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汉尼拔:巩俐与法国少年的一场惊世邂逅(组图)

四味毒叔 0

有些电影特别钟意对一些“特立独行”的人物在正传之外拍前传,就是把人物背景延展出一个新的故事。最典型的当属《无间道》系列。当然,这样做的前提是正传本身就很精彩且颇受欢迎。

1991年,《沉默的羔羊》上映,片中的食人博士汉尼拔迅速成为当时另类“偶像”,观众们对于女主朱迪福斯特之外的这位奇人印象十分深刻,尤其是其出场方式——被绑在木板上嘴上戴上特制“口罩”。



这种造型在随后还被许多影视剧借鉴或致敬,应该说汉尼拔是影史上塑造得较为成功的反派形象之一。饰演汉尼拔的安东尼霍普金斯仅在该片中出现16分钟,便获得了1992年第64届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奖项。

此后,关于汉尼拔这个人物便因为实在特殊,于是在2007年,电影《少年汉尼拔》上映。导演彼得韦伯和编剧托马斯哈里斯(电影《沉默的羔羊》编剧之一)携手给这位食人魔一个成长的故事,遗憾的是在当年,这部电影并没有成为汉尼拔的爆款,只是在当年的天涯社区上有网友专门安利过这部影片。

另外,本片的女主演“紫夫人”的扮演者是中国演员巩俐。对于中国观众而言也许是一个亮点。虽然至今我也不知道有多少人看过《少年汉尼拔》,但我对它最深的印象居然是“动物腮帮子的人最好吃”,只能哀叹我也算一个吃货了。



1

电影给汉尼拔设置了一个颇为悲惨的童年:

二战末期,出生于立陶宛贵族家庭的汉尼拔与妹妹相依为命,溃败的士兵们闯进他的家中杀死他的父母,惊慌之下汉尼拔带着妹妹躲避起来,可乱军还是找到了他们。其时已是深冬,饥肠辘辘的军人们当着汉尼拔的面把他的妹妹烹煮充饥,而恶魔的诅咒种子也在那时潜藏于这个孩子的内心,静静等着有一天绽放出邪恶之花。



说不上是不是西方电影惯用的黑化手段,但在电影里汉尼拔战后于苏联(立陶宛当时属于苏联加盟共和国之一)设立的孤儿院里境况依然悲惨,他饱受排挤和欺凌,已经长大的少年汉尼拔(加斯帕德尤利尔 饰)则在英俊挺拔的面容下隐隐透出一股“邪气”,也许是童年遭遇的阴影,又或者是战争让他失去了家庭和亲人,总之这个少年给人的感觉便是丝毫不虚任何人,也硬刚一切欺凌。

好在身处法国的叔叔保罗将其带出苏联,让汉尼拔度过了人生中难得的一段平凡时光。叔叔的妻子紫夫人(巩俐 饰)按电影里的介绍则是来自日本的女子。对于汉尼拔的身世倍感同情,并在他成长时教导他剑道。

影片中懵懂的汉尼拔对紫夫人的情感也描述得颇为暧昧,尤其是当叔叔保罗死后,汉尼拔望着眼前坚强又柔弱的女子心生爱恋,为了她不惜在菜市场与出言侮辱她的屠夫搏斗,消瘦的他打不过身强力壮的大汉被揍得一身青紫,依靠紫夫人对屠夫的死亡威胁才得以脱身。



“保护欲”,我觉得是贯穿电影始终的汉尼拔的心魔,童年妹妹惨遭毒手后他在现场却无力阻止,成年后面对外人凌辱紫夫人他想阻止却是个战五渣,这种心结也是汉尼拔后来“入魔”的动因,甚至我认为汉尼拔在潜意识里已经把“保护欲”扩大为一种病态的情态,而当他个人实力又无法满足内心的保护欲时,用另一种方式释放自己内心的魔鬼以此暗示自己的强大或许才是他最无奈的自我认同。

影片“引导”汉尼拔的食人行为最有力的佐证便是当他第一次下手的对象是屠夫时,他把对方脑袋砍下来。这对于他而言既是直面内心的恐惧,也是将恐惧渐渐升华为“力量”的行为。这种将受害者摆成一种姿势的意识更像一种祭祀。所以汉尼拔食人的动机不单纯是嗜好,更是一种对生存的崇拜。



通俗地说,汉尼拔在杀死第一个人时就完成了自我未来“人生方向”的规划,作为一个医学院学生,他的心智从妹妹被吃的那一刻起就是残缺的,而这种残缺使他无法像同龄人那样正常成长。无论是残酷冷漠的苏联孤儿院还是优雅高级的法式教育都无法将其变成一个正常人。

可以说,失去了一部分理智和判断力的他只是一个被仇恨冲昏头脑的稚嫩少年,只是一连串的动因,如叔叔的去世和紫夫人的忍耐,以及昔日杀害妹妹的那些仇人们的现身让他渐渐变成了一个传奇食人魔。



2

我以前说过,西方世界对东方最直观的文化印象便是日本文化,这一点无须过于玻璃心地去反驳,即便在2010年代后期因为中国的国势曾一度提升,国内资本与国外电影业曾一度合作也无法在深层意识上改观西方人对东方的客观印象。

巩俐女士与国外电影人合作过一些影片其形象也大多是日式的,但有一点:



老外似乎一直分不清中国和日本的物件。包括在《少年汉尼拔》中紫夫人的藏品室里,日本武士铠甲旁放着的中国清朝官员画像等,这类不伦不类的摆设一直存在于很多西方影视剧中。

抛开这些令人无语的道具,巩俐在电影里的表演依然值得肯定,紫夫人是个高贵、典雅、脆弱却坚强的女性。关于这类女性的塑造之于巩俐,除了这部电影外就是《三打白骨精》中她塑造的“白骨夫人”一角,在国王宴乐席间缓缓转头凝视军士时,那眼神酷毙了。



而紫夫人于汉尼拔而言,是他存于世间最后一丝温柔。这一点从他为她单挑屠夫到反派们劫持紫夫人用以威胁汉尼拔时他的反应便可看出。除了前述的内心保护欲外,电影确实在极力塑造两人之间的暧昧情感但表达得不会越界。紫夫人对汉尼拔的转变也一直采取规劝的态度,即便是在其自身安全受到威胁时还是在告诉这个年轻人不要走火入魔。

但一切都回不去了。当汉尼拔杀死第一个人吃下第一块人肉时,食人魔苏醒了。

助他“入魔”的是当年吃了他妹妹的恶棍临死前的一句话:

“你不记得了吗?你也吃了你妹妹的肉。”

深藏于记忆中的罪恶记忆复苏了,汉尼拔想起来在那个寒冬的木屋里,一群魔鬼围着篝火大笑,为了活命,同时也饿到极限的童年汉尼拔也吃下了自己妹妹的血肉……

“你想杀死我们,只不过是灭口而已。”

反派又说。



这时,汉尼拔望着紫夫人便知道他再也不配待在她身边了。他看了紫夫人一眼,义无反顾地低下头咬向反派,耳边响起紫夫人的悲鸣。

魔鬼,如何与人类共存呢?它只能潜伏于人类世界中伺机满足欲望。

在紫夫人悲痛的注视下,汉尼拔手刃了最后一个仇人,趁着夜色消失。

当他再次出现时,一位女探员看着眼前被绑在木板上的优雅的食人魔,似乎也在猜测这个人到底经历了什么……



3

电影一开始是一头野猪在丛林中觅食,这个镜头结合二战的背景暗示着后面的故事本质上就是原始的、野性的。战争让这些人都变成了魔鬼,而在直面生存危机时,人的肉体不仅可供泄欲也是食物的一种。



复仇是少年汉尼拔前期的目标,复仇之后,无处安放的仇恨让汉尼拔照旧惩罚自己:

一个参与吃掉妹妹的食人者,要想继续活着,唯一的方式就是不拿自己当人看,也不拿别人当人看。

在一些史料记载中,关于乌克兰大饥荒的灾后幸存者们有一段描述,大意是当灾情退去后,那些曾经被迫吃人的农民们因为受不了良心谴责纷纷抑郁离世。对于他们来说,终究是要死的,只是死时身上背负着食人者的罪名。却没有人能记得饥荒时代强烈的生存欲。

汉尼拔也一样,他也参与了吃人,尽管事出无奈。他在惩罚那些老兵时也在惩罚自己。所以他深陷于痛苦之中,也导致了他的变态心理。对于他而言,他已不配享受世上美好的事物,如爱恋和保护。



可以说《少年汉尼拔》作为食人魔博士汉尼拔的前传是优秀的,男女主出演本片时也都处于各自最好的年华,“马脸帅哥”还一度成了内地互联网上少数网民的推崇对象,可惜由于种种原因,这部电影当年未能获得成功,可能因为题材或内容实在有些让人不适,但在我看来,《少年汉尼拔》为“汉尼拔博士”的人生凭添了一份别样的悲情和凄美。

包括他与紫夫人的悲伤离别,当河畔那个浑身浴血的少年眼中含泪看着倒在地上的紫夫人时,这位日后大名鼎鼎的魔鬼让人除了唏嘘之外,竟生不出恨意。甚至可能会产生一些念头:

战争的罪过,偏偏让本该生活优渥的男孩承担。



其实早在汉尼拔出现在孤儿院时就应该想到一个问题:

他是怎么活下来的?

这个问题是汉尼拔的悲剧根源,也是历史上所有经历战争和饥荒的幸存者们无法直视的问题。

关于汉尼拔,无关救赎,因为战争的意义在于毁灭和占有,以正义的名义。

关于电影,无关猎奇,因为电影本身只是在告诉观众一句近乎《无间道》里那个站在天台上的刘建明(刘德华 饰)的无奈低语:

“我想做个好人”。

只是汉尼拔会说:

“可惜再也没机会了。”







《四味毒叔》是由谭飞、李星文、汪海林、宋方


 阅读原文 

文章来源: 留园 查看原文
https://www.6parknews.com/newspark/view.php?app=news&act=view&nid=642721
分享文章:
还没有评论
登录后发表评论
返回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