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习近平的三大错误 使其权力结构出现裂痕(图)

经济周刊/法兰克福汇报/VOA 0



德国《经济周刊》周二发表文章“习近平的三大错误”,作者采访了德国前驻华大使施明贤(Michael Schaefer)及柏林智库墨卡托中心研究员何青山( Nis Grünberg)。

文章指出,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的权力结构在过去几周内因为一系列重大政治决策失误而出现裂痕。而政治宣传虽然仍奏效,但人们将会更深思。

施明贤接受该周刊采访时分析称:“这尤其适用于那些受过教育,但迄今对政治缺乏兴趣的人们。他们会开始质疑北京的政策。”

文章接着写道:“习近平显然错估了他的新冠政策。现在很明显,他的清零策略无法带领中国摆脱疫情,进入世界其他地区正走向的疫情最终阶段。”

研究共产党及中国精英政治的墨卡托研究员何青山指出,这些都是对习近平不利的政治错误,习近平显然确信中国将在这场大流行病中战胜西方,但却出现了具高传播力的奥密克戎变种这个变数。

文章指出,无情的封锁以及物资供应瓶颈不仅令民众不满,还扼杀了中国经济。“对该国产品和服务的消费需求正在崩溃,失业率攀升至创纪录水平。断裂的供应链促使西方企业开始分散风险,不再在中国购买所有物品。从长远看,这将削弱中国经济。中国经济学家已经指出了这些危险,但习近平充耳不闻。”

作者认为,习近平的另一个错误是误判乌克兰战争。“观察人士称,北京原本希望俄罗斯能全面占据美国的注意力,减轻对其经济和政治对手中国的压力。但这也是个误判。德国前驻华大使施明贤表示:‘总体而言,我认为所有这些错误将导致北京方面在台面下对习近平的战略提出质疑。’”

施明贤认为,今后在选择政治局常委以及填补因年龄而出缺的职位时,习近平将不得不做出妥协。“那些对商业友好、至少在某种程度上对西方态度更开放的人士,可能将获得更大影响力。”

“观察家一致认为, 这不会带来迅速和彻底的变革。习近平已经封死了他混乱新冠政策的所有出路。他在最近一次的政治局常委会上清楚表示,清零是唯一道路不会改变。一旦改变路线,可能会危及他在秋季争取连任。”



经济学家认为,在“清零”政策之下,中国经济形势短期内不会好转

中国的新冠封锁措施导致其经济下滑的程度远超乎预期,并且波及全球经济。《法兰克福汇报》在“中国让世界走向下坡”一文中指出,北京的“清零政策”使这个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在4月出现下滑,远超出专家预期。而中国的供应疲软以及俄罗斯入侵乌克兰导致德国3月分的工业生产暴跌4.9%。经济学家指出,中国的新冠封锁措施导致了交付瓶颈加剧。

“经济学家认为,中国的经济形势不会很快好转。尽管根据预期本周央行会再次降息,但经济研究公司龙洲经讯周一表示:‘政府不愿放松其关键经济政策:新冠清零’。如此一来便无法像2020年那般,在武汉爆发新冠疫情后出现V形经济复苏。牛津经济学家马格努斯(George Magnus)表示,失业率可能不止是官方公布的6%左右,而是超过20%。”

欧盟商会会长伍特克(Jörg Wuttke)也认为中国经济不可迅速复苏。他指出,只有60岁以上人群接种疫苗,才能避免进一步封锁,但目前仍有1.3亿人未接种疫苗。“‘但我们完全没有看到任何地方实现这种目标的迹象。’伍特克如是说。情况正好相反:3月最后一周,中国该年龄段中有80万人接种疫苗,5月第一周则只有30万人。伍特克认为这反映出北京政府对国产疫苗的有效性‘严重不信任’。‘但你不能把整个经济当作人质。’”

内需受压人民币贬值 中国清零政策或拖累全球经济


上海一家商场围栏外走过一名戴着口罩的工作人员

中国国家统计局5月16日发表国内最新经济数据。受疫情影响,4月份多项关键数据出现倒退。其中零售及工业增加值的表现更是两年多以来最差。有经济分析预期,中国短期内不会放弃清零政策。内需受压以及人民币贬值等状况无望改观,不排除全球经济也会受到拖累。

疫情下,中国多个省市实施封控措施。今年4月拉动经济的“三头马车”,也就是投资、消费、出口的表现比预期逊色。疫情限制市场消费,拖累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连跌2个月,4月同比跌幅扩大至11.1%,是超过两年以来最差。

4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下跌2.9%,是超过两年来再次负增长,也是2020年首两个月以来最差。

投资增速也持续放缓,今年头4个月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升幅放缓至6.8%,比市场预期的7%增幅略低。

国统局对经济前景审慎乐观

中国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付凌晖5月16日在北京的记者会上表示,即使4月份各项数据表现疲软,但并不代表第二季经济会出现负增长。

付凌晖说:“4月份疫情对经济运行造成较大冲击,但这种影响是短期的、外在的。现在吉林、上海等地的疫情已经得到有效控制,复工复产也在有序推进,扩大内需、助企纾困、保供稳价、保障民生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正在显效,5月份经济运行有望得到改善。”

疫情阻碍供应链并推高物价,但国家统计局相信有关情况仍然受控,认为市场供应总体充足,价格涨幅明显较低。

中国当局对国内经济前景维持审慎乐观,但国际社会却把目光放得更远。

投资银行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5月10日预测,尽管各国央行收紧货币政策,以控制创纪录的高通胀,但2022年全球经济增长将不到2021年的一半,中国收紧疫情防控措施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

摩根士丹利的经济学家在报告中写道,中国的防疫方针抑制了国内需求,出口增长放缓至两年来的最低水平。

中国独立经济学者谢国忠5月16日在香港南华早报发文。他认为,对于不少跨国企业来说,中国市场举足轻重,除了是利润主要来源,也有助它们降低生产成本,但疫情下,中国的中产人士收入锐减,对非必要消费品的需求也急剧下降。

学者:中国无意放弃清零政策

谢国忠预计,清零政策会持续实施一段时间。由于奥密克戎病毒可能再出现变种,从长远来说,北京预计仍将严厉限制人员流动,导致内需难以反弹。

毕业于山东大学的中国金融学者司令接受美国之音采访时表示,疫情导致中国老百姓消费谨慎,内需受到抑制,对生活非必需品的需求也连带减少。

司令说;“这些出口国在中国的市场可能受到抑制,从而减缓全球供应链在中国流通的速率,拖累全球的经济增长。”

司令表示,中国的外贸全面萎缩,经济增长迟滞,东盟作为主要贸易伙伴首当其冲。由于东盟在全球制造业的角色举足轻重,不排除中国经济不景气会牵一发动全身,在全球范围内构成连锁效应。

台湾淡江大学产业经济学系教授蔡明芳对美国之音表示,中国被视为世界工厂,生产停顿让全世界的品牌厂商销货不顺畅,进而影响供货稳定度,波及全球经济。从消费层面来看,近年各国厂商非常倚重中国的消费市场,一旦中国的内需萎缩,势必严重影响厂商的业绩。

人民币贬值被指拖累全球经济

疫情爆发后,很多厂商纷纷从中国撤走生产线,以降低对中国的依赖,但是蔡明芳认为,各国花了20多年时间与中国建立生产和消费关系,不太可能在短时间内一笔勾销。

蔡明芳说:“毕竟它(中国)还是有很大一块消费市场。通常工厂会有群聚的效果,会具有整体产业规模经济。这也不是两年内就可以解决的,否则大家就不是那么担心中国(经济问题)。最近这几年离开中国的以美国主要品牌厂商为主。这是出于美国政府的政策也好,或是他们产品的附加价值比较高也好。这些(美商)比较有能力离开中国。有些附加价值没有那么高的(厂商),离开中国会面对生产成本的高涨,这也是他们无法离开中国的原因。”

蔡明芳说,近年中国当局为了挽救房地产开发商,采取了降息的宽松货币政策,与西方主要国家的紧缩性政策形成对比。人民币持续贬值与大量资金从中国外流有关。

中国金融学者司令相信,中国对世界各国贸易顺差的优势将随着人民币贬值而扩大。这不利于全球整体经济和贸易发展。

司令说:“中国长期占据贸易顺差,反而加剧世界贸易当中的不平衡。事实上是在推广中国的贸易霸凌主义,导致中国的低廉劳动力成本,还有中国国家集权主导的模式向全球输出,对于世界经济增长来讲,将是极大的阻力。”

他说,中国占据了世界经济总量约10%。币值不稳对于投资者信心会造成影响,甚至会被解读为,其他国家的经济增长会受到中国经济不景气所拖累。 阅读原文

文章来源: 留园 查看原文
https://www.6parknews.com/newspark/view.php?app=news&act=view&nid=548565
分享文章:
还没有评论
登录后发表评论
返回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