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张艺谋走出低谷 37岁谋女郎活成她最想要样子(图)

皮皮电影 0

张艺谋是中国最会调教演员的导演,也是“最会夸人”的导演。

对他的历任女主角,他从来都不吝赞美之词。

说到巩俐,他毫不避讳地称赞:

“她是中国最好的女演员。”

谈及章子怡,尽管不太认可对方的野心,但他还是会巧妙地评价:

“非常聪明,进取心极强。”

提起倪妮,他也会饱含期待地说:

“她是一个新时代的新类型,前途不可限量。”



至于周冬雨,就更不必说了,他曾不止一次地在公开场合表扬:

“她天生就是为大银幕而生的。”

就算是备受争议的刘浩存,他也会极力夸奖:

“宇宙都拦不住你。”



可唯独在评论那个,将他从人生低谷送上职业分水岭的女演员时,他却一改往日的温和,言辞犀利地说:

“长得不漂亮,身材也不好,不适合当演员。”

“(拍了这部电影)这件事不能改变你的命运。”

而在圈外,她一度被称为“最丑谋女郎”。

她没有像巩俐、周冬雨一样, 和张艺谋合作多次,甚至一生中就只演了这一部电影。



可就是这部电影,让她人生偏离原先轨道,彻底发生了变化。

而后发生的一连串变故,更是超乎她的意料。



女孩名叫魏敏芝。

她和大导演张艺谋的相识,算是一段“奇妙的人生经历”。

现在回过头看,几乎难以复制。

那个时候的张艺谋,年近50,却迎来了人生低谷。

虽然在此之前,他早就凭借《红高粱》、《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和《活着》等一系列颇具民族反思性的电影,成为了享誉国际的著名导演。



但是,随着中国电影市场化的推进,观众对他的现实主义影片,逐渐失去了兴趣。

与此同时,他的灵感缪斯巩俐,跟他分道扬镳。

他的父亲,也因为过于担忧他的事业和婚姻问题,导致病情加重,在他出国工作期间悄然去世。

一时间,事业、感情和家庭频出危机的张艺谋,陷入了自我怀疑当中。



直到看了一本名为《天上有个太阳》的小说,他才重振旗鼓,进入了新一轮的创作当中。

这本小说,出自援疆教师施祥生之手。

讲述了一位临时的乡村代课老师,为了不辜负该校老师临行前“一个都不能少”的托付,独自进城去寻找辍学学生的感人故事。

为了更好地表现小说中讨论的农村教育问题,张艺谋做出了两个大胆的决定。



第一个,将原著中年纪较大的男性代课老师,换成年仅13岁的初中女孩,把影片的焦点放在未成年孩子身上。



第二个,全片都用业余演员,并且让演员在片中的身份和现实中的身份相一致,包括他们的名字、出身和职位。

确定好这两个大方向以后,改编自《天上有个太阳》的《一个都不能少》,便进入了前期筹备阶段。



剧组亟待解决的问题,就是寻找影片的女主角,那个年仅13还未成年的代课老师。

为此,张艺谋在整个河北省的村镇学校,面试了2万多个孩子,终于找到了一个合适的小女孩。

然而,就在他做出最后的决定之前,影片的副导演郦红,却把一个女孩,带到了他的面前。

这个女孩,就是魏敏芝。



13岁之前,魏敏芝所能接触到的世界,只有封闭的河北东栅子村那么大。

这里没有电视,更没有电影,她在上学之外,做得最多的课余活动,就是割草喂猪。



如果不是那次偶然的机会,她可能和当地的大多数女孩一样,读完初中就早早地辍学,回家养猪、结婚、生孩子、做家庭妇女。

从此守着一亩三分地,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



1998年春天,《一个都不能少》的副导演郦红,带了几位工作人员,到河北东栅子村给影片挑选演员。

村民们听说以后,一窝蜂地跑到村口看热闹,这些人里面,就有魏敏芝和她的双胞胎妹妹魏聪芝。



郦红此行的任务是寻找村长的人选,但是在人群中看到这对探头探脑的双胞胎姐妹之后,当时就被吸引了,便招手让两人过去。

其实,郦红最先注意到是长相更为清秀的妹妹,还礼貌地问她是否会唱歌跳舞,可平日里嗓音极好的魏聪芝,在陌生人面前显得非常害羞,问了半天都没开口。



眼看着妹妹犯了难,仅比魏聪芝早出生了五分钟的魏敏芝,马上显示出了长姐风范,大胆地站在郦红面前,唱了一首《我们的祖国是花园》,还跳了一支胡编乱造的舞蹈。



郦红觉得这个小姑娘,既质朴又执拗,跟影片中需要寻找的代课老师如出一辙,随即问她敢不敢拍电影。

虽然当时魏敏芝并不知道什么是电影,但是面对一个未知的挑战,她还是果断地回答了一句:我敢!



于是,在郦红的极力推荐下,张艺谋同意给魏敏芝准备一场加试:让她和原定的女主,同时站在封锁的屋子里,对着门外看热闹的乡亲们大喊。

结果,魏敏芝喊得嗓子都哑了,原定的女主硬是抹不开面子一声没吭。



就这样,魏敏芝代替了那位从两万多人中脱颖而出的女孩,成了继巩俐之后的第二任“谋女郎”。

她想走出大山,可等在她面前的,却完全是另外一回事。



《一个都不能少》开拍之前,魏敏芝不知道电影是什么,不知道张艺谋是谁,也不知道“谋女郎”的称呼对她意味着什么,更不知道她已经悄然地走到了命运的十字路口。



她只知道,如果同意拍摄这部电影,她就能坐上摄制组的汽车,去看看东栅子村以外的世界,究竟是什么样子。

所以,她不顾老师的反对和母亲的阻拦,拼尽全力地抓住了这次走出大山的机会。



可让她失望的是,剧组只是把她从一个大山,带到了另一个大山。

在电影拍摄的两个多月时间里,除了居住的旅馆,她全程都待在群山环抱的水泉村里,那里和她生活的东栅子村,并无二致。

因此,当电影拍摄结束时,回到家中的魏敏芝,并不觉得自己有了什么新奇的生命体验,她甚至还为错过了家里丰收的草莓,而倍感遗憾。



直到1999年,影片上映之后接连在国内外斩获各类大奖,魏敏芝才真正地见识到了流光溢彩的世界,并且真实地体验到了一夜成名的愉悦。

作为影片唯一的女主角,她一炮走红。

在和主创人员一起巡演的过程中,她成了媒体争相报道的对象,还收获了前所未有的鲜花和掌声。



外界的赞誉,一度让魏敏芝误以为自己走上了巅峰。

尤其是听到大家用“魏老师”和“女明星”来称呼她时,她更是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了迷茫,她不知道该继续读书,还是该趁着名气拍戏赚钱。

正当魏敏芝开始有些“飘飘然”的时候,张艺谋发话了。



他不仅语重心长地告诉魏敏芝:

“跟我合作,并不能改变你的命运,好好学习才是更重要的事情”。

还一改平日里谦和的态度,毫不客气地跟媒体说,“请不要对孩子瞎捧热炒”。



后来,有很多媒体添油加醋地,将张艺谋对魏敏芝善意的劝说,曲解成嘲讽的恶意,但魏敏芝却把这位导演叔叔的话听到了心里。



她推掉了所有的片约,重启了自己的求学之路。

虽然张艺谋预言,魏敏芝的命运并不会因为一部电影而有所改变。

但《一个都不能少》的成功,还是让她的人生迎来了一个重大的转机。



《一个都不能少》上映后,取得了3000万票房。

这个成绩非常耀眼,位列年度国产片第二,只比冯小刚的《没完没了》少500万。



走进影院捧场的观众里,有一位比较特殊。

他是河北石家庄精英中学的董事长,翟志海。

看了影片以后,他深受感动,主动把魏敏芝和妹妹接到市里读书,还连带着解决了她姐姐和父母的就业问题。



之后的五年里,魏敏芝的成绩稳步提升。

家人们都为此感到欣喜不已,满怀希望地期待着她能在高考中平稳发挥,顺利地考入师范大学,进而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

但13岁那年的电影经历,一直在魏敏芝的脑海中挥之不去。



为了重温儿时的记忆,她不顾老师和家人的反对,坚持在学业繁忙的高三,远赴首都参加了北京电影学院导演专业的招生考试。

只可惜,影视基础薄弱的她,终究还是败在了难度较高的三试上。



原本,这次艺考失利,只是魏敏芝求学路上的一个小挫折而已。

但是有些媒体为了博人眼球,强行制造了很多噱头,嘲讽她能力配不上野心,注定是一个笑话,甚至还断章取义,误用了很多张艺谋曾经对她的评价。



纷至沓来的负面新闻,让临近高考的魏敏芝备受打击,为了释放心理压力,她只能借助诗歌鼓励自己。

那段时间,汪国真的《学会等待》是她最大的精神慰藉,因为她始终相信,她的生命中还会有下一个机遇。



果不其然,她真的等来了一个机遇。

西安外国语学院得知她落榜北电的消息,迅速向她发出了邀请函,承诺她只要通过专业考试和文化课考试,就能破格录取她为传媒学院编导专业的学生。

听到这个消息以后,魏敏芝的第一反应就是,这是一次证明自己的好机会,她必须把握住。



为此,在接下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她拼了命地学习,即便是宿舍熄灯以后,她还是会钻在被窝里,打着手电筒学习。



终于,在连续用坏了三个手电筒以后,她以高出艺术类分数线200分的成绩,交出了一份精彩的答卷。

但走出大山的她,面临的机会和挑战,才刚刚开始。



2004年9月,魏敏芝顺利步入大学校园。

在校期间,她展现出了超强的文学素养。不仅连续两年在全国青年征文比赛中斩获大奖,出版了一本青春日记,还成功入选中国青年作家协会。



而且,更让人意外的是,经过了为期一年的专业课学习,她还正式成为了一名导演。

她在兼顾学业的情况下,独立执导了一部电视剧《母亲的心愿》,和一部根据自己的成长经历所改编的纪录片《夜的童话》。



魏敏芝的这些优秀表现,成功地吸引了美籍华人陈尔岗教授的注意。

2005年,他代表杨百翰大学,来中国参加一个中小学教育的国际交流会,研究的课题是“不让一个学生掉队”。

这个课题,跟电影《一个都不能少》所展现的教育问题颇有相似之处,所以,他对影片主人公的现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得知魏敏芝在大学的种种表现,陈尔岗被这个小女孩的坚定和执着所打动了。

恰好他所供职的杨百翰大学,有针对各国贫困学生的助学项目,于是,他便决定帮助魏敏芝出国留学。

尽管魏敏芝的英语水平很差,但是在机会面前,她并没有退缩。恶补了两年英语之后,她终于以优异的成绩,申请到了出国留学的名额,还获取了全额的奖学金。



2007年,已经顺利考入杨百翰大学的魏敏芝,跟着学校的合唱团来中国巡演。

曾经那个发音不准、吐字不清,连普通话都说不好的农村姑娘,早就蜕变成了一个可以站在舞台上,流利地用双语交流的女主持人了。



故事进展到这里,已经有了一个非常完美的逆袭,但是魏敏芝的人生,并没有止步于此。

2010年,张艺谋带着电影《山楂树之恋》,参加第30届美国夏威夷国际电影节的开幕新闻发布会。

魏敏芝也出现在了发布会当中,只是这一次,她的身份并不是“谋女郎”,而是一个向张艺谋提问的电影工作者。



看到魏敏芝站起来的那一刻,张艺谋无限感慨地说:

“像个故事一样,当年她跟我拍电影的时候很小,13岁,现在她在这里给我提问题,让我有一种恍如梦里的感觉。”

而且,在回答魏敏芝的问题“是否会拍一部个人纪录片”的时候,张艺谋给出了否定的答案之后,还特地补充了一句:

“其实,魏敏芝这么多年的人生经历,就是一部非常好的纪录片,值得我们大家思考的纪录片。”



得益于张艺谋的启发,从杨百翰大学学成后,她留校在学校传媒部任导演助理兼剪辑师,并精心打磨的一个剧本和一支优秀的创作团队。

她要把自己一路走来的经历,拍成一部名为《奇迹的女儿》的纪录片,来激励那些有梦想的贫困孩子。



此时,陪伴在她左右的人,除了有恩人、家人,还有她在留学期间结识的爱人——美国第五代华人刘锦辉(已于2008年结婚)。



在这些人的帮助和支持下,魏敏芝长久以来的梦想,终于照进了现实,而她的人生,也在幸福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24年过去了,丑小鸭也变成了白天鹅。



魏敏芝从一个连普通话都说不好的喂猪女娃,也蜕变成了大洋彼岸的高校老师,37岁夫妻恩爱,做了两个孩子的妈妈,事业有成,家庭美满,活成了自己最想要的样子。



如今,每每说起魏敏芝的故事,很多人最先想到的往往都是幸运、奇迹这些词语,就连她本人,也把自己的成功归结于外界的帮助。

但实际上,外界带来的只是机遇而已。



把握机遇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还是魏敏芝在这些机遇面前,所付出的努力和艰辛。

想想她13岁时那声喊哑喉咙的嘶吼,再想想她19岁时用坏的3个手电筒,还有她20多岁时疯狂练习英语的样子,以及她在留学期间所承受的孤寂。

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她能在37岁的今天,收获众人艳羡的幸福生活了。

其实真正改变她命运,不是张艺谋,也不是别人,而是她自己。 阅读原文

文章来源: 留园 查看原文
https://www.6parknews.com/newspark/view.php?app=news&act=view&nid=573356
分享文章:
还没有评论
登录后发表评论
返回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