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制出境与防止人和资本外流有关?内部人士解读(图)

凤凰网/环球时报 0

编者按:国家移民管理局5月13日消息,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国家移民管理机构坚定不移贯彻落实“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实施从严从紧出入境政策。近期,一些境外媒体报道称中国“停办护照”“对绿卡剪角禁止出境”,国家移民管理局进行了澄清辟谣。为什么要限制非必要出境活动?哪些活动是必要的、非必要的?官方在宣传方式上有没有可以改善的地方?针对此事在网上引发的疑问,凤凰网《凤凰大参考》特邀出入境管理机构前职员、上海君澜律师事务所宋春雷律师进行解读。



《凤凰大参考》:此前据“国家移民管理局”微信公众号消息,要“从严限制中国公民非必要出境活动”,限制入境对疫情防控的意义很好理解,那限制出境是出于什么考虑?

宋春雷: 首先要说明一下,“限制中国公民非必要出境活动”并非5月10日出入境管理局刚刚颁布的一项新的决定。早在2020年3月30日,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国家移民管理局边防检查管理司司长刘海涛就提出了希望“旅客以防疫抗疫大局和生命安全、身体健康为重,尽量推迟或取消非必要事由的出境行程”。此后限制中国公民非必要出境活动一直是国家“内防反弹,外放输入”的重要举措之一,从未改变。这次会议只是正常的强调,个人觉得没有必要做特别的解读。

出境和入境是有机关联的一个整体,不可能割裂来看。 对于大多数中国公民来说,有出境就意味着会有入境,特别是以旅游,非特定目的的探亲等短期出境,一旦出境人数快速上升,就意味着一段时间后必然会迎来一个中国公民入境的高峰期。就好像黄金周小长假,如果前三天是出游高峰,那么后三天就必然是返程高峰。在目前从境外入境人员仍需隔离观察的情况下,如果不能从出境的源头上进行控制,必然会给入境带来巨大的防控压力。“外防输入”需要在源头上就进行控制,而不是在入境这个最后的节点进行控制。

《凤凰大参考》:哪些活动是必要的?哪些是非必要的?

宋春雷: 根据国家移民管理局在历次新闻发布会上的说明,除去因公出境以外,目前来看像赴境外留学、就业、重要的商务活动等会被认为是有必要的出境活动。而旅游、非特定目的的探亲往往会被认为是非必要的出境活动。这样的划分也是多方面考虑的结果,一方面,像旅游这样属于精神层面的享受型活动,确实不属于非必要的出境活动。另一方面,在航班、航线并不稳定的情况下,短期出境旅游的中国公民很难同留学,就业这些需要在目的国长期居住生活的中国公民相比,一旦出现航班取消或航线暂停的情况,很容易陷入旅行困境,而驻外使领馆由于疫情的原因也很难提供有效的帮助。所以从安全的考虑,也不建议中国公民在这个时间段出境旅游。同时鉴于目前打击跨境电信诈骗,赌场等工作的需要,对于很多无法说明真实目的,且前往上述案件高发地区的人员也会进行一定的限制。

《凤凰大参考》:国家移民管理局表示要从严限制非必要出境后,5月13日,北京边检发表声明说“对于持本人有效证件的中国公民,履行规定的手续、经边检机关查验准许,可正常出境入境”。这是否矛盾?



宋春雷: 目前我了解的情况是大部分的限制都是以相对“柔性”的方式进行的,并不是简单的在出境现场一刀切,直接禁止出境。而是从护照的签发、换发以及机票的预定等环节就开始进行劝导,尽可能劝导当事人主动放弃出境行程。但是对于前述的留学、就业、商务等活动都是可以正常出境的。

《凤凰大参考》:以往也有出现移民、出入境政策发布引起争议和误解的情况,您认为官方在宣传方式上有没有可以改善的地方?

宋春雷: 关于宣传的问题我个人的观点是应注意内外有别,内宣和外宣的受众是不同的。本次引起舆论关注的这篇新闻稿件是国家移民管理局的一次党组会议的宣传稿,从行文内容来看,是一篇内宣文稿。将内宣文稿直接外发需要注意避免引发外部受众的误读。因为很多对内部人员来说已经耳熟能详的提法和说辞,对于外部受众来说可能是陌生的。外部受众关注的重点和解读的逻辑和内部人员是不一致的,尤其是在特定的时间点,更应注意这一点。

《凤凰大参考》:前段时间,有记者在新闻发布会上提问移民数量增多一事,如今限制非必要出境的举措,和降低移民数量、防止资本流失有关系吗?

宋春雷: 我觉得这两者没有必然的联系。以前的移民是指前往目的地国定居甚至加入目的地国国籍。目前很多冠名“移民”的项目本质上只是一些海外资产的并购、税务的筹划或者子女的教育规划等,并不必然涉及实际的出入境活动,参与的中国公民也并没有前往境外实际居住的意愿。我们律所的国际业务部就有类似的子女教育规划,海外资产并购的项目。目前来看,项目都是可以正常进行的,并没有受到很严重的影响。而防止资本外流的职能与国家移民管理局是无关的,限制中国公民非必要出境活动也不可能达到限制资本外流的目的。所以本质上这只是我们国家防疫政策的一部分,没有必要做扩大解读。

《凤凰大参考》:限制非必要出境会对人民群众、国际资本对中国开放的预期造成影响吗?

宋春雷: 我认为出入境活动的开放程度只是国外资本评价中国市场的一个因素,而且并非主要的因素。中国整体的经济形势、社会安定与否、汇率、利率等等才是决定境外资本走向的决定性键因素。我们实施限制中国公民非必要出入境活动的政策已经两年多了,得益于有效的疫情防控政策,中国整体经济的形势优于全球绝大多数的国家。这一点国际资本也是看得到的。而且限制中国公民非必要出境活动只是疫情期间的一个临时措施,不能视为是一项长期的基本政策,更不能解读为我们国家废除了对外开放的政策,倒退到闭关锁国的状态。对外开放仍然是国家的大方向。

环球时报:“外资撤离中国论”又一次不攻自破

 最近一段时间,一些西方媒体有不少关于“外资撤离中国”“在华外企投资意愿下降”的报道,形成了一轮集中唱衰中国经济的声浪。中国商务部12日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今年前4个月,全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4786.1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0.5%(折合744.7亿美元,同比增长26.1%)。这一最新数据,展示了外商们主流的真实意愿和选择,也让所谓“外资撤离论”又一次不攻自破。

  近年来,每当出现短期经济波动,或有外部不利消息时,“外资撤离中国”总是被拿出来翻炒,每一次都似乎有鼻子有眼,一些“机构”或者“分析人士”总是能找到最新由头——要么是中国经济转型导致“制造业不行了”,要么是美国发起贸易战“中国扛不住了”,甚至“外资撤走一半”的夸张谣言也多次出现。不难发现,这些论调很大程度上与华盛顿对华“竞争”节奏同频共振;但紧接着,则往往是中国吸引外资规模一次次再创历史新高的消息。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今年前4个月,中国高技术产业实际使用外资同比增长45.6%,韩国、美国、德国实际对华投资分别增长76.3%、53.2%和80.4%(含通过自由港投资数据)。这些数字清晰地勾勒出当前中国与世界经贸往来的基本面貌。实际上,自2017年以来,中国吸引外资连续四年位居世界第二。2021年中国吸引外资更是达到了创纪录的1.15万亿元人民币,在全球经济复苏乏力的大背景下逆势同比增长14.9%。而且,不少外资是顶着华盛顿的政治压力、甚至制裁威胁进入中国的。这些用真金白银为中国经济投下的信任票,自然比一些西方媒体的片面报道更有说服力。

  中国的市场是开放的,外资有进有出是正常现象。对于企业决策来讲,疫情终究是短期因素,开辟新市场则是一个需要慎重考虑的中长期安排。这几年,不断有一些企业因为廉价劳动力等因素搬离中国,最后又选择搬回中国的例子。即使在疫情严峻期间,也不乏外资企业在华加码投资,比如,全球最大化妆品集团欧莱雅宣布在上海设立其在华首家投资公司,德国企业默克增大投资扩大其现有的无锡生产基地,宝马则全面扩建其位于沈阳大东区的工厂……

  归根到底,决定外资去留最重要的因素还是投资回报和营商环境。无论是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发展中,还是新冠肺炎疫情以来的两年多时间里,外资投资中国的回报都是丰厚的。而中国对外资的强大吸引力,根本上来自于中国的稳定性和确定性: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中国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决心不会变。而超大的市场规模、齐全的产业配套、完善的基础设施、丰富的人力资源……这些不可替代的综合优势,也成为吸引外资“用脚投票”的深层动因。

  毋庸讳言,由于俄乌局势、国内疫情和供应链不畅等不确定、不稳定因素,一些外资企业暂时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是现实的。但更要看到,在保障供应链安全和尽快复工复产上,中国政府和外资企业的利益和方向是一致的,中国政府正加速出台一系列稳外贸、稳外资的政策,商务部近日表示,今后将进一步发挥重点外资项目工作专班作用,积极协调解决外资企业遇到的具体困难问题,特别是协调解决复工复产、人员入境等问题。中国始终对外资充满善意,也一直把外资企业作为中国市场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前不久,中国贸促会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超五成受访外企将中国视为全球首要投资对象。今年前4个月,我国新增合同外资1亿美元以上大项目185个,相当于平均每天有1.5个外资大项目落地。不畏疫情遮望眼,风物长宜放眼量。历史将不断证明,深耕中国,终有丰厚回报;选择中国,就是选择未来。



阅读原文

文章来源: 留园 查看原文
https://www.6parknews.com/newspark/view.php?app=news&act=view&nid=547940
分享文章:
还没有评论
登录后发表评论
返回 到顶部