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科大校长获巴克利奖:系首位获该奖中国物理学家

澎湃新闻 0

澎湃新闻从清华大学获悉,10月24日,美国物理学会(American Physical Society)宣布,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南方科技大学校长薛其坤,获得本年度的巴克利奖(2024 Oliver E. Buckley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Prize)。这是该奖自1953年设立以来首次颁发给中国籍物理学家。

薛其坤 清华大学 图
巴克利奖被公认为是国际凝聚态物理领域的最高奖,旨在表彰在凝聚态物理领域作出卓越贡献的科学家。

薛其坤和美国哈佛大学教授Ashvin Vishwanath共同凭借“对具有拓扑能带结构的材料的集体电子性质的开创性理论和实验研究(groundbreaking theoretical and experimental studies on the collective electronic properties of materials that reflect topological aspects of their band structure)”获奖。

凭借拓扑绝缘体研究和在拓扑绝缘体中发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的创新突破,薛其坤成为巴克利奖设立70年以来首位中国籍的获奖者。

薛其坤和他所率领的研究团队多年来在拓扑绝缘体及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相关领域持续深耕、锐意创新,并取得了不凡的成果。

量子反常霍尔效应是凝聚态物理中的一个重要量子效应。长期以来,使其“现身”并实现实验观测难度极大,是无数研究者奋力追寻而不得的科学目标。

2009年起,薛其坤联合来自清华大学物理系、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多个研究组,组成攻关团队,一起从拓扑绝缘体研究方向尝试攀登这座科学高峰。

2012年底,在克服了一道又一道难关后,薛其坤和团队终于成功地在实验上观测到了量子反常霍尔效应,成为“世界首次”。该成果于2013年3月在美国《科学》(Science)杂志发表,审稿人予以高度评价,称之为“凝聚态物理界一项里程碑式的工作”。

这一中国科学家在实验上独立观测到的重要物理现象,被视为全球基础研究领域的重要科学发现,是世界物理学界最为重要的实验进展之一,为后续国际凝聚态物理研究引领了新的方向。近年,国内外多支研究团队在此基础上取得了新的突破。

而在应用领域,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及其无耗散边缘态,又将可能在未来被用于发展新一代的低能耗电子学器件,解决一系列瓶颈问题。

“成果的取得,得益于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科技实力的持续壮大和基础科学研究的长期深厚积累。这一荣誉,属于团队当中的每一位研究者,更属于国家。”薛其坤说。

澎湃新闻注意到,薛其坤还是2016年未来科学大奖“物质科学奖”、2020年度菲列兹·伦敦奖等世界级科学大奖的获得者。

巴克利奖由贝尔实验室设立,旨在表彰对凝聚态物理做出杰出贡献的理论或者实验物理学家,通常每年授予一位获奖者,但有时也允许分享。此前曾有两位华人获得过该奖。2012年,斯坦福大学华人教授张首晟由于研究“量子自旋霍尔效应和拓扑绝缘体”曾获得该奖。2016年,麻省理工学院 (MIT) 华人教授文小刚凭“拓扑序理论,以及拓扑序在众多物理系统中的后果”的研究获得该奖。

阅读原文

文章来源: 文学城 查看原文
http://www.wenxuecity.com/news/2023/10/24/125243437.html
分享文章:
还没有评论
登录后发表评论
返回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