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英国追讨中国文物?《逃离大英博物馆》破3亿次点击

联合早报 0



中国社交媒体上当下最火的影视作品,恐怕不是什麽明星大製作,而是一部总长不到20分钟的自媒体小短剧——《逃离大英博物馆》。

这部作品8月30日发佈首集,星期二(9月5日)发佈第三集大结局,截至星期四,已累计在短视频平台抖音获得了超过2.9亿的播放量,相关词条热度更是超过10亿;影片正片在视频网站Bilibili(B站)的播放量也合计超过1600万次,且仍在继续增长。

短剧的两位「90后」主创兼主演「煎饼果仔」和「夏天妹妹」(抖音用户名)也在作品发佈后,全网平台累计涨粉超过500万,并接受了官媒央视新闻採访。CCTV6电影频道在9月2日大结局未播前,还点名表扬了这部作品的立意和情怀,并指其已火爆出圈。

 截至星期四(9月7日),《逃出大英博物馆》在抖音已获得超过2.9亿播放量。






 

《逃出大英博物馆》讲了什麽?

《逃出大英博物馆》将大英博物馆中的展品拟人化,讲述了其中一盏小玉壶「出逃」,与在英国的中国小记者张永安相识相知,并一同回到中国,为大英博物馆中其他中国文物传递家书的故事。

短剧前两集连续两天放出,片长分别只有两分多钟和四分多钟,主要讲述了两个主角在英国的相处日常,但通过各种煽情细节和伏笔,充分调动了中国观众的好奇心和期待。





例如,片中「夏天妹妹」饰演的小玉壶说她找不到回家的路,还问「煎饼果仔」饰演的张永安是不是要带她回中国,以及「黑眼睛、黄皮肤,能听得懂我说话的就是家人」等金句,打动了不少中国网民。

在吊足胃口之后,大结局中两位主角返回了中国,在游山玩水体验民俗之后,前往了博物馆。不过,与很多网民猜测小玉壶是要回国向官方求助、解救其他展品不同,她只是掏出了厚厚一沓信件,寻找大英博物馆其他展品的「亲人」,给它们念诵家书,之后返回了英国。



剧情中,小玉壶带著多封大英博物馆藏品的「家书」前往中国,念诵给在中国的文物。(《逃离大英博物馆》影片截图)

片中,小玉壶说她选择回去,是因为「中国人不做那种偷鸡摸狗的事,总有一天,会风风光光、堂堂正正地回家」;片外,无数中国网民在影片弹幕和评论中,盛赞这句话体现的格局,称之为「大国风范」。

影片最后,还蹭了一下大英博物馆文物失窃新闻的热度,男主角张永安成了一名新闻播报员,播报著多国文物从大英博物馆突然失踪又被突然找回的新闻。

这部短剧的剧情并不複杂,没有过多反转,也并未深究逻辑细节,而是以片段式文艺片的风格讲述了两位主角的经历,并通过多种不同的配音,佐以文物的实拍画面,在诵读家书环节让更多文物有了个性,通过一系列「金句」打动观众。

 

是匠心之作还是话题红利?

短剧中出现了十馀件藏于大英博物馆的中国文物和它们的「家书」。图为大英博物馆一具木雕观音像。(《逃离大英博物馆》视频截屏)

据中国网民和媒体盘点,片中出现的文物包括中国博物馆中的琴师陶俑、唐三彩马、龙耳虎足铜方壶等,以及藏于大英博物馆的金代三彩罗汉像、明代龙纹琉璃砖牆、「家国永安」题记瓷枕、木雕观音、象牙鬼工雕球等十馀件。当然,这只是大英博物馆约2万3000件源自中国的文物中的冰山一角。



大英博物馆有约2万3000件源自中国的文物,图为其中之一的明代龙纹琉璃砖牆。(取自大英博物馆官网)

 

 

希腊等国再次要求大英博物馆归还文物

除了博物馆,两位主角也去了天安门看升旗、到成都看大熊猫,还体验了太极拳、戏曲、吹糖人、打铁花等民俗活动,细节之丰富,甚至算得上一部文化宣传片。

可想而知,这部短剧获得的好评居多。不少中国网民在社交媒体和影片评论中留言称「看哭了」,感动于影片中文物与文物、文物与人的真情和家国情怀,也盛赞结尾处理上的巧妙与大度。

不少网民也自发地为影片中的细节注解,例如主角小玉壶「中华缠枝纹薄胎玉壶」,是一件2017年被大英博物馆买走的现代工艺製品而非古代文物,是因为这样的她才「清清白白,认得回家的路」;又比如取景选在河南博物馆,是因为「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短剧中小玉壶的原型是中华缠枝纹薄胎玉壶,是苏州玉雕艺人俞挺的作品,于2017年被大英博物馆购藏:





官媒中国新闻网星期三也发文,称赞《逃出大英博物馆》是一部兼具创意与深度的作品,蕴含著浓厚的家国情怀。文章称:「小短剧也有大视角,新时代的自媒体人年轻又赤诚,有理想、肯实干。」

不过,中国互联网上同样存在批评的声音。其中一派批评者认为,与其通过文艺作品煽情调动民众爱国情怀和民族情绪,不如规范国内的文物保护制度、提高博物馆管理水平,再通过官方渠道追回文物来得实在。

另一些网民则指出,这部短剧只是披著家国情怀外衣的「甜宠剧」(即以爱情为主线的影视剧),过多渲染男女主角之间的情感,但在剧情人设和拍摄製作上还有诸多瑕疵,算不上佳作,完全是因为选对了话题才走红。

 

 

天时地利人和的爆红

文物拟人不是新鲜的概念,中国央视《国家宝藏》节目也曾拍过流失海外文物拟人的故事,但这部短剧的推出,正赶上大英博物馆2000余件文物被盗一事。



在大英博物馆近期发生文物被盗案件后,希腊、尼日利亚、中国等国呼吁其归还文物。(Getty)

大英博物馆馆长菲捨尔8月25日因文物遗失宣佈辞职,希腊、埃及、尼日利亚等国家也纷纷要求大英博物馆归还该国文物。中国官媒《环球时报》8月27日也发表社论,措辞强硬地要求大英博物馆无偿归还中国文物,当时相关词条也曾衝上新浪微博热搜榜首。

《逃出大英博物馆》在中国走红,也受到了英国媒体关注。虽然普遍对影片本身没有什麽批评,但英国广播公司(BBC)等也在报道中指出,中国官方近年来愈发重视文化遗产所有权,并以此强化民族主义情绪、推动民族身份认同。

BBC报道列举的例子,包括去年国际奢侈品品牌迪奥半身裙被指抄袭中国传统服饰马面裙,引发中国民众抵制,以及今年年初「农历新年」英文译法引起争议期间,有中国博主到大英博物馆拍摄中国文物「想回家」的视频,进而催生了这部短剧。

《逃出大英博物馆》得以在同类作品中脱颖而出,靠得是主创团队花费数月打磨剧本、多地取景拍摄的用心;而这个题材的作品能爆红出圈,则离不开「天时地利人和」的宣传配合。

天时,在于短剧发佈正赶上大英博物馆文物失窃事件在中国社交媒体发酵的时机;地利,则是抖音平台拥有海量用户,有利于片段式的剧情快速在网络传播;最为重要的人和,则在于中国民间确有对海外文物的感情和对其归国的期盼,官方也有意为影片「上价值」、强化这种民族情绪。

历史文物究竟该在哪裡,要看文物保护专家的意见和国家之间的外交周旋,不是一部短剧或一份情怀可以决定的。但这样的民间作品,能让更多人接触认识到历史文物,也算是件好事。

 

阅读原文

文章来源: 文学城 查看原文
http://www.wenxuecity.com/news/2023/09/10/12511895.html
分享文章:
还没有评论
登录后发表评论
返回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