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毅炮轰尹烨称益生菌是”骗局“华大基因回应(组图)

南方都市报 0

7月23日至30日,饶毅在个人公众号“饶议科学”连续8天发文,"炮轰"华大基因高管尹烨。从最初指出尹烨科普内容存在大量错误信息,到质疑尹烨哥本哈根大学博士学位是“水博士”,再到质疑尹烨带货的益生菌产品是“假药”,屡屡将尹烨和背后的上市公司华大基因(300676.sz)推上风口浪尖。

南都湾财社记者曾多次尝试联系两位当事人,截至发稿,双方均未就此事进行正面回应。

对于公司高管尹烨和饶毅之间的争论,华大基因对南都记者表示,“华大控股及华大基因支持员工在工作之余,参与科普活动。因科普工作非职务行为,公司不便回复尹烨先生个人的相关问题。”

但就尹烨等多位高管的学历、益生菌产品等问题,华大基因并未予以回应。

哥大曾与华大基因合作办学,多位前、现高管曾与该校有关联

公开资料显示,1979年,尹烨出生于辽宁丹东,2002年毕业于大连理工大学。本科毕业后,尹烨就加入了刚成立三年的华大基因,是一路跟随汪建的公司元老之一。2015年-2018年,尹烨曾担任华大基因CEO。

在担任华大基因CEO的第三年,也就是2018年,尹烨获得了哥本哈根大学生物学博士。这也是饶毅质疑尹烨的一点,“现代生物学,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是不可能用三年教出一位优质博士的。”

在《陈春花和尹烨:相隔二十年竞赛谁的博士更“水”?》一文中,饶毅拿“学历存疑”的北京大学教授陈春花与尹烨做比较。“如果是不用上课的博士,那么尹烨的博士与陈春花的博士,哪一个更水,就可以争议。”



据人民网2010年9月报道,“日前,华大基因研究院与丹麦哥本哈根大学就双方联合培养基因组学及生物信息学博士生项目仪式在深圳签署。该联合培养项目旨在选拔极具科研潜力的高表质学生,培养基因组学领域的世界级后备领军人才。”

报道中称,“这些联合培养的学生,除了完成必要的基础核心课程体系外,还将全面参加国际型大项目、攻克世界前沿科研难题实战锻炼,在世界最前沿的基因组学科研和应用领域开展研究,并以在世界顶公杂志(如:《Nature》和《Science》)上发表至少一项科研成果作为获得博士学位的必要条件。”



值得注意的是,华大基因多位前、现高管也曾与哥本哈根大学产生联系。例如,华大基因研究院前院长王俊,为哥本哈根大学客座教授;现任华大集团董事、理事长杨焕明也毕业于丹麦哥本哈根大学,取得了博士。



此外,南都湾财社记者注意到,尹烨硕士研究生毕业于华南理工大学。公开资料显示,尹烨在华南理工大学就读的专业为生物工程专业,校内指导老师为潘力教授,校外指导教师为杨旭助理研究员,所在学院为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论文提交日期为2013年5月6日。



知情人士表示,“生物工程专业是华南理工大学的在职专业硕士,为非全日制。”南都湾财社记者曾通过中间人试图联系潘力教授,了解尹烨在读时的相关情况。对此,潘力教授表示拒绝,“尹烨这事我是不接受采访的。”

就现任和前任多名高管的学历问题,南都湾财社记者也曾多次联系尹烨本人,截至发稿,对方并未予以回应。此外,南都湾财社记者也曾联系华大基因,但对方并未就该问题做出回应。

此前,中新经纬曾致电华大基因董秘,对方表示尹烨现在不在上市公司任职,是在集团任职,公司不会对此发布公告进行回应。

就尹烨的履职情况,华大基因回应南都湾财社记者称,“尹烨先生现任深圳华大基因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大控股”)CEO,由华大控股提名并通过股东大会选举,担任上市公司副董事长。尹烨先生根据《华大基因公司章程》认真勤勉履行董事义务,协助董事长的工作。上市公司日常运营事务,主要由高管团队主导开展。”

饶毅质疑益生菌产品是“假货”,尹烨:好东西要推荐给大家

让饶毅质疑的还有尹烨屡次带货的益生菌产品。

在抖音上,尹烨曾多次为华大基因自营的益生菌产品带货。在尹烨的抖音橱窗内,除了书籍、护肤品外,陈列最多的就是华大出品的“优美达益生菌”产品。产品的消费提示中写道:“滋补膳食类商品不具备预防疾病、治疗功能,不能替代药品,请按需购买。”

公开资料显示,益生菌产品作为华大集团旗下华大营养的主要业务之一,均由华大自选菌株自主配方。

南都湾财社记者在电商平台搜索华大益生菌发现,该系列包括肠胃类益生菌、睡眠类益生菌等产品,种类繁多,价格从几十到几百不等,产品的主要形式为压片糖果和固体饮料,均为食品级。



在“优美达(华大)益生菌旗舰店”官方微信商城中,华大这样介绍一款名为“优美达益舒”的益生菌固体饮料:“博弈期KO有害菌,优化期顺畅消化内环境,稳定期开启顶配生活”。其他款益生菌产品的功能包括舒缓情绪、助眠、缓解多梦、畅排肠垃圾等。此外,华大还在产品介绍中宣称,“科普大咖尹烨的选择。”



很多消费者显然是受到了尹烨的影响,然后购买了相关益生菌产品。在“优美达(华大)益生菌旗舰店”官方微信商城中的一款产品下,有评论称,“看到尹烨老师推荐给父母买的,他们经常胃反酸难受,吃这个一袋一会就能缓解,这个真的不错,这次多囤了几盒让父母长期吃。”

饶毅在《太厉害的忽悠会忽悠自己:因为太逼真了》一文中直言,“尹烨推广的益生菌,就是假药。全中国现在推广的益生菌无一不是假药。肠道细菌研究很热门,但迄今没有拿出可以有效应用的产品。”

面对饶毅的质疑,尹烨在其个人微信公众号“尹哥聊基因”发表了一篇名为《华大到底发表过多少篇菌群文章?》文章,疑似隔空回应。

文中称,1999年以来,华大发表或联合发表SCI收录论文3,565篇(与菌群研究相关的有71篇);其中在Cell/Nature/Science/NEJM期刊及其子刊上发表文章共计451篇(与菌群研究相关的为24篇)。(统计截至2022年4月)

尹烨在文中还提到,华大还申请了疾病相关微生物标记物、功能益生菌株等相关发明专利300余项,申请进入欧洲、日本、美国、中国香港、澳大利亚等多个国家和地区,已获批140余项。(统计截至2022年6月)

尹烨在评论区回复网友时表示,“益生菌是华大集团旗下华大营养的主要业务之一,这不是不相关的带货。作为集团CEO连自家这么有实力的好产品都不卖,那还合格吗?”“好东西肯定要推荐给大家。”



很显然,这样的回应很难令饶毅信服。7月30日,饶毅再次发文称,“如果尹烨要证明他是卖真药,只需要一篇或两篇论文:他发现了什么细菌,这种细菌给人吃了有什么作用。结果,尹烨写了一大堆,列了一堆论文,顾左右而言他,就是没一篇说他发现了什么细菌,对人有什么作用。”

就益生菌产品功效等问题,南都湾财社记者曾联系华大基因和尹烨,但对方并未予以正面回应。

一位在深圳某三甲医院工作的专业人士告诉南都湾财社记者,“没有注册成药品,也没有像药品那样宣称可以治疗某些疾病,不能定义为假药。当然,饶毅强调的是益生菌东西没有临床依据,是智商税,不值得花这个钱。”

上述专业人士介绍,“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为假药:所含成份与国家药品标准规定的成份不符的药品,以非药品冒充药品或者以他种药品冒充此种药品,变质的药品,所标明的适应症或者功能主治超出规定范围的药品。”

华大基因近年来备受争议,业绩连年承压

事实上,近年来,华大基因和公司高管时常处在舆论旋涡之中,备受争议。



2018年7月,虎嗅网发布文章《华大癌变》,文中直接指出,华大基因为了商业利益而过度营销,引导患者放弃全面检查,致使孕妇产出生理缺陷儿童,最终给很多家庭带来悲剧。

2018年10月,科技部披露的一则行政处罚决定书显示,中国人类遗传资源管理办公室调查发现,华大基因在未经许可的条件,将部分人类遗传资源信息从网上传递出境。

伴随争议的同时,华大基因那几年的业绩也远谈不上理想。2018年,华大基因营业收入为25.36亿元,净利润达3.87亿元;到了2019年,公司营收达28亿元,但净利润却出现下滑28.53%,为2.76亿元。

转变发生在2020年,新冠疫情发生后,华大基因第一时间推出了多款新冠病毒检测试剂盒,同时还在全球多地区推出了“火眼”实验室一体化综合解决方案。

2020年,受益核酸检测相关业务,华大基因的营业收入和净利润突飞猛进,实现营业收入83.97亿元,同比增长199.86%,净利润20.9亿元,同比增长656.43%。其中,“精准医学检测综合解决方案(产品)”也成为当年公司第一大业务板块,占主营业务比例达66.24%。

受疫情概念刺激,华大基因的股价也像是搭上了“火箭”,从2020年1月2日的68.5元/股,到2020年7月13日创下199.4元/股的股价高点。短短半年多时间,华大基因的股价涨超近三倍。

疫情红利消退,华大基因业绩下滑,多年来销售费用远高于研发投入

随着新冠疫情得到控制,华大基因年营收、净利润也都进入了下行通道。2021年年报显示,公司实现营业收入67.66亿元,同比下滑19.42%;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4.62亿元,同比下滑30%。

在年报中,华大基因表示,因全球新冠核酸试剂和检测单价下降,以及部分国家和地区防疫策略的变化,公司主动战略性调整新冠相关产品结构与供应链策略,2021年基于新冠相关的业务收入较2020年同期较高基数相比有所下降。

2022年上半年,华大基因的业绩再次出现下滑。半年报预告显示,预计公司2022年上半年度营业收入约30亿元-33亿元,较上年同期下降9.50%-17.72%,预计2022年上半年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5.8亿元-7.2亿元,较上年同期下降33.70%-46.59%。

华大基因给出业绩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报告期内,公司基于新冠相关的业务收入较2021年同期较高基数有所下降。

业绩下滑,华大基因的股价表现也是乏善可陈。自创下199.40元/股的高点后,公司股价一路向下,截至2022年7月25日,报收66.03元/股。两年时间,公司股价已经回到了新冠疫情暴发之初。

作为一家生物医疗领域的公司,研发投入是一个硬指标。然而,事实是,顶着“高科技”名头的基因测序界龙头,华大基因的研发费用却常年不到营销费用的二分之一。这也是华大基因一直被投资者诟病的原因之一。

数据显示,2018年至2020年,华大基因研发费用分别为2.61亿元、3.17亿元和6.2亿元;销售费用分别为5.14亿元、6.19亿元和10.78亿元。在这之前华大基因研发投入更低,2017年研发费用只有1.74亿元。从数据来看,相较于研发,华大基因更侧重于销售。

2021年,华大基因研发费用为4.87亿元,占整体营收的占比仅为7.19%,同比下降21.38%;然而,公司2021年全年销售费用为12.38亿元,同比上升14.82%。在营收下降近20%的情况下,公司销售费用不降反升。

与同行相比,华大基因的研发占比也算不上高。其中,贝瑞基因2021年研发投入在营业收入中占比达到9.37%;达安基因2021年研发投入达6.32亿元,占营收比达8.24%。

业内人士分析,“高投入的研发费用不会立刻变现,甚至可能会打了水漂,连个响都听不到。而营销方面的投入比研发投入少很多,还可能会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营销很重要。但对于科技公司来说,更重要的是你必须拥有人无我有的核心技术,有足够深的护城河。”上述业内人士说。 阅读原文

文章来源: 留园 查看原文
https://www.6parknews.com/newspark/view.php?app=news&act=view&nid=561087
分享文章:
还没有评论
登录后发表评论
返回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