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市连夜涨价?别被忽悠瘸了!房企倒逼民众买房(组图)

牲产队 0



在认房不认贷政策实施后,不少楼盘连夜涨价,还有取消优惠,变相涨价的,极力营造一种“再不买,楼价就要上涨”的紧张氛围。房企的目的无非就是让用涨价来倒逼大家赶紧买房。可在队长看来,这个方法已经过时了。涨价去库存,已是行不通了,这不过是一种简单的逼单技巧。

买房的人一直都有,但楼市的不确定性会让购房者犹豫不决,边走边看,大家都怕买了山顶票,买完就走下坡路。这时,最好的选择就是观望,或者多盯几个楼盘,看看谁家又打折了,谁家又降价让利了。等到自己觉得各方面都合适了,差不多了,才会下手去买。



作为房产销售,在客户犹豫不决的时候,就需要来一手逼单:“赶紧买吧,不买,明天就涨价了。”这种逼单技巧有没有用呢?还是有一点用的,可以短期内促进成单率。尤其是北上深广等城市,房价相对比较坚挺,即便有下跌的空间,下跌幅度也已经很有限了。在一个紧张的氛围中,还是比较容易被忽悠上车的。

但所谓的“房价上涨”,它的市场逻辑还是没有变化。“涨价去库存”只适应于大家有钱,随时可以买,而不适应于大家没有钱,你涨价,就更买不起了。国家出政策,降利率、降首付,都是因为大家没钱了,才主动降低购房门槛,让需要购房,而资金又不足的年轻人,买上自己的房子。在这时候,搞“涨价营销”,不过是房企的自娱自乐,有那么一点作用,但作用不大。

没房的人,暂时买不起房,有钱的人,房子太多,不需要买房。这就是当下,中国楼市的基本现实。对有钱人而言,多买几套房,就是为了实现房产增值。若是不能实现房产增值,为什么不把钱握在手里呢?何必去多持有一套房呢?未来,若是征收房产税,岂不是增加自己的持有成本?

而且,在认房不认贷政策实施后,出现了一个两极分化的特点:一个是,房企预售,涨价营销。另一个是,二手房挂牌量激增。



这个二手房挂牌量激增就很好理解,完全符合政策导向。因为在这一轮房产刺激中,主要针对的就是“住房”,而不是“炒房”。政策鼓励大家把小房子卖了,去置换大房子,也就是刺激改善房需求。你只要手里只有一套房,就可以享受首套房的优惠待遇,首付降低,利率降低等。那么,问题就来了:置换大房子之前,是不是要把小房子先卖了?

那很多人都想趁着政策红利,换一个大房子,大家都一起去卖二手房。这样会带来怎样的结果?二手房价格坍塌。你想卖,我也想卖。大家都想卖了小房子,置换大房子,可没有那么多的买家啊。手里的房子卖不出去,看中的大平层也就买不了。最后,要么回归平静,要么就继续降价,降到有人买为止。可降得太多了,又亏损严重,置换大房子的欲望也就没了。



预售新房的房企,依然想让业主相信,房价不会跌,赶紧买吧,买到就是赚到。可二手房市场总能泼一盘冷水,你买了,除了自己住,就很难原价卖出去了。所谓的“房产增值”,在很多时候,都不过是一个泡沫。

我们在思考中国房地产的底层逻辑时,还是原来的那一套:经济要增长、人口要增加、地块要稀缺。

像鹤岗那种城市,房价跌成白菜价,反而是不利于安家置业,既不能躺平,也无法享受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红利。而北京、上海、深圳、广州这样的大城市,房价位于全国前列的城市,更适合安家置业。只是,这些城市购房门槛太高。可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越是人口流出的地方,越是在接下来的楼市中,难以支撑。



现在不是人口增量市场了,而是人口存量市场。从经济角度来讲,存量人口往哪里跑,哪里就更适合安家置业。参考隔壁的日韩,许多小镇、小村,都会慢慢地衰落下去,人口会越来越少,留下很多无人居住的房子,而像首尔、东京这样的大城市,则不断扩张,持续放大规模效应,对人口产生虹吸效应。

买房,从来都不是买一套钢筋水泥,而是买配套公共设施。为什么房价取决于地段?本质上就是取决于配套的公共设施,公共投资也需要人口规模才能支持。

以前是鼓励农民工进城,未来就是人口从县城、小城镇、涌向大城市,特大城市,这是中国楼市的大势所趋。


 阅读原文 

文章来源: 留园 查看原文
https://www.6parknews.com/newspark/view.php?app=news&act=view&nid=624259
分享文章:
还没有评论
登录后发表评论
返回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