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着生命危险 在炮火中狂奔 这个中国姑娘太猛了(组图)

最华人 0





最近,央视战地记者王薇薇火了。

原因是在一段说“战地记者很猛”的视频下面,王薇薇留言感谢作者,却因账号未认证,被一些网友质疑她冒充身份。

于是,为了“自证清白”,王薇薇特意发布视频,介绍了自己在叙利亚的经历。

镜头中,她穿戴着厚重的防弹衣和钢盔,跟着叙利亚政府军,奔跑在废弃的街巷,穿行于狙击手和迫击炮之间,耳畔不时响起震耳欲聋的爆炸声。

视频一下子火了,播放量很快突破百万。

● 王薇薇跟着叙利亚士兵在废墟中穿梭,同时进行新闻报道

人们为这位硝烟中的女孩捏着一把汗,同时,也真正见识到了战争的残酷,以及战地记者的危险处境。

在那个战火纷飞的世界,流弹不知道会从哪个方向飞来,稍有不慎,就可能永远失去生命。



经常关注国际局势的观众,对王薇薇应该不会陌生。

国内发布的叙利亚战事新闻中,总能看到她的身影。

她对着镜头侃侃而谈,即使背后枪林弹雨,也依然保持着极高的专业素养。



作为中国第一批前往叙利亚首都大马士革的战地记者,王薇薇有着非常丰富的战场采访经验。

她在镜头中站着、蹲着、趴着、甚至奔跑着报道新闻。

她有一个自己总结的“5分钟定律”:不要在同一个地方连续报新闻超过5分钟,那样很容易被武装分子注意到。

十几斤重的防弹衣和钢盔,是外出采访的必需装备,因为每一条巷道、每一扇窗子,都有不可预知的凶险,不清楚哪里会隐着一个狙击手。

她曾亲眼看到有人在身边中弹倒下,鲜血从脖子里咕嘟咕嘟疯狂朝外涌。

还有一些同行,昨天还在战场上相互致敬,今天就不在了。



采访车停在街头,每次上车前,王薇薇会不顾形象地趴下看车底,确定没有被贴上粘性炸弹。

为了冲过交战区,经常咬着牙把车速开到一百七八十码,每快一秒,便少了一秒的风险。

一次采访时,她遇到炸弹袭击,爆炸中心离她不足50米,她觉得自己的心脏在巨大的爆炸声中狠狠停了一下。

“如果炸弹的威力再大一点儿,我就完了。”她的语气平静中带着庆幸。

她逆着人群,往爆炸后的中心位置跑。到达现场后,每一步都要特别小心,因为到处都是横飞的血肉。

还有一次,交战的位置就在她酒店旁边的楼,她在卫生间祈祷着,不要有流弹飞入。

酒店中间一层的房间被炮弹炸毁,楼体剧烈颤动,所幸没有坍塌。

第二天,她照常工作,谋划着去不同的地方采访。

怕吗?

她毫不掩饰:当然怕!

然而,即使再害怕,这个倔强的女孩,也从未想过退缩。

“做记者需要一点冒险精神,临阵脱逃不是新闻记者干的活儿,这不符合新闻操守。”



冒着生命危险采访,在王薇薇的努力下,很多战场中的珍贵镜头在央视播出,就连许多国外电视台也都在借用。

“抛头露面”多了,很多人开始疑问:为什么非要派一个女孩从事这么危险的工作?

其实,当了解了王薇薇的履历,就会明白她确实是一个合适的人选。



王薇薇是江苏宜兴人,1988年出生,从小就是学霸,17岁考入上海外国语学院阿拉伯语系。

作为小语种中的小语种,阿拉伯语系当年在江苏一共招了两名学生,王薇薇就是其中之一。

因成绩优异,大三这年,王薇薇被公派到黎巴嫩留学。

毕业后,正赶上中央电视台成立阿拉伯语频道,她毫不犹豫地报了名,并以总分第一的成绩考进央视。

2010年底,央视决定在叙利亚筹建记者站,有着出色工作能力和语言功底的王薇薇,成了派驻叙利亚的不二人选。

那时,叙利亚内战还没有爆发,社会比较稳定。王薇薇带着价值超百万的设备,抵达了叙利亚。

● 叙利亚首都大马士革

从确立落脚点到联络当地政府,从获取记者证到报道新闻,她按部就班,很快将记者站的各项工作带入正规。

然而就在这时,叙利亚内战爆发了。

大规模的游行,整个国家弥漫在暴乱的恐怖气氛中,有血肉横飞的爆炸案,也有游行引发的混乱枪战。

王薇薇的工作强度、工作难度大幅增加,有时候一天要直播连线三四次。

但不管工作环境如何恶劣,镜头前的她总能表现得沉着冷静,即时、清晰地将前线消息传回国内。

台领导担心她的安全,征询她是否回国,她选择继续留下。

“我一走,央视在叙利亚就没有消息了。”

导师评价她:“她不是死读书的孩子,各方面发展都比较全面,敢闯,做事情不会畏手畏脚,也很有思路,适合干这行。”



就这样,从2011年到2015年,在叙利亚内战最激烈的时期,王薇薇于战火硝烟中度过了自己23岁到27岁的大好年华。

家里人提心吊胆,只要一有空就守在电视机前,从早上七八点新闻、到晚上七八点新闻都看,电视基本锁定在央视新闻频道和国际频道。

由于怕影响她的工作,家人从不主动联系她,都是等着她打电话回来,基本每周才能联系一次。

但他们从无怨言:

“她爱这个工作,我们也支持她爱她的工作。”



在别人眼中惊心动魄的日子,在王薇薇眼中已是常态。

深入前线热点地区、进入重大事件现场、采访权威人物,王薇薇为国内发回了大量精彩报道和珍贵的战场资料。

● 王薇薇专访叙利亚总统巴沙尔·阿萨德,这是中国媒体第一次对战时国家元首进行采访

她见惯了生死,也见证了战争带给叙利亚民众的痛苦和苦难。

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已经造成30多万人死亡、数百万人流离失所。

多方势力在这片18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进行着对抗,除了叙利亚政府军,还有SDF(由库尔德人领导的“叙利亚民主力量”)、FSA(由土耳其支持的“自由叙利亚军”)、IS(极端组织“伊斯兰国”)等多支反对派武装。

此外,美国、土耳其、以色列、俄罗斯、伊朗、沙特等国,也在根据各自在中东地区的利益诉求,通过各种手段干预着这场战争,以至于这场战争持续了整整12个年头,还远远看不到彻底结束的那天。



战争中最苦的,还是普通民众。

王薇薇清楚记得,有一次她作为代表,去向叙利亚难民发放中国援助的物资。

当她把一颗大白兔奶糖放到一个4岁女孩的手心时,女孩竟哭了起来。

女孩的妈妈告诉王薇薇,“这里一小包白糖要100美元,我的孩子从来没有尝到过,她连甜是什么味道都不知道。”

经济崩溃,城市停摆。

由于食物短缺,有的母亲早上第一件事,就是到外面寻找吃的,有时甚至会出卖肉体,换回可怜的一点儿食物。

谁能想到在文明发达的今天,还有人会靠牺牲肉体,仅仅是为了满足最基本的温饱。

有记者在难民营准备拍摄一组照片,相机举起来,镜头前的小女孩却惊恐地举起了双手。

年幼的她不知道这是相机,黑圆的镜头,让她误认为是自己见过的枪口。

● 相机前举起双手的孩子

一个男孩在战火中失去了家人,提起这些,他却显得非常平静:

“我的妈妈被杀了,有人朝爸爸的脸上扔了颗炸弹,爸爸就死了。”

杀戮,恐慌,饥饿,迷茫……一座座沉重的大山,压在这些人身上,沉得喘不过气来。

王薇薇感受着他们的压抑和绝望,同时,她也在发掘着生命的顽强和闪光:

她看到一个西装革履年轻人,从一顶扎根在灌木丛的帐篷里走出来,拿着书本去学习;

她看到一队女兵,扛着比身体还要高的武器去打仗,她们被称作“妇女保护部队”,她们告诉记者:“既然没有人保护我们,那就靠我们来保护自己!”

● 叙利亚“妇女保护部队”

还有一次,她结束采访与政府军告别,本来一直回避镜头的士兵们,突然请求拍摄一下他们。

她询问为什么,他们表示,希望通过镜头,向自己的家人报平安。

“你们想家人吗?”

“想,但是为国家效力更重要!”

沉重的巨石压垮了大树,但风雨之中,总会有一株株幼苗,从巨石之下的缝隙中,努力地破土而出!



王薇薇在叙利亚待了整整4年,见惯了死亡和鲜血,难得的是,这位年轻的女孩,始终保持着积极乐观的心态。

在一次跟家人的通话中,她还打趣地说:“我那是伴着炮声买烤鸭啊!惊险刺激!”

然而回国后,她却很少跟别人提起战场的经历。

一是不愿回忆战争的惨烈,二是不想让家人担心。

回国的这段时间,除了在央视做好本职工作之外,业余时间,王薇薇喜欢看书、旅游,会把自己喜欢的事物、美好的风景拍下来,分享到社交平台。

她还喜欢跳舞,并且有着专业级的水准。

这个外表看起来娇弱的女孩,在卸下防弹衣和头盔之后,尽情展示着作为普通人的忧伤和欢喜。



不过,惬意的时光总是短暂。

就在不久前,随着叙利亚战局恶化,王薇薇再一次接受任命,前往叙利亚前线做战事报道。

她说:“我会在那里作为大家的一双眼睛,去经历和观察另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也会在那里分享自己个人的成长。我相信,每个人走过的路和为之付出的努力和奋斗,都是值得!”

向世界传递真实的声音,这是中国战地记者的使命。

她始终牢记着战地记者的箴言——如果你无法阻止战争,那就尽可能地把真相告诉世界!

用镜头记录战争和人性,这朵“战地蔷薇”,正在硝烟与战火中精彩盛放!


 阅读原文 

文章来源: 留园 查看原文
https://www.6parknews.com/newspark/view.php?app=news&act=view&nid=620697
分享文章:
还没有评论
登录后发表评论
返回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