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女足,该戳破“铿锵玫瑰”的迷梦了

新潮沉思录 0

8 月 1 日晚上,中国女足在女足世界杯小组赛第三轮 1-6 惨败于英格兰女足,以一场耻辱性大败结束了自己的女足世界杯之旅。其实对于大多数真球迷来说,这个成绩在赛前都是有心理预期的,但是当看到我们的媒体还在说 1-6 惜败的时候,我们的群众还都在复读 " 铿锵玫瑰继续加油 " 的时候,我便明白,一场惨败显然不太可能让人清醒。



比赛本身没啥好说的,只有小学生水平的中国女足(冷知识,中国女足踢不过男足国少队)被已经有大学生水平的英格兰女足摁在地上暴打。无论是开场 4 分钟闪电丢球,还是只有 20% 多的控球率,在绝对的实力差距和科学的发展体系面前,一切战术安排或是所谓的精神力量都失去了意义。这时候还继续强调所谓的女足精神、铿锵玫瑰、拼搏精神,对比赛已经没什么意义。

因为我国媒体长久以来的宣传,在赛前除了持续关注国际女足发展的小部分球迷外,大多数人对于女足还抱有很高期待。毕竟刚刚拿了女足亚洲杯冠军,在普通人眼里,中国女足可是代表了亚洲女足的最高水平,怎么会如此的不堪一击?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

还有一部分群众坚称女足好歹进了世界杯,男足都没进去,到这时候了还要拉踩一脚,所以本文的前半部分首先是问答环节。

问题一:亚洲女足在国际上是什么水平?

和亚洲男足一样菜,国际各大洲里排名倒数第二,仅比南极洲厉害。而且亚洲女足由于历史、宗教等原因,比男足更菜,整个亚洲女足只有中国、朝鲜、日本、韩国、澳大利亚五支职业球队(职业球队的意思是球员从小接受过系统的足球训练,国内有相对比较完整的女足培训体系,球员靠踢球挣钱吃饭),以及越南、菲律宾两支半职业球队,其他亚洲国家并没有职业女足球队。

西亚伊斯兰教国家因为宗教原因,大多数国家并没有开展女足项目,仅有约旦、伊朗等个别国家拥有业余球队(伊朗女足还天天被举报都是男运动员,好奇的朋友可以搜一下新闻,约旦女足举报过)。

那么 2023 年女足世界杯,亚洲区有几个名额呢?答案是 6 个。所以这一次菲律宾女足和越南女足都能够晋级决赛,因为澳大利亚是东道主直接晋级,朝鲜女足被禁止参赛,直白点说,对于亚洲这几支职业和半职业球队来说,基本上报名就能参赛,毕竟你要在预选赛阶段输给业余球队的难度,还是非常大的。

问题二:欧洲女足和国际女足发展到什么程度了?

发展极快,且男性化特征明显,无论是对抗强度还是个人技术都在向男子化发展,作为对比的话,如果说亚洲女足还处在小学或是幼儿园水平,欧洲女足普遍已经进入初中或是高中阶段了,几支强队明显已经进入了大学阶段。

非洲和南美洲作为依附于欧洲体育产业的殖民地,依托欧洲女足的发展体系也得到了长足发展。从本届女足世界杯美洲球队和非洲球队的表现就能看出来,虽然他们本国经济拉垮、局势动荡,但是体育上依托欧洲的俱乐部体系,依然可以让本国球队有着不错的发挥,就像赛前大多数中国人都觉得海地是个很菜的球队随便踢,结果真比赛了发现怎么赢得这么艰难?因为海地的主力球员都在法国踢球,一直都在高水平联赛锻炼的球员和一直在低水平联赛锻炼的球员,水平差距还是比较大的。

至于为什么欧洲女足崛起的这么快,其实道理很简单,欧洲男足那套体系实在是过于成熟了,高度的市场化、职业化和商业化,依托成熟的、科学的发展体系,资源随便往女足那边倾斜一点就足够欧洲女足跨越式发展了。前段时间进行的女足欧冠半决赛,在西班牙踢的,上座率超过了 9 万人,英超女足一个赛季平均上座率超过 6000,重点比赛也能到五六万,而咱们中超女足上座率能超过两位数就已经是谢天谢地了。

问题三:为什么日韩男女足就挺厉害的?

因为他们已经脱亚入欧了。前两年日本男足在欧洲拉练,22 人大名单完全由旅欧球员组成,一个本土球员都没有。说到底,天天说让咱们学日本的其实没意识到,现在的日本足球已经学不来了。

关键是在于,日韩一直有一个稳步推进的足球发展规划和足球发展理念。比如日本,1960 年德特马克拉默来到日本当日本国家队的主教练,当时他对日本足球的发展提了五点建议,一是强化国家队,二是开展联赛,建立完善的联赛体系,三是建立教练员培养体制,四是充实教练员组织,五是整备草地球场和训练中心,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从 1960 年开始,日本足球围绕着这 5 点建议出台了日本足球发展的规划,虽然历年都有微调,但是核心思想不变,因此克拉默还被称为日本现代足球之父。

问题四:中国女足未来前景如何?

未来几年一定会达到与中国男足同样的水平。核心问题在于,中国足球的发展长期以来一直是靠搞歪门邪道,试图弯道超车,这和男女无关,底层逻辑就是歪的。

经是歪经,不可能男的念是歪的,女的念就能把歪经给念正。如果靠歪门邪道取得一时的成绩(比如亚洲杯),只会助长继续搞歪门邪道之风。所以只要中国足球亦或是中国体育继续热衷于搞歪门邪道,那无论男足女足都没戏。

这里的歪门邪道有很多,比如热衷于集训,忽视联赛建设,总结起来就是无视足球产业的科学规律,缺乏长期规划,即使是足球产业早已被踢出体工队体系内,却还是要接受行政指导。

什么是足球产业发展的科学规律?

最近有个很有意思的新闻,在女足世界杯小组赛结束后,日本足协突然宣布,在即将到来的杭州亚运会上,日本女足将派二队参加。原因是国际足联规定的国际比赛期即将结束,各国女足联赛即将重新开打,由于日本女足主力球员基本都在欧洲踢球,为了不干扰球员回欧洲参加俱乐部的赛事,因此决定派二线队参加,而日本男足情况类似,也将派出日本国奥队参加杭州亚运会。

这样的安排一方面不会干扰国家队成员在参加俱乐部赛事,另一方面高水平的联赛对抗也可以帮助日本女足更好地开展 10 月底的奥运会备战工作。

那么中国女足呢?为了备战亚运会和奥运会预选赛,中国女足计划在 8 月底开始集训(大家熟悉的集训又要开始了),与此同时也带来了不小的矛盾。首先集训期间,本土国脚必然要错过部分轮次的女超联赛,其次,许多留洋球员正在寻找新的机会,不希望因为国家队的集训来干扰自己的留洋规划。

这其实就很好地体现了中日两国在足球产业发展认知上的差异。



商业化的联赛是当代足球产业发展的基石,由于足球选才上的特点,一是层级丰富的联赛系统可以最大范围扩大选才面,提高成材率,二是联赛系统可以为踢不出来的球员进行兜底,扩大就业岗位,三是联赛系统可以保证球员在一年中大多数时间都有比赛可以踢,保持更好的竞技状态。

所以欧洲国家很少会集中国家队球员开展集训工作。以今年女足世界杯为例,此次赛事 7 月 20 号开始,大多数女足国家队基本都是要求球员 7 月初来到国家队报道,进行适应性训练、团队磨合以及球队整体战术演练等训练工作。

而中国女足 5 月 18 号中国女足就开始集训来备战世界杯,也是所有参赛队伍里最早开始备战的队伍,为此连正在进行的女超联赛都停了,而 5 月 18 号的时候英超女足还在进行第 21 轮的比赛。

联赛的停摆必然导致球员没法通过比赛来保持状态,而且集训期间中国女足也并未安排国际 A 级热身赛,实际上以开赛前一年为界,中国女足一年内所参加的高水平热身赛是所有 32 支参赛球队里最少的,总共 11 场国际 A 级赛,同组球队里连海地都踢了 12 场。

联赛也不踢,热身赛也没有,那我们超过两个月的集训,到底在训练啥呢?传接球?那为啥 15 号陈姓球员在对阵海地的比赛中,连续五次在无对抗无压迫的情况下出现接球失误?

对阵英格兰的小组赛结束后,女足球员王霜表示:" 我一直有个问题,为什么我们比欧洲的那些球员都要练得苦,都要付出得更多,但我们始终没有拿到我们想要的成绩。我敢说,我们比任何一个国家队的运动员练得都要辛苦,付出得还要多,但这就是足球比赛。"

翻译翻译就是,因为我们虽然一直在集训,但永远都是跑圈和军训,从来不思考如何通过高强度的比赛提升国家队的技战术水平。

所以众多女足球员里,我一直是比较支持王霜的,因为她是目前中国职业运动员里,少有的愿意说实话的了。

同样的,王霜在采访中还表示:" 就是谁也别学了吧,学多了也挺混乱的。看看邻近国日本怎么踢,她们为什么能够换了一批又一批的人,但是她们 DNA 始终不变,而且她们的 DNA 是越来越好。"

这句话算是点破当前中国足球发展最大的问题,那就是无论是学欧洲的多级联赛模式,还是美国的大联盟模式,亦或是早年苏东社会主义国家的群众体育俱乐部模式,都需要一个长达 20 年甚至 30 年的长期规划。

英格兰女足从 1995 年开始职业化发展到今天用了 28 年,这 28 年里其整体规划从没有变化过,当年女足欧洲杯决赛英格兰 1-6 惨败于德国女足,但是英格兰足总也从来没有因为国家队比赛成绩不好就要调整其发展规划,而是一直踏踏实实地推进职业联赛建设以及规范化国家队的运营。

如果不能坚持一个模式,找到适合自己的足球理念,今天学日本,明天学德国,后天学巴西,大后天学英格兰,那能有啥发展前途呢?

说句题外话,几个社会主义国家里只有中国搞体工队模式,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都搞的是群众体育俱乐部模式,这种模式和西欧的社区体育模式差别不大,也是强调群众参与,同时国内也有完善的联赛体系和培养模式。所以无论是当年的苏联足球还是东欧足球都很有竞争力,哪怕到现在,前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足球水平仍然不低,克罗地亚世界杯一亚两季很说明问题,塞尔维亚球员至今仍然是中国足球的外援来源大国。

中国足球到底要怎么走?

讲了这么多,其实最后还是要回到,中国足球要怎么发展这个话题,这个话题很大,我尝试简单说说,但是不一定能说清楚。

首先是广大真球迷熟悉的欧洲模式,其核心就是层级丰富的联赛体系,这个金字塔的顶层是高水平的职业俱乐部,底层是数量庞大的基层业余俱乐部,他们共同构成了这样一个极为稳固的足球产业体系,源源不断地为本国提供高水平的运动员和大量的就业岗位。

这样的联赛系统能够维持,依托的是欧洲国家足够高的城市化率,深厚的足球文化,完善的足球基础设施。实际上英国大量社区业余赛事也是收门票(5 英镑一张),仅从这点就能看出英国人对于足球的热爱。

显然,这套模式对于当前的中国来说,无论是成本还是文化层面都不具备可执行性,光足球场这一项,2022 年中国每万人拥有球场数量是 0.75 个,英国是 6 个,德国是 3.9 个,日本是 2.2 个。这已经是快速发展过后的成果了,因为根据 2021 年国家发改委公布的数据:" 十三五 " 时期,全国共新建社会足球场地 26967 块,较 " 十二五 " 末增长 4 倍,而且这些场地里包含了大量校园球场和非标准场地。

从可操作性上来说,值得借鉴的还是日本模式,核心要点有四个,一是体教结合与校园足球,二是坚持长期主义和政策连贯性,三是贯彻快乐足球理念,在青训阶段不要过于功利,四是联赛建设的规范化、透明化,杜绝行政力量对于联赛的干扰。

实际上上述四点其实也正是中国篮球正在推进的改革措施,特别是全面拥抱大学体育和 CBA 联赛的规范化经营确实也让中国篮球的发展走上了正轨,前不久全国高中篮球联赛小小刷了个屏就是很好的例子。

所以这些措施虽然短期内不出成绩,但是长期来看一定会推动行业发展得越来越好。

至于有人问,为什么中国一定要发展足球产业。当然,咱也不是说一定就非要发展,离了足球就玩不转。不过仅从功利性来看,从全球来看,足球产业的产值在所有体育项目里占比接近 60%,也就是说包括篮球在内的所有的体育项目所产生的价值都不如足球多。这样大的市场,不仅可以为中国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也可以提供无数的就业岗位。关键是足球不需要摸着石头过河,所有的成功路径都是现成的,照抄就行。既然好处这么多,既然也还在搞,那还是尽可能好好搞呗。

阅读原文

文章来源: 文学城 查看原文
http://www.wenxuecity.com/news/2023/08/13/12462863.html
分享文章:
还没有评论
登录后发表评论
返回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