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不起房租的三甲医院辞职医生:千万别离开体制(图)

医学界 0

我每个月都在焦虑,又要付不起下个月的房租了。全厦门的医生都知道我们过得很惨,也经常有人问我下个月什么时候“自杀”。

撰文 | 汪航

从公立三甲医院辞职创业是种怎样的体验?林晨晖用“付不起下个月房租”来描述他的经历。

作为一名心内科主治医生,林晨晖曾在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工作了8年时间,直到2018年,由于身体无法承受长时间的手术任务,他的临床生涯被按下了暂停键。

与此同时,他发现每年都有很多人猝死,而我国的心肺复苏培训和AED(自动体外除颤器)铺设又几乎处于空白期,“凭借心内科医生的职业敏感,我觉得自己找到了商机,可以大卖急救培训和AED,也可以辞职、创造一番大事业了。”

现实却是,林晨晖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他说离开公立医院后,社会上根本没人愿意理睬他这个缺乏资源的“小医生”;他曾认为是商机无限的AED项目,也在屡次推广失败后陷入困局,一天都卖不出去一台;他现阶段的收入勉强覆盖成本,经常焦虑下个月的办公室房租在哪……

不过,林晨晖并不后悔最初的选择。如今,他的身份是厦门市湖里区救心圈志愿服务中心负责人,与志同道合的医生一起创建了“救心圈”,通过微信公众号、线下活动等多种形式,继续推动AED的布设与普及。

离开公立医院五年后,林晨晖有哪些新的感悟?为何AED项目在我国难以推广?他又如何看待医生与体制间的关系?

以下是林晨晖的自述:

我为什么离开公立医院?

从福建医科大学毕业后,我在2011年入职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成为了一名心内科主治医生,主要处理冠心病、心肌梗死、心脏衰竭、心律失常和一些常见的心血管疾病。

我挺喜欢医生这个职业的,因为被需要的感觉非常好,但医生又非常累。我们心内科有个特点,急危重症患者特别多,除了日常工作之外,基本天天都要查房,每6天还要值一次夜班。有时就算轮休也要参加急诊手术,而心内科的手术时间又特别长,我几乎很少有属于自己的时间。



林晨晖/本文图片均为受访者供图

在临床干了一段时间后,我出现了腰背酸痛的症状,并且不断加重。做了核磁共振后才发现是强直性脊柱炎,虽然这个病属于先天性的,但大量背着铅衣的介入手术,对脊柱发生巨大的损伤。如果没有手术,心内科医生几乎不再有职业发展。

另一方面,我长期在心内科工作,见过太多院外心脏骤停而没有及时得到救治的患者,他们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我国每年院外心源性猝死105万人,一分钟就有两名中国人猝死,以厦门500万人口为例,每年有3700人在医院外发生心脏骤停,抢救成功率不足1%。而在国外发达地区,抢救成功率可以达到30%-50%。

更令我触动的一件事是,我们兄弟医院的急诊科主任在羽毛球场打球猝死了,因为缺乏AED,即便当时有一群专业医生在现场,做了很标准的心肺复苏也没有救活。

这些数据和个例的根源,是我国缺少心肺复苏培训和AED铺设。当时,国内公共场所的AED应用率几乎为0,比如福建省,像地铁、公园这些人流量大的地方,没有一台可供应急使用的AED设备。在2016年,全厦门也仅有5台AED。

事实上,现场有无AED,救治成功率相差巨大。比如在发生心源性猝死现场,无心肺复苏无AED使用,患者存活率接近于0。仅使用心肺复苏而不使用AED,能活着到医院的几率仅5%。心肺复苏联合使用AED,抢救率可达30%-50%。

发现这一现象后,我并没有去做市场调查或是商业模式研究,仅仅是凭着医生身份带来的职业敏感性和一腔热血,天真地认为自己看到了一点商机:我可以大卖急救培训和AED,也可以从医院辞职,去创造一番大事业了。

2018年,我正式离开了医院。没人劝说过我,因为当时没有疫情,国内的经济形势还不错,身边也有人下海创业的。但离开体制后我才发现,自己之前一直生活在“象牙塔”。

“卖AED是反人性的”

我最开始的工作是卖急救培训和AED。很多国家都将公共场所铺设AED作为提高院外心源性猝死患者抢救成功率的重要手段。比如,全球AED普及率最高的国家是荷兰,每10万人大约配有695台AED,美国每10万人配有AED的数量为317台,日本为555台。

在我国,深圳是AED数量全国最多的城市,2022年的总数为14158台,每10万人配有AED的数量为80台,其余地区甚至不足1台。

2020年发布的《中国AED布局与投放专家共识》建议,应以“每10万人配置100台-200台AED”为标准,而现有中国AED配置率仅为0.2台/10万人。所以刚开始创业时,我给自己设定了个小目标,希望通过努力在三年时间内把国内AED的铺设密度提高到200台/10万人。

但现实太残酷了,就拿我主营的厦门来说,现在总数也只有1000多台,未来的阶段性目标为100台/10万人。在全国除深圳、上海等城市外的多数地区,这一密度更低。

一项明明对大家健康有益的事业,为何这么难推广?我也是在创业过程中才慢慢发现了本质问题:卖急救培训和AED是反人性的。通俗来说,需要心肺复苏和AED的是死人而不是活人,一个人有被救活的需求,但是没有救活别人的需求。

很多人听了这句话肯定想反驳,但如果你能理解这句话,说明你还有下海经商的潜力。可以从三方面解释这一判断。首先,对C端(消费者、个人用户端)而言,就算红十字会免费给人家急救培训,大部分人还爱来不来,更不用说要人家付钱来接受培训了。

其次是对于政府端。坦白讲,铺设AED这件事最终还是要靠政府的强大统筹能力来完成,这需要相关部门去规划、协调,背地里做大量的工作,而AED在政府那里没有政绩指标,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除了缺乏动力外,财政也是很现实的问题。目前一台AED的政府采购均价在2万左右,以厦门500万人口为例,如果按照每10万人配置100-200台AED,那么需要五千到一万台,政府采购总价为1到2亿元。

按每台AED的10年寿命来算,政府每年要在AED上的经济投入是1000万-2000万元,加上培训等成本,保守估计每年要花2000万-3000万。很多地方不愿意拿这个钱,为什么深圳普及率高?因为深圳当地有生产AED的纳税大户,它可以对当地经济形成正向反馈。

除了这些,还有一个推广阻力是责任归属问题。院外急救意味着没有专业的医护人员,在这样的环境下,现场的普通民众面对心脏骤停患者,很少有人敢主动出手进行心肺复苏,对患者进行除颤的就更少了。

除了不会操作外,大家都害怕的一个事情是,万一没有救活或是错误使用了AED,谁来承担责任?

以前没有AED时,患者如果不幸死亡,那无非是个人问题。但多了一道AED抢救的手续后,这个责任就转移给了施救者或是AED铺设方。虽然有免责法条,但没有人愿意冒风险。特别是对企业而言——就算死人了,会有保险来付,何必吃力不讨好去花钱买设备、买培训?

我付不起下个月房租了

这些经验,都是经过血淋淋的教训后才体会到的。

刚开始我觉得,做生意很简单啊,你情我愿有需求就行了,无论是C端还是B端,我只要告诉你这件事对人们的健康多么有益,那你肯定会感兴趣。创业后才意识到,体会他人痛苦这件事情是很难的,你以为的好事,在其他人看来可能分文不值。

对AED市场而言,政府和企业作为购买方占比超过了70%,所以最初我们是去一家家公司上门推销,一天可能要跑百十家,但真正转换为客户的可能只有那么一家。那段时间,我和其他两个同事没有一点工资。

时间久了,我才发现并不是AED不好卖,而是我们自己的经营理念有问题。因为是医生出身,我总希望依靠自己的专业知识去说服对方,但这其实是非常难的。我也逐渐意识到,做生意有自己的内在逻辑,你要去影响决策者,让事情快速推动的根源可能与专业没多大关系。

比如,我到处免费去给人讲课,后面会跟着一群莆田系趁机卖AED,他们会直接用莆田系的“魔法攻击”。在他们看来,这种不可言说的方式才是卖医疗器械的王道,看他们卖得好开心,我心里好羡慕。

意识到这一点后,我挺有挫败感的,但又不愿意去学习那一套东西。所以我们调整了运营模式,从卖AED转向了医学科普启迪民智。目前,我们团队有三个专职人员,除了行政人员外,还有一位和我一样从医院辞职的康复科医生。



“救心圈”培训现场

公益“救心圈”是我们转型后的事业,通过微信公众号、线下活动等多种形式,推动AED的布设与普及,也为企、事业单开展美国心脏协会的急救培训,每周有3到4场课程,部分收费。截至目前,我们已经培训了1400多名拥有AHA国际急救员证书的急救志愿者。

此外,我们会制作一些视频用于传播急救科普知识。到现在,视频已经拍了300多个,但看的人只有几百个,也已经不想改变风格了,感觉已经心累了。唯一值得庆幸的是,我们花了10天完成的微电影《失明》获得了第33届中国金鸡百花手机微电影优秀作品奖。

微电影只能是爱好,仍没有解决现金来源的问题。现在AED很难再卖出去了,依靠急救员培训的1200元报名费和大型的讲座,每月仅有2万元左右的营收,基本覆盖仓库、办公室房租和一名全职人员的工资。

所以我每个月都在焦虑,又要付不起下个月的房租了。不夸张的说,全厦门的医生都知道我们过得很惨,也经常有人问我下个月什么时候“自杀”。当然,这是朋友之间的调侃,我也经常称呼自己为“天桥底下的医生”,因为经常在天桥上摆摊、吃盒饭。



林晨晖称自己为“天桥底下的医生”

“千万不要离开公立医院”

离开公立医院后,我可以说是遭受了社会的来回毒打,五年以来,我自己也总结了几点感悟。

首先是,千万不要离开体制,因为体制内医生是没办法在社会上生存的。

不知道医生们是否发现,体制为我们营造了一个“被需要”的假象,还有一个保护我们的外壳,让我们旱涝保收。但事实上,作为现代医学的医生,需要借助各种医学模块才能发挥专业能力,一旦离开这些模块,专业能力几乎为零。

而且,医生们大多维持着“象牙塔”的纯真,没有被社会毒打过,总以为外面世界很精彩,甚至认为单靠自己的专业能力就可以年入百万。其实,医生们很难“拉下脸”去赚钱,总感觉救人的时候找人谈钱,是对自己专业的巨大侮辱。

幸运的是,不会赚钱,还好生活无忧,也有很多医生朋友的支持。这几年,我们到处公益讲课和摆摊;联合大企业捐赠AED;坚持拍摄具备循证医学证据的医学科普视频,拿到了国际医学科普优胜奖;救治了5个心脏骤停的生命,拿到了美国心脏协会AHA "Heart Hero"奖章。



“救心圈”志愿者参加世界急救日活动

活得虽然不易,但是被他人认可还是挺爽的。很多人问我,是否后悔离开公立医院,我的答案至今还是“不后悔”。

对我而言,离开医院使我有了更多自由,学会了如何收集各种信息鉴别骗子,并且进行各种领域的阅读。我曾报考了厦门大学MBA,被录取后又因没有工资流水,银行不给贷款而辍学。我还考取了ARDMS美国心脏超声证书。这些学习过程使我获得了延迟满足。

这是我看着账户上面的5千块钱发出的一点感悟,但下个月的房租不知道又在哪里。

来源:医学界

责编:钱 炜

编辑:赵 静


 阅读原文 

文章来源: 留园 查看原文
https://www.6parknews.com/newspark/view.php?app=news&act=view&nid=606582
分享文章:
还没有评论
登录后发表评论
返回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