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 繁體版 | 发布广告 |常用工具

段正澄院士去世,因新冠肺炎救治无效再陨落一大师

京港台:2020-2-16 00:51| 来源:华科男 | 评论( 4 )  | 我来说几句


段正澄院士去世,因新冠肺炎救治无效再陨落一大师

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

  2月15日,华中科技大学机械学院教授、博导、中国工程院院士段正澄教授因新冠肺炎救治无效而逝世。

  段正澄(1934年6月15日-2020年2月15日),出生于江苏省镇江市,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制造装备数字化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  。

  1957年段正澄从华中工学院机械系毕业后留校任教,先后担任机械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研室副主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制造自动化研究所所长。200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段正澄长期从事机械制造与自动化学科的教学与科研工作  。

  2020年2月15日,段正澄因病在武汉去世。

   段正澄教授在自动化、数字化加工技术与装备的应用基础研究和工程技术研发领域,取得了一批重要的创新性成果。曾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省部级一等奖5项、二等奖4项;授权专利19项;发表论文200余篇。先后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湖北省劳模、湖北省先进教育工作者和湖北省先进科技工作者。

  短短数日,已有3位华科大师因新冠肺炎离我们而去。2月7日23点左右,华中科技大学三级教授,生命科学院楚天学者红凌教授,因新冠肺炎逝世;2月10日,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器官移植科的林正斌教授,因新冠肺炎逝世;2月15日,华中科技大学机械学院教授、博导、中国工程院院士段正澄教授,同样因新冠肺炎救治无效而逝世。

  延伸阅读:没有一项研究少于10年

  在华中科技大学附属中学旁,有一棵高大的法国梧桐。段正澄教授经常过去瞧瞧,这是他64年前刚刚迈入原华中工学院时栽下的。

  

  2009年,75岁的段正澄教授登上了中国工程科技的最高平台——中国工程院院士。

  花白的头发,硬朗的身体,平和的面容。外人只知道他第一次申报工程院院士就一次性通过,其实,内行人都知道,以他的成就,早就可以申报院士了。

  

  所以,很多人都会问,段老,你为什么这么晚才报院士?

  原华中理工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叔子帮他向外界回答了这个问题:“他告诉我,有些项目有些技术需要经过历史的考验,二三十年不算久。项目应用被业界广泛认可,他才开始报奖、报院士……”

  “做研究要耐得住寂寞,不能外面来一个脉冲,自己就要震荡。”这句机械术语是段正澄的口头禅,他说,从事科学研究,贵在长期坚持,不折不挠。段正澄和他的团队曾三次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获奖的三项成果,没有哪一项少于10年:研制全身伽玛刀,10年;研究激光加工技术与装备,20年;完善汽车发动机曲轴磨床,30年。

  获奖项目“高性能发动机曲轴高精高效磨削加工技术与系列成套设备”,研究始于上世纪70年代,当时,美国、德国、日本(专题)等国几乎垄断了世界汽车曲轴制造设备的高端市场。1979年,段正澄团队主动走进孝感机床厂,与工人们同吃同住、并肩努力。1983年,他们研制出国内第一台数控高速全轴自动曲轴磨床。经过20多年的不断升级改造,目前,我国生产的汽车曲轴磨床拥有自己的知识产权,有些结构比国外设备更简单,价格却便宜一半。对段老,李培根也说佩服

  20年前,李培根从美国威斯康辛·麦迪逊大学获博士学位后回母校工作,那时,他就见证了段正澄在专业上的过人之处,并觉得十分佩服。

  1987年,郑州纺织机械厂从当时的西德引进一套柔性制造系统,希望得到技术协助。段正澄立即带李培根和另外两名老师赶到郑州。柔性制造系统,别说教研室其他人没搞过,就是留美博士李培根也是第一次接触这么复杂的系统。

  全国好几家高校、研究单位也去了,段教授拿出最优惠的条件说:“交给我们,不要一分钱。”他心中有数:机械加工行业正面临一场以计算机辅助设计、辅助制造为内容的革命,要借此机会在高新技术领域争得一张门票!

  

  3年后,一份可行性论证报告摆出来,令厂家刮目相看。“八五”期间,郑州纺织机械厂被列为国家“863计划”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应用工厂,原华中理工大学机械自动化研究室成为当然的技术负责单位,李培根被吸收为全国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专题专家组成员。做他的博士,不熬四五年难毕业

  在2012年湖北省科技奖励大会上,段正澄荣获“湖北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成为全场焦点。会后,他婉拒媒体采访,表示目前仅有两件事是确定的:一是100万元奖金个人部分将全部捐出,用于资助贫困大学生;二是自己只是一名普通的科技工作者,获奖后第一件事还是回到实验室工作。

  段正澄对学生的关爱由来已久,他说:“我们那时读大学4年不需要个人出钱,每个月还发1元零花钱,学费、生活费全免。实习路费,毕业设计,纸张都是国家出。就连自己所戴的第一副眼镜也是国家配的。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意。现在,若能为贫困学生分担点什么,既是一个老师的职责所在,其实也是想为国家尽一份力。”

  

  段正澄对学生像老牛护犊,非常慈爱,学术上却十分严格。50余年来,他培养了博士生27名,博士后6名,与其他教授比起来,“产量”的确不高。

  在华中科技大学机械学院,流传着这样一个说法:“没熬个四五年,很难博士毕业。”段正澄笑呵呵地说道:“我比较挑剔,每个博士研究生的论文至少要看3遍。不过关就重来!”

  他认为,做论文是对自己研究工作的总结,作为研究生,不会总结成果是件遗憾的事。“我的成就,是大家团结协作的结果”

  无论何时,谈到自己的成果,段正澄的话语里没有“我”,多是“我们”。他说,一个重大的研究项目,仅凭个人的力量是很难完成的,所有的成就都是大家团结协作的结果。

  他举例说,1996年9月,深圳一家公司负责人找到段正澄,邀请机械学院人员加盟并主持“全身伽玛刀”的研发。随后,四单位联合的课题组开始了紧张的分工协作,其成果打破了昂贵进口设备垄断各大医院的局面。

  

  每每有媒体采访,段正澄总是会说:“你们要多宣传年轻人,宣传我们的团队。他们就是在跟我一起的研究中立下汗马功劳,所以现在已经是教授、博导,都很有前途。”

  “团队的和谐合作让我们把想法变成了现实。”段正澄说,“好的科研成果往往需要几代人的共同努力。我所要做的工作就是为他们创造一个和谐、团结的氛围,最大限度地挖掘他们的潜力。”

相关专题:院士,新冠肺炎

推荐:美国打折网(21usDeal.com)    >>

        更多科技前沿 文章    >>

【郑重声明】倍可亲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倍可亲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部分内容经社区和论坛转载,原作者未知,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及时与我们联络,我们会及时删除或更新作者。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4-4-12 06:03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