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疾控首席专家吴尊友去世 享年60岁 疫情3年白头(图)

CDC/新华网 0

知名公共卫生专家、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因病于2023年10月27日,不幸去世,享年60岁。数位吴尊友的同事、生前好友向经济观察网记者证实了这一消息。经历三年疫情,吴尊友的样貌悄然发生着改变,

头发从黑变白,

身体变得日渐消瘦。

三年前,

他是这样的↓↓



这样的↓↓



以及这样的↓↓



到2021年,

他两鬓斑白,

变成了这样↓↓



到2023年,

成了这样↓↓



对此,

吴尊友回应:

“很多人付出比我多,

还有人付出生命代价,

我的这些投入不算什么,

很多人头发比我白得多。”

“作为一名公共卫生人员,

尽自己的力所能及做一点工作,

是对疫情防控的贡献,

也是自己的学习经历中

宝贵的财富。”

吴尊友:为人民赴汤蹈火的医学家

今天,我们失去了一位伟大的医学家——吴尊友教授。 他的离世让无数的人民心中涌起深深的哀伤和怀念。吴尊友教授不仅是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更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医学巨擘。

吴尊友教授的一生都在为人民的健康而努力。他在医学领域的贡献是卓越的,为我国的公共卫生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新冠疫情爆发时,他再次站到了第一线,为抗击疫情提供了宝贵的科学指导。他的满头白发,是他为人民、为国家、为全人类健康所付出的代价。



除了新冠疫情,吴尊友教授在其宏伟的医学生涯中,还参与了许多其他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研究和防控。例如,他在非典疫情中,也是国家的重要顾问,为我国的疾病预防和控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他的研究成果为我国的疾病预防和控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他的每一篇论文、每一次讲座,都充满了对医学的热爱和对人民的责任感。

在他的领导下,多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项目得以成功实施,为我国的健康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不仅是一位卓越的学者,更是一位有远见的领导者。他对待工作的态度严谨,对待同事的态度和蔼,对待学生的态度慈爱。他的人生哲学是:“为人民服务,为科学献身。”

吴尊友教授还曾多次代表中国参加国际公共卫生会议,与国际同行分享我国的经验和成果,为全球的公共卫生事业做出了贡献。

吴尊友教授的为人民赴汤蹈火的精神,是我们这一代人的楷模。他的人生,是一部为人民的生平。他的每一次研究,每一次发言,都是为了人民的健康和福祉。他的离世,是我国医学界的巨大损失,但他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



人们对吴尊友的感情,不仅仅是对一个专家的敬重,更多的是对一个为国家和人民付出的英雄的感激。在社交媒体上,无数的网友为他点赞,为他加油,为他送上祝福。他成为了这场抗疫战争中的一面旗帜,代表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勇气。

我们为有这样的英雄感到骄傲,也为自己是中国人感到自豪。吴尊友教授,您在天堂也要安好。

疾控专家吴尊友——身患重疾,也要用尽最后的力气!

你一定看过这两张对比图,疫情爆发三年,吴尊友教授满头的黑发变成了白发。

今年3月份,全国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开幕,作为本届全国政协委员,吴尊友准备了关于加强公共卫生人才培养的提案。

《面对面》专访吴尊友是提到“三年白头”的问题,

吴尊友当时是这么回答的:

“你这三年的头发这个白跟压力大有没有关系?”这一记者提问时,

吴尊友说:“应该说很多人付出比我多,他们在一线工作,有些人还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所以我的这些投入真的算不了什么,很多人头发比我白得多,我只是通过媒体的宣传,好像感受到我的工作经历。实际上更多人承受比我的压力更大,他们比我更辛苦,而且付出得更多,贡献得更多。”

1963年6月,吴尊友在安徽省黄山市一个小村庄出省,他在18岁的时候考入安徽医科大学,并选择了公共卫生专业。室友说,他上学时学习成绩算不上拔尖,但是不管是生活还是学习都很执著。

后来,吴尊友取得了美国加州大学流行病学的留学机会,并完成了专业硕士和博士的学习。在那个留在国外等于高人一等、飞黄腾达的时代,他毫不犹豫就选择了回归祖国。他说,我们国家的公共卫生人才还很缺乏,尤其是既有一定专业技能,又有实践经验的。做这个工作不是为了个人,而是为了国家、人民的利益。可能现在有些人看到“为了国家和人民”这几个字就会产生本能的反感,但对于靠着党和政府的支持,从小乡村里走出来的他,却将这几个字当成自己的动力和坚持下去的勇气。

新冠疫情爆发后,吴尊友作为国家CDC首席流行病学专家承担了大量工作。很多人不知道,吴尊友教授在2021年1月身体不适但因为工作太忙没有看病,2月的时候确诊了胰腺癌,在浙江做了手术。

去年夏天,癌症已经转移到了肺部,做了二次手术,体重也从135斤掉到了80斤。





胰腺癌是治疗最困难的癌症之一,五年存活率只有5%左右,这意味着什么,大家应该都清楚。

人们看新闻报道吴尊友教授黑发变白,便骂他炒作,殊不知他在身患重疾的情况下忙碌到凌晨只是常事,殊不知他作为首席专家一年上热搜的次数和别人比起来只是零头,殊不知他被骂到关评论仍然坚持科普病毒的真实危害,哪怕世人对他恶意满满,哪怕被说祸国殃民。

没有靠巨大的流量来换豪车换大别墅,没有和药物有利益关系,没有下场为资本代言,他的病情因为忙碌熬夜发展迅速,他做着手术身体剧痛心里想的却是百姓,他在别人试图将病毒阐述成无害的益生菌时还依然坚持科学和正义。甚至除了在报告会等官方场合外,你很少能看到媒体专门采访他的视频。……即使这样,那些媒体还将他的话断章取义,放一个引导舆论恶意满满的标题。

正如有一位网友说的:一个将死之人,用最后的力气,喊出来!可能明知改变不了什么,但依旧尽自己的一份力!

2022年12月初,人们还未看到病毒的真实面目,还没有亲身体验过得病的真实感受,流传在群体之中的声音也是新冠只有4%的发热率,90%感染者都是无症状。

当时的整个网络环境是——谁敢说病毒的危害,就要被群起而攻之。

三年抗疫,让我们逃过了病毒危害最严重的时候,大家现在感染的毒株毒性已经是大大下降之后的了,更不必想象德尔塔和原始毒株的样子。有人给出了上海疫情期间只有4%发热的数字,吴尊友教授却给出了不一样的答案。



我们不论对错,想必每个人都已经在生活中、在平台上听到看到了答案。

-------------------------------------------------------

我们重新回顾一下今年3月份,吴尊友教授采访时的对3年疫情的思考和回答,来再次感受一下这位疾控专家的魅力。

记者:经过了三年疫情挑战之后,你对于未来我们国家的这种传染病的防控,你思考又是什么?

吴尊友:现在我考虑可能还限于公共卫生人才培养的问题,从这次新冠防控来说的话,进一步加强公共卫生人员队伍的培养,应该说是非常重要的。

记者:你觉得最缺的是哪一群人才?

吴尊友:应该说方方面面的人才都缺,所以我们要培养更多的公共卫生领域专家,让他们有足够知识,有丰富经验,在将来遇到类似的或者新的公共卫生问题的时候能够冲上去,能够挑大梁。在传染病防控的领域应该后继有人,所以培养人才,有一支有实力的队伍,对于中国的公共卫生未来是非常重要的。



吴尊友一直奋战在疫情防控一线,作为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他最重要的职责是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其他专家一起,运用专业知识研判疫情走向。

记者:你作为疾控中心的首席流行病学家,你感受到的是什么?

吴尊友:最大的压力就是对疫情形势研判,特别是未来的走向,因为联防联控机制在多大程度上要动员相关部门,多少资源来进行疫情防控,最需要依仗的是研判。那么这个研判对于决策者来说,它是一个决策重要的依据。当然这个是一个团队的工作。我们有好几个数据分析组,每天在半夜12点钟下载,截止到晚上12点,当天报告的疫情数据马上进行分析,这是对总的疫情数据的分析;第二个,我们对局部的聚集性传播的,比方说传播链上有十个、二十个,甚至三十个,这一组传播链条或者疫情流行,有专门的分析小组来进行调查,这些数据综合在一起以后,我们才把它的传播关系,可能的下一步流行趋势做出研判,所以这个还是责任重大、意义重大。

新冠疫情发生以来,每次疫情研判对中国疾控中心的专家来说都是不小的挑战,尤其对于疫情拐点的研判总是慎之又慎。

吴尊友:我们判断的这个拐点,和老百姓理解的可能还不一样,作为专业人员判定,主要判断是新感染,你新感染出现拐点,那也就是说后面疫情很快就会得到控制。

记者:老百姓的判断是什么?

吴尊友:老百姓判断是现在有多少病人。

记者:滞后的?

吴尊友:对,因为新感染和感染以后出现症状,报告上来,这个有一个时间段的,包括你采取措施以后要过一段时间五到七天,你才能看到报告病例数的下降,实际上我们做了分析以后,有充分的证据支撑这样的研判。

除了对疫情形势进行研判之外,作为中国疾控中心的专家,吴尊友还需要经常深入疫情发生地开展查找传染源的工作。在吴尊友看来,查找疫情传染源,抽丝剥茧的过程有点像破案。

记者:如果说把它比作一个破案过程的话,实际上这是跟时间在赛跑,因为病毒变的速度太快了。

吴尊友:一个是时间紧,最重要的就是我们的能力在多大范围内,能够把这个问题查清楚,会涉及你在多大程度上能够把该收集到的信息都能收集到,把收集到的信息都能够分析到位,当信息出现矛盾,不对称的时候你怎么来处理这些。



新冠疫情发生三年以来,因为随时都会有任务,吴尊友时刻都处于待命状态,除了高强度的工作,他内心也承受着压力。

记者:如果从科学的角度来说,其实流行病学家做流行病研究的时候,某种程度上是不是也跟科学家做科研差不多,有的时候做实验也会失败,但是对于流行病学家来说,允不允许做出错误的或者并不合乎实际的判断?

吴尊友:无论是实验室也好或者流行病学也好,大家都不希望出现错误。尤其流行病学涉及人群的,特别是在一些重大传染病情况研判的时候,这个是不允许出现这样错误的,当然不允许和可能会发生是两个概念。所以在这样的一个情况下就成立了专家组,那么专家组可以联合来研判,联合研判应该还是考虑得比较全面,它的风险就比较小。

不少时候,吴尊友不得不面对社会上的一些质疑之声。

记者:面对这些让人看了以后很不舒服的这种外界的回馈之后,你会怎么样?

吴尊友:作为专业人员,有的时候你得有这样一个胆识或者魄力去做这样决定,这样研判,这样能够把正确的信息及时告诉老百姓。比如,最近关于疫情基本控制这样一个研判,那么这样一个研判分析就是在全国性范围内大规模的流行结束了,或者说全省性的范围较大规模的流行就不大可能发生了。但是有些受众听完了以后,认为疫情过去了,就像非典一样就没了,就不会再来了,不会再发生了。

记者:会这样吗?

吴尊友:至少到目前为止,世界卫生组织还没有宣布全球公共卫生紧急事件终止,就是新冠仍然是目前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问题,新冠还对人民的健康构成威胁,从这个角度来说,并没有说它就完全过去了。



记者:回过头来看,你这三年的头发这个白跟压力大有没有关系?

吴尊友:应该说很多人付出比我多,他们在一线工作,有些人还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所以我的这些投入真的算不了什么,很多人头发比我白得多,我只是通过媒体的宣传,好像感受到我的工作经历。实际上更多人承受比我的压力更大,他们比我更辛苦,而且付出得更多,贡献得更多。

记者:你打量自己的这份工作,公共卫生或者流行病学家他身上担的责任是什么?

吴尊友:没有考虑那么多,觉得自己做力所能及的工作,把自己能做的做好就行了。过去三年,应该说中国疫情总体形势在控制住的情况下,就像中央政治局会议说的极不平凡,作为一个公共卫生人员尽自己的力所能及做一点工作,那么也是对疫情防控的一个贡献,同时对自己还是一个学习经历,都是宝贵的财富。


 阅读原文 

文章来源: 留园 查看原文
https://www.6parknews.com/newspark/view.php?app=news&act=view&nid=632859
分享文章:
还没有评论
登录后发表评论
返回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