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 繁體版 | 发布广告 |常用工具

终于,研究生也要烂大街了吗?疫情过后疯狂扩招

京港台:2020-3-7 22:36| 来源:浪潮工作室 | 评论( 4 )  | 我来说几句


终于,研究生也要烂大街了吗?疫情过后疯狂扩招

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

  也许是感受到2020年的大学毕业生们太不容易,2月28日,有消息称,今年研究生招生规模预计比去年增加18.9万人,专升本规模计划增加32.2万人[1]。

  虽然扩招对地区、专业、学位类型都有偏向,对大多数专业,尤其是人文社科类专业的学生影响可能不会很大,但对于一众前途未卜的年轻人而言,每增加一个招生名额,就多了一分找到未来几年落脚之处的希望。

  也有人不乐意。

  “这年头,已经人均研究生了吗?”、“研究生培养怎么越来越水了”、“能不能给本科生留点儿活路啊!”

  当你从341万的考研大军中脱颖而出时[2],准备在研究生时期大展宏图,打算几年之后改写命运,却发现,迎接你的可能是更残酷的竞争,更未知的前途。

  扩招这件事,真没想象中那么好。

  

  研究生不多,但扩招速度太快了

  谈起扩招,必然离不开最基础的一个问题:中国的研究生数量到底多不多?

  单从每千人注册的研究生数来看,中国的研究生人数,还真有很大的增长空间。

  2018年,中国每千人注册研究生数为1.96人,而美国,早在1970年就达到了5.5人,2010年以来一直保持9人以上的水平[3]。

  看来值得庆幸的是,在中国的就业市场,就算再扩招18.9万,离人均研究生还是差远了。

  

  2019年2月20日,南京市六合区时代广场前举行就业招聘会,就业形势每年都很严峻

  但不一样的地方在于,我们的扩招速度,太快了。

  从1970年到2010年,美国花了40年的时间,让博士、硕士学位授予人数从27.3万增长到了83.6万,增长了3倍;英国类似,1994到2010年间,用差不多20年的时间让硕博学位授予数增长了2.8倍[4]。

  但从1981年中国大陆开始大规模授予硕博学位以来,同样是到2010年,授予学位数从8000多人增加到了38.4万人,增长了48倍[5]。

  与授予学位数一同增加的还有招收数量。2019年,中国研究生招生规模达到了91.7万人,比起1978年恢复研究生教育以来,数量翻了90多倍[6]。再扩招18.9万,相当于又要增长20%。

  招生数增加本是好事,既能暂时解决本科毕业生就业问题,长期还能促进经济增长[7],但很可惜,从中国大学的扩招经历看,并不是所有大学都准备好了迎接这么多突增的学生。

  首先是指导教师的数量。

  以2009年的一次研究生扩招为例,当年的研究生录取增长比例从2008年的7%一下子增长到23%,在校研究生数达到了140余万人[8]。

  

  名校的毕业生也是一批一批

  但就算是在没有扩招的2008年,研究生也有123万余人,配上刚过20万的指导教师数量,师生比6:1[9],扩招后更是长年维持在6:1之上。

  并且,在许多大学中,一个导师每年带的研究生远超6个。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直言:“有些导师直接带了几十甚至几百人的研究生,研究生的导师制形同虚设”[10]。

  对于大多数有资格招硕士、博士的导师而言,为了分担自己的科研压力,每一年新招的学生数都不止2个,根本不可能达到八九十年代,一个导师总共就带不到两个学生的情况。

  而学生数量的增多,势必会影响导师对学生指导的质量,再加上导师自身的科研、教学任务,更是让很多研究生处于“放羊”状态。有的导师甚至闹出过叫不出学生名姓、张冠李戴的笑话[11]。

  导师的学历也是个问题。

  2010年,中国普通高校专任教师中博士学位的拥有者占比为15.1%,而美国,早在2003年就达到了60%,是中国的四倍[4]。

  非985、211的学校,教师学历层次更是整体偏低。

  扩招没问题,但不能“管生不管养”啊。

  

  读研生活,不是水就是难

  考上研究生,举杯欢庆之后,迷茫和尴尬其实才刚刚开始。

  2018年扩招,为29所学校新增硕士学位授予点[12],被网传为“史上最大扩招”,但这个纪录还没保持两年。

  扩招力度大的专业,质量未必跟得上。

  以法律硕士为例,许多学校对研究生的培养方案是:课程教学、实践环节、学位论文撰写。某著名高校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学术硕士,也是类似的要求。

  这种“上课+实习+论文”的培养模式,在文科研究生培养中很常见。几十个人的大课,老师PPT里讲的仍然是最基础的学科常识,你不禁开始怀疑,这跟本科有区别吗[13]?

  

  大学的大课品类繁多,本科研究生都是大课 / 微微一笑很倾城

  尽管这次扩招,教育部表示要向“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人工智能等专业倾斜”,但是渐渐“水化”似乎还是成了绕不开的担忧。

  也许有些人只是为了“拿文凭”,能毕业就行。但对一些理工科专业,毕业也成了难题。

  以中国科学院大学化学一级学科为例,博士和硕士都需要发表符合要求的核心期刊论文,才有毕业论文的答辩资格[14]。

  于是,“何时发论文”“发什么期刊的论文”就成了悬在研究生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但是,科研做得好不好,有时候还得看命。

  

  没有好的科研项目,读研之路就会枯燥又无意义 / piqsels

  一个朴实无华的理工科研究生,他的生活有可能是这样的:

  研一鞍前马后,帮导师做课题到心力交瘁;

  研二为做自己的科研头秃,顺便带带同门师兄妹;

  研三开始“凑数据”,为毕业殚精竭虑。

  工作996,学术007,“科研狗”在猝死的边缘试探。都这么苦了,学术成果一定很好吧?

  真的不一定。缺少了导师的有效指导,学术道路一抹黑。少走弯路,全靠抱紧同门的大腿。

  加上科研经费不足等原因,有些实验室在核心期刊上发表的论文都很少,更不用说被SCI收录了[15]。

  所以当一个研究生说自己是“学术渣渣”的时候,他真的不是在谦虚。小小的他,在大大的学术面前,早就被虐得体无完肤。

  没有学术成果,就可能要在失业失学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想要去高校教书,招聘简章里,博士学位只是基本要求,另外还要达到学科规定的科研要求。甚至有些学校的管理行政岗位都要求博士[16]。

  学术无门,有些机智的同学开始纷纷找实习自救,甚至跨入陌生的领域从头再来。午夜时分,不禁感慨,读了这专业这么多年,到底有什么用。

  

  2019年6月16日,武汉,华中农业大学师生以拖拉机巡游的方式庆祝毕业。图为科研拖拉机

  去年时常出现“研究生退学”的话题,读研之后,他们似乎更不快乐了,有人学术无成果,有人实习“跑龙套”,有人孤独没朋友。

  一张文凭,几年时光,毕业生们再次来到了就业的十字路口,这一次,你准备好了吗?

  

  读完研,找工作也不容易

  如果你以为,读完研再找工作就是阳关大道,那你可能想多了。

  虽然学历是提高了,但本科毕业就能做的工作,大多数研究生也看不上了。读完了研的毕业生们自觉“高人一等”,无论是对求职的城市、薪酬还是行业,都比本科生们挑剔了很多。

  

  灯火通明的写字楼,是很多毕业生对自己的期待

  好歹多读了几年书,为专业课和毕论、毕设流过了那么多汗水和泪水,别的不说,薪水总该高一点儿吧。

  还真不一定。虽然对于相同的工作时间来说,硕士学历确实比本科学历的薪资普遍更高,但如果用读研的时间去工作,三年后,本科生的薪资还真不比研究生低。

  麦克斯研究院发现,2012年毕业了就直接工作的本科生,三年后能月入6402元,但当年选择继续读研、三年后再出来工作的硕士生,月收入还比不上本科生,为6206元[17]。

  为什么这时候学历就不灵了?举个例子可能会更好理解。以本身就更看重实践技能和经验的传媒行业为例,有功夫读研,不如本科毕业就在市场里摸爬滚打三年。

  对于一些把读研当作“镀金”、把文凭当作求职敲门砖的人来说,有时候高学历反而成为了“绊脚石”。

  

  2016年,浙江杭州,阿里巴巴办公室。互联网公司大部分岗位都看重工作经验和实习经历,硕士不比本科有多少优势 / Yann Layma

  2013年,武汉大学一名硕士毕业生在求职时就屡屡受挫。

  本以为高学历求职顺风顺水,结果在应聘时反倒因学历高多次被拒。结果,该名毕业生不得不隐瞒了自己的硕士身份,在找工作时只列明了本科学历[18]。

  还有的工作,读不读研,没什么差别。

  比如公务员岗。2019年的国家公务员考试中,本科生就可以报考的职位高达90%,在所有岗位中,还有30%仅限本科生报考[19]。费了那么大劲读研,结果考公务员时却没啥用。

  在有些年份,研究生就业率还低于本科生。比如2009-2011年,硕士研究生就业率连续三年都更低[20]。

  2012年的山东济南,应届研究生的就业率甚至比本科毕业生低了近30%,好不容易熬完了研究生三年,结果在就业市场却不受欢迎[21]。

  

  2018年,山西“煤老板”女儿放弃公务员工作,创业做高级服装定制。这样的故事只属于少数人,稳定的编制工作仍然是许多人最稳妥的追求,但研究生对找这类工作帮助有限

  当然,也有人想着“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找到份工作再说”。

  但很遗憾,如果找到了与自己学历不匹配的工作,那更高的学历反而会成为负担。

  比如收入。当受教育水平高于工作要求水平,即出现过度教育现象时,对多国劳动者的研究都发现,过度教育者的收入会比适度教育者的收入更低[22][23]。

  并且,找到与自己学历不匹配的工作还会影响以后找到匹配工作的可能性。在不匹配的岗位上待得越久,越难找到下一份合适的工作[24]。

  不仅是收入,就连健康、幸福感这种主观感受,过度教育的人都表现得更糟[25]。 说了这么多,其实就想说一句话:想读研可以,但千万别因为扩招而读研。不然,两三年后,如果博士生也扩招了,你还读吗?

相关专题:新冠肺炎

推荐:美国打折网(21usDeal.com)    >>

        更多大陆资讯 文章    >>

【郑重声明】倍可亲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倍可亲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部分内容经社区和论坛转载,原作者未知,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及时与我们联络,我们会及时删除或更新作者。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4-4-26 19:06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