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集排队上市 现在资本圈大赢家竟是大学教授?(图)

金融八卦女 0

1./ 大学教授集体IPO /

最近,大学教授们,成了资本圈的大赢家,靠着自己创立的公司,密集登录A股市场。

近日,甘肃皓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皓天科技”)向上交所递交招股书获受理,拟在科创板挂牌上市。本次上市拟募集8.23亿元,主要用于高活性原料药生产基地建设项目、特色原料药CDMO平台建设项目和补充流动资金。

皓天科技的主营业务是医药定制研发生产外包,招股书显示,2020年、2021年及2022年,公司分别实现营业收入1.41亿元、2.44亿元及2.88亿元。

而皓天科技的创始人是一位兰州大学的副教授,名叫薛吉军。

他所在的兰州大学,总被称为“最惨985”,就因为地理位置经济不如长三角和珠三角那么发达,录取分数线在985高校中有些偏低,师资也总被财力雄厚的其他高校挖走。但是兰大的科研实力不容小觑,出过19位两院院士,物理、化学、生物、材料之类的基础学科非常强。

所以,皓天科技获得了一众投资机构的青睐。



上市前公司共有24名股东,其中私募基金13家。

现在,这样的大学教授创业开公司上市的案例,越来越多。

近日正在冲刺科创板IPO的邦盛科技,实控人陈纯和王新宇都是浙江大学的教授,陈纯还是工程院院士。

今年6月,向创业板冲刺IPO的港迪技术,四名创始人都来自武汉理工大学,其中三人在学校任过教。6月底,走到申请提交注册流程的思睿哲,创始人就是哈工大的杜志江教授,研究团队也都是哈工大的师生们。

今年5月,成功登陆创业板的固高科技,创始人就是香港科技大学的李泽湘、高秉强、吴宏等教授,做的是运动控制及智能制造的核心技术研发。

今年4月,人工智能软件公司第四范式在港交所递交招股书。这公司的创始人是香港科技大学教授杨强与学生戴文渊。

今年1月,达梦数据科创板过会,号称“中国甲骨文”,创始人是78岁高龄的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冯裕才。

······

不过,阵容最庞大的还得是商汤科技,他们前年在港股上市的时候,招股书就震惊金融圈:



技术研发团队中,有40位教授,250多名博士和博士后,共计3592名科学家和工程师,占了公司三分之二的人数,而且平均年龄才31岁。

当然,也不是所有大学教授上市都会获得通过,比如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的朱煜教授就开办了两家半导体产业链上的企业,都想冲刺科创板,其中一家华卓精科号称光刻机第一股,但是多次递交上市都没能成功,被上市委暂缓审议。

尽管如此,大学教授创业上市的趋势已经势不可挡。

2.

/ “上市公司学历”逐年走高 /

就在上个月底,离婚不久的360董事长周鸿祎,还晒出了自己的清华大学博士录取通知书。



顺利的话,三年后他就能修改360的年报,把董事长学历那一栏换成博士。

不过,网友说,他是去招人的,准备把同一届的同学们“一锅端”了,全部入职360,专业也对口。

全部5223家A股上市公司中,董事长学历为博士的有604家,董事长学历为硕士的有2343家,加起来超过了一半的上市公司。

尤其是最近几年,硕博董事长的比例比往年更高。



2019年是科创板元年,所以那一年的新上市公司董事长里面博士占比是最高的,超过了五分之一。

科创板作为科技上市公司的主战场,博士董事长的占比更高,Choice数据显示,目前科创板的541家上市公司当中,有150家公司的董事长是博士学位,占比高达28.36%,有210家公司的董事长是硕士学位,占比达到39.70%。

也就是说,有接近七成的科创板公司董事长是硕士或者博士这样的高学历人才。

此外,上市公司员工的博士数量也很惊人。



Choice数据显示,有9家上市公司博士数量超过1000人,26家上市公司博士数量超过500人,110家上市公司的博士数量超过100人。全部A股的5223家上市公司,合计养了8.1万名博士。

中国中冶平时比较低调,股价波动也不大,没想到背地里养了1.4万名博士,是股市中的隐藏王者。

2022年,A股上市公司的研发投入达到了1.66万亿,占了全国研发支出的一半,累计披露专利数量,也接近了全国专利数量的三分之一。

上市公司在创新发展上起了很大的带头作用。

3.

/ 成果转化难的问题,终将被解决 /

大学教授们创立公司上市,主要是为了成果转化。

曾经,大学教授们拿到经费只够做课题,出来的成果却没有资本实现量产。

成功的量产主要是三条路。

一是卖给企业,这个类似很多保健品公司的创业经历,从某个医生卖的专利或者配方,然后就投钱开始量产。

二是校办企业,由学校的团队搞定技术和产品,逐渐进行量产转化。

三就是去找资金拉投资自己开公司。

前两者教授本身都挣不到多少钱,但是第三个方案并不是那么容易,国内投资圈有资金,但是都钟爱见效快的,收益高的,要么投互联网,要么投商业模式,工业实业类不那么受欢迎。

不只是支持难找,还得防着外贼。

2011年山东理工大学的毕玉遂教授研发了一款无氯氟聚氨酯化学发泡剂,这技术当时在国际上都是领先的,很快也传遍了业内,甚至有外国企业提出来,要和他合作生产,但是毕教授没有同意。一年多以后,他研究团队实验室的18台电脑硬盘被盗,就是冲着这技术来的。



最后,他又经过了整整5年的努力,才将技术成功申请到专利,卖给了补天新材料技术有限公司,售价5.2亿元。很快,补天新材就投资了6.7亿做聚氨酯化学发泡剂项目,终于到今年4月完成了首次试运行生产。

做出成果,到申请专利,到实现量产,真的很不容易。

2016年起,教育部科技部等出台一系列政策鼓励高等院校科技成果转化。很快,上交所又推动设立了科创板,资本圈对芯片、医药、新能源、化工等等新技术领域的投资大幅增长。

相信未来,越来越多教授们的成果会登录资本市场。


 阅读原文 

文章来源: 留园 查看原文
https://www.6parknews.com/newspark/view.php?app=news&act=view&nid=616313
分享文章:
还没有评论
登录后发表评论
返回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