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军文工团在乌前线倾情演出 原本是个苏联独创(图)

黄娜老师 0

话不多说,先看图。

这是9月份在乌克兰前进行线慰问演出的俄军文工团。

2022年9月的演出一幕

跟前面那名美女歌手一对比,虽然这位男歌手唱的也很卖力气,但似乎官兵们有点心不在焉的样子。



还有这张,是12月初,迎着刺骨寒风,俄军文工团赴前线劳军的现场。舞台就是烂泥地里的一片铺起来的稻草。



但演唱者依旧热情高涨,非常注意和官兵们进行互动。





实际上,关于劳军演出活动,各国都有自己的一套,但大多数,基本均为下面这样的画风。



1954年,梦露在为驻韩美军倾情演唱





而这种拥有正经八本的专门组织,属于一种“编制内”职业,并被纳入军事人员体系的文艺工作单位,在全球看来,却并不普遍,这,正是咱们通常说的“文工团”。

目前,还存在“文工团”的国家,基本都曾深受苏联影响。

比如朝鲜的三大文工团——朝鲜人民军歌舞团、牡丹峰乐团、朝鲜人民内务部队军乐团,他们的原型,就是原苏联的红星、红旗、红军,三大文工团。



牡丹峰乐团歌舞团的文艺兵



2015年8月31日,俄罗斯莫斯科,朝鲜人民军国家功勋合唱团在柴可夫斯基音乐厅演出

这红星、红旗、红军三大文工团也一直延续到了后苏联时代,现在分别叫做——俄罗斯红星歌舞团、俄罗斯亚历山大红旗歌舞团、俄罗斯内务部红军歌舞团。

至今,除了咱们中国、朝鲜、越南外,还有文工团的国家,大部分都是曾经的前苏联成员国了。

比如,下图是2011年,乌军文工团的演出现场。





不过,随着2015年乌克兰全套“西化”的军改,他们的正装礼服已经完全换成了“北约风”,俄式大盖帽由此在乌军中彻底消失。



现代意义上的文工团,就诞生于苏俄内战的炮火之中。

这时候,考虑到基层官兵们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对于复杂的革命学说—时难以领会理解。那么用他们喜闻乐见的文艺演出的形式将布尔什维克党的政治主张宣传出去,就显得尤为必要了。

而最适合进行这项下基层宣传工作的,自然就是布尔什维克军队中的那些具有一定音乐和文艺工作背景的知识分子了。

他们在一般都属于红军中的政工人员,在进行政治教育的同时,也会利用自己所长编制或者改编一些俄罗斯民谣,创作一些朗诵诗,编演批判帝俄社会黑暗的剧目等等。



内战中的苏俄红军,走的都是“混搭风”

随着苏维埃政权的稳定和苏联的建立,这种军事编制的部队文艺人员,也成了当年苏联军队独树一帜的鲜明特色。

比如,俄罗斯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宏大、级别最高、最负盛名的军队歌舞艺术团体——亚历山德罗夫红旗歌舞团,其雏形就来源于苏联红军伏龙芝中央俱乐部军乐演出团。



1950年代,来中国演出的红旗歌舞团

1928年,在曾经担任过沙俄宫廷乐手的莫斯科音乐学院教授,亚历山大·亚历山德罗夫(他也是苏联/俄罗斯国歌的作曲者,后被授予了少将军衔),组织了12名地方部队选送来的文艺工作者,筹建了一个包括一组二重唱,一个巴扬琴手,两个伴舞和一个诗朗诵演员在内的军队演出团,名字叫做——红军伏龙芝中央俱乐部军乐演出团,后来又更名为亚历山大罗夫歌舞团。

他们最开始的演出节目很简单,均为亚历山大罗夫亲自创作的一些反应军旅生活以及军民鱼水情的音乐剧和歌曲、舞蹈。



1928年10月12日,合唱团首次演出

但因为内容贴近士兵生活,演出水平高,更重要的是他们能不辞劳苦的亲赴险象环生的前线部队(1920年代末的高加索叛乱),或者深入荒无人烟的西伯利亚营地,在艰苦的环境下进行面对面的慰问演出。

很快,这个由亚历山大罗夫牵头的演出团就声誉鹊起,不仅得到了广大红军战士的好评,还引起了苏维埃高层领导的关注。

仅仅过了四五年,到了1930年代初,亚历山大罗夫歌舞团的规模就已超过了300人,并且根据任务不同细分为合唱团、舞蹈团、军乐队等等。

当然,亚历山大舞团的成员们,无—例外的全都是苏联军人身份,和战斗人员一样编入军籍,拥有军衔。



1935年,亚历山大罗夫歌舞团被苏联最高苏维埃下令授予红旗勋章(这个勋章的获得者可以是人,也可以是单位组织),团长历山大罗夫也升至上校军衔。

由此,他带队的这个乐团,被正式命名为了——亚历山大罗夫红旗歌舞团,即红旗歌舞团。

再往后,到了二战时代,亚历山大罗夫红旗歌舞团更是创造了一个个广为人知的悲壮经典。

比如,后来的苏联/俄罗斯国歌、红场的阅兵曲目——《神圣的战争》。



1941年6月22日凌晨,纳粹德国闪击苏联,不宣而战。



1941年6月22日,莫斯科政府通过广播宣布纳粹德国背信弃义,撕毁条约,进攻苏联

战争的最初阶段,被打了个措手不及的苏联,极为被动,损失惊人。

在前线,德军的装甲部队从三个方向出击,横扫了苏联西部大片领土,俘虏了大批苏联军人;

在后方,防空警报不断响起,乌拉尔山以西地区纷纷组织市民和工兵队伍,不分昼夜地挖战壕、筑工事。

与此同时,一些敌特分子、德国间谍也在趁乱暗中进行破坏活动和散布流言,试图动摇苏联军民的抵抗意志。



他们中的很多,不是生平第一次穿上军装的大学生、高中生,就是刚毕业的军校学员,匆忙之间,甚至连给家人写一封告别信的时间都没有。

此情此景下,苏联著名诗人,劳动红旗勋章获得者,列别捷夫·库马奇怀着悲愤的心情,写下一首爱国诗歌——《神圣的战争》。



诗歌手稿

红旗歌舞团团长,亚历山德罗夫在报纸上读到了这首诗歌,一时间激动的难以平复,马上来了灵感,连夜为之谱曲。

1941年6月26日早晨,亚历山德罗夫召集了红旗歌舞团留在莫斯科的最后一支军乐队,让他们紧急排练《神圣的战争》,准备当晚在火车站的送行音乐会上,给战士们演奏。

因为曲目刚刚出炉,没来得及打印乐谱与歌词,亚历山德罗夫干脆用粉笔把它们写在了黑板上。

当晚,在莫斯科的白俄罗斯火车站(对,你没看错,这个车站的名字就叫做“白俄罗斯火车站”),原本战士们都在默默地排队,表情凝重,没太多人有心情注意到旁边摆弄着乐器的红旗歌舞团。



如今的莫斯科白俄罗斯火车站

突然间,当这首歌的节拍响起时,整个火车站的时空仿佛凝固了。一曲结束后,现场异常安静,然后有个人开始鼓掌,接着是两人、三人,再然后又陷入寂静,每个人似乎都在酝酿自己的情绪,突然间,掌声和“乌拉”声,又如暴风骤雨般响起。

他们在台下喊道,再来一遍!再来一遍!于是红旗歌舞团的乐手们又演奏了一次,接着是第二遍,第三遍…



自此,《神圣的战争》作为一种苏联抗争精神的代表,伴着浓浓的战争硝烟,顺着战壕一路飞扬,在苏军的各个战线上广为传唱。

苏军各文工团的军人们,也都极尽所能地深入前线,不畏牺牲和炮火。

1941年冬,当莫斯科保卫战正进行的如火如荼时候,罗科索夫斯基元帅不断向组织申请增援部队。

当听说派来的是亚历山大罗夫合唱团时候,他高兴的喊道——“这比增援一个师还有用”。

不过,当亚历山大罗夫请求带着合唱团到最前沿去为士兵们表演时,罗科索夫斯基元帅进行了强烈劝道——上校同志,你们的到来就是最好的增援,可你们是红军的非常宝贵财富,我绝不能让你们如此冒险”。

最终,经过协商,合唱团在方面军司令部的掩体里通过电话线向前沿部队做了演唱。

红军战士们在《神圣的战争》这首歌的鼓舞下,一次又一次的顶住了德军的装甲部队突击,最终发起冲锋,击退了敌人。



电影《莫斯科保卫战》中,通过电话播放《神圣的战争》,来鼓舞士气



战士们唱着它奔赴前线,唱着它冲向敌人,从“身后就是莫斯科”,一直将这首歌唱到了柏林的议会大厦。

在这期间,1944年,《神圣的战争》还正式取代了《国际歌》,成为了苏联国歌。团长亚历山大罗夫也被授予少将军衔。

1946年,亚历山德罗夫逝世于柏林。当时最高苏维埃的悼词中称——少将同志是“全军的宝贵财富”。

整个冷战时代,苏军的文工团规模一直在不断扩大,职能也愈发完善,除了前线劳军,各文工团在基层都设有俱乐部。全军培养了一支强大的功能完备的创作、表演专业文艺队伍,还拥有自己的电影制片厂、文艺出版社和艺术学院,集中了一大批全苏联一流的作家、艺术家——他们基本都属于正式的军事编制人员。



咱们戏称的“苏联政委舞”,极具俄罗斯和乌克兰民族风情的《士兵之舞》,就属于苏军的一个扛把子节目



《喀秋莎》也是他们的一个经典曲目

苏联解体后,随着俄罗斯的几次大裁军,基层的中小型文工团全都化整为零,被拆解兼并了,不少文艺工作者在“军转民”后失去了“铁饭碗”,生活非常潦倒。

据统计,大约有15万文工团军人裁撤掉,现代俄军只保留了前苏联红星、红旗、红军三大文工团旗下的1000余人。

不过,瘦身后的俄罗斯文工团,依旧维持着很高的艺术水平,并开始走向国际,除了演唱怀旧红歌,还生动地传播着俄罗斯各民族的传统文化艺术。



来中国巡演的红旗歌舞团



与此同时,他们也保持着不低的基层演出频率。

在惨烈的两次车臣战争中,以及后来的叙利亚战场上,都有他们不辞劳苦倾情演出的身影。

而前面说的那个亚历山大罗夫红旗歌舞团,它自卫国战争后最大的一次人员损失,就发生在赴叙利亚演出的途中。

2016年圣诞节当天,该团乘坐一架图-154客机前往叙利亚,准备进行前线演出慰问。然而,飞机刚出发不久,就在黑海上失事,84名队员和8名机组人员无一生还。

但即便如此,至今,哪里有俄军前线,哪里依旧就有俄军文工团的身影——野外泥地里踩着稻草,或者在发射车上歌唱,也得制服笔挺,充满激情。



最后,讲个令人唏嘘的事儿。

其实,即使你不去俄罗斯,也有机会在咱们国内体验到原汁原味的文工团演唱的苏联传世红歌。

典型的就是北京基辅罗斯餐厅的那个“苏联红歌服务”(下图)。



按照2020年的价格,在这里,你只要花上100块(遇到打折的时候80),就能享受到曾经的“苏联老干部”待遇。



他们中一些上了些年纪的,很多都是原苏军文艺工作者,拿过奖立过功,其中还不乏大名鼎鼎的红旗歌舞团的前队员。



尴尬的是,这些苏联装扮,靠苏联话题吸引顾客的“俄语艺术家”们,多半都来自乌克兰。

餐厅的官方资料显示,自餐厅营业以来,已有超过200位乌克兰的歌唱家参与演出,占比第一高。

疫情爆发前,餐厅里最红的是两位老大爷——乌克兰歌手沙拉阔·阿列克谢耶维奇和俄罗斯歌手卡瓦廖夫·米哈伊尔,他们的经典曲目就是前苏联国歌《神圣的战争》(现代俄罗斯国歌沿用了曲调,但歌词已经不是那个了)。



演唱红歌时的卡瓦廖夫·米哈伊尔(右一),在不禁哽咽

其中,阿列克谢耶维奇是前苏联黑海舰队歌舞团成员,曾拿到过列宁共青团员奖章和苏联功勋演员称号。

米哈伊尔则是阿列克谢耶维奇的战友,苏联时代,两人都就职于黑海舰队歌舞团。

苏联解体后,苏联黑海舰队歌舞团也宣布解散。阿列克谢耶维奇和米哈伊尔分别选择了乌克兰和俄罗斯,并顺利保住了军籍,在俄、乌两国的文工团继续干到了退休。

可谁能想到,20年后,6000多公里外,在中国北京一的所餐厅里,这对阔别已久的战友,竟然会以这样的情形重逢,又唱起了《神圣的战争》.... 阅读原文

文章来源: 留园 查看原文
https://news.6park.com/newspark/view.php?app=news&act=view&nid=581385
分享文章:
还没有评论
登录后发表评论
返回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