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深记者曝张继科事件内幕 多家主流媒体发声(组图)

传媒特训营/旧闻评论 0

日前,有关张继科因借钱欠债及传播女演员隐私视频传闻在网络上沸沸扬扬,张继科方两次发声否认,4月2日更向媒体透露准备起诉。

紧随其后的是,资深调查记者李微敖的几度曝出内幕,并最终将此事推上了高潮。



李微敖现职身份是《经济观察报》首席记者,且一直在做调查报道。

他是第一个确认武汉李文亮医生死讯的前方记者,同时也是境内媒体中为数不多的老派调查记者之一。

至今李微敖已从业将20年。

2008年时,李微敖投奔胡舒立率队的《财经》杂志后,开始较多地从事调查新闻的报道。

李微敖告诉“传媒特训营”,作为一名调查记者,真正的危险还是来自于调查监督对手的反扑。

2017年2月16日,李微敖以《央企中包进公司 1.56亿元公款去向之谜》为题报道时任华侨城集团党委副书记宗坚的经济丑闻。

报道刊发后,宗坚曾威胁要找公安机关将李微敖抓起来。

李微敖向“传媒特训营”披露说:“我得到消息后,说实话,还是比较紧张的。我马上把证据材料给几个媒体前辈朋友那里备份,并且告诉他们,如果我‘出事了’,那就肯定是被打击报复了。”庆幸的是,几个月后,检察机关将宗坚带走,后来法院一审判处其14年,二审改判13年有期徒刑。

让李微敖记忆深刻的另一个事发生在2014年10月,当时,李微敖在《南方周末》工作期间,提出针对安邦保险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查。

随后他开始了3个月左右的调查采访。2015年1月29日,《南方周末》刊发了一组共四篇揭露安邦集团问题的报道《安邦路线》。

报道发布不久,安邦保险便开始反扑,在各方压力之下,《南方周末》不得不在官网上致歉。李微敖认为,这是安邦保险董事长吴小晖等人勾结官员对媒体强力施压的结果。

随着安邦保险的轰然倒塌与吴小晖的入狱,李微敖渡过此劫。最终,《安邦路线》曾获得了亚洲最高新闻奖——亚洲出版协会(SOPA)卓越新闻奖,也入选了世界调查新闻报道最高奖——全球亮光奖(Global Shining Light Award))的最后12篇入围名单。

这次曝光张继科的赌债内幕,亦受到将被起诉的“威胁”。同样,李微敖这次也没有退缩。



昨日,李微敖在自媒体“十驾”中说:

一直以来,我很讨厌这种强势人物或者强势机构,动辄威胁要对人怎样怎样的腔调……不过当记者这20来年,类似这样的事情,我并非第一次经历。

随着李微敖曝出带有张继科签名的“借款合同”以及诸多内幕,主流媒体或官媒开始高度关注并介入此事。



浙江日报“潮新闻”表示,对此事,应对方式就四个字:一查到底。公安部门当介入,顺藤摸瓜把事情真相给牵出来,若真有违法行为当依法处理。司法部门也得做个回应,主要是针对那起刑事案件,需要解释下此事是否属实,是否涉及到张继科,张继科在其中扮演着什么样角色,是否涉嫌违法?如果是,当时是否依法处理过?

假如最后官方权威调查结果显示,张继科本人此事中没有违法行为,那也应及时还他一个清白。对于其他造谣人员及其行为,法律也要给他们深刻教训。



新京报评论认为,这一事件,不是爆料者与张继科之间的“个人恩怨”,事关法治与公正。事情发酵至今,无论是从还当事人一个公道的角度,还是明确法律的严肃性,都不能任由当事人自说自话,是时候给公众一个真相了。





红星新闻一天内连发两条评论认为,张继科事件如属实涉嫌违法犯罪, 它还应该有一个司法(客观)的定论,形成一种公共的认知,而其中涉及的人物,该保护的要保护,该惩罚的要惩罚,该处理的要处理。

而在新闻的评论区出现了非常不堪的一幕。有网友在“求视频”,也有所谓博主声称自己“有视频”。这些人似乎丝毫没有认识到自身行为是违法的,已经涉嫌侵犯民法典中明确规定的隐私权。事件中的当事人都应该进一步回应,澄清相关传言,给公众一个交代。



中央政法委新媒体“长安剑”刊发评论文章指出:“巨额赌债”“女星私密视频”“敲诈勒索”……当这些关键词集合到一起时,一场流量的狂欢已然开始。“搬来小板凳吃瓜”是网友的普遍心态,网友可以有,但有关部门不行,切实肩负起职责,才能扫清网上的一地鸡毛。

文章明确三件事一定要查清。

第一是要查清有没有人违法犯罪。

这些热词个个涉嫌违法乃至犯罪,早已超出“民不举官不究”的范畴,查清违法犯罪行为到底是否存在,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应有之义。有关部门对已经查清的尽快公布,没有查清的尽快行动起来,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没有人会因为“特殊身份”而被网开一面,该严惩的严惩,该澄清的澄清,这是大家对公平正义最质朴的期许,这份期许理应被满足。

第二是要查清有没有人造谣诽谤。

违法犯罪自然不能被放过,造谣诽谤当然也不能被容忍,查清事实才能给所有人一个交代。没有人应当遭受不白之冤,是不是“实锤”也不能听一面之词。在“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争吵不休的时候,就应当有权威部门站出来,用证据确凿的事实定分止争,如有谣言,定要让造谣者付出代价。这是我们对秩序最真挚的向往,这份向往理应被回应。

第三是要查清有没有人浑水摸鱼。

每有“热点”,必有人“看热闹不嫌事大”,有的兴风作浪推波助澜,有的嘲讽谩骂充满暴戾之气,有的趁机编造虚假信息收割流量。这些乱象有如“借尸还魂”,在一次又一次的“热点”中死灰复燃,网友已经忍的太久,必须严查严管。所谓“网络热点”就应当在法律与秩序的轨道上归于平寂,让所有人在惩恶扬善的“大结局”中收获安心,这是所有网友的心愿,这个心愿理应被实现。

李微敖为何被视作搅局者?



如果没有李微敖的出现,不是他用司法材料坐实张继科种种,欠债、拍人家姑娘隐私视频还拿给人看、债主拿私密影像让姑娘代偿张氏债务,张继科差不多快要在小骂声中逃过一劫了。他的工作室此前否定了所有,还威胁要对重点网友采取司法行动,一副道义凌然样。

李微敖现职身份是《经济观察报》首席记者,一直做调查记者,他是第一个确认武汉李文亮医生死讯的前方记者。大陆媒体行业调查记者急剧减少,李微敖是硕果仅存的五位老派调查记者之一。他列明的材料根据司法案例,有见血封喉之效。

李微敖对张继科欠债风波的涉入,直接粉碎了张氏工作室的声明,就连那个民法典名字都搞错的律所律师也放软态度,一秒成猫,说再要讲什么得有请当事人。但哪怕没了战斗精神,也不耽误这位律师继续甩锅给媒体,说他被记者“断章取义”了。

正如这位见机行事的律师,现在有一种新动向,就是痛骂李微敖,斥责机构媒体,好像是李微敖拍了人家的隐私视频,好像媒体向那位S先生大笔举债。相较而言,将债主“送进”牢里,欠债不还,给前女友造成精神创伤,张继科反而全身而退了。

当然,在李微敖之前,张继科就已经在传言的基础上被斥为“渣男”。可在李微敖用事实与证据锁死张继科的诡辩后,人们在根据新的事实审视张继科,却似乎没打算肯定李微敖的稍许贡献,反而嗅出“那个记者是全场最恐怖最有心机的人”,“无底线”且“恶心”。

在崭新露出的事实层面上,张继科的“全身而退”显得更刺眼了。在那起S先生敲诈勒索张氏前女友的刑案中,他只是证人而已:证明他拍了隐私视频,证明他拿给S看过,证明他与S认识。换言之,张继科从一桩从重判决的刑案边缘逃脱,从司法惩戒的可能性中安全撤离。

李微敖提供的材料,不只是改变了张继科欠债一事的面貌,还从根本上改变了这次风波的性质。自此而后,它不是混合了性、背叛与堕落的明星八卦事件,而是作为隐私视频的拍摄者和传播者,张继科是否应该受到比道德谴责更严厉的惩处问题。

李微敖介入的效果之一,直截了当凸显严肃的问责,涉及司法也涉及早先脱离制裁的当事人,可谓相当严厉。如果听者有心,真正地明事理,且真心而不是虚假地同情女性在此中的痛苦,就该凝聚这一方向的追问,而不是将矛头指向记者,削弱对张氏责任的判断。

分析来看,对李微敖的诛心之论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认为他的公号文中点名道姓地使用了女方名字,让她暴露在公众视线下,被认为是“二次伤害”;二是恶猜李微敖披露此事的动机,认为他是为债主张目,另有意图,所以是“无底线的恶心记者”。

持有第一种论调的,大概也清楚,在李微敖出手之前,张继科欠债涉及的女方早已经被指名道姓地传播,人们怀着“吃瓜”的心态听说读写她不是冒犯,李微敖本着事实说话,反倒是“伤害”,这种理太偏的糊涂话、混账话,自觉不自觉地污染新出现的问题指向。

至于第二种论调,抨击记者身份,矮化媒体意图,解构舆论价值,大概是舆论场中的顽疾之一。造成这一集体茫然的,表面上是迁怒致使心智失调,实际上仍源自不明白、不接受权力结构的蒙昧。当李微敖将张继科与一桩刑案摆在一起时,他们无法处理其中的信息与微妙。

刻薄一点说,李微敖以职业记者对真相的逼近,引发了惯于刻奇、沉溺于矫饰的“吃瓜”群众的不安和焦虑。这种不安在于,陡然群集的事实需要相当的信息处理能力;焦虑则是李微敖打乱了他们用廉价同情咀嚼、消化八卦中人的饕餮盛宴,他们恼火的是搅局者。

奇怪的一幕出现了:张继科一方见到李微敖放出一批事实证据,即刻变得低调起来;但这种低调当中所包含的恨意,与群氓对记者、媒体的恨意完全合拍,加害者与诅咒记者的人一同举起了“邪恶记者”的标签,虚伪的同情者无意识地站到了张继科一边。

就像许多事件所展示的那样,记者对事实的呈现,对真相的孜孜以求,不仅影响到加害者的利益,也影响了部分宣告同情立场的人观感。这些人打着同情受害者的旗号,但拒绝真相,在事实将事件的全貌一点点彰显时,这些人用恶毒的恨攻击记者。

正像恶评李微敖所展示的那样,一些人接受信息的方式决定了他们无法输出纯粹的同情,以及正常的人类情感。他们太以自我为中心,在丧失了对世界的正确感知、对信息合理认受的情况下,以廉价同情和刻奇心态阻止对加害者的清算讨论。

这就是李微敖看不惯张继科的网络威胁,提供更多事实之后,他遭受的非议之情形。很多人不是立足他提供的事实继续出发,继续追问张继科的罪与非罪,而是以莫名其妙的厌恶心态将李微敖打为“搅局者”。这些人与这些表现,恐怕是许多苦难的社会基础。

又一次地,遇上这等腌臜事,本应有合理健康的讨论,去接近即使让人难以接受的真相,可最后仍是攻击媒体,记者又一次地扛下了所有。这种戏码的一再上演,证实了眼下的环境确实配不上求真的记者,对媒体的敌视弥漫成病态,见诸伴随命运沉沦的每一个恶毒字眼。

引用图作者:秃头倔人(李晓强) 阅读原文

文章来源: 留园 查看原文
https://www.6parknews.com/newspark/view.php?app=news&act=view&nid=600131
分享文章:
还没有评论
登录后发表评论
返回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