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新能源车到光伏 2023科技产业领域十大关键词(图)

科工力量 0

01.“遥遥领先”(新能源车)

“遥遥领先”成为国内科技圈的热梗。

在9月的问界M7发布会上,余承东90分钟内至少5次提及“遥遥领先”。



这也是2023年中国汽车行业的真实写照,夹杂着战略、技术、品牌、营销、渠道等方面全方位竞争,以及,近乎惨烈的价格战,形成一个热带雨林般繁荣和残酷的生态。

年初,特斯拉打响价格战第一枪,随后,比亚迪、问界、小鹏等品牌迅速跟进,大量品牌被动跟随。2023年1-8月,汽车行业销售利润率低至4.9%,低于整个工业企业5.5%的平均水平。

价格战加速市场新陈代谢节奏,受益方是国产品牌和新能源车。2023年上半年,国内自主品牌销量达到了598.6万辆,比上年同期增长了22.4%,市场份额达到了53.1%。到11月,中国新能源车的渗透率首次超过40% ,国产品牌乘用车市场占有率55%,昔日巨头广汽三菱突然宣布退出中国市场,成为日、韩系合资车率先崩溃的缩影。

2023年还是中国城市辅助驾驶的落地元年。4月份上海车展,余承东喊出2023年城市辅助驾驶覆盖45城的口号,理想、蔚来、吉利、魏牌、智己、百度等纷纷跟进,到年底,华为宣布高阶智能驾驶系统在12月向全国开放,理想、小鹏也纷纷表示提前完成落地目标。

02. ChatGPT(人工智能)


2023年,人工智能的热度贯穿全年。

去年年底,GPT-3通用语言大模型开始“智慧涌现”,ChatGPT在全球高调出圈。

AI行业走过几十年荆棘之路,经历两起两落之后,终于迎来产业落地的“iPhone时刻”。某种意义上来说,“所有业务都值得用人工智能再做一遍”的逻辑是成立的。

国内方面,百度、中科院自动化所、华为、讯飞、阿里云等有相关积累的单位和企业纷纷借势拿出自己的大模型产品,各种基于底座大模型的开源微调模型和行业垂直模型也层出不穷,资本和市场出现“百模大战”。

目前,英伟达GPU芯片+CUDA开发工具+OpenAI的算法和大众影响力+优质英语语料数据+全球优秀开发者+成熟的资本市场,共同构建了一个强势生态。但中国这样的国家,有责任为全世界提供“第二选择”。

人工智能在算力和底座大模型层面呈现“国之重器”的特征,在赋能行业层面呈现“市场利器”的特征,因而适合用新型举国体制的思路去发展。我国发展人工智能的优势有四: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庞大的数据、丰富的应用场景、非常多有潜力的年轻人;同时有四个短板,基础理论和原创算法薄弱、关键核心元器件薄弱、开源开放平台建立不足、高端人才不足。

目前,中国人工智能已经来到全球第二的位置,业内的普遍看法是,中国AI大模型在今年年底追到GPT-3.5的水平,到明年将追到GPT-4水平,差距在逐渐缩小。

03. Mate 60(芯片)

2023年8月29日,一个足以载入中国现代科技史的日子。华为Mate 60 Pro悄然发售,一举点燃了公众热情,每一个关心着家国命运的普罗大众,都在这部“争气机”横空出世后,体验了犹如当年“两弹一星”号外面市时父辈的激情。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Mate 60,同样是整个中国半导体产业在外部疯狂打压下淬炼成钢的象征,从材料到设备,从设计工具到成套工艺,新型举国体制动员起来的雄浑伟力,在2023年实现了被认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冲过暗礁鳞次的险滩,中国半导体产业这艘大船,已经探索出了直挂云帆的全新航路,即便是芯片“卡脖子”公众情绪最具象的载体——光刻机,2023年国内也已取得突破性进展,国望光学这一有望从根本上解决我国DUV光刻机曝光光学系统卡脖子问题的项目,生产基地主体结构目前已全部完工,而瞄准新一代EUV光刻机关键技术,依托中科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成立的光刻光源装备技术重点实验室也已在今年启动筹备。

Mate 60,已经吹响了中国半导体产业全面向上突破的号角,更多激动人心的里程碑,就在不远的前方。

04. C919(国产大飞机c919/民用航空)


5月28日,又一个载入中国民用航空史册的日子,中国自主研发的大型客机C919成功完成首次商业载客飞行。

第二架,8月4日投运,第三架,12月13日投运……9月,东航再次与中国商飞签署购机协议,在2021年签订首批5架的基础上,再增订100架C919。



在上海虹桥机场停机坪拍摄的即将首航的C919飞机(图/新华社)


C919之外,ARJ21新支线飞机在国内外市场的推广取得了良好成绩,累计订单超过200架。CR929宽体客机的研发工作正在稳步推进,预计未来几年将实现量产。在产业链方面,国产大飞机的配套企业不断壮大,涵盖了发动机、航电系统、航空材料等多个领域。

根植于大飞机项目,科工力量正在关注另一个可能出现“换道超车”的领域:低空经济。

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是中国独有的航空产业赶超机会,一是中国通过C919和ARJ21项目,有了独立自主开发飞控系统的能力,培养了大量人才团队;二是中国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变道超车,带来了三电产业链优势,低成本、高可靠性的电机、电池、电控系统在全世界范围内有优势。

同时,电气化还为智能化提供了基础,低空经济成为人工智能产业落地的新场景。

今年10月13日,中国民用航空局颁发全球首张无人驾驶航空器适航证,相关产业明年有望加速发展。

05. 新星球大战(登月、火星、星链 航天/商业航天)

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这句话与现实世界的关联,从来没有像2023年这样紧密。

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三步走”发展战略取得完全成功后,中国载人登月任务在2023年正式批准立项,预计2030年前中国人的脚步将踏上月面。而在海外,SPACE X今年两次星舰试射,则标志着埃隆·马斯克载人火星探索乃至火星大规模移民的梦想,迈出了扎实的一步。



仰望星空的同时,常规航天发射活动2023年也空前活跃,全球今年已成功的轨道发射任务突破200次,中美两国在其中就占到了80%,充沛的发射能力支持下,互联网卫星、5G卫星星座等正从概念加速化为现实,其应用价值获得越来越多的认可。

而要跟上超大规模卫星星座部署的需求,成本低廉、反应敏捷的民营航天是不可或缺的要素,2023年,中国民营航天领域异彩纷呈,7月“朱雀二号”遥二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入轨,缔造了人类航天史上液氧甲烷动力实用化零的突破。

06. mRNA


三年新冠疫情使许多人认识了mRNA这个名词。今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颁发给匈牙利科学家卡塔林·卡里科和美国科学家德鲁·韦斯曼。



匈牙利科学家卡塔林·卡里科和美国科学家德鲁·韦斯曼

正是他们关于核苷碱基修饰方面的发现,从根本上改变了我们对mRNA如何与免疫系统相互作用的理解,使开发针对新冠感染的有效mRNA疫苗成为可能。

新冠疫情让mRNA疫苗名声大噪,但其应用不止于此。目前,科学家正在开发针对许多其他疾病的mRNA疫苗,包括流感、艾滋病毒、疟疾和寨卡病毒等。

近两年来,国内生物医药行业正面临资本寒冬,但mRNA核酸药领域的融资呈现出火热状态,从今年1月到11月,共有31家公司获得了融资,总融资金额近40亿,多家企业的融资超过了1亿元。国内核酸领域融资热度首次超越美国,获得融资的企业数量和融资事件均超过美国。

07. 新质生产力(数字化转型)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期间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这一概念,强调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



新质生产力的提出,如醍醐灌顶,为社会各界深化对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规律的认识提供了全新指引,凝练了近年来数字化、智能化诸多概念的共性特征,并在综合的基础上进行了超越,将之纳入生产力这一本质维度进行了定位。

发展新质生产力,落脚点就在于习近平总书记点名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相关产业在2023年已经交出了一份令人振奋的答卷,以光伏、新能源汽车、锂电池这“新三样”拳头产品为标志,已经成为驱动我国制造业投资、产值、进出口额增长的重要引擎。

08. 供应链全球重构/出海


经历三年疫情、“逆全球化”思潮和资本退潮,制造业从未像在2023年这样受到关注,供应链也成为一门显学。

过去3年,有的声音认为中国供应链在“外流”,有的声音认为中国供应链在“溢出”,墨西哥、越南、印度、新加坡成为关注焦点。

实际上,供应链问题极其复杂,有巨大的灰度空间,有大量的案例需要case by case讨论。横看成岭侧成峰,单纯的“外流”和“溢出”都是片面的观察,主要产业链由谁主导,需要一种围棋思维去做形势判断。



资料图来源:新华社


作为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国家,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中的地位仍然不可动摇。中国供应链正在迅速成长、流动、升级。同时,在多重合力作用下,全球供应链也在形成大分流,越南、墨西哥和印度等国也正在形成新的平行供应链。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强大的供应链并非无所作为,也不能只留在本土,中国制造在全球恶劣环境下仍然能够保持供应链稳定,背后是众多优秀的制造企业作为全球制造中的强节点,依然紧密连接在一起。

09. 国产软件替代

2023年,中国软件产业向“核、高、基”的攻坚捷报频传:3月份,华为轮值董事长徐直军表示,华为芯片设计EDA工具团队联合国内伙伴,基本实现了14nm以上EDA工具国产化,2023年将完成对其全面验证;同年5月,又是华为,在分布于5大洲75个国家的经营分支成功完成首批MetaERP大规模切换,实现了堪称在飞行中更换发动机的壮举;8月,华为HarmonyOS 4正式发布,鸿蒙PC版操作系统也已在坊间热传。



除了传统高附加值、高复杂度软件产品的国产替代,在基于云计算技术的新形态软件领域,我国产业界也取得了不少堪称在全球具有引领示范意义的成绩,尤其在数实融合、促进实体经济数字化转型方面表现优异,今年12月世界经济论坛(WEF)发布的最新白皮书显示,全球年内新增的21座灯塔工厂中,有12座位于中国。

赋能实体经济数字化转型,夯实中国制造长期竞争力的同时,中国软件产业,也正在完成从模仿向超越的大踏步转型。

10. 能源转型(COP28,光伏,电池)

2023年4月,特斯拉对外发布《秘密宏图第三篇章》,系统阐述了其通过终端电气化、可持续的发电和储能,为实现全球可持续能源经济提供可行方案,年末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8)上,与会各方一致同意在2020年代结束前加大气候行动力度,设定了到2030年前全球可再生能源装机量提高至目前三倍、全球平均能效同时倍增的宏大目标。

相互呼应的蓝图愿景,标志着人类能源消费结构转型迎来了更具势能的加速期,我们不仅能够Dream Big,更有了切实的方案Think Big,而这一切转变,离不开中国为全球能源转型注入的“正能量”。



这样的正外部性,一方面表现在新能源产品的成熟稳定供应能力,从光伏风电到储能电池,从单个组件到系统集成,中国新能源产业的超高速发展带动相关产品成本大幅降低,使大面积普及应用成为可能,另一方面,在新能源产品与技术应用上,从电动汽车到绿电装机,中国都已成为全球各国借鉴学习的标杆。

 阅读原文 

文章来源: 留园 查看原文
https://www.6parknews.com/newspark/view.php?app=news&act=view&nid=642658
分享文章:
还没有评论
登录后发表评论
返回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