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人为何非要发动太平洋战争

冷兵器研究所 0

作者|冷研作者团队-吹雪

字数:6886,阅读时间:约18分钟

编者按:“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企图以武力征服中国的开端,是中国抗日战争的起点,揭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东方战场的序幕。那么,在通过“九·一八事变”侵占了中国东北,之后又在“七七事变”掀起全面侵华战争的日本天皇裕仁,为何又执意发动太平洋战争?这个过程又是如何决择的呢?

裕仁视野下的南进战略与日德军事同盟

1938年夏天,虽然此时的侵华日军深陷战争泥潭,但是“北进派“依然对进攻苏联念念不忘。凑巧的是当年6月由于苏联的“大清洗”使得一个叫柳什科夫的苏联内务部远东局局长携带了大量远东苏军机密叛逃来到了“伪满”。并要求“伪满”向其提供“保护”。

于是关东军把立刻把这情况汇报给了参谋总长闲院宫亲王。根据裕仁之前与关东军的“约定”关东军可以随时向苏联发动进攻。再加上1938年5月的近卫内阁改组,发表了《对华宣战声明》的“统制派”原陆军大臣杉山元被“调任”陆军参议官。原关东军中曾经的高层板垣征四郎和东条英机中则升任了陆军大臣和陆军省次官。因此关东军和驻朝鲜第19师团立刻对苏联发起了进攻。

由此爆发了“张鼓峰事件”(也称“哈桑湖事件”)。

只不过这次裕仁的表现完全可以用“旁观者”来形容。

7月21日裕仁召见了板垣征四郎。当板垣征四郎询问裕仁是否可向苏联派兵的时候遭到了裕仁的反对。但是当7月29日当关东军与苏军冲突开始后,裕仁还是下令:“望前线将士坚守边界。”而且还让亲信东条英机派了个人前去督战:田中隆吉(川岛芳子的姘头)。

结果在苏军强大的火力优势下关东军大败。到了8月10日双方通过外交谈判暂时停止战争。而关东军也撤出了张鼓峰。

事后裕仁没有对此次战败追责。但是为了让关东军“挽回颜面”,裕仁批准了参谋本部的一项提议,向中蒙边境集结兵力和物资以便时机到来之后再次对苏联发起攻击。

从裕仁对“张鼓峰事件”的处理过程来看就和“九一八”时完全一样:“北进战略”打赢了算我的,打输了是关东军自己的事。(可惜的是苏军和奉军完全不是一个量级)

不久之后武汉会战结束。日军付出了巨大伤亡后的当务之急就是进一步掠夺中国资源与打造“南进”基地,为此裕仁在1938年11月30日的御前会议上下令攻占中国海南岛。到了1939年2月裕仁便派他的弟弟:毕业于江田岛海军兵学校的高松宫宣仁亲王参与了攻打海南岛的战役。3月间还占领了南沙群岛的大部分岛屿。

而此时的欧洲也正笼罩着战争的阴云。希特勒为了防备苏联便下令里宾特洛甫让日本和德国、意大利签订一个三国军事条约。

但是裕仁长期以来对于“北进战略”其实并不上心(至少比起“南进”来,都只是应付关东军而已)。因此对德国提议如何一起防备苏联一直都没有给予答复。

到了1939年4月24日,希特勒命令里宾特洛甫向日本驻柏林大使大岛浩下了“最后通牒”:如果日本还不尽快做出答复,那么德国将考虑与苏联改善关系。

这对于日本来说将是个最坏的结果,因为这样会使得苏联很有可能从西线调集兵力而增强远东的军事力量,刚在张鼓峰吃了败仗的日本陆军已经很难再从中国战场调更多的兵力来防御苏联对“伪满”可能发起的进攻。

因此裕仁同意了签订军事条约。但为了保留颜面还是提了两个要求:1.不得对外宣称三国结盟。2.日本不会对全部与德、意交战国宣战。

4月25日,日本内阁召开“五相会议”(首相、财相、外相、陆相、海相)并一致通过裕仁的决定。而希特勒接到这样的消息后非常愤怒的拒绝了裕仁的条件。并且命令里宾特洛甫操办与苏联签署条约。

当德国与苏联开始谈判的消息传到东京后,裕仁的“对策”是用1936年与德国签订的《反共产国际条约》来要挟希特勒。

因此没多久“诺门坎战役”爆发了。

只不过当战役爆发后,希特勒的反应是和斯大林在8月19日签订了两国互不侵犯条约。然后朱可夫很快就用钢铁洪流辗压了“武士道”。到了8月31日苏军的坦克已经在“伪满”边界集结。但就在朱可夫准备进一步发起攻击时他接到了前线军队全部调头往西前往波兰的命令。

面对这样的战果,往日不可一世的关东军此后再也没有了“北进”的底气。而裕仁和他身边的人也知道了希特勒是不可信的。

仅管如此裕仁仍然不得不考虑与德国加强关系。因为在中国内地有大量租界并未被侵华日军占领,因此当与英、美等国的利益冲突不断增大的时候,与德国进一步加强关系就成了一个必然的结果。尤其是在1940年1月《美日通商条约》到期后,罗斯福已经不打算续约。

之后的1940年6月法国沦陷之后,德国在欧洲取得的巨大胜利刺激到了侵华日军。也更刺激到了裕仁。

6月19日,裕仁命令日本驻德国大使来栖三郎重新接触里宾特洛甫。但是遭到了冷落。

▲电影《虎虎虎》截图:来栖三郎剧照湾

而在日本国内,裕仁则加紧部署“南进战略”。7月22日第二次近卫内阁成立后4天的内阁会议上,通过以“大东亚新秩序”为原则,加快完成“国防国家体制”的战争准备。

7月29日裕仁召见了最高统帅部的皇族成员来到皇宫。先是询问伏见宫亲王关于对美作战的情况。随后又询问“南进战略”中占领东南亚、澳大利亚等地的可能。因为这些国家的周边盛产石油、橡胶等战争资源。

而军部的回答则是“南进战略”实施的最好时机是德国占领英国。但裕仁却通过近臣木户幸一传达了他认为的“好时机”:日本与美国关系改善之后。(由此看来裕仁不仅对于战争不仅有清醒的认识,更知道双方实力的差距)但是在此之前如果英美加强了东南亚的防御,那么日军对此处的进攻会越发困难。

到了8月13日,在伦敦空战中久攻不下的希特勒终于想起了日本。里宾特洛甫派出了海因里希·斯塔默于8月23日启程前去东京谈判。

▲电影《伦敦上空的鹰》海报

当见到谈判的“曙光”自后,裕仁居然批准了时任外相的松冈洋右的要求:裁撤了39名亲英美的驻外外交官。

但是到底要不要与美国开战,内阁并没有统一意见。尤其是遭到了海军的反对。其中的代表则是8月间向首相近卫文麿直言的山本五十六。

为此9月4日近卫文麿觐见裕仁时表示:日本必须与美国开战,为此与德国结盟是理所当然的。而且陆相与外相已经在8月17日就表示同意。但遭到了海相吉田善吾的反对。

▲电影《虎虎虎》截图:吉田善吾剧照

当“御状”告到了裕仁那里之后,吉田善吾第二天便辞去了海相职务。

9月9日,裕仁主动出席了宫内省、政府、大本营联合会议。会议上裕仁亲自询问了接任的海相及川古志郎关于对美开战的问题。有了吉田善吾的“前车之鉴”,海军部终于同意了对美作战。

9月10日海因里希·斯塔默与外相松冈开始了最后的谈判。只不过整个过程中松冈的角色更像是个“传话筒”:他对于德国开的每一个条件都要向宫内省请示。也就是说整个过程裕仁是参与并且清楚每一个细节的。

9月11日日文、德文两版合约书制定完成。9月12日最终文本出现在了裕仁的面前,9月13日裕仁批准条约。9月19日裕仁召开御前会议并一致通过与德国的军事同盟。(在德国签约的则是前文提到的日本驻德国大使来栖三郎)

在此期间裕仁的“南进战略”也正式拉开了序幕:9月14日裕仁通过近卫内阁发布了第458号大陆命:“进攻法属印度(越南)。”虽然表面上声称日军要进入越南北部,其目的是要包围中国。但是谁都清楚占领越南的战略目的不仅是针对中国,更是对英美法荷等国开战的第一步。

而日军在9月23发动攻势后,当地维希法国军队只抵抗了3天便投降。罗斯福也在9月26日当日下令对日本禁运钢铁。

“南进”与“北进”:裕仁最后的决断

日本敢于发动太平洋战争,除了美国对日本的物资断供和裕仁的旨意之外也离不开几个最关键的人物:铃木贞一、松冈洋右和山本五十六。

铃木贞一的作用则在统战方面,尤其是筹款。

1941年年初,不仅海军新舰船和舰载机无法按时制造,就连所需战争经费也无法筹集。为此裕仁命木户幸一先是撤换了通商省中的各级官员。新任官员则由木户亲自委派。并加大了对于中国各项资源的掠夺。执行这一命令的就是铃木贞一。因为在1941年4月,铃木退出了陆军,担任企划院总裁。这个职务的主要工作就是组织财阀在中国与各海外殖民地进行经济掠夺。

至于松冈洋右则自幼生长在美国俄勒冈州。他不仅是日本签署轴心国的谈判代表,1933年2月24日代表日本退出国联的也是此人。而且此人的“战略头脑”绝对和石原莞尔有的一比。

同样在1941年年初,担心苏德关系的裕仁交给了此人一个新的任务:与斯大林谈判中立条也。而此举却遭到了近卫文麿的反对。因为松冈曾经任职满铁,而且与皇道派老军人田中义一、政界元老西园寺公望都是故交。因此近卫向裕仁进言派此人前去的成功几率会很低。

▲松冈洋右

但裕仁还是很放心的将这项外交工作交给了松冈。毕竟松冈此前很好的完成作为“传话筒”的工作。

而松冈也没有辜负裕仁对他的信任。

3月11日裕仁亲自为松冈送行。3月12日松冈正式出访苏联,陪同人员中也包括了他的故人之后:西园寺公一。

3月15日松冈抵达莫斯科,做了诸多试探性工作之后启程去了德国。3月26日到达目柏林。从3月27日开始就与德国高层接触。期间希特勒甚至两次接见了他。而里宾特洛甫也向松冈保证,如果苏德战争爆发,德国会在几个月之内战胜苏联。

在德国的试探性工作结束之后,松冈又去了意大利。在罗马的几天内法西斯的创始人光头男也接见了他。松冈也同样没有透露日本的任何战略意图。随后他又回到了德国并再次与希特勒会谈。

此时的松冈对于欧洲与苏德局势已经是了如指掌。于是4月6日松冈再次启程前往莫斯科。4月8日松冈第一个拜访的是很出人意料:美国驻苏联大使劳伦斯·斯坦哈特。并且向其坦言日本不希望美国站在中国与英国的一面,而且罗斯福对于中国的“援助”正在使“两国人民痛苦”。

这样的言语纯属满口胡言,好在劳伦斯也并没有将与松冈的谈话汇报给华盛顿方面,反而将松冈的大言不惭一五一十的汇报了上去。

结果没捞到好处的松冈在第二次拜访劳伦斯时居然发起了战争威胁:德国正在迫使日本与苏联签订中立合约(其实是裕仁的亲令),如果合约签订,那么美国就会是日本和德国的下一个敌人。但是劳伦斯同样将松冈的言语当成了“放屁”。

而松冈眼见威胁都不成只得去见了苏联人民委员会第一副主席莫洛托夫。而且还玩了把“欲擒故纵”:当他见到莫洛托夫的时候表示日本对于和苏联签订条约没有兴趣。莫洛托夫只得将此“结果”报告给了斯大林。

于是在真正和斯大林谈判的时候,松冈为日本守住了“底线”:本来斯大林想要将萨哈林岛(曾经的中国故土库页岛)南部收回(日俄战争之后由日本实施该岛南部主权)。但松冈靠着出色的谈判技巧只将原俄属北部的资源开采权让给了苏联。

4月14日,双方在克林姆林宫签订了《苏日中立条约》。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双方战争就不可能爆发。尤其是几个月后苏德战争爆发。日本就面临着最后一次的战略抉择。

6月22日,当苏德战争开始后松冈第一时间觐见了裕仁,作为当时对欧洲和苏联、德国最为了解的外交官他建议裕仁立刻出兵苏联的东西伯利亚。当裕仁问他正在进行的“南进”战略又该如何处理时,松冈的回答居然是对南北两线同时发动战争。

6月24日,裕仁和陆军参谋总长杉山元研究了当时的形势并对陆军作战能力做出了评估。当天下午的联席会议上松冈发言时表示日本应该立即“北进”,但立刻遭到了海相及川古志郎的反对。松冈则继续“据理力争”:“如果日本在德国进攻苏联时毫无作为那么将无法瓜分战利品。”此后由于双方各执一词争论多日无果。

▲杉山元

而裕仁的选择依然是南进。

那么为什么裕仁这么执着于南进?

6月25日杉山元进言应当执行“南进战略”并解释说:“中国与东南亚对于日本而言是“包围圈”这样对于“帝国”的“大东亚共荣圈”战略尤为不利。”因此日本必须尽快在东南亚获得殖民地以便掠夺原材料。

到了6月30日的联席会上松冈居然对裕仁造了“谣”:攻占东南亚就会难以获得石油。陛下如果明白,就应该改变主意。

这种对“神”的“造谣”使得松冈彻底失去了他的话语权。

而在事实上杉山元已经向裕仁说明:“现役大部分的陆军被“锁”在了中国内陆,这样根本无法发动对苏联的全面攻击。”而海军军令部长永野修身也向裕仁说明:“让已经在南方的海军重新部署对北方的攻击至少需要五十天。”

而且就在6月30日当天参谋本部收到了辻政信(原关东军作战参谋后调任台湾驻防军参谋)的一份谍报:马来亚、菲律宾、荷属东印度等地的防御工事极不完备,日军完全有可能在南进时赢得胜利。

就这样“南进”与“北进”的争辩联席会议上算是结束了。

7月2日,裕仁批准了向“南进”,放弃了“北进”的最后一次机会。

而等待松冈的只能是被革职。但是首相如果因为与外相不合而将其革职很容易落人话柄而且外交的工作还需要人做,因此近卫内阁因为这次战略选择不得不在7月15日宣布第二次近卫内阁总辞职。

但要让关东军彻底放弃“北进”,裕仁还是派了一个人前去关东军担任要职。

这个人就是山下奉文。

此时的山下奉文刚从欧洲前线对德国做了军事考察。他在7月16日觐见裕仁时坦言:“对比欧洲,日本陆军不仅装备落后,而且缺少重型武器。”因此建议:“如有可能,最好暂停所有战争计划2年以发展武器装备。但考虑到战争不可避免,陆军在南方的作用肯定胜过北方。”

而美国也很快给了裕仁开战的“借口”:7月18日,正当日本国内忙于近卫第三次组阁的时候罗斯福批准了冻结日本在美资产、暂停了包括石油、机床在内的日美全部贸易、美国口岸的日本船只不得起航的决议。决议中的大部分提案于7月25日生效。7月28日荷属东印度跟随美英两国之后切断了对日本的石油供应。到了7月31日美对日所有决议全部生效。

此后对于日本来说只有两个选择:马上对美开战或者永远不开战。

于是裕仁下定了最后的决心:“南进”。

珍珠港

当裕仁决定了“南进”之后,军事上的如何对美国发动进攻则成了山本五十六的课题。

山本五十六真正在日本海军中出名,不是因为1924年12月就任日本海军霞浦航空队教官兼副长之后,由他所训练的航母舰载机飞行员在中国战场上的表现使他赢得了更多的“赞誉”(所以对中国人来说他也是个恶魔)。而是他在伦敦海军裁军会议中,为日本海军争取到了美国海军73%的吨位和无限制造航母舰载机的条约。

此后的山本一路平步青云。到了1940的夏天时任海军大将、联合舰队司令的他已经制定出了攻击珍珠港的计划(此时是制定出,开始制定应该是早于这个时间)。并在当年11月末,通过海军军令部的高松宫宣仁亲王(时任中佐),把珍珠港的攻击计划书上呈到了他的皇兄裕仁的面前。

▲电影《虎虎虎》截图:山本剧照

裕仁看完该计划书后便让高松宫组建一个核心圈进行评估。此后的高松宫“邀请”了海军少将大西泷次郎(此人后来组建了神风特工队),和源田实中佐(1938年11月任驻英武官,也算是亲眼见证了“伦敦上空的鹰”,1940年10月回国。战后还担任了航空自卫队司令)一起研究了该计划书之后,海军部立即在九州南部的鹿儿岛开始了备战的训练。

▲电影《虎虎虎》截图:源田实剧照

至于裕仁本人则在1941年8月份的第一周开始将大批国内预备队调往“伪满”。这样也就制造出了即将同苏联“开战”的假象。但实际上是与关东军“换防”:把新兵补上去的同时把老兵调往南方。执行这一命令的就是山下奉文。

8月的第二周裕仁开始了与山本进一步研究攻击珍珠港的计划,而传达山本“意见”的人则是皇族成员的海军大学教导小松辉久(北白川官能久亲王第四子,小松官彰仁亲王的养子)

9月6日,裕仁召开御前会议。会上裕仁的“发言人”枢密院议长原嘉道表示:“在10月15日完成备战。但应该仍以外交手段与美国谈判,如果“奇迹”发生,则立刻停止备战。”但在实际上美国开出的条件是日本从中国撤兵。所以在会的人都揣着明白装糊涂:所谓“奇迹”根本不可能发生。

会议结束后近卫文麿约见了美国驻日大使:约瑟夫·克拉克·格鲁。为了保密会见的场所则在伊藤博文养子伊藤文吉的宅邸。约见的目的则是为了格鲁帮忙安排近卫与罗斯福会面。(仅管近卫的目的没有达成但是格鲁这个人对于日后美国保留天皇制起了很大作用)

▲电影《虎虎虎》截图:近卫文麿剧照

9月21日,山本开始拟订第一号命令。

10月10日,裕仁设立了“南进”陆海军联合作战司令部,并且要求内阁在10月15日最后期限前完成备战。但是近卫还是没能完成任务:没能见到罗斯福。所以近卫不得不第三次内阁总辞职。接任的东条英机则在10月30日内阁陆海军联系会议上做出了12月初对美开战的决定。11月1日裕仁批准了山本的第一号命令并在11月3日的御前会议上通过。

▲电影《虎虎虎》截图:东条英机剧照

11月13日裕仁对山本的计划做了最后的复审:决定将攻击日期定在12月8日。

11月26日山本率领的舰队在千岛群岛的择捉岛完成集结后离开了该岛的单冠湾。

12月2日裕仁下令山本舰队于12月8日对珍珠港发起攻击。

于是裕仁发动的太平洋战争爆发了………………

▲电影《虎虎虎》截图:渊田美津雄剧照

阅读原文

文章来源: 文学城 查看原文
http://www.wenxuecity.com/news/2023/09/18/12524839.html
分享文章:
还没有评论
登录后发表评论
返回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