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邪不压正》原著作者去世 他是“中国最后一位老嬉皮”

文章来源: -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被阅读 次)

据北京世纪文景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消息,作家张北海于8月17日下午在纽约去世,享年86岁。
《侠隐》改编《邪不压正》曾引发热潮

文景发布的悼念推送称:“8月17日下午,接到张姐(张艾嘉)的信息时,怀着万分不舍与遗憾,纽约时间凌晨2点40分,北京时间当天下午2点40分,张北海先生(张姐的叔叔)离开了我们,‘他没有太多痛苦,安静离世’,张姐说,她有幸在他离世前告诉了他‘好好休息吧,我们都很爱你’。”

张北海的小说《侠隐》2007年出版,2018年姜文改编这本小说,拍摄电影《邪不压正》。彭于晏、廖凡、周韵、许晴、泽田谦也等中外演员,合力将张北海描述的北京诠释出来。1936年秋到1937年夏,民国时期的北平正遭到日寇虎视眈眈,各方角力,暗流涌动。
《邪不压正》的上映使张北海在国内的名望达到一个高峰,很多人因此读了《侠隐》并记住了这位有趣、有侠气的老头。

上海白领、北京历史爱好者王奇当时赶在电影上映前夕冲刺读完了《侠隐》,她说:“无论是侠义江湖还是世间江湖,无论是梦境还是现实,无论是国恨还是家仇,最吸引我的或许还是作者笔下那个再也回不去的北平古都。”

张北海着墨最多的两个城市是北京和纽约。他把时代氛围记录下来,同时很好地描摹了不同时空的社会状态。

张北海本名张文艺,祖籍山西五台,1936年生于北京,“长在台北,工读洛杉矶,任职联合国,退隐纽约,著作随缘”。

文景编辑们认为张北海是“冷幽默专家,威士忌重度使用者,同时有两支妙笔,书东写西,一手绘纽约,一手描北平”。文景总编辑姚映然叹息道:又少了个有趣的灵魂。

《南方周末》记者宋宇在2016年初专访过张北海,他说起当时一个有意思的场景,十分能彰显老先生的气质:“采访之前,他指着文景办公室外面的平台,寻思那里是个野餐的好地点。他实在活泼、磊落,强烈地追寻自由,还回忆在花店见到李小龙的场景,尤其令人难忘的是修长的手指(开玩笑地说,有点像骷髅)。”“总而言之,老嬉皮再见!”

著名作家阿城非常喜欢张北海。他说“迷张北海文字的根本原因,在于迷其风度”,认为《侠隐》的好,是把当时的北平写出了“贴骨到肉的质感”。

过着嬉皮艺术生活

张北海家学深厚,小时候曾跟随叶嘉莹学习,后来在纽约过着嬉皮艺术生活,从上世纪70年代起把自己的家建设成初到纽约的华人青年艺术家中转站。

当年,张艾嘉、陈丹青、阿城、李宗盛、罗大佑……无数当下的顶级艺术家曾在他家落脚,张北海对纽约如数家珍,他大玩家式的生活方式,刻在这一代艺术家们的脑海中。

上海作家王安忆在哥伦比亚大学演讲时也曾说,她与母亲80年代第一次去美国讲学,就住在张北海的家。

张艾嘉说,“叔叔张北海就是中国最后一位老嬉皮,永远的棒球帽、牛仔衣和匡威鞋,是他的招牌形象。”老嬉皮的生活方式,在2015年出版的《一瓢纽约》这本书里写得淋漓尽致。他似乎把工作收入看得很淡,笔下全是做事情时的新奇体验。

文景在2007年左右关注到张北海在《万象》杂志的文章,后陆续出版其小说《侠隐》和散文集《人在纽约》《天空线下》《美国:八个故事》等。这几本散文集后被合辑为《一瓢纽约》,张北海亲自选定篇目,使其成为“张北海自选集”。

张北海自2008年后每两年回一趟北京和山西老家,《一瓢纽约》里的《五台山上,五台山下》一文写的就是1986年他第一次回五台山老家的见闻。

2015年,张艾嘉、贾樟柯和赵涛等人陪张北海又回了一次,当时前述三人正在宣传电影《山河故人》。张北海为这次归乡之旅写了《五台山下金岗库——三十年后》一文,收在《正午02》一书中。
《山河故人》的宣传语是“每个人只能陪你走一段路”。张北海写道:“我这一代是海外张氏家族的长辈,现在下面又有了两代子孙,但只有我去过老家,山西省五台县金岗库村。我不止一次建议侄子侄女们,你们这一代也应该有人去看看。”“30年前,这个穷乡僻野的小村,连个杂货店都没有。”现在“小村子上了公路图了!”原张氏家族故居,现在是“晋察冀军区司令部旧址”纪念馆。

好在张北海走每一段路都有一群人陪,他乐于助友,喜欢热闹。很多人认同他的大玩家式生活原则和艺术精神,从他的书里,人们也可以看到更多“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行动主义。

文学评论家王德威曾说《侠隐》中的角色都“特别会走路”,把当时的北平走得透透的。2007年接受《北京青年报》专访时,张北海曾说,1974年之后自己时不时就回北京,通过吃、搜罗旧书、逛游等方式细细了解北京。1986年他找到一本影印版的《旧都文物略》,请技术公司专门为他复原了一张北京城整体的老地图,在这张图上,他布局了《侠隐》里的虚拟世界。

用张北海的原话讲:“我努力在利用这个虚实世界,将我出生那个年代的一些讯息传达给今天年轻世代,即在没有多久的从前,北京是如此模样,有人如此生活,如此面对那个时代的大历史和小历史。”

从今天开始,张北海也进入了他曾全力享受、尽心描摹的历史。

据文景透露,还有一本专栏文集之后将会出版,成为张北海最后的一本书。
《侠隐》

张北海 著

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8年7月 《一瓢纽约》

张北海 著

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5年4月

江上一郎 发表评论于
姜文的電影《邪不壓正》就是《俠隱》改編的,電影我看了幾次---都無法看下去,可能,因為小說先入為主了,還可能,因為我是有幸獲贈張先生的簽名第一版---先睹為快了。看到書中“隱”的很有情趣的隱俠的女友在電影裡不斷亮相---雖然是很好看的薑文的太座扮演,但是,那是新北京的女性,與張北海原作中老北平的女性的含蓄深情--很不一樣了---我都不敢打電話詢問張北海的觀感了。。。

剛來紐約不久,就慕名去拜訪張北海先生,可能因為是鍾曉陽的介紹,他馬上欣然接待了我和太太。其實,我早知道他的大名---他和阿城在香港《九十年代》雜誌上定期的專欄文章,我幾乎每期都看。文如其人---張北海言語簡潔、豐富、幽默,雖然已過耳順之年,但是依然有火氣、有激情,接地氣,但絕不憤青。。。幾近爐火純青。

人稱他為紐約的”孟嘗君“---我和太座就不知被他請客過幾次--然而,從不見過他吃飯---因為,他幾乎酒不離手,直到某日急診進了醫院搶救。。。醒來,休養後,還是照“酒”--只是量減少了點而已。

如此真性情之人,俠氣似乎天然在身,首次見面,他的一個電話,就促成了我這個紐約新客在林肯中心參加了一個很具規模的畫展--此時,他還見過我任何作品。能獲初識的前輩如此提攜,我真是幸運。

後來,他也時而點撥賜教:

----“好,你能到CANAL JEAN買東西---你將很快融入紐約”。

---那是一家在NYU鄰近的舊衣店,後來,我帶張藝謀、何群、寧靜等去,寧靜還買了件美軍尼制夾克。。。

隨便走在蘇荷、小意大利區,一條小巷、一塊招牌---張北海都能講出有趣的歷史和故事。整個紐約,他似乎沒有不知道的。

我搬到曼哈頓28街住,他說,行,那裡很安全,有黑社會管理。---果然,帶著耳機的黑人推著十幾件幾千一件的皮草,隨意掛在像酒店的行李車上晃來晃去,瀟灑來往街上---在大公司成列,都要裝上鍊條鎖著。。。

跟他喝咖啡或是喝酒,無意間,總是有點收穫,但他從來不會說教,有時,還樸實得像個小記者:

----”在農村,最苦的日子隔多久吃一頓肉?“

”---完全忘記上一次吃肉是什麼時候了。“

----”那真是很苦了,剛到台灣,我們也很貧窮,不過,一星期吃一兩次肉,還是沒問題的。。。

我知道他是大戶人家的孩子,但是,他從來沒顯擺過家族的人和事--這是我在上海就遇到過的前輩身上見過的氣質---所以,一見如故、十分親近---當然,可能只是我的一廂情願。

那年,太座要去上海工作,我是“一丈之夫”,自然也跟著去,前去告別,他特意領我們到一家百年老店吃鹹牛肉---說離開紐約還沒試過這家牛肉--不能算是“紐約客”。果然,名不虛傳,口味獨特,至今難忘,更難忘的是張北海先生的古道心腸。。。



李夢發文悼念張北海:走好啊! 北海先生

他在聯合國任翻譯多年,見多識廣,可是,他從來不參加任何派系,家中客人,不分左中右、中港台,盡顯大俠風範、寬敞胸懷----他家來往名人無數,可是他從不譁眾取寵,十分低調在鬧市做自己的“隱俠”---直到昨天,悄然隱去。。。

。。。。。。。。。

那年,他剛從聯合國退休,相約一起吃飯---他只喝酒,我祝賀他:

“退休了,該好好休息了?


-----“不,該好好工作了!”他吞了口酒,微笑著回我。

隔了幾年,他贈送了剛出版的《俠隱》鉅作---那時候,我才明白了他的酒後真言。

張北海先生---現在,你可以好好休息了。。。
大乔治 发表评论于
《侠隐》读过。很有嚼头的小说,尤其是老北平的风格叠加海归的味道。张老先生一路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