泰国政府的重视和民众的爱戴。为表彰陈弼臣对国家和社会的贡献,泰王御赐他红十字一等奖章、童军荣誉奖章,自由荣誉勋章和一等白象大绶勋章等。此外,作为泰国华商领袖,陈弼臣曾担任泰国中华总商会永久名誉主席、泰中友好协会顾问等职,在改革开放后积极来华投资,为中泰两国人民的友谊和两国经济贸易关系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盘谷银行已经成为泰国的经济支柱,著名的国际性银行。1983 年,美国《金融》月刊将盘谷银行列入全世界最大的 12 家银行之一,1984 年又把陈弼臣列为全球十二大富豪之一。1985 年,据日本媒体统计,陈弼臣家族居当时亚洲十大富翁之首。

当有人向陈弼臣讨教事业成功的秘诀,他非常谦虚地说,「我的事业只是适应社会环境的需要而取得成功的。」

陈弼臣

2

1988 年,陈弼臣在曼谷病逝,终年 78 岁。泰国朝野全都为之震动,沉痛哀悼,痛惜泰国人民失去了一位受人尊重的企业家和银行家。

术业有专攻,传承须有道。陈弼臣有六子一女,遵循「分工分业不分家」的原则,让合适的家族成员负责管理各大事业板块,彼此既平行作战,又交叉合力;与之同时,推动家族企业由「人治」转入「法治」,确立现代企业制度。也正因为如此,企业所有权、控制权与经营管理权分离,有利于一代向二代并延伸至三代的平稳传承过渡,一起打造家族系的企业群体。

陈弼臣的长子陈有庆曾缅怀地说,「父亲是位很随和的人,对雇员很念旧,他常说雇员是帮我们谋生活的人。他特意安排我们到外国读书,在国外公司打工,就是要我们学习知识,增长见闻,学成归来后也是从基础开始接受培训。因为我父亲觉得,一个成功的领导者,一定要了解整个公司的运作。」

陈弼臣家族第二代主要代表人物为长子陈有庆及次子陈有汉。陈弼臣辞世后,泰国盘谷银行由陈有汉继承,而在香港的事业则由陈有庆全面接掌。

1955 年,年仅 23 岁的陈有庆离开泰国,只身来到香港,在其父开办的香港商业银行任职,其后创办了亚洲保险公司。1990 年,香港商业银行、亚洲保险等合并为香港亚洲金融集团 ( 控股 ) 有限公司,陈有庆出任董事长,该集团同年在香港联交所上市。

除了事业发展得风生水起外,陈有庆还身兼多职,全力奉献社会。陈有庆曾任香港中华总商会会长、香港侨界社团联会创会会长、中国侨联兼职副主席、第七届至第十届港区全国人大代表。

陈有庆总结出了一套经商理念,具体为,「诚信为本;稳妥谨慎,循序渐进;与时俱进,灵活变通;富人情味,重情守义。」2013 年接受媒体采访时,他曾坦言,「这一生,一路走来,很不容易,谈不上有多么成功,只是尽了自己的能力,为社会做了些有意义的事情。而其中,影响比较大、所用时间和精力较多的,应该是侨务工作。」

2022 年 4 月,陈有庆辞世,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表示,「陈博士(陈有庆)为商界翘楚和慈善家,多年来推动香港保险业稳健发展,备受商界敬重;同时领导其集团积极参与公益事务,履行社会责任,在财政和其他方面向香港的社会组织和社会企业提供支援。他亦致力加强海外侨胞之间的交流,凝聚侨心,弘扬中华文化,并在社区敦睦乡谊,热心服务社会,贡献良多。陈博士在 2018 年获香港特区政府颁授大紫荆勋章。」

作为陈弼臣次子,1958 年,24 岁的陈有汉学成回到泰国,进入盘谷银行工作,1980 年升任银行总裁。父亲去世后,陈有汉接管盘谷银行。由于陈有汉经营有方,盘谷银行一度成为东南亚最大的私人商业银行、泰国的金融支柱和泰国四大华人金融财团之一。陈有汉也因此被《财富》杂志评选为「1990 年亚洲 25 位杰出银行家之一」,荣获亚太银行家协会颁授的「卓越银行家最高荣誉奖」。

2018 年 6 月,陈有汉在曼谷去世,享年 85 岁。

3

陈有汉去世后,其儿子陈智深在泰国掌舵盘谷银行。陈有庆去世后,其儿子陈智思接管亚洲金融集团。陈智思在香港横跨政商两界,2020 年荣获香港特区政府大紫荆勋章。

目前,陈弼臣家族企业正由第三代掌舵,依旧团结、长青,第四代家族成员也在逐渐进入家族企业。受陈弼臣的影响,整个家族成员都十分低调,但乐意将来自社会的资源和财富回报社会。他们曾说,「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一定要坚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