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发射的这颗卫星 为何能吸引欧洲航天局等参与?(图)

中国经济周刊 0

(记者 贾璇) 1月9日,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面向时域天文学的X射线天文探测卫星——爱因斯坦探针科学卫星。据该卫星的抓总研制单位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介绍,爱因斯坦探针科学卫星有三大科学目标,包括发现宇宙中X射线暂现和爆发天体,发现和探索宇宙中沉寂黑洞的耀发,探寻来自引力波源的X射线信号。值得注意的是,爱因斯坦探针科学卫星的科学价值也吸引了欧洲航天局、德国马普地外物理研究所和法国航天局,以国际合作的形式参与。



爱因斯坦探针卫星(研发团队供图)

据介绍,爱因斯坦探针科学卫星的飞行高度为600km,29°倾角的轨道上,星上配置了12个龙虾眼X射线望远镜,组成大于3600°的巨大视场阵列。当“宇宙焰火”出现,发出的X射线光子就会通过龙虾眼微孔聚焦镜头在探测器上聚集成十字形的光斑。卫星可自主实现对这些暂现源的捕获与识别,计算出其在天球上的位置,并向全球地面望远镜发布信号,引导观测。

同时,卫星还配置了2台更高精度的Wolter-I型X射线望远镜,视场为1°,借助长焦距掠入射多层嵌套聚焦镜光学系统,能够接收更多的X射线光子,对暂现源进行更高精度的定位,研究其能谱和时变等信息。借助于卫星平台快速机动、快速通信能力,在卫星发现暂现源的1分钟内,其天球位置信息就能够发送给其它天文设备引导观测;3分钟内,星上2台Wolter-I型X射线望远镜就能够精准指向暂现源,开展高精度后随观测,获得暂现源爆发早期信息,最终形成天地联合、全球联合的观测模式。

卫星和火箭对接(研发团队供图)

据研制团队介绍,爱因斯坦探针科学卫星比现有的国际上的同类设备对暂现源爆发源的探测能力提高了一个量级以上,这给科学载荷与卫星平台技术带来了巨大挑战,从科学目标提出到卫星研制发射用了整整十年时间。

卫星平台配置了6台大力矩飞轮来实现敏捷机动能力,配置了VHF波段通信机和北斗短报文通信机,以实现快速通信能力。卫星姿态机动角度大,随机性强,综合采用了能源监测、机动轨迹规划、载荷太阳规避等策略,确保卫星的安全性。

卫星发射以后,卫星平台需要执行数次姿态机动,将望远镜指向夜天区进行测试。两类望远镜都需要在轨进行加热烘烤,去除污染,然后对着空间已有的X射线源进行观测定标。大约经过2个月后,望远镜才能真正对宇宙中的暂现源头进行观测


 阅读原文 

文章来源: 留园 查看原文
https://www.6parknews.com/newspark/index.php?app=news&act=view&nid=645017
分享文章:
还没有评论
登录后发表评论
返回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