佩洛西最忌惮的中国大佬:曾被台湾封杀 今打脸台积电

金错刀 0





出差19小时,就能把2300万人害惨,这种事只有窜台的佩洛西干得出来。



为遏制台独分子搞分裂,佩洛西走后,解放军启动军演,台湾省六大港口几乎全被封锁,渔民打的鱼卖不出去,盖房子用的砂石运不进来,就连老百姓的快递,都落不了地。

但此时台湾最大的芯片公司台积电,却撂下狠话:“大陆敢动武就断供芯片。”



张狂背后,台积电年入1.5万亿新台币,供应了全球超一半的芯片。控制台积电,就能一定程度上控制中国的芯片供应。

但很显然,佩洛西的算盘注定打空。如今中国芯片产业早已今非昔比。

中芯国际的创始人张汝京曾说,虽然不能掉以轻心,但“美国对中国制约的能力没那么强”。



作为中国芯片行业的教父级人物,他是怎么在国外巨头“围剿”下,冲出一条“芯”路?

被台湾“封杀”,

带400人奔赴大陆建厂

当美国举全国之力制裁华为时,华为祭出大杀器麒麟710A。

这是一枚真正的中国芯,由华为设计,中芯国际代工。而中芯国际是全球第四大集成电路的代工公司。

他背后的创始人就是张汝京。



在美国的压制下,中国建半导体产业最大的掣肘是没人才、没资源,既买不到最新高科技产品,华裔工程师连知名半导体公司核心部分的门槛都迈不过去。

张汝京是如何在美国的眼皮子底下,创造出中芯国际的?

在创立中芯国际期间,张汝京有两大致命威胁,先是被台湾“封杀”。

2000年,两岸关系趋紧,台湾对大陆的技术封锁更加疯狂。张汝京成了陈水扁的眼中钉,被罚了15.5万美金作为警告,并要求他在6个月内撤资。

张汝京丝毫不惧怕,直接放弃了台湾户籍,与台湾脱离了关系。



更大的威胁是老东家台积电上。

他从德州仪器退休后,花了3年时间,让世大半导体跃居台湾第三。这让台积电的的创始人张忠谋产生了巨大的危机感,不惜豪掷50亿美元,收购了世大。



当时,张汝京向张忠谋提出了条件:第三座半导体厂建到大陆去。

然而,台积电在收购世大后食言了。于是,张汝京招徕了全球400人到上海建厂,其中300人来自台积电,这也为其后埋下了“雷”。

在半导体行业,张汝京是“教父级”建厂高手。他在美国德州仪器工作20年,曾在美、日、韩多国,建立十多个厂子。

半导体行业是个烧钱行业,动辄就需要几十亿美元的投资,张汝京的建厂理念是“不景气时盖厂最好”。

恰逢2001年互联网泡沫破灭后,在半导体低潮期,中芯趁势购入了大量的低价二手设备,天津的摩托罗拉工厂经营不善,张汝京就用低价换股的方式买下整个工厂。



张汝京还是个资源整合高手,利用30多年积攒下来的口碑,缩小与欧美间的差距。

他在短短1年里,募集了14亿美元的启动资金,还在国外购买了一批0.18微米的制造设备。

没技术?张汝京就辗转于美国商务部、能源部、国防部、国务院4个部门,参加听证会,承诺“技术只会民用,不会军用”。除此之外,全美五大教会也为他背书,最后终于拿到了美国技术出口许可证。

不曾想,埋下的雷还是爆了。

在中芯国际成立9个月后,台积电以“窃取商业机密”为由,发起了专利诉讼大战,这场大战整整打了10年。



2003年在中芯国际即将在香港上市的关键时刻,蛰伏已久的张忠谋给了张汝京致命一击。



和解代价很大。中芯国际向台积电支付了2亿美元的现金,及10%的股权,要知道当时中芯国际一年的营收还不到2亿。

更为惨重的代价是,张汝京被迫从中芯国际离职。

不用美国人的东西,自主创新

在与台积电的“和解”中,张汝京还签署了一份竞业协议:3年之内,不得从事与芯片相关的工作。

对于61岁的老工程师来说,这无异于一纸封杀令。

但张汝京情绪平静,他说“不要认为这是人生中很大的失败,不要被打趴下”。

实际上,就算是被“封杀”,被打压,张汝京从不认输,哪怕自降薪酬,也要继续干下去。



半导体行业依然对国产芯心存芥蒂,担心质量不达标,在可以选择国外成熟技术的前提下,不想承担无谓的风险。

但是如果没人用,中国的芯片又如何发展?张汝京首选国货,在采购时经常多问一句:“有没有合格的国产产品替代?”

不仅爱用国货,张汝京为了避免被技术封锁,进行自主模式创新。

在半导体行业,有3种模式,像是华为海思,只做设计;像是台积电,只做代工;还有的像三星和德州仪器的全能型选手,既做设计又做自主生产。

全能型选手谁能想做,毕竟不用受制于人,这也是中国最需要的一种模式。



理想有多丰满,现实就有多骨感。“全能型”往往需要几千个设计工程师,这是个难点。

为此,张汝京在青岛芯恩,提出了“中国本土化”策略:引入30至40家设计公司交叉持股,变相获得3000-4000人的设计团队。



而生产线是用日韩欧的二手设备搭起来,技术非美化,不用担心美国技术制裁。

去年8月,青岛芯恩8英寸厂投产成功,良率达90%以上。

遭台积电打压,

张汝京如何撑起“中国芯”?

很多人认为张汝京是商业上的失败者。

当他被台积电打压时,被一手创办的中芯国际“踢”出局,30年来,辗转于一个个初创企业,在商业成就上远远不如台积电张忠谋。

但大家不知道的是,告别中芯国际这20多年间,张汝京和时间赛跑,在本该退休的年纪,专注于中国本土创业,创造了数个第一。

他在中国大陆创业五次,最大的特色就是市场上需要什么,他就去做什么。



“到中国大陆建厂”是张汝京父子的执念。张汝京从德州仪器退休后,创业第一站是在无锡,但受限于时局,忙活了2个月,就返回台湾。

在撤离之前,张汝京留下的是国内尖端技术,他将集成电路的线宽做到了0.5微米,大约只有1/200头发丝粗细。

不仅是尖端技术,张汝京的每一次创业,几乎都在填补中国半导体产业链的薄弱环节。

想要发展芯片,离不开硅片,尺寸越大切割的芯片越多,成本越低,这是中国的弱项。

在离开中芯国际后,张汝京创立的新昇公司,花了2年时间,拉出了中国第一根300mm单晶硅锭,早在2018年实现了300mm半导体硅片的规模化生产。



在中国,半导体行业每年30-40万的人才缺口,培养周期很长,高薪挖人屡见不鲜。

张汝京尊重人才,几乎每个与张汝京共事过的人到会提到一点,公司里成百上千人,他可以记住每个人的名字。



他主导成立了青岛大学微纳技术学院,担任终身名誉院长,目的就是解决半导体人才的缺口。

这4次创业,张汝京很淡然:“台湾创业是因缘际会,创立中芯是为了填补内地没有先进的集成电路代工的空白厂,投资是为了过渡,新昇则是因为内地没有完整的硅片产业。”

如今张汝京已年过70岁,他再次出发,开始了第五次创业,加入了上海积塔半导体。



芯片早已成为很多人眼中的“肥肉”,有人打着爱国牌,实际上却坑害国家。

连国家队也栽了跟头,紫光集团前董事长赵伟国,曾高举爱国大旗,做强芯片产业,在5年的时间里,主导收购了展讯通信、锐迪科等16家公司,甚至放出豪言:收购台积电。在每一笔并购交易中,有的能达到数十亿美元,不可谓不豪气。



这些并购案无不暴露了商人的投资本性,也将紫光集团拖入负债泥潭。

“中国芯”需要不是喊口号的商人,而是踏实去干的企业家。

结语:

作为全球最大芯片工厂,台积电半年蒸发3000亿。

最重要的原因是受制于美国。台积电最大股东是美国花旗银行,占比20.5%,比台湾所有股东加起来都多。连董事会等核心岗位,大部分也是美国人。在代工的芯片中,美国占了6成,需要的半导体设备,也要从美国进口。



越陷越深的台积电,一次次降低底线。在和华为切断合作后,赴美建厂,却被列为“不安全公司”,损失600亿,还交出了核心数据。

台积电的脊梁越来越弯,但中国大陆还有张汝京、江上舟、梁孟松等半导体人兢兢业业。在张汝京看来,在光刻机设备商差距较大,但在三代半导体材料上有优势,封装上较强。

无数国人看到的是,中国芯片产业能站起来,只是时间问题。 阅读原文

文章来源: 留园 查看原文
https://www.6parknews.com/newspark/view.php?app=news&act=view&nid=562155
分享文章:
还没有评论
登录后发表评论
返回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