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留学生在纽约哥大集会声援中国抗议者 多国响应

美国之音/德国之声 0



2022年11月28日,中国留学生在纽约哥伦比亚大学校园举行了可能是八九六四以来声势最大的集会。(美国之音方冰拍摄)

纽约哥伦比亚大学 — 

周一(11月28日)晚,纽约哥伦比亚大学校园里举行了可能是该校八九六四以来中国留学生组织的声势最大的集会。与会者手举白纸,点亮蜡烛,哀悼新疆乌鲁木齐火灾中丧生的受难者,高呼“习近平下台、共产党下台”的口号,要求中国政府结束新冠清零政策,开放言论自由,释放所有在封控措施中被捕的市民和学生。

当地晚上7时,据信人数成百上千的中国大陆留学生为主体的与会者,聚集到哥大图书馆台阶广场中央著名的智慧女神塑像前。

今天的智慧女神像眼睛被蒙上了红布,象征着与会者抗议中国政府清零政策的愚昧;女神像胸前挂上了上海“乌鲁木齐中路”的路牌,表明与会者以哀悼乌鲁木齐火灾中丧生的死难者、支持上海民众抗议为当天活动的主旨。女神像的底座张贴着新疆死难者的照片,与会的学生纷纷来到女神像前,在其基座上摆放鲜花,并点燃蜡烛。



2022年11月28日,哥大智慧女神像眼睛被蒙上了红布,象征着与会者抗议中国政府清零政策的愚昧。(美国之音方冰拍摄)

集会组织者之一的哥大中国女留学生肖恩(Shawn)说,这次活动的主要诉求就是要求北京政府“结束清零(政策),开放言论自由,释放在抗议中被关押的市民和学生。”

“今晚,我们纪念在封控期间失去的生命。我们也声援现在中国所有的抗议者,他们冒着比我们多得多的风险,抵抗中共的暴行。”肖恩通过麦克风用英文对与会者说。 “我们共同要求释放在上海、成都、南京、北京和许多其他城市的公开示威中被捕的所有市民和学生。他们的勇敢令人鼓舞。 与他们站在一起,是我们能做和应做的最起码的事情。”

另一位女组织者用中文历数在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的新冠清零政策执行下造成许多人丧生的次生灾难:

11月24日乌鲁木齐发生火灾,因小区进行封控救火车无法进小区救人,造成至少10人死亡、9人重伤。
11月23日广州南沙体育馆方舱一位新冠感染者因不明原因在厕所上吊身亡。
11月4日呼和浩特新城区一位母亲跳楼自杀。
11月1日兰州七里河一名3岁男童在家一氧化碳中毒因为疫情防控,打120急救电话无人响应随之身亡。
10月29日河南富士康工厂传出2万员工确诊的消息,数以万计员工被关在宿舍,食物和饮用水严重不足,忍耐数日后终于爆发,徒步逃亡回乡。
9月18日贵州一辆转运新冠隔离人员的大巴发生侧翻,造成27人遇难、20人受伤。
4月上海全城封控,东方医院产科周姓护士哮喘发作,送医急救,因疫情防控医院听诊耽误病情不幸去世。
2019年12月30日,疫情吹哨人李文亮因率先向外界泄露疫情被派出所训诫,2020年1月31日感染新冠病毒,2020年2月7日于凌晨两点五十三分去世,年仅37岁。
与会者随后为11月24日逝世的10位乌鲁木齐居民以及所有在中国疫情防控中去世的人们哀悼。

在哥大图书馆前台阶广场上站满手持白纸的与会者,他们一起打开手机灯形成一片烛光的海洋为中国清零政策下丧失的死难者默哀三分钟。场面壮观而肃穆。

“习近平下台”、“共产党下台”、 “新疆放人”、“言论自由,新闻自由”、“不自由毋宁死”、“和香港人民站在一起”的口号声在抗议的人群中此起彼伏。

突然一位抗议者点燃了一支象征火炬的纸筒,高呼“星星之火”,与会者回以“可以燎原”。

紧接着,广大与会者呼喊起四通桥勇士彭立发著名的口号“不要封控要自由,不要谎言要尊严,不要文革要改革,不要领袖要选票,不做奴才做公民。”

肖恩说,举办这次集会主要想提高哥大学生的政治参与度。“一方面之前在学校看到了很多海报,感觉很多同学都有这种政治上的觉醒,只是我们像一座座孤岛,无法连接起来。对这样的同学来说这个活动可以创立大家之间的团结、一种连接。”

她说,对于更多同学来说,很多是因为乌鲁木齐的火灾事件才想来参加这样的活动,“我们更多是鼓励他们变得勇敢。” 肖恩说。

33年前,为抗议中共军队武力镇压北京市民和学生,中国留学生曾在哥大图书馆前的同一台阶广场上举行集会活动。自那以来,星期一晚间的集会规模或许是唯一可与之相比的中国留学生参与的抗议活动。

反封控抗议蔓延海外 多地响应“白纸运动”

中国反封控浪潮扩及海外,德国和欧洲多国,以及美国、加拿大皆出现悼念乌鲁木齐火灾逝者的集会海报。台湾27日也发起声援活动,数十人手持蜡烛、白纸于现场示威。参与民众对中国罕见的大规模抗争有何看法?

台北示威民众接力诵读中国防疫各次生灾害事件及遭疯传的社群贴文。

(德国之声中文网)路透社周一(11月28日)报道,源自中国的反封控“白纸运动”已经蔓延到世界上至少十几个城市,外籍异议人士和中国留学生在包括伦敦、巴黎、东京和悉尼等地举行了小规模的守夜和抗议活动。

统计显示,在大多数情况下,有些地区约有几十人参加了抗议活动,但也有少数示威吸引了超过数百人。一些海外抗议者说,现在轮到他们承担朋友和家人所承受的压力。

在巴黎蓬皮杜中心外,一些抗议者为乌鲁木齐大火中的遇难者献上鲜花和点燃蜡烛,一些人指责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和共产党,要求他们下台。

示威活动组织者之一的研究生蒋不(Chiang Seeta)说:“这是我应该做的。当我看到这么多中国公民和学生走上街头时,我的感觉是他们比我们承担的要多得多......我们现在从国外对他们表示支持。”

路透社指出,近年来,海外中国学生通常是集会支持他们的政府,反政府的抗议活动很少。在上个月共产党大会召开之前,一名持不同政见者在北京的一座桥上悬挂了一条横幅,批评习近平牢牢抓住权力不放,并要求将其撤职,此后对习近平的反抗变得越来越公开。

根据海外推特账号“李老师不是你老师”,27日晚间发布的一支短片,显示位于伦敦的中国大使馆前,也有民众高举“不自由,毋宁死”标语,高喊“习近平,下台!”,并呼吁中国警方释放因示威而遭到逮捕的市民。

而德国首都柏林在上周六(11月26日)当地时间晚上6点,中国反“清零政策”抗争运动爆发前夕,即举行烛火守夜活动哀悼乌鲁木齐火灾伤亡者,参加人数达80-100人。

随后中国各城市发起街头抗议,德国法兰克福于27日再次发起声援集会,德国亚琛预计在29日举办另一场悼念晚会火灾伤亡者的集会,持续声援中国反封控。

而相似的烛火守夜活动也涌现英国、爱尔兰、荷兰、意大利、法国等欧洲国家,以及美国、加拿大、日本、韩国及澳大利亚等地。

台湾抗议现场

27日晚间,在台北自由广场出现声援中国反封控抗议的集会活动,3小时内共吸引约80-100人到场。其中包含中国、香港、台湾民众与其他外籍人士,而中国民运人士王丹、周锋锁也有前来现场。

民众各个手持烛光,静默30分钟,接著自发性的接力拿起麦克风,诉说中国清零政策带来的次生灾难事件,以及中国各大学与各城市的抗争活动。

集会地板上躺著一张白布条,上头有民众用黑胶布拼出一个偌大的“悼”字,其他布条及看版上,也可见“不自由、毋宁死”、“中国人要自由”等抗争口号。

“这是第一次大家在上海喊出‘共产党下台’这样的口号。”在台湾的中国留学生史凯文(本人要求化名受访)告诉德国之声:“虽然我在海峡的另一边,但我也要站出来声援我们内地的同胞。”

史凯文说:“大陆长期以来只发出一种声音,但在大陆这片土地上,肯定不止一种声音。希望台湾人也能(对中国人)改观。”

中途还有人开始发起A4大小的空白纸张,许多民众举起白纸继续响应示威。而这个抗议手法,也出现在近几天中国多所大学的集会抗议现场,被网友标注为“白纸运动”,因为白纸代表的是无法自由表达言论的愤怒,以及“你删吧,大家也知道写了什么”的含义。



11月27日台北自由广场上,有示威民众写下声援中国抗议标语。

台湾民众:支持民主自由

值得一提的是,在一篇台北集会的推文下方,有中国网友留言:“两岸人民是一家,谢谢你们。”立刻引来不少台湾网友反弹,澄清道:“我们不是一家人,不需要无意义的攀亲带故,我们这样做只是支持民主自由”、“我们只是把你们当人,哪怕是美国人今天也会做一样的事”。

而部分参与烛火悼念活动的台湾声援者,也有同样想法。

28岁非营利组织工作者蔡孟筑表示,自己一下班就立刻赶到现场,因为“非常敬佩”中国市民的勇气。“我在台湾上街抗议,如果看到警察我也会有点害怕,更何况是他们。”

但蔡孟筑强调:“对我而言,这就是一个其他国家的事情。”她补充道:“如果你愿意站出来抵抗自己国家的极权行为,我就会愿意一起出来声援。也希望他们(中国人)能因此意识到尊重及自由的重要性。”

另一位受访的25岁的台湾民众简若晴则表示,她的外公是1949年国共内战后迁台的军人,“在这段历史伤痕中一直背著原罪”,还曾因支持本地人而被判入狱3年。

作为外省第三代,简若晴表示:“我觉得我好像有个使命。不管是哪一国的人,即使是跟台湾人站在对立面、常常在网络上跟我们吵架的中国人,我觉得只要是人类,我们要的东西都是一样的,所以我有责任要声援他们。”

她表示,身边多数朋友都对中国抗议事件感到事不关己,甚至有极端人士认为,“台湾是流血、流汗才换来自由,中国大概也要死一些人来换。”面对此类言论,她感到相当忧心,因为“如果我们放任那些极权价值观不断扩散,有一天受到影响的就会是我们。”

对此,就读台北市立大学大一的游同学也告诉德国之声:“一直想要统一台湾的是中国政府,那中国人从小被这样教育,难免会这样想,这是可以理解的。这就是他们觉醒的一个过程。”

与他同行的黄同学也表示:“目前台湾主流民意认为中国人都被中共洗脑了。但最近乌鲁木齐后遍地开花的事件,让我们看到中共也没办法控制全部的中国人。”



散布在台北自由广场上的反中国政府“清零政策”标语。 阅读原文

文章来源: 留园 查看原文
https://news.6park.com/newspark/view.php?app=news&act=view&nid=580583
分享文章:
还没有评论
登录后发表评论
返回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